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少生”與“致富”互為因果
據《人民日報》7月18日報道,寧夏實施“少生快富”扶貧工程4年來,以往落後的生育觀有了改變,數千農戶用政府提供的“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資金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不僅改變了貧窮落後的生活麵貌,也使計劃生育工作由“苦澀的事業”,真正變成了“甜蜜的事業”。仔細研讀這篇報道,我們發現,真正讓農民走出“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怪圈的,其實無非是這樣兩條:一是從懲罰為主轉變為以獎勵為主,讓疏導發揮了更大作用;二是獎勵並不單純局限在錢物,而是“錢物+致富項目”這樣的“捆綁式獎勵”。前者是指導思想上的變革,後者是工作方式上的創新。
寧夏的做法,與其說是在計劃生育方麵實現了新突破,倒不如說是當地政府總體行政理念上有了較大的轉變。試想,為什麼過去一提到計劃生育,就是處罰與逃避?就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嚴重對立?就是事倍功半的“天下第一難”?為什麼現在以獎為主,並且獎的是農民最需要的致富啟動資金和項目,計劃生育的思想工作就“不做自通”了呢?其中的關鍵之點,是政府的行政理念中有了與百姓的“換位思考”意識,更多了一些“人性化”因素。
貧困地區的百姓,為什麼會“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坐在機關辦公大樓裏的人,是很難真正想象與體味的。過去,也許政府官員們自己認為,計劃生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不少百姓卻偏偏“不領情”,寧可挨罰也不肯少生;而老百姓自己也認為,多生孩子,其實不也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嗎?政府與百姓,本來目標相同,行動上卻多年來南轅北轍,不知上演了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而寧夏“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的探索,正是期望結束這種“南轅北轍”,真正走到一條道上——由政府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讓“少生”與“致富”能夠互為因果,形成良性循環的小生態。實踐,證明了這種探索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目光再放遠一些,也不難發現,“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其實僅僅是係統解決“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過程中邁出的一小步,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農民為什麼要多生兒子?事實上是從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麵來考慮的。從物質層麵上說,既然貧困地區“土裏刨食”不容易,所以才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刨”,所以要多生兒子,這要從發展生產力的高度來解決;從精神層麵上講,在法製不健全、遇事要通過家族力量來“擺平”的農村,家裏有幾個小夥子,這本身就是“震人”的資本,否則心裏照樣會不踏實,這要以相當程度的社會文明大環境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上看,“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充其量隻是從物質的層麵上,解決了起點還不算高的“領進致富門檻”問題,而其它問題的解決,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從根本上終結“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還需要政府在以上兩個方麵做出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