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喬曉春通過對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認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響因素時不能隻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現實人口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從現實看,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還要大(雖然曆史上年齡結構最終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過去往往隻重視出生率、死亡率對人口老化的影響,而忽視了現實存在著的年齡結構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認為,運用穩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是不恰當的,因為中國人口處於急劇轉變之中。以往根據穩定人口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長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過對9個方案人口動態模似的結果分析,史菁卻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死亡率下降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與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樣重要。由於生育率的下降並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國的人口老化不能簡單地歸因於計劃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國1964年人口年齡結構為基礎,運用人口預測方法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論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並沒有使中國人口老齡化,反而使其年輕化。他還認為人口年齡結構發展的慣性也是年齡結構變化的一個原因。
杜鵬在《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一書中認為,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現在:(1)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過程重新加以認識,這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以及製定今後的人口政策、社會福利製度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為這方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們分析過去40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數據為基礎所作的人口預測也使我們得以對未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重新進行估計。(2)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齡結構,但是這些因素在過去40年的人口發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還沒有從數量上加以全麵分析;這些因素在不同時期的作用是否一樣?差異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有待進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們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用比較預測方法對過去40年和未來4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3)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斷地更替,新進入老年人口的隊伍逐漸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兩個不同時期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並未改變,甚至老年人口數也一樣的情況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於這種更替的存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口的特點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都會有所變化,這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以往未被廣泛認識的另一個重要方麵。這裏將運用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對中國老年人口的更替規模和更替率進行分析。(4)人口老齡化過程並不隻是總人口的老齡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斷老齡化。對這一特點的了解是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出現的,但還未被廣泛認識(杜鵬1994)。
於學軍認為,無論采取那種方案對中國未來的人口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都會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中國在下個世紀將麵臨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戰。麵對下一世紀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我們既不能采取不承認的態度,視而不見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就“談虎色變”,盲目悲觀,凡是不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積極采取對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總撫養比較低的有利形勢,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同時,我們又要認真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消極後果,盡量避免或減緩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因此,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從宏觀上看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趨勢,及早地製定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總體戰略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各個年齡組的人口群體是撫養和被撫養的關係,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過程和解決老年人口問題時,要全麵係統地考察整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老年人口是整個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變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齡組人口的變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體,必須與未成年人口和勞動力人口聯係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在製定政策時,要考慮到不同年齡組人口群體的不同需求和作用(於學軍,1995年)。
以上列舉了部分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獻,這些研究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問題都有重要的發現和建議,為以後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中國人口老齡化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其過程及影響的認識需要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此外,人口發展往往並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預測的方式變化,隨著新的人口數據的取得和人口老齡化分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有可能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和特點重新進行認識,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人口老化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始於6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人口老化過程,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如上所述,人們之所以關心中國人口老化的過程,是因為會產生所謂的人口老化問題,而人口老化是會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及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可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口老化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產生了一些學術上的爭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馬贏通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的喬曉春之間的交流。
馬贏通(1987)指出,多年來,人口老化被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消極因素來論述,研究的重點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對策。這無論對認識未來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景,還是對深入開展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都是不利的。他認為,從各方麵的相關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決不是壞事。人口老化是人口發展的必經階段,主觀上抗拒是無濟於事的,人們在其麵前的選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脫。隻有按規律辦事,促進其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馬贏通指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必然形成少兒人口遠大於現時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時上升的“兩頭沉”的現象,而人口老化過程起到了減輕一頭負擔的作用。因此,隻有通過計劃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將有利於中國四化建設的全局。
喬曉春(1988)不同意馬贏通的上述觀點。他指出,人口老化並不是指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與近年來的計劃生育沒有關係,但人口老化係數的變化與計劃生育確實有關係。這一點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認為,人口老化、計劃生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出生人口數量減少及老年人口數量增加會導致人口老化;由於作為人口老化係數分子的老年人口數量是相對確定值,而出生人口為未定值,控製人口增長隻能使出生人口減少,從而加速人口老化;計劃生育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人口老化也是由於計劃生育引起的,但從邏輯關係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喬曉春進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減少直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並不能引出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直接關係,人口老化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沒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聯係。
馬贏通和喬曉春之間的學術交流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下的討論,既交流了學術思想,也深化了學術研究。筆者認為,馬贏通和喬曉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兩個問題:老年人口問題和人口老化問題。他們之間的辯論沒有使用同一個概念和標準,討論的結果自然不會達成共識。
在隨後的十多年間,中國的學者沒有間斷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田雪原(1987)認為,中國人口從屬年齡比的大幅度降低,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口方麵的有利條件,未來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總的來說利大於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反過來,人口老化又對社會經濟的運行產生相應的影響。人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而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必然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麵,從而使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於學軍在《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1995)一書中認為,伴隨中國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至於整個國家的人口問題要看它的發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要區分不同的階段來看。從長期的趨勢上看,中國的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多於積極的影響。但如果分階段看這一問題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大致以下世紀20年代為過渡期,在此之前,由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會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許多有利的條件,這一階段是利大於弊;而在此之後,由於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許多“利”將逐漸轉化為“弊”,這一階段是弊大於利。需要說明的是,利與弊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利與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隻要我們能利用這二、三十年的有利時機,在大力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注意人口老化的動向,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製度,我們就可能將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限製在最小的範圍內。
四、未來中國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們對中國人口老化原因和過程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了。過去,我們的研究主要以宏觀為主,視野主要局限於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今後,我們應進行一些微觀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並將我們的視野放遠於更多的交叉學科之中。我們應將人口老化問題提高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多角度審視人口老化問題。我們都預感到人口老化會對中國的社會關係、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道德規範等各方麵產生影響,人們想知道這些影響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影響?在這些影響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如何引導積極的影響而減緩消極的影響?隻有把這些問題說清楚,讓人們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不僅是老年人口問題,而是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時,人們才會關注和重視人口老化問題。
在進行人口老化問題研究時,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研究成果,因為他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為解決老齡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和經驗會使我們少走彎路,節省很多時間。但遺憾的是,對他們成熟的理論和經驗,我們知道的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