有影響性的綜合報紙(3 / 3)

據一九九一年底統計,全社職工人數為1180多人(其中編輯部工作人員350人)。在采編人員中,獲高級專業職稱(主任編輯、主任記者以上)的84人;獲中級專業職稱(記者、編輯)的110人。在管理人員中,獲中級專業職稱的32人。

自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一年,先後任社長、總編輯的為徐鑄成、婁立齋、金仲華、陳虞孫、馬達、張啟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彙報》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發揚自己辦報傳統,進行了多次新聞改革。它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報紙要麵向社會、麵向群眾、麵向生活的辦報方針,在宣傳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改革、開放中,創造了多種多樣較為讀者喜聞樂見的新形式,並陸續創辦了一係列從內容到形式各具特色的副刊、專刊,形成了《文彙報》的獨特格局。

(一)《文彙報》在上海出版,同時它又是一張全國性的報紙,78%以上的發行量是在上海以外。所以,《文彙報》在努力宣傳報道上海的同時,又加強對全國各地(其中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報道,力爭做到每天版麵上有自己的獨家新聞,既滿足了上海也滿足外地讀者的需要,使報紙成為溝通上海與全國各地的一座橋梁。

(二)《文彙報》的主要讀者對象是知識分子,報紙始終堅持把貫徹“雙百”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放在宣傳報道的重要地位,並經常提出和報道知識分子關心的諸如文藝、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理論等方麵問題。言論力求具有理論色彩,新聞報道有一定的深度。這樣,這張綜合性報紙就在綜合性中保持了自己的“文”的特色。

(三)《文彙報》的讀者主要是知識分子,又不限於知識分子。讀者中既有科學家、教授、作家、藝術家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成千上萬一般知識分子和幹部、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識的工人、農民、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該報在刊發新聞報道和各類文章時,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一九七八年以後,恢複和新設的20多個副刊、專刊,既各有對象,又雅俗共賞,適應多層次讀者的需要,體現了這張報紙的綜合性。這些專刊、副刊,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內容上都作為新聞報道的延伸和發展,力求保持新聞性、思想性、趣味性盡可能的統一。如專欄“法庭內外”,實際上是社會新聞的延伸,“文化天地”則是文化新聞的延伸。這樣,就彌補了新聞版麵的不足。

(四)《文彙報》的編排。在廢棄了十年內亂中的千版一式、大轟大嗡、粗眉大眼的編排方法,結合新聞改革,力求做到既有一定格局,而又不拘一格,在常變常新中顯露自己的特色。

《文彙報》革新版麵,主要抓了5個環節:一是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前提下,敢於標新立異。對新華社統發的電訊稿,除國內外重大要聞外,一般都作刪節精編;在重大問題的報道上,在重點言論、文章上,在專刊、副刊上,力求做到突出,並體現自己的特色。二是版麵內容多樣化,既有提供各種信息的新聞報道,又有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側麵的專訪、通訊;既有國內外重要動態、自己的獨家新聞、專電、專訊,又有適合知識分子讀者需要的理論、文藝評論文章,使報紙在有限的篇幅裏增加容量。三是精心製作標題,力求生動活潑,在“短、實、活、韻”4個字上下功夫。四是具體編選稿件中,內容要“文”一點,取材要“綜”一點。五是遵循美學原理,力求版麵秀、活,從版式設計到標題製作,從色彩運用到線條搭配,從圖片設計到題式美化,都刻意求新,有所變化。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每日電訊》,是新華通訊社主辦的對開8版日報,創刊於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其前身是《新華社新聞稿》。

《新華每日電訊》刊登新華社每日播發的國內、國際新聞和圖片,是一張真正的新聞紙,信息量大,人稱“消息總彙”。

新華社在全國、全世界有一個龐大的記者網,采集來的國內外新聞十分豐富,供報紙、電台、電視台及其他新聞用戶采用。但是,任何一家新聞媒體都不可能刊用這麼大量的新聞,而隻能選用其中一部分。為了使新華社新聞能夠與廣大讀者直接見麵,幫助他們更全麵地認識中國、了解世界,新華社決定創辦《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每日電訊》的特色是,它刊登的新聞權威、豐富、生動、快捷。其8個版的安排是:第一、四版為要聞版,第二、三版為經濟新聞版(包括工商和農業),第五版為教育、科學文化衛生新聞版,第六、七版為國際新聞和體育新聞版,第八版為綜合新聞版。它的版麵風格追求簡潔、明快、現代、大方。

為了使各地讀者盡快看到報紙,《新華每日電訊》在北京、上海、福州、廣州、南昌、武漢、成都、西安設有代印點,每天通過衛星向各地傳版。

《新華每日電訊》遇有重大報道事件,不定期地出增刊,增加報道版麵。

《新華每日電訊》主要麵向中上層讀者,包括中共和政府機關幹部、大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高等院校教師學生、中學教師、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部隊團以上幹部。

《新華每日電訊》在中上層讀者中受到歡迎和好評,認為它報道領域廣、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對於掌握信息、研究國內外形勢,查閱、保存重要新聞資料均有幫助。

《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是閔凡路。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是新華通訊社主辦的一張4開4版的日報,一九九二年初發行420萬份,居全國各家日報之首。

《參考消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鬥爭的時期。一九三一年一月六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後不久,中央紅軍利用在反“圍剿”戰鬥中繳獲的一部半15瓦電台,建立了中共的第一個電台,用以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和國民黨軍隊的內部通報,供領導機關參閱。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至二十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省瑞金召開。開幕那天,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的前身)就把抄收到的國內外新聞,編印成《參考消息》,供大會代表參閱。那時僅手抄幾份,這就是最早的《參考消息》。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參考消息》隨之停刊,但電台抄收、提供參考消息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紅一方麵軍長征到達吳起鎮的一周之後,《參考消息》即恢複出版。

一九三七年一月,紅色中華通訊社隨中共中央由誌丹縣(保安)遷至延安城內,改名新華通訊社,編印《參考消息》是其主要工作任務之一。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國民黨軍隊進犯陝北,毛澤東率領中央縱隊在陝北轉戰,新華總社一部分人員緊隨毛澤東,其中一些人員繼續抄收中央社和外國通訊社消息,編印《參考消息》。同年十月,新華總社大隊人馬轉移到太行山區,建立臨時總社,也有專人編印《參考消息》。到一九四八年夏,總社已能抄收30家國內外通訊社、電台的新聞,供《參考消息》選用。

北平和平解放後,一九四九年八月,新華社遷至北平,十二月,正式成立《參考消息》編輯室,《參考消息》變成16開16頁日刊。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從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起以4開4版的報紙形式出版《參考消息》。改版後的《參考消息》,發行量由原來的2000份擴大到40萬份。在此之前的二十五年間,《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很小,一直是僅供中央黨、政、軍領導人和有關部門閱讀的內部刊物,以報道國民黨中央社和報紙以及外國通訊社和報刊雜誌的材料為主要內容,為中央領導人及時了解情況、判斷形勢、作決策提供參考材料。尤其在戰爭年代,《參考消息》幾乎成了人民軍隊各指揮機關不可缺少的信息來源,在軍事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一九五七年三月以後,《參考消息》幾次擴大發行,到一九八五年發行範圍已擴大到國內每個公民。

《參考消息》除漢文版之外,還有維吾爾文版、蒙古文版、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分別由《新疆日報》、《內蒙古日報》和《延邊日報》負責翻譯編輯出版。

《參考消息》除了刊載外電、外報、外刊的材料之外,還有遍布全世界的近100個特約駐外記者網點為它提供材料,進一步豐富了它的報道內容。

《參考消息》除在北京印刷外,在全國設有23個代印點,因而發送及時,全國各地基本上都能當天看到。

《參考消息》已被公認是一家與眾不同的報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它以世界各國為報道對象。報小天地大,一紙映全球。這正如周恩來總理一九七一年對外賓所說:“現在世界上有最好的一種報紙,就是我們的《參考消息》,它把那麼多的消息,有選擇地登在一張報紙上,這是哪個國家也沒有的。”

(二)它專門選登外電、外報、外刊的消息和文章,且不加評論,正誤是非,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這些報道隻反映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報紙編輯部的觀點。編輯部隻是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力圖客觀、全麵地反映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和問題。由於《參考消息》本身具有這些特點,因而成了一張其他報紙無法替代的報紙。

《參考消息》自一九五七年改版以後,向社會提供了大量信息。對於這些信息,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運用,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有些信息,成為工作決策過程中的依據;有些信息,成為幫助人們認識形勢或理解中共政策的輔助教材;有些信息,成為研究探索問題的線索;有些信息,成為論證分析事物的資料;有些信息,成為改進工作的推動力;有些信息,又直接產生了經濟效益……。《參考消息》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麵,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學術等各個領域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

幾十年中,《參考消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起了特殊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一)了解世界的窗口。《參考消息》長期堅持將世界的真實情況及時、客觀、全麵地介紹給讀者。這些情況,有的是令人愉快和可以從中得到鼓舞的,有的是與中國當時的看法相左的,有的是一時難下結論的,也有攻擊和謾罵中國的。當然,《參考消息》在選用這些材料時是有主次、簡繁和輕重之分的,但編輯從不更改外電、外報的語句和觀點。

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一九七○年訪華,先後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斯諾把他們同他的談話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輿論的強烈反響。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參考消息》刊登了斯諾的文章。歡迎尼克鬆訪問中國的信息,就是在斯諾的文章中提到的。另外,毛澤東主席還表示了對“四個偉大”的“討嫌”,從中透露了當時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新動向。在《參考消息》刊登這些文章後不足三個月,林彪就出逃摔死在蒙古。第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鬆來到北京,中美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八十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從對抗走向對話、從緊張走向緩和的動向,《參考消息》以其明快、客觀的方式加以報道。無論是裏根的“星球大戰”,還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還有“多極化世界”的論斷,都是《參考消息》及時捕捉和提供的新消息。與此同時,《參考消息》也沒有忽略及時報道西方政界要人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企圖和言行,提醒人們務必警惕。

蘇聯、東歐形勢的劇烈變化,是廣大讀者十分關注的問題。《參考消息》也如實地、充分地加以報道。

(二)為改革開放提供借鑒的資料。正因為《參考消息》是觀察世界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把外國一切有利於我們改革的經驗和做法,迅速地、充分地介紹給中國讀者,借以推動改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參考消息》除保持其國際時事、政治綜合日報的獨家特色之外,增設了諸如“世界經濟”、“世界科技”、“外國文化”、“企業管理”等許多新的欄目,努力為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服務。一九七九年《參考消息》第二版刊登了介紹日本豐田公司經營方式的文章,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幹部和群眾都認為從中受到很大啟發,隨後各出版社爭相出版了介紹豐田經營的書籍。此後,《參考消息》又不斷介紹了其他外國企業的成功經驗,可以說從籌資、定向、創業、經營、管理、應變及生意經,各個方麵都有介紹。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參考消息》頭版頭條刊出《青山禿,洪水怒》一文,報道蘇丹由於尼羅河上遊濫伐森林而造成洪水泛濫的慘景,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一位讀者給編輯部寫信說:“《青山禿,洪水怒》一文描寫的情景與我國少數地區的現象竟如此相似!”“對玩忽職守者和屢教不改的亂砍濫伐者必須嚴懲……”。

(三)認識自己的鏡子。《參考消息》開辟了“外國人看中國”欄目,不但使讀者能看到外國人讚揚中國的文章,從中得到鼓舞,提高自信心;而且也能讀到外國人的批評,讓中國讀者引以為戒。時而也登一些外國人的苛責,甚至不大符合實際的指責,讓中國讀者看一看,想一想他們為什麼這麼說。

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的時期,《參考消息》如實地報道了周恩來總理逝世的國際反應。周恩來總理於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逝世,一月十四日,當時被“四人幫”控製的《人民日報》頭版拋出強奸民意的《大辯論帶來大變化》的報道,說什麼當時中國人民最關心的是“大辯論”。此時,《參考消息》連續用整版、兩個版甚至3個版刊登各國悼念周恩來總理的情真意切的文章,一直繼續到一月二十二日。廣大讀者從中看到了周恩來總理在國際上的崇高威望,從而反襯出“四人幫”的卑劣和渺小。

(四)各界讀者的益友。《參考消息》在堅持報道國際時事政治主調的前提下,注意滿足廣大讀者多方麵的需要。它開辟了幾十個專欄,經常介紹外國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文化、體育以及諸如老齡問題、幼兒教育問題、青年人戀愛問題、挽救犯罪的子女問題、婦女問題等等各方麵的情況。一九八七年《參考消息》刊登的日本《小學生用功術》,引起了廣大家長的濃厚興趣。《蘇聯作家話童貞》、《愛情方程式》、《有關老年人的五個謬論》和《從悲痛中走出來——寄語遭遇不幸的人》等文章,被讀者認為是“千金難買的好文章”。

文摘報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各地相繼創辦了文摘報,這是中國新聞園地中深受讀者歡迎的一種報紙新品種。

一九八○年元旦,上海解放日報社出版的《報刊文摘》創刊,揭開了當代文摘報曆史的序幕。隨後,四川日報社出版的《文摘周報》、福建日報社出版的《每周文摘》、貴州日報社出版的《文摘》、安徽日報社出版的《文摘周報》、光明日報社出版的《文摘報》、天津日報社出版的《采風報》等相繼問世。在這期間,中國青年報社出版的《青年參考》、上海市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上海譯報》、江蘇省商業廳出版的《商業文摘》(後改名為《消費文摘》)等,也先後同讀者見麵。一九九一年,經濟日報社出版的《經濟文摘》、健康報社出版的《健康文摘》、法製日報社出版的《法製文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出版的《教育文摘周報》等又陸續走向市麵。

與此同時,許多全國性的和地方大報也辦起了文摘專版或專欄。如《人民日報》的“每周文摘”、《中國青年報》的“萬花筒”、《工人日報》的“文摘”、《文彙報》的“星期文摘”。不少報紙的“周末報”和一些省、市的晚報也開辟了文摘專欄。

據統計,截至一九九一年底,在新聞管理機關登記的文摘報有20家,期發行數達1400餘萬份。文摘報共有3種類型:綜合性的有11家;專業性的,如經濟類、教育類、科技類、文藝類等;還有譯摘性的。這些報紙多數為周刊,少數為周二刊、旬刊、雙周刊、半月刊、月刊不等。

文摘報的迅速發展,同報紙、期刊、書籍等出版物的急劇增長有著直接的關係。據一九九一年統計,全國在新聞出版管理機關登記的報紙有1600多種,期刊6200多種,書籍59萬多種。人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要求了解更多的信息,再加之生活和社會交往的節奏加快,沒有更多的時間閱讀眾多的書報雜誌。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識,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出版文摘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之一,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忱歡迎。

文摘報是“二傳”信息的報紙,主要從新近出版報刊和書籍中選摘其精華。這就使它同機關報、專業報和對象報有明顯區別:(一)它不擔負直接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任務,而隻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中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一些重要精神;(二)不直接配合某種工作任務進行宣傳報道,而是從不同側麵作出反映。文摘報實質上是閱讀機關報、專業報、對象報的一種重要補充,它可以為僅僅閱讀少數報紙的讀者提供較多信息和知識。

文摘報以傳遞報刊和書籍的信息為宗旨。它以廣大讀者對當前社會變革的關注程度作為選稿的尺度,盡量向讀者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新鮮信息,起到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增長知識、積累資料的作用。文摘報在傳遞信息中,也摘登一些不成熟、不完整的見解和各種不相同的看法,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判斷。

文摘報雖然同機關報、專業報、對象報有區別,但它也是社會主義的報紙,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正麵宣傳為主,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文摘報注意輿論導向和傳播價值,摘什麼,不摘什麼,怎麼摘,是有準則的。凡是同國家憲法和中共基本路線相違背的內容,一概不摘;格調低下、庸俗、淫穢的內容,也一概不摘。文摘報注意思想性,並使之與知識性、趣味性相統一,寓思想性於知識性、趣味性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讀者領會中共的方針政策,正確對待四化建設事業,正確處理主客觀之間的關係。

文摘報一向以信息量大,知識性強,短小精悍,薈萃名篇佳作為特長,發揮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作用。在辦報實踐中,各家文摘報又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報刊文摘》、四川《文摘周報》、《每周文摘》等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精選精編、生動活潑,讀者的覆蓋麵比較廣。一九八七年,《報刊文摘》的發行量高達300多萬份,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擁有各個層次的讀者群。《文摘周報》的發行量達250多萬份。《文摘報》有較強的政治性和學術性,它在機關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中受到歡迎。《文摘周刊》強調麵對雲南實際,經常反映雲南各兄弟民族的動態。《采風報》曾做過調查,其讀者對象中工人占44.25%,幹部和科技人員占35.75%,學生占16.75%。專業性文摘報的讀者對象是各該專業的人員,也顧及一般讀者。《消費文摘》和《教育文摘周報》分別以商業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為讀者對象,並受到他們的歡迎。綜合性的《青年參考》則是廣大知識青年喜愛的讀物。《影劇文摘報》、《益壽文摘》、《健康文摘》、《法製文萃》等都擁有廣泛的讀者。

怎樣辦好文摘報,一直是各家文摘報探索的問題。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在天津召開了首次全國文摘報經驗交流會,一九九○年五月在四川省樂山市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文摘報經驗交流會,一九九一年十月在昆明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文摘經驗交流會。根據各文摘報的介紹,有以下幾條經驗:

(一)新。博采眾家報刊之新,是文摘報紙的一大特色。凡屬新動向、新情況、新成就、新觀點、新知識、新經驗、新問題、新風尚,均屬摘編之列。這些新內容往往是刊載在少數報刊上,而大多數報刊沒有刊登或刊載時間晚。如《報刊文摘》曾刊載的沿海地區將進一步構成對外開放經濟地帶,就是從最先報道這個信息的一家報紙中摘出的。《文摘報》刊登的如何對待癡呆兒問題,揭示了陳腐的倫理觀念與科學的優生觀念之間的矛盾。《每周文摘》在一九八五年初刊登的《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10項改革》,是根據多家報紙的有關報道綜合而成的,它比《人民日報》、新華社發表的類似報道早兩個月。即使舊事重提,也必須有新意。一九八○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冤的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冤案尚未平反,《河南日報》的一篇短文中就稱劉少奇為“同誌”,《報刊文摘》認為這篇文章有新意,在頭版突出刊登,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第十一屆亞運會的用車量大是困擾亞運會的一個難題,《文摘報》從《中國老年報》摘登了《亞運會的用車好解決》的文章,引起李鵬總理的重視,並批示給北京市長閱酌。

(二)博。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天文地理,包羅萬象。其中有領導人的言論、中共和政府的決策、改革得失、中共黨風黨紀,也有名人軼事、冤假錯案、科技知識、社會風尚、異國風光,等等。《文摘周報》為適應多層次讀者需要辟有“說古道今”、“巴蜀一角”、“新聞人物”、“社會之窗”、“生活之友”、“作家與作品”、“舞台與銀幕”、“海外華人”等欄目。許多讀者稱文摘報紙為“小百科全書”。

(三)精。精選精編,沙裏淘金,做到去粗存精,擷取點睛之處。《報刊文摘》、《文摘報》、《文摘周報》等經常刊載的小說或報告文學的梗概,都是從幾萬字、十幾萬字或幾十萬字的小說或報告文學中縮寫而成的。《報刊文摘》第三、四版各有一個專欄,均由報告文學、小說、大特寫濃縮或摘編而成,深受讀者歡迎。又如40多萬字的《皖南事變》和50多萬字的《穆斯林的葬禮》,《文摘報》編者則分別壓縮成1000和5000多字的故事梗概,既精煉,又準確。許多讀者反映,文摘報紙的文章像“壓縮餅幹”,閱讀花時少,得益多。

(四)短。文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沒有空話套話。文摘報的文章多數為400—500字,最短的200字左右。《文摘報》上“微型論壇”的文章,每篇200多字。文章短小了,版麵上的信息量就增多了。文摘報都是小型報紙,其篇幅相當於一張對開大報的一半,而每期提供的信息達40多條,同一張對開大報提供的信息量相差無幾。

(五)實。講實話,講真相,在以反映真善美為主的同時,對假醜惡也適當如實反映。有一個時期,改革形勢大好,許多方麵的工作都取得進展,但對農村工作有所忽視。《報刊文摘》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日在頭版頭條位置刊載了《理論動態》上的江蘇省農林廳廳長俞敬忠撰寫的《我國農業麵臨新的徘徊局麵》一文的摘要,提出了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大問題,起了震聾發聵的作用。《每周文摘》於一九八五年刊載的《遊閩遭遇》,摘編自香港進步報紙批評福建省涵江等地某些置法紀、榮譽和人格於不顧,“以複仇的心理攫取金錢”的醜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共福建莆田市委領導看到後,立即指示把此文公開張貼出來,“讓大家都來關心、監督這類事”,並采取措施對旅遊事業進行整頓。

文摘報力求做到新而不獵奇,博而不蕪雜,精而不枯燥,快而不粗糙,將思想性和知識性、趣味性結合起來,在傳遞信息中著力於鼓舞士氣,增強信心,引導讀者正確認識國情,認識世界的變化。

文摘報多數是通過郵局發行,少數是自辦發行。《報刊文摘》、《文摘報》在外地設有印刷點。文摘報的絕大多數為讀者自費訂閱。各家文摘報盡管用紙沒有國家財政補貼,但由於訂價合理,發行量大,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各家報紙上交的年利潤一般都在幾十萬,乃至上百萬,最多的達到500餘萬。《文摘旬刊》、《采風報》等在經營管理方麵搞得活,積累了不少經驗。

自一九八八年起,全國文摘類報紙、各報文摘版和電台文摘組開過4次經驗交流會。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八日,由33個文摘類報紙參加的中國文摘報研究會正式成立。它的任務是加強文摘學術研究和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