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鄉鎮誌

鄉鎮誌是一鄉一鎮為記述範圍的方誌,如嘉慶《南翔鎮誌》。

嘉慶《南翔鎮誌》共12卷,內題張承先纂、程攸熙訂正。南翔,別稱槎溪。自南朝蕭梁建白鶴南翔寺,聚落日盛,後因寺成鎮。清嘉慶年間,屬嘉定縣,“殷繁為諸鎮之冠”。當時,“民居稠密,百貨軿闐,市聲浩浩,有如通都大邑”,鄉紳遂有修誌之意,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邑人程攸熙遂對乾隆年間張承先所修《槎溪誌》加以訂正,纂成是書,並改曰《南翔鎮誌》。

由於鄉鎮誌的記述範圍僅限於一鄉一鎮(也有少數擴大到鄰近數鄉),可供編纂的文獻和素材相對較少,因此除個別著名市鎮外,內容皆不及州縣誌豐富,所列類目也與州縣誌有所不同。

嘉慶《南翔鎮誌》目錄如下:

卷一疆裏(沿革、裏至、鄉都、水道、開浚、物產附)

卷二營建(官廨、書院、廟壇、嬰堂、營汛、遞鋪、坊表、街巷、橋梁)

卷三小學(小學、義塾、鄉飲)

卷四職官(分防縣丞、巡檢、汛弁)

卷五選舉(進士、舉人、貢生、例貢、例選、雜進、薦舉、武科、封贈、蔭敘)

卷六至八人物(賢達、孝義、文學、隱逸、耆德、藝術、流寓、列女、方外)

卷九藝文(書目、碑刻、文、詩)

卷十至十二雜誌(寺觀、庵院、神祠、尼庵、第宅、園亭、古跡、祠墓、紀事、軼事)

各門類內容也較少,沿革和建置的內容,減少更加明顯。嘉慶《南翔鎮誌》沿革雲:“槎溪,古疁也。蕭梁時,建白鶴南翔寺於此,因寺成鎮,遂以寺名。六朝迄唐宋屬婁、屬昆山,迨南宋析昆山置嘉定,乃改隸焉。曆元明至國朝,皆因之”。一共隻有56字。餘如官廨、職官、水道等項內容也較為簡單。

但是,鄉鎮誌也有獨特的優點,以嘉慶《南翔鎮誌》為例,第一,有關本鄉鎮的內容,記述十分詳盡。如該誌逐一記載南翔鎮52條街巷的各種情況,而一般州縣誌受體裁或篇幅限製,往往隻記縣邑的街巷,市鎮的街巷很少記載;再如宋元至明嘉靖間,市廛和民居多有徙移,鎮區頗多拓展和變化,《南翔鎮誌》的記載也比縣誌詳細。第二“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市鎮誌所載當時當地的情況,往往比州縣誌可靠。如鎮區水道的走向、通航、開浚情形,以及營汛、遞鋪的置廢和遷移等,皆比州縣誌準確。第三,對本地古跡、祠墓、物產的調查與統計,比州縣誌齊全,白鶴南翔寺和古猗園是南翔鎮兩大著名古跡,《南翔鎮誌》搜集的有關資料甚為齊全,是複原這些名勝古跡的重要依據。這也是州縣誌所難以比擬的。

由此可見,鄉鎮誌是一種珍貴的鄉土資料,盡管州縣誌也包含有鄉鎮誌的內容,但它們並不能取代鄉鎮誌。

鄉鎮誌大多為邑人編纂,極少著名學者參與,因而大多數鄉鎮誌編纂水平不高。

域外地理誌

清代對域外地理的大規模研究,是從鴉片戰爭以後開始的。鴉片戰爭前,不少人將西方地理知識視為天方夜譚,無稽之說。鴉片戰爭後,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一部分有識之士出於禦侮圖強、“以夷製夷”的需要,率先研究西學、傳播西學,這才出現了研究域外地理的新局麵。開始階段,這種研究主要表現為翻譯和介紹西方地理圖籍,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的圖籍與日俱增,才逐步出現以國學體裁研究西學的地理著作。

這裏論述的5篇域外地理著作,《明史·外國傳》成書於清初,反映清初人們的地理觀念和域外知識水平;《瀛環誌略》、《海國圖誌》、《朔方備乘》是鴉片戰爭後成書較早的域外地理誌,從不同角度反映西方地理學在中國傳播的情況;《五洲地理誌略》則是清末作品,反映西方地理學對中國傳統地理學的深刻影響,以及中國傳統地理學日益向西方地理學靠攏和接近的情況。

《明史·外國傳》

《明史·外國傳》是《明史》專門記述明王朝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關係的傳記,其中有許多域外地理和中外交通的內容。《外國傳》雖是記述明代史實,但它成書於清初,實際上反映清初人們的知識水平和域外地理觀念。

《明史·外國傳》共記載91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內,有曆史上曾為中國地方行政區劃的國家和地區,如安南、福餘、泰寧等;有曾為中國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朝鮮、暹羅、舊港等;有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自主政權,如韃靼、瓦剌、兀良哈、雞籠山等;有和明王朝保持朝貢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如呂宋、文萊、古麻剌朗、滿剌加等;還有向明朝派遣傳教士的西方國家等等,情況較複雜。

《明史·外國傳》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麵: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曆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出產等情況。如榜葛剌“其國地大物阜。城池街市,聚貨通商,繁華類中國。四時氣候常如夏。土沃,一歲二稔,不待籽耘。俗淳古。有文字,男女勤於耕織。容體皆黑,間有白者。王及官民皆回國人,喪祭冠婚,悉用其禮。男子皆剃發,裹以白布。衣從頸貫下,用布圍之。曆不置閏。刑有笞杖徒流數等。官司上下,亦有行移。臣卜、陰陽、百工、技藝悉如中國,益前世所流入也。”又如忽魯謨斯“其國居西海之極。自東南諸蠻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賈人,皆來貿易,故寶物填溢。氣候有寒暑,春發葩,秋隕葉,有霜無雪,多露少雨。土瘠穀麥寡,然他方轉輸者多,故價殊賤。民富俗厚,或遭禍致貧,眾皆遺以錢帛,共賑助之。人多白皙豐偉,婦女出則以紗蔽麵,市列廛肆,百物具備,惟禁酒,犯者罪至死。醫卜、技藝,皆類中華。交易用銀錢。書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尚悉用其禮。日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堿,不產草本,牛羊馬駝皆啖魚臘。壘石為屋,有三四層者,寢處庖廁及待客之所,鹹在其上。饒蔬果。”有關國家和地區與明王朝的關係。如祖法兒,“永樂十九年遣使偕阿丹、剌撒諸國入貢,命鄭和齎璽書賜物報之。二十一年,貢使複至。宣德五年,和再使其國,其王阿裏即遣使朝貢,八年達京師。正統元年還國,賜璽書獎王”。又如古麻剌朗,“永樂十五年九月遣中官張謙齎敕撫諭其王幹剌義亦奔敦,賜之絨錦、絲、紗羅。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隨謙來朝,貢方物,禮之如蘇祿國王。王言:‘臣愚無知,雖為國人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賜封誥,仍其國號’。從之,乃賜以印誥、冠帶、儀仗、鞍馬及文綺、金織襲衣,妃以下並有賜。明年正月辭還,複賜金銀錢,文綺、紗羅、彩帛、金織襲衣、麒麟衣,妃以下賜有差。王還至福建,遘疾卒。遣禮部主事楊善諭祭,諡曰康靖,有司治墳,葬以王禮。命其子剌苾嗣為主,率眾歸,賜鈔幣。”記敘的文字,少者二三十字,多者一二千字,因內容而

《明史·外國傳》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麵: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曆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出產等情況。如榜葛剌“其國地大物阜。城池街市,聚貨通商,繁華類中國。四時氣候常如夏。土沃,一歲二稔,不待籽耘。俗淳古。有文字,男女勤於耕織。容體皆黑,間有白者。王及官民皆回國人,喪祭冠婚,悉用其禮。男子皆剃發,裹以白布。衣從頸貫下,用布圍之。曆不置閏。刑有笞杖徒流數等。官司上下,亦有行移。臣卜、陰陽、百工、技藝悉如中國,益前世所流入也。”又如忽魯謨斯“其國居西海之極。自東南諸蠻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賈人,皆來貿易,故寶物填溢。氣候有寒暑,春發葩,秋隕葉,有霜無雪,多露少雨。土瘠穀麥寡,然他方轉輸者多,故價殊賤。民富俗厚,或遭禍致貧,眾皆遺以錢帛,共賑助之。人多白皙豐偉,婦女出則以紗蔽麵,市列廛肆,百物具備,惟禁酒,犯者罪至死。醫卜、技藝,皆類中華。交易用銀錢。書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尚悉用其禮。日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堿,不產草本,牛羊馬駝皆啖魚臘。壘石為屋,有三四層者,寢處庖廁及待客之所,鹹在其上。饒蔬果。”有關國家和地區與明王朝的關係。如祖法兒,“永樂十九年遣使偕阿丹、剌撒諸國入貢,命鄭和齎璽書賜物報之。二十一年,貢使複至。宣德五年,和再使其國,其王阿裏即遣使朝貢,八年達京師。正統元年還國,賜璽書獎王”。又如古麻剌朗,“永樂十五年九月遣中官張謙齎敕撫諭其王幹剌義亦奔敦,賜之絨錦、紵絲、紗羅。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隨謙來朝,貢方物,禮之如蘇祿國王。王言:‘臣愚無知,雖為國人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賜封誥,仍其國號’。從之,乃賜以印誥、冠帶、儀仗、鞍馬及文綺、金織襲衣,妃以下並有賜。明年正月辭還,複賜金銀錢,文綺、紗羅、彩帛、金織襲衣、麒麟衣,妃以下賜有差。王還至福建,遘疾卒。遣禮部主事楊善諭祭,諡曰康靖,有司治墳,葬以王禮。命其子剌苾嗣為主,率眾歸,賜鈔幣。”記敘的文字,少者二三十字,多者一二千字,因內容而異。明王朝周邊諸國,或與明王朝有特殊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如朝鮮、日本、安南、韃靼、和蘭、意大利亞等,則記載較為詳細,字數多達五六千字左右。當時,日本與明王朝關係複雜,明初“胡惟庸謀逆,欲籍日本為助”;後倭寇長期為患,不斷騷擾沿海地區,甚至勾結官吏和巨匪,入侵內地,倭患幾與明代相始終。萬曆時,日本又加兵朝鮮,欲犯中國,明王朝數次發兵援朝,豐臣秀吉死,戰爭才罷,故記載較為詳細。再如韃靼,為元朝後裔,雄踞北疆,迭與明王朝抗衡,正統後為北方主要邊患,邊陲無寧,常常危及內地不安定,故亦列為記敘重點。其它如和蘭曾侵占澎湖和台灣,意大利亞傳教士利瑪竇曾來明王朝傳教,影響較大,記載亦詳。

十五六世紀,是人類地理視野大發展的時代。先是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他率領的船隊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大增長了中國人的域外地理知識。在稍後幾十年中,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再過幾十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他們的航海實踐,比鄭和更成功,他們的發現使人類地理視野發生了質的飛躍,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其深遠影響難以估量。明王朝在鄭和下西洋後不久,就停止與海外交往,實行封閉自守的政策。直到清初,這種局麵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鄭和下西洋以後的2個世紀中,除傳教士帶來的海外信息外,中國對世界知之甚少。《明史·外國傳》有許多內容反映這種狀況:記載與明王朝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大多局限於鄭和下西洋前後,明中葉以後的情況知之甚少;鄭和下西洋未到達過的國家和地區,所載甚少,記述簡略;由於對新世界不了解,對許多世界地理知識既不敢輕信,又不能否定,隻能聽之記之。例如利瑪竇來華傳教時,“自稱大西洋人”,禮部則言:“《會典》止有西洋瑣裏國無大西洋,其真偽不可知”。利瑪竇《萬國全圖》根據當時的地理發現,雲天下有五大洲,《外國傳》則根據陳舊的傳統觀念認為:“其說荒渺莫考”。但是作傳者看到“其國人充斥中土”,不容否定,所以又說“則其地固有之,不可誣也”。這種心態和筆法,是當時中國人的地理知識遠遠落後於世界地理學發展水平的證明。

與過去的正史《外國傳》、《外夷傳》和中外交通史籍相比,《明史·外國傳》雖記載了一些新鮮的世界地理知識,但在總體上,它仍屬於那種用陳舊的地理觀念、傳統的記實筆法寫成的外國地理傳記。它說明,西方先進的地理學思想和地理知識雖已逐漸傳入中國,但在清初學者心目中仍未占據應有的地位,作為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還未被中國學者接受,當時中國知識界還未從長期自然封閉的狀態中走出來,對外部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瀛環誌略》

《瀛環誌略》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方地理知識的著作之一。王先謙認為:中國人了解“五洲誌地,托始徐書(按指《瀛環誌略》)”,其貢獻堪與《漢書·地理誌》比美。梁啟超認為:“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是書在普及世界地理知識,推動變法維新方麵,均產生過積極影響。

作者徐繼佘(1795~1873)字健男,山西五台人,清道光丙戌進士,曾出任廣西潯州知府、福建建延邵道、汀漳龍道道台、兩廣運鹽使、廣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廣西巡撫,後調福建辦理通商事務,還擔任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和太仆寺少卿的職務,他“久駐嶺表”,“洞悉時勢”,“於通商事務,尤老成遠慮”。“先是宣宗詢以各國風土形勢,奏對甚悉,爰命采輯為書”,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書成,即《瀛環誌略》。他還著有《退密齋詩文》集等。

《瀛環誌略》是根據美國人雅裨理提供的地圖和介紹,並參證其他西方人提供的圖書資料和情況,改寫成的地理書。徐繼佘說:“道光癸卯,因公駐廈門,晤米利堅人雅裨理,西國多聞之士也,能作閩語,攜有地圖冊子,繪刻極細,苦不識其字,因鉤摹十餘幅,就雅裨理詢譯之,粗知各國之名,然匆促不能詳也。明年再至廈門,郡司馬霍君蓉生購得地圖二冊,一大二尺餘一尺許,較雅裨理冊子尤為詳密,並覓得泰西人漢字雜書數種,餘複搜求,得若幹種,其書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餘則薈萃采擇,得紙片亦存錄勿棄,每晤泰西人輒披冊子考證之,於域外諸國地形時勢,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圖之說,采諸國之可信者,衍之為篇,久久積成卷帙。每得一書,或有新聞,輒竄改增補,稿凡數十易”。在雅裨理和劉韻柯、陳慶偕、鹿澤長和彭蘊章的幫助下,徐繼佘花了5年時間,終於撰成此書。

《瀛環誌略》共10卷,約20萬字。卷一至三,介紹地球及亞洲各國概況;卷四至七,介紹歐洲俄羅斯、瑞、嗹、奧地利、普魯士、日耳曼、瑞士、土耳其、希臘、意大利亞、和蘭、比利時、佛朗機、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諸國;卷八介紹非洲諸國;卷九至十,介紹美洲各國。《瀛環誌略》是一部詳略分明、很有特色的著作:以圖為綱。作者認為“地理非圖不明”,故全書各卷皆附有地圖,而地圖悉“從泰西人原來鉤摹”,如介紹“地球”時,附有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東西半球圖(圖1、圖2);介紹澳洲時,附有澳洲位置圖等等。內容專詳域外。如中國“僅繪一圖於卷首”,其餘不贅一詞;西域諸部亦“約略言之”,不涉考據。記述重點,一為南洋諸島國,因當時被殖民主義者占領,已成為歐洲列強“埔頭”,徐繼佘認為:“此古今一大變局,故於此言之較詳”;二是歐洲、非洲、美洲諸國,“從前不見史籍”,故“溯其立國之始,以至今日”,所用筆墨也較多。

《瀛環誌略》對西方地理知識的介紹,主要有以下3個方麵:

(1)對地球的介紹。《瀛環誌略》首先闡述地球形狀、地理坐標和地球分帶。“地形如球。以周天度數分經緯線,縱橫畫之,每一周得三百六十度,每一度得中國之二百五十裏”。“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赤道之南北各二十三度二十八分,為黃道限,寒溫漸得其平。又再北再南各四十三度四分,為黑道,去日馭漸遠,凝陰冱結,是為南北冰海”,“地球從中間橫剖之,北極南極在中,其外十一度四十四分為黑道,再外四十三度四分為黃道限,再外三十三度二十八分,赤道環之”。接著介紹地球的大洲大洋:“大地之土,環北冰海而生,披離下垂,如肺葉凹凸,參差不一。其形泰西人分為四土,曰亞細亞,曰歐羅巴,曰阿非利加(一作利未亞),此三土相連,在地球之東半;別一土曰亞墨利加,在地球之西半”。“四大土之外,島嶼甚多,最大者澳大利亞。”又雲:“土之外,皆海也,一水汪洋,為如界畫,就各土審曲而勢,強分為五,曰大洋海,曰大西洋,曰印度洋,曰北冰海,曰南冰海”。其中,除將南極洲誤認為“南冰海”外,其餘皆與今日所理解的地理知識一致。《瀛環誌略》對有關地球知識的介紹,不僅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而且糾正了許多錯誤觀念,對於正確認識世界具有極大的意義。過去以為“愈南愈熱”,“以赤道為南極”等不正確的說法,對地球有了科學認識後,始“聞此說而不信也”。

(2)對美洲、澳洲新大陸的介紹。《瀛環誌略》對新發現的美、澳2洲,皆有詳細介紹。如記述澳大利亞,對其發現經過、得名原因、原始狀況、開發程度、風俗特產等,記述十分具體。“澳大利亞一名新荷蘭,在亞細亞東南洋布巴亞島之南,周回約萬餘裏,由此島泛大洋海東行,即抵南北亞墨利加之西界。其地亙古窮荒,水通別土。”“前明時,西班牙主遣使臣墨瓦蘭由亞墨利加之南西駛,再尋新地,舟行數月,忽見大地,以為別一乾坤。地荒穢無人跡,入夜磷火亂飛,命名曰火地,又以使臣之名名之,曰墨瓦臘尼加”。“最後英吉利得之,因其土地之廣,堅意墾辟,先流徙黑人於此,為屯田計,本國無業貧民願往謀食者,亦載以來,他國之民願受一廛者聽之。”又雲:“地在赤道之南,天氣炎熱,海濱多平土,山嶺高者,不過三十丈,江河絕少,雜樹荒草,灌莽無垠,鳥獸形狀,詭譎與別土異。土番黑麵,披發裸體,食草根山果,結巢於樹,予之酒,一飲即醉臥泥中,如豕負塗,男役女若畜,怒則殺之。英人流寓者,墾海濱濕土,種麥與粟。草肥茂,牧羊孳乳甚速,毛毳細軟,可織呢絨。現居民不足十萬。每年運出之羊毛,值銀二百餘萬兩。百物未備,日用之需,皆從別土運往。英人於東境海建會城曰悉尼,居民二萬。捕鯨之船,時時收泊,貿易頗盛。而流徙之戶亦莠民飲博,蕩侈相習成風,流寓良民亦頗染其俗”。“北境近赤道,天氣酷熱。產海參、海菜、燕巍*意義。過去以為“愈南愈熱”,“以赤道為南極”等不正確的說法,對地球有了科學認識後,始“聞此說而不信也”。

(2)對美洲、澳洲新大陸的介紹。《瀛環誌略》對新發現的美、澳2洲,皆有詳細介紹。如記述澳大利亞,對其發現經過、得名原因、原始狀況、開發程度、風俗特產等,記述十分具體。“澳大利亞一名新荷蘭,在亞細亞東南洋布巴亞島之南,周回約萬餘裏,由此島泛大洋海東行,即抵南北亞墨利加之西界。其地亙古窮荒,水通別土。”“前明時,西班牙主遣使臣墨瓦蘭由亞墨利加之南西駛,再尋新地,舟行數月,忽見大地,以為別一乾坤。地荒穢無人跡,入夜磷火亂飛,命名曰火地,又以使臣之名名之,曰墨瓦臘尼加”。“最後英吉利得之,因其土地之廣,堅意墾辟,先流徙黑人於此,為屯田計,本國無業貧民願往謀食者,亦載以來,他國之民願受一廛者聽之。”又雲:“地在赤道之南,天氣炎熱,海濱多平土,山嶺高者,不過三十丈,江河絕少,雜樹荒草,灌莽無垠,鳥獸形狀,詭譎與別土異。土番黑麵,披發裸體,食草根山果,結巢於樹,予之酒,一飲即醉臥泥中,如豕負塗,男役女若畜,怒則殺之。英人流寓者,墾海濱濕土,種麥與粟。草肥茂,牧羊孳乳甚速,毛毳細軟,可織呢絨。現居民不足十萬。每年運出之羊毛,值銀二百餘萬兩。百物未備,日用之需,皆從別土運往。英人於東境海建會城曰悉尼,居民二萬。捕鯨之船,時時收泊,貿易頗盛。而流徙之戶亦莠民飲博,蕩侈相習成風,流寓良民亦頗染其俗”。“北境近赤道,天氣酷熱。產海參、海菜、燕窩”,又雲:“計澳大利亞一土,英人四境所耕收,僅海濱片土,不過百之一二。其腹地,則奧草叢林,深昧不測,土番如獸,老死無往來,不特風土無從探訪,即山川形勢亦無由乘輪曆覽”。該書對美洲的介紹,也十分生動。這些新鮮內容是清初絕大多數中國人聞所未聞的。

(3)對西方國家的介紹。《瀛環誌略》很重視西方各國的發展情況,例如:在歐羅巴總敘中,列有英、法、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16國的麵積、人、收入、支出、兵力、戰艦數字。在分篇記述各國政治、經濟、地理、曆史等內容時,尤其重視介紹各種新製度和新事物。其介紹美國雲:“米利堅各國天時正和,迤北似燕晉,南似江浙,水土平良,無沙磧,鮮瘴癘。其土平衍膏腴,五穀皆宜,棉花最良亦最多,英佛諸國鹹取給焉,蔬菜果實皆備,煙葉極佳,通行甚遠。山內所出者,石炭、鹽、鐵、白鉛。境內小河甚多,米人處處疏鑿,以通運道。又造火輪車,以石鋪路,熔鐵汁灌之,以利火輪車之行,一日可三百餘裏。火輪船尤多,往來江海如梭織”。“米利堅合眾國白人皆流寓,歐羅巴各國之人皆有之,而英吉利、和蘭、佛郎西為多,三國之中,英吉利又居大半”。又雲:“米利堅政最簡易,稅亦輕,戶十年一編。每二年於四萬七千七百人之中,選才識出眾者一人,居於京城,參議國政。總統所居京城,眾國設有公會,各舉賢士二人,居於公會,參決大政,如會盟、戰守、通商、稅餉之類,以三年為秩滿。每國設刑官六人,主讞獄,亦以推選充補。有偏私不公者,群議廢之。合眾國稅入約四千萬元……總統雖總財賦,而額俸萬元之外,不得私用分毫”。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徐繼佘對這些新製度和新事物所持的態度,他在按語中說:“南北亞墨利加,袤延數萬裏,精華在米利堅一土。”又說其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他十分崇敬華盛頓,說:“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裏,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凡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嚐見其畫像,氣貌偉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作為封建國家的封疆大吏,敢於如此讚美西方資本主義製度及其領袖,實屬少見。

徐繼佘在書中介紹和傳播西方地理學知識時,仍舊使用中國傳統的著述辦法,力圖通過考證文獻資料,追根溯源,證明西方地理知識的可信性。如在記述南洋各島國時,他就引證《通考·四夷傳》、《明史·外國傳》、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陳資齋《海國見聞錄》、邵星岩《薄海番域錄》、黃毅軒《呂宋絕略》、王惲《泛海小錄》、王大海《海島逸誌》等作為佐證,剔除了其中荒誕不經的怪異傳說,記述的內容都比較準確實在。陳慶偕認為,徐繼佘的貢獻就在於當人們將西方地理知識視為“無稽之說”、“群起而簧鼓之”的時候,他能“於奇奇怪怪之中,芟夷古今荒唐之說,歸於實是”,因而《瀛環誌略》“為世所推重,群奉為指南”。

《瀛環誌略》問世後,何秋濤又撰成《瀛環誌略辨正》,薛福成撰成《續瀛環誌略初編》,還有人寫了《瀛環誌略續集》,它們對《瀛環誌略》皆有補充和指正。

《海國圖誌》

《海國圖誌》是中國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批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工藝技術,謀求禦侮圖強的要籍,也是傳播和普及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的名著。後人評價甚高,康有為認為《海國圖誌》是講西學之基,梁啟超認為它激勵了國民對外之觀念,劉禺生認為是書開了近代研究世界史地之先河。曆來受到學術界重視。

作者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1845年中進士,曆任東台,興化,海州等地方官,在修治水利,改舉兵製,便民裕國方麵,皆有政績,亦能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擁戴。他涉獵很廣,著述甚豐,撰有《元史新篇》、《聖武記》、《孔子集注》、《孟子年表》、《古詩微》、《禹貢說》等等。他與林則徐是摯友,是清代知識分子中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鴉片戰爭前,他有鑒於國勢日蹙,外侮日迫,堅決支持禁煙。鴉片戰爭後,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謀求變革。他一生中最有影響、最有成就的貢獻,便是編纂《海國圖誌》。

西方地理知識傳入中國,始於明萬曆年間利瑪竇的《坤輿圖說》和艾儒略的《職方外紀》。當時,“人多謂鄒衍之談”,將信將疑,不予重視,而且這些圖籍多藏於深宅大院,除清廷和極少數士大夫外,一般士民難以窺見,流傳不廣。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認識到西方地理知識的用處,各種圖籍“華梵通譯,多以漢字刊成圖說”。僅在粵東譯出的就有鈔本《四洲誌》、《外國史傳》;刊本《萬國圖書集》、《平安通書》等,可謂燦若星辰,這些圖籍為魏源編纂《海國圖誌》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國圖誌》為何而作?魏源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作”。是書依據的資料是什麼?曰:“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則徐)所譯西夷之《四洲誌》,再據曆代史誌及明以來島誌及近日夷圖夷語”。關於是書的著作特點?答曰:“彙集海談,旁摭西人著錄,附以己意”。

《海國圖誌》原有60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刻於揚州。後來又有增補,厘為100卷,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再刊於高郵州。100卷本,增輯不少新鮮資料,“東南洋、西南洋,增於原書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於原書十之六”,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博參群議以發揮之”,內容較原本豐富。

地理內容占全書篇幅的2/3。其餘各卷,或為籌海議論和夷情彙編,或為西方製造戰艦,火輪船、大炮、炸彈、魚雷、測量儀、望遠鏡的工藝設計和製造技術,以及《西南洋各國教門表》、《中西曆法異同表》、《中西紀事通表》等常用工具資料。地理內容集中在3部分:卷三至七十,主要記述世界各國概況;卷七十四至七十六國地總論,是西方近代地理學概論,輯有《論五大洲及昆侖》、《利瑪竇及艾儒略二西土記》、《南懷仁圖記》等;卷九十六至一百地球天文合論,介紹以天體為主的普通自然地理學知識。

《海國圖誌》的地理學內容很豐富,用今天地理學來分類,大體可分為普通自然地理概論、世界地理通論和國土(區域)地理簡論3部分。

1.關於普通自然地理概論

(1)地理研究的對象。《海國圖誌》認為:講釋地理必須包括“文”、“質”、“政”3項內容。其“文”者,就是“以南北二極、南北二帶、南圓北圓二線、平行上午二線(按:原文如此)、赤寒溫熱四道、直徑橫緯度數指示於人也。”其“質”者,就是“以江湖河海、山川田土、洲島海峽、內外大洋指示於人也”。其“政”者,就是“以各邦各國、省府州縣、村鎮鄉裏、政事製度、丁數目、其君何爵、所奉何教指示於人也”。作者認為:“此三得,地球之綱領也”。欲研究地理“不可缺一”。

(2)地球的形狀與位置。《海國圖誌》雲:“地體扁圓如球”,“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形如雞子,黃在青內”。又雲:“天體一大圓也,地則圓中一點。定居中心,永不移動”。當時,人們對天體的認識,顯然還不完全正確,但已知地球是球形體,且居於天體之中,從此“天圓地方”說、地球“周圍與天邊相連”說便再難於立足,這無疑是人們認識宇宙的一大進步。

(3)地球的運動。《海國圖誌》援引哥白尼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太陽係中,“日則居中,地與各政皆循環於日球外,川流不息,周而複始”。又說:“地球之轉有二,一則日周,一則年周。日周者,本身之周而複始也,晝夜運動,西向東旋,隨旋隨升,凡十一時七刻十一分四秒方周……。年周者,旋於日外之周而複始,因其隨旋隨升,盡曆十二宮位。凡三百六十五日二時七刻三分四十五秒方能一周,故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別也”。這裏介紹的“日心說”以及地球同時公轉和自轉的理論則完全正確。

(4)太陽、地球、月亮和其它星球的直徑、體積及運行規律。《海國圖誌》雲:“太陽徑長三百一十五萬裏,比地徑大一百一十倍,身大一百三十二萬八千四百六十倍。居天之中,樞紐盤旋,不離本位,凡二十五日六時一周複始”。地球“徑長二萬八千六百五十裏,離日三萬四千五百萬裏。循環於日之外,凡三百六十五日二時七刻三分四十九秒方行一周。本身西向東旋,至十二時周而複始”。又雲“地球之跟星即月地,本體亦無光,其所發之光,乃受日照射者,其徑長七千八百二十裏,比地徑四分之一有餘,比地身小四十九倍,離地八十五萬九千五百裏,循環於地球之外,故曰地之跟星”。這裏的“跟星”,就是指環繞行星運行的衛星。此外,對太陽係的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土星等也有論述。

(5)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及其成因。《海國圖誌》還記述了月朔、月望、上弦、下弦、日蝕、月蝕、彗星現象,氣候帶劃分及地球各處晝夜不均衡的科學原理,闡明了空氣、風、雷電、冰、潮流、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如《氣論》論述大氣雲:“凡運動流行於地球四麵者,名曰氣。由地上升不過數十裏而即止。去地近者厚而密,去地遠者薄而稀”,“以通呼吸而延壽命,且又易於聚散。其散也則為熱,其聚也則為冷,是以所受之熱,愈炎而愈散;所受之冷,益寒而蓋聚,一散一聚,無不流動焉”。“試以其重驗之。比水約輕八百五十六倍”。“其體質若有外力製之,可以由大而縮小”。對大氣的物理屬性作了近於完整的介紹。又如《地球時刻道論》闡述各地時刻長短說:“凡居於赤道上之處,晝夜均平,日則六時,夜則六時。若所居相距赤道者,凡日之類行,越於春秋分處,愈近夏至之處,晝則漸長,夜則漸短;愈近冬至之處,晝則漸短,夜則漸長,日亦至其處而止。且其晝夜之度,時刻之數,愈離於赤道,或南或北,則逐道愈漸加增,甚至南北二圓線(按指極圈)之處,其晝之長者,竟增至十二時之多。再由二圓線至二樞紐(指南北極)之處,竟增至六個月之久,有晝無夜,皆為白日”。這些論述反映了西方自然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