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響性的綜合報紙(2 / 3)

《經濟日報》創辦的時間不長,已培養了一支年輕的朝氣蓬勃的新聞隊伍。

報社有工作人員811名,其中編采人員約占42%。在采編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包括研究生約占83%(研究生占8%)。有20%係統地學過新聞專業知識。一九九二年,編采人員平均年齡為39歲;編輯部各部主任、副主任22人,平均年齡42.8歲。這支年輕的新聞隊伍已站到第一線,日益發揮作用。

報社對這支年輕新聞隊伍,一開始就著力培養,放手使用。首先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樹立學習、研究空氣,提倡奮發有為,在工作上開拓新局麵,創刊時報社老記者、老編輯較多,他們有豐富的辦報經驗。報社在一九八四年實行中層幹部聘任製以後,使各個部室形成以老帶新,新老合作的格局。在老報人的幫助下,一批中青年幹部在實際工作中接受了多方麵的鍛煉,在業務能力和思想素質方麵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總編室白、中、夜三班互相銜接,結成編報的“流水線”,力爭白班定稿、定題、定版,使報紙編輯工作盡量朝前趕。夜班任務重,新手多,年輕記者也輪換上夜班,承擔了各項困難任務,同時解決了編輯、記者不協調的問題,從而也促進了報紙質量的提高。

為了鼓勵年輕記者迅速成長,多寫好稿,《經濟日報》明確提出:要給年輕同誌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使他們的勞動成果在報紙上得到最佳體現。用稿隻看質量,不看作者資格,有些初出茅廬的實習記者寫的好稿,與知名記者一視同仁,都在版麵上作突出處理。

報社還根據新的情況,不斷加強對年輕的編輯記者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索培養的新途徑,以提高新聞隊伍的素質。

《經濟日報》第一任總編輯為安崗,嗣後至一九九三年,總編輯為範敬宜、楊尚德。

《中國日報》(英文)

《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一九八一年六月一日創刊於北京,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張全國性英文日報。它的辦報宗旨是:立足中國,麵向世界,報道中國現實和現行政策,反映中國輿論,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中國和各國的共同發展與世界和平。

《中國日報》對開8版,在北京創刊的同時,還出了香港版。創刊時,每周出五天報,一九八二年改為每周出六天報。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在紐約出了北美版。一九八五年為北美版增出了對開4版《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兩年後,這個周刊同時向國內和國外發行。一九八六年九月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在倫敦出了歐洲版。從一九八五年八月起,通過衛星向香港、紐約傳送版麵,使報紙能在當地當日清晨出版,開創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報紙直接向西方世界提供信息的新時期。該報又於一九八九年二月增出了對開4版《上海新聞》(Shanghai Focus),並把它和《商業周刊》一起作為報紙的增刊向國內外發行。一九九一年十月,該報創辦了《北京周末報》(Beijing Weekend),4開16版。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在上海出版的《上海星報》(Shanghai Star)也是中國日報社創辦的。4開16版,先是周刊,後改為周二刊,是一張綜合性的地方英文報,向海外報道上海地區和長江沿岸城市的投資環境、對外開放政策和經濟建設情況。與此同時,該報增刊《上海新聞》停辦,《商業周刊》擴大為8版。一九九三年五月,該報專為中國的英語讀者創辦了《21世紀報》(21St Century),4開8版,周三出版。一九九三年底,建立了中國日報集團(包括《中國日報》、《商業周刊》、《北京周末版》、《21世紀報》、《上海星報》)。一九九五年一月,《中國日報》擴大為每天12個版。

該報還出版各種不定期特刊,通常也是對開8版。到一九九一年底,共出特刊250多期。一九八四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時,出版了20個版的彩色特刊,在新中國報業史上創造了一個紀錄。一九九○年秋,該報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編輯出版了彩色運動會日報《亞運新聞》(Asiad Daily),從九月二十日到十月八日,每天出4開24版。

該報創刊時發行1.5萬份,到一九九二年達15萬份,發行麵遍及國內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海外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北京外,該報還在上海、廣州、西安、杭州、深圳、海南設有辦事處或記者站。

早在一九五八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回國後就提出:中國要走向世界,應該辦一張英文報。二十三年後終成現實。

《中國日報》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一九七八年底,大批外賓和旅遊者來到北京、廣州、上海,感到消息閉塞,他們和在華的使領館人員、經濟貿易界人士、記者、科技人員、專家、留學生等,迫切要求看到一張英文報。《中國日報》首先是以他們為讀者對象創辦的。後來,海外的許多人士,主要是經濟貿易界和學術界人士,也需要一張中國人辦的英文報紙,便於直接了解中國的情況。以上這兩部分讀者的政治經濟環境、文化曆史背景、閱讀習慣和對大眾傳播工具的期望和要求,與中國讀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國日報》從籌辦之日起,就致力於研究自己的讀者對象,一切從外國讀者的實際出發,確定自己的編輯方針。這就是要用真實客觀的報道、誠懇的態度、周到的服務去贏得讀者。在這方麵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條方針是“英文定稿”,即凡《中國日報》刊登的消息、通訊、評論,除譯自其他報刊的以外,編輯記者一律用英文撰寫原稿,改變過去中國對外報刊先用中文撰寫定稿,然後譯為外文的做法,這樣就從製度上保證了“說話要看對象”的原則。與這一方針同時實行的另一條原則是“中國人定稿”。凡有關編輯政策上的問題均由編輯部各級領導人作決定。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外國專家在潤飾文字和提供谘詢上的重要作用,也保證了編輯政策的一貫性。

《中國日報》還擁有大量中國讀者,主要是大專院校的師生,外貿、旅遊和其他外事部門的工作人員、工商企業者、新聞工作者以及廣大學習英語的中國人。他們閱讀英文報是為了獲取有關中國與世界的各種信息,並學習現代英語。

《中國日報》十分重視把中國新聞事業對讀者、對人民和國家命運極端負責的傳統,同現代傳播學大量、迅速、客觀地提供信息的要求結合起來。首先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嚴格地區分新聞和評論,新聞中凡有評論,必須指出是誰的意見。由於《中國日報》直接麵向外國讀者,它注意運用各種新聞手段,以滿足讀者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運用各種新聞手段,大量、迅速、客觀地向讀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首先是報道國外所關注的中國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的重大發展,盡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最大量的信息量。報道主要用事實和基礎知識說明問題,以加強報紙的可讀性。該報不僅注意刊登新華社的對外稿,也注意采寫自己的獨家新聞。從一九八三年起,自己采寫的頭版頭條新聞逐漸上升到主要位置。這些報道的多數,都來源於政府負責官員和專家學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具有權威性。其中關於中國控製人口問題的報道,被國際人口行動委員會(Population Acting Council)主任威爾納·福諾斯(Werner Fornos)稱讚為“廣泛、經常而堅持不懈的清晰報道”,因而獲得了一九八二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最佳報道獎。創辦初期,該報記者大力開拓報道領域,大膽突破報道“禁區”,如關於國防、公安、軍工、貴金屬采掘等新聞報道,收到良好效果。

該報在新聞報道中特別強調客觀和及時。比如關於災害的報道,如果等到有了對後果的評估或有了救助的措施以後才登報,就會成為“明日黃花”。該報嚐試先作客觀報道,再陸續報道救援的辦法,以增強時效性。如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七日,山東菏澤地區發生強烈地震,該報即通過電話采訪,得到確實消息,立即報道了人員傷亡的消息,外電紛紛轉發,原先一些誇大事實的猜測亦告平息。

《中國日報》關於中國事務的報道,每天由新華和路透、美聯、合眾國際、法新等通訊社大量轉發,並被世界各地報紙廣泛采用。

國際新聞占有較大的比重。報紙除第八版為國際版外,要聞版有將近一半篇幅登載國際新聞,其中特別重要的放在頭版頭條位置。該報是中國境內唯一直接選編路透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和法新社消息的報紙。第三世界國家的新聞占60%左右。

經濟新聞占有重要地位。除介紹中國的貿易、金融、對外經濟關係和投資環境方麵的新聞外,還刊登世界主要貨幣彙率及倫敦、紐約、東京股票及黃金外彙市場消息。《商業周刊》擴大為8版後,開辟了“投資貿易”、“金融”、“上海和華東”、“華南”、“地方報道”等專欄,更增加了信息量和分析性報道。

有關中國民族文化和人民生活方麵的專訪、特寫,對外國讀者特別是海外的華裔和華僑有很大的吸引力。據不完全統計,單是新加坡的《海峽時報》(The Strait Times)從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一年底,就轉載《中國日報》的《宜興紫砂茶壺》、《佛教雕刻》、《中國園林》、《少林武術大師》、《扇子藝術》、《氣功的奧秘》等特寫250多篇。該報從一九八七年起,又開辟了“園林”、“時裝”專版,受到讀者歡迎。

此外,該報還刊登體育新聞、文娛信息和全國20個、世界10個大城市的氣象預報。為滿足西方讀者對體育的強烈興趣,該報每天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國際和國內的體育新聞。對於重要的賽事活動,無論是網球、高爾夫,還是美國的棒球、橄欖球,英國的足球、板球,或是田徑、遊泳、舉重、體操、拳擊等單項或多項比賽,都及時予以報道,並刊登比賽結果和獲獎者名次。報紙還每天刊載橋牌和字謎遊戲、影劇、表演、展覽等娛樂信息。停刊前的《上海新聞》每周另出一次上海娛樂版。《北京周末報》的出版,使在京外國人的文化娛樂生活更豐富了。

《中國日報》十分重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外國讀者是不歡迎不登廣告的宣傳品的,所以該報從創刊時起,就確定廣告的篇幅平均占整個版麵的四分之一,從而促進了國內外商業信息的交流,改善了對讀者的服務。

(二)介紹中國的各項政策,廣泛反映社會上的各種意見和發表具有獨立見解的評論。

該報有專門的輿論版,設有“報刊論摘”、“小評論”、“在外國報刊上”、“如是我見”等專欄,有專家學者的文章和訪問記,有某方麵問題的討論綜述,有新聞分析等。這個版上的各種議論,主要集中於中國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注意介紹外國讀者所不熟悉和不易理解的背景材料,同時也涉及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其他方麵,反映出各種不同意見的爭鳴和中國社會民主與法製建設的進程。

在評論方麵,除一些署名文章以外,該報根據需要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這些評論文章從外國讀者的思想實際出發,從宏觀方麵闡述中國的重大政策和政治動向。如當中國改革開放的步子較大,國外某些人認為是“恢複資本主義”時,該報在評論中多次闡述中國經濟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當國內反對“精神汙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國外有些人擔心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倒退”時,該報又著重指出中國政治和政策是穩定的,改革和開放是不可逆轉的。一九八八年初,該報評論員發出了經濟過熱的警告。秋季,又指出治理經濟環境正是為了深化改革。這樣,就在國外輿論對中國的評論比較混亂的時候,及時地比較翔實地闡明了中國的形勢。

(三)重視刊登新聞圖片和美術作品,使報紙的版麵生動活潑,圖文並茂。

新聞圖片在《中國日報》上並非“點綴”,而是獨立的新聞手段,它或是單獨的圖片新聞,或與文字新聞相配合。該報對新聞圖片率先提出“人”、“新”、“真”、“活”、“大”的原則,要求新聞圖片真實地動態地表現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的活動,篇幅要大,製作、剪裁要講究。在設計版麵時,一般首先安排圖片,再確定消息、通訊的位置。這些做法推動了國內的新聞圖片改革。全國攝影界和攝影業餘愛好者踴躍參加該報舉辦的“10億人民”、“北京一日”、“在中國的土地上”等攝影比賽,並在賽後與報社保持經常的投稿關係。該報記者和通訊員拍攝的照片,曾多次在全國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也常被各國通訊社購買和轉發。一九九○年八月,該報獲得全國報紙要聞版運用新聞圖片好版麵第一名。

(四)誠懇、周到地為外國讀者服務。

該報設立的“讀者來信”專欄,不僅反映讀者對中國社會生活方麵的各種看法,還特別注重刊登外國讀者對中國旅遊、交通、服務業方麵的意見。報紙還為讀者排憂解難,如推動中國一家飯店向遭到粗暴對待的外國旅遊者道歉,為誤買假寶石的外國讀者索取賠償,幫助一家商店的售貨員找到她欠找外彙券的外國顧客,等等。英國《愛丁堡晚報》(Edinburgh Evening Post)副總編輯朗·基德(Ron Kidd)一九八六年五月說:“《中國日報》取得了許多報紙沒有取得過的成就,它使讀者成為自己的朋友。”

中國人辦英文報紙在新中國屬首次嚐試,而且沒有現成的幹部隊伍。因此,《中國日報》從籌備時起,始終把“育人”放在重要的地位。

《中國日報》的籌備工作開始於一九七九年六月。籌備組的最初成員有江牧嶽、馮錫良等4人。報社成立時,由江牧嶽任社長,劉尊棋任總編輯。他們都是中國新聞界中知名的資深人士。最初的業務骨幹是由一批年齡在60歲左右的老新聞工作和英語工作者組成。在報紙籌辦過程中,他們帶領著一批年輕的英語係大學畢業生和教師,去聽外國專家講課,到外國報社去實習,從設計編輯方針、版麵安排、稿件取舍標準和編輯流程,直到新聞寫作、標題製作、畫版樣,一點一滴地去學。英國湯姆森基金會(The Thomson Foundation)和澳大利亞《世紀報》(The Age)、泰國《曼穀郵報》(Bangkok Post)曾派來專家,幫助培訓人員和選購設備,為報社準備了第一批英語采編和照排拚版人員。沒過幾年,當初的那批老報人大部分功成身退,出現的空缺,則由中青年替補。到一九八六年底的一屆編委會成立時,編委成員的年齡平均降到45歲,第一屆社委會的初始成員已全部離開了第一線崗位。

《中國日報》采取多種辦法提高幹部隊伍的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該報每年挑選一批政治素質好、英語水平高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充實幹部隊伍。編委會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同編輯記者,特別是部門負責人一起研究中央有關政策精神,以提高幹部的政治、政策水平。該報還和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如北京外國語學院等合作培訓英語新聞幹部。同時爭取外國友人和同行的幫助,把編輯記者派往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英國湯姆森基金會學習,派往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I Times)、《衛報》(The Guardian)、澳大利亞《世紀報》、《堪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美國《西雅圖郵訊報》(Seatle Post Intellgencer)、《昆賽愛國報》(Patriot-Ledger)、《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等報社實習。截至一九九一年底,出國培訓共101人次。編輯、記者中,來社工作五年以上的,90%經過出國培訓。

此外,在報社內部也經常進行崗位培訓。如請各方麵的專家、有經驗的老報人和外籍專家針對采編工作中的問題,舉辦專題講座,或介紹國外的新動態。

《中國日報》每天接待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來賓,十年間接待各國貴賓及新聞、文教、商、政各界人士共3900多人次。報紙還參加和組織一些國際活動。如一九八五年三月,在紐約召開了中國經濟改革討論會。一九八八年和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一起,與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合作舉辦《世界新聞攝影展覽》,與日本《讀賣新聞》合辦漫畫大獎作品展等。

該報還注意培養行政管理人員,讓他們參加文化、專業和英語等各種內容的培訓。

《中國日報》從創立之初就根據財力的可能引進適合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

該報於一九八○年引進了中國第一套電子照排設備和相應的製版設備。一九八五年第一個實現了通過衛星傳版係統,把報紙版麵傳送到香港和紐約。

一九八七年底,該報采納國際上較新的微機聯網概念,利用自有資金購買一批微機,並引進國外報紙編輯軟件,按照本報的需要進行改造,建立了中國第一套英文報紙編輯係統,使各通訊社稿件直接進入網絡,並可在機上進行編輯加工。一九八九年初,又在此係統基礎上實現多台微機聯網,使記者寫稿可直接輸入,使整個編輯工作實現了計算機聯網化,從而節省了排字和校對工序。這個係統靈活、方便、經濟、實用,省去了價值昂貴的中心計算機,給國家節省了資金,為技術改造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一九九○年六月,該報新的編輯樓和印刷廠竣工並投入使用,印刷廠裝備四色膠印機及配套設備,已於當年秋季完成了彩色《亞運會報》的印刷任務。該報正籌劃使用自有資金實行圖文一體化計算機控製的印刷末端技術改造,以進一步提高印刷、傳輸的效率和質量。

該報在經營管理上,也引進現代管理觀念,破除單純依賴國家的思想。根據實際情況嚴格精簡人員,講求經濟效益。在增收節支方麵,堅持以擴大發行和增加廣告為重點。從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二年,廣告收入增加了8倍,發行收入增加了8.5倍。這些都為該報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

該報繼劉尊棋擔任總編輯的為馮錫良,一九八六年底至一九九三年,繼任總編輯的為陳礫、朱英璜等。

《文彙報》

《文彙報》是在上海出版,發行國內外,“立足上海,麵向全國,側重知識界,麵對廣大讀者”的綜合性日報。它的日發行量,一九九一年底為86萬份。

《文彙報》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五日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淪為“孤島”的上海。這張由愛國人士創辦的民間報紙,積極鼓吹抗日救國的主張,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因此,一再遭到日本侵略者的威脅和迫害,於一九三九年五月十八日被迫停刊。抗戰勝利後,《文彙報》複刊,高舉愛國、民主、進步的旗幟,全力支持全國人民愛國民主運動,堅決反對內戰,因而又受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再度被迫停刊。部分人員逃亡香港,創辦了香港《文彙報》。

《文彙報》創刊時,總編輯為明惠生,主筆為徐鑄成。一九四五年複刊,總主筆為儲玉坤、徐鑄成,總編輯為馬季良,主筆為柯靈。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文彙報》於當年六月二十一日複刊。它發揚自己的辦報傳統,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宣傳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文教方針、政策,受到有關領導部門和廣大讀者的讚揚。周恩來總理為《文彙報》一九五○年增刊題詞:“努力為人民服務。”按當時分工,《文彙報》被確定為以中小學教師為主要對象的教育專業報紙。一九五六年五月,《文彙報》遷到北京,改名《教師報》。同月,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十月一日,《文彙報》又恢複原名在上海出版,並積極宣傳貫徹上述方針。從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以轟動一時的“電影鑼鼓”(即“好的國產片為什麼這樣少”的討論)為發端,到一九五七年四月,馬寅初的新人口論的發表,《文彙報》對許多重大理論學術問題展開了討論,給知識界吹來了一股新鮮活潑的爭鳴之風。然而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運動中,由於《人民日報》先後發表《文彙報在一個時期的資產階級方向》的編輯部文章和《文彙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的社論,《文彙報》首當其衝,許多工作人員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對待。進入六十年代,《文彙報》對一些全國關注的重大理論學術問題,如按勞分配問題、生產力性質問題、道德繼承問題、摩爾根學派和米丘林學派的評價問題,對喜劇、悲劇、鬼戲、曆史劇、輕音樂等問題開展討論。六十年代初的兩年多時間內,僅在《文彙報》學術版上發表的爭鳴文章就達750萬字,影響遍及全國,對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的繁榮起了促進作用。中共中央於一九六一年一月三十日專門發文件通報表揚。

十年動亂時期,《文彙報》在全國第一個被奪權,並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控製,成為他們反黨篡權的輿論工具;版麵上“假、大、空”的宣傳報道連篇累牘,報社內部絕大多數工作人員受到壓抑,或受到迫害。

一九七六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文彙報》回到人民手中。它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辦報的根本指導思想。為了清除“左”的影響,衝破“兩個凡是”的框框,在上海率先發表了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文章,發表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劇本《於無聲處》以及《天安門詩抄》、《傷痕》等文學作品和大量撥亂反正的文章。僅從一九七九到一九九一年發表的400多篇社論和評論員文章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從各方麵闡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四項基本原則的。與此同時,對某些方麵存在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進行批判。十年中,該報發表在“虛實談”、“文彙論壇”專欄上的署名評論文章達3000多篇。它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新聞改革,滿足讀者多方麵的需要。它支持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揚先進,扶正祛邪,並先後就文學、電影、音樂、教育、科學、體育、衛生、工交、財貿等方麵的工作,舉辦了20多次全國和全市範圍的評優選佳和競賽活動,推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它堅持不懈地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從一九七九到一九九一年,就200多個文藝和理論學術問題開展爭鳴,為活躍和繁榮學術、文藝做出了貢獻。

一九九一年一月,《文彙報》每周三增出“擴大版”一大張。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文彙報》擴大篇幅,每日出8版(對開兩大張),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進一步顯示《文彙報》特色,擴大上海和全國各地以及世界的信息交流。

《文彙報》在辦好報紙的同時,創辦了大型綜合性文藝雜誌《文彙月刊》(原名《文彙增刊》,創辦於一九八○年一月二十日,一九八一年改名為《文彙月刊》,一九九○年七月停刊)。該刊刊登各種風格流派的文藝作品,以及有關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麵的評論文章,並積極開展文藝問題的探討爭鳴。爾後又陸續出版《文彙電影時報》、《文彙讀書周報》等係列報紙。《文彙電影時報》以報道國內外影視界最新動態見長,並經常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提出影視界注意的各種問題。《文彙讀書周報》則以最快的速度向廣大讀者傳播書訊,刊登書評和書摘。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了文彙出版社,著重出版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文教衛生等方麵的科普讀物,以及文、史、哲、經各類學術著作。

文彙報社已發展為一個擁有多種係列報刊和附屬企事業的新聞文化聯合體。《文彙報》發行不僅遍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而且行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前蘇聯、比利時、墨西哥、菲律賓和香港等36個國家和地區。

《文彙報》在美國、日本、法國、墨西哥、菲律賓、尼泊爾等6個國家和聯合國駐有特派記者,在全國各地聘請了45名特約記者,在北京、天津、廣州3市設有辦事處,在南京、杭州等地設有記者站。《文彙報》同國外的交往也日趨頻繁,先後與10多個國家建立互訪關係和其他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