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條件的改善
舊社會,中國紡織工人生活悲慘,衣、食、住、行,樣樣都極為艱難。絕大多數紡織廠沒有工人食堂,午飯要在廠裏吃,隻好自己帶飯。在竹籃子或搪瓷飯盒裏放一些隔夜飯,飯上放幾根鹹菜或醬菜,這就是午餐。午餐時間一到,廠方供應一缸開水,有的人把籃子在開水裏浸一會兒,有人舀勺開水倒到罐子裏泡飯吃。機旁或過道就是工人吃飯的地方,沒有凳子,往往是席地而坐。由於長期吃開水泡飯,再加上用膳時間間隔長,胃病成了紡織工人的一大職業病。
舊社會,許多紡織工人終生紡紗織布,自己卻終年衣衫不周。紡織女工初次進廠,穿件陰丹士林罩衫或府綢褂子,給廠方一個整潔的印象,以後就不舍得穿了。那時工人沒有更衣的地方,實際也無衣可更。下班之後絕大多數廠沒有洗澡條件。抗戰勝利之後有的廠辦一個浴室,但很不普遍。有的廠甚至連廁所都不夠用,為的是讓後上廁所的人催先上廁所的人。基本的生理需要都受到限製,作為一個勞動者竟苦到如此程度。
舊社會紡織工人居住條件跟今天也不能同日而語。多數人住在棚戶區、貧民窟裏。這裏多數沒有電燈,用水要去公用龍頭挑,龍頭往往是地頭蛇辦的,買水花了錢還要受氣。這些地方多數沒有下水道,沒有象樣的道路,臭水橫流,垃圾成堆,夏天蒼蠅叢生,雨天一片泥濘,大雨積水入屋,刮風天掀掉屋頂。工人居住區還往往是流氓惡霸橫行的地方,這些人利用封建迷信、反動道會門對工人進行敲詐勒索。由於黑夜缺少路燈,流氓活動和搶劫活動猖獗,工人人身安全根本沒有保障。由於居住條件很差,房屋都是用木板、茅草、蘆葦、油毛氈、竹板等材料搭的,很容易發生火災,一燒就是一大片。
有的人是隻身進城做工,吃住都在廠裏。廠裏沒有正規的單身職工宿舍,下麵機聲隆隆,上麵閣樓就是睡覺的地方。由於勞動時間長,條件差,沒有人關心衛生狀況,床鋪上臭蟲成群。
一些工人居住區和工廠區普遍缺少公共交通車輛,紡織工人上下班主要靠步行。上日班,天不亮就要起身及早上路,如果遲到了,廠門一關,當天工資就沒有了。
解放後,黨和政府大力改善紡織廠職工的生活。一方麵,紡織廠努力改善職工生活條件;另一方麵,市政建設麵向生產,從各方麵便利職工。大量的職工宿舍出現在紡織工廠的周圍。西安的灞橋地區、北京的東郊、上海的朝陽新村……成了新中國改善紡織職工住宅條件的縮影。
紡織廠普遍辦起了食堂、浴室、托兒所、醫務室;擴充輔助房屋、添置衣櫥,使工人有了更衣室;辦起俱樂部、圖書室,豐富職工業餘生活。使廣大職工生活安定,身心健康,愉快地勞動。
建國後不久,政府就著手改善一些老紡織基地的市政建設。在紡織職工聚居區安裝自來水,安裝電燈,開挖下水道,鋪設道路,延長公共交通車輛路線到工人居住區,方便職工上下班。這些市政設施的建設,體現了人民政府對勞動人民的關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些紡織基地的職工住宅建設,更是普遍加快了發展速度,提高了設計規格。職工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國的工業底子比較薄,但作些新舊對比就會發現:現在紡織職工的生活條件雖不算寬裕,但和解放前紡織工人相比較,無論是家庭生活條件還是工廠裏的工作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勞動條件的改善
紡織工廠的生產是連續作業,沒有間歇時間,工作內容單調,工人比較辛苦。這種狀況一時還難以改變。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紡織工人今天的勞動條件和解放前相比,已經換了人間。
一、勞動時間大為縮短
解放前,我國紡織廠工人勞動時間長,一般都在10小時以上。抗日戰爭以前有些行業每天隻開一班,工作時間甚至長達14小時,如絲綢業、染紗業等。有的行業如棉紡織廠每天開兩班,每班工作時間為12小時,每個月隻有兩個休息日。僅有的這兩個休息日,還常常被資本家、工頭剝奪掉,不是加班,就是為他們辦私事。生意興隆的歲月,有的廠半個月開15個夜班、14個日班;有的廠雖半個月開14個夜班、14個日班,但最後一個夜班都要延長3或4個小時,延長工作時間換來的報酬是兩隻大餅充當一頓早餐。
建國以後,我國紡織廠普遍實行8小時工作製。一九五○年,各地紡織廠先後把兩個輪班的10小時工作製改為三輪班8小時工作製,這是我國勞動製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有新的發展:對運轉班實行了“四班三運轉”,分成甲、乙、丙、丁四班,其中三個班在做早、中、夜班,另一個班休息。每兩天換一次,8天一個循環。這樣,每個工人在8天做六個班共48小時,平均每星期勞動42小時。這種工作製度比三班製的每星期換班一次,要連續做6天夜班,負擔又要輕一些。運轉班實行“四班三運轉”,勞動時間少了,職工就可以多出一些時間從事學習、開會等活動。這和我國當前生產水平也是比較適應的。
二、減輕繁重的體力勞動,廣泛使用機械代替人力
紡織工業是勞動密集型工業,有不少繁重的體力勞動。整包的原棉,整捆的布匹、呢絨,整件整箱的棉紗和針織品,都是比較沉重的。此外,較大型的紡織機件如各種機架、梳棉機大滾筒、織布機筘座等,也是比較重的。搬運棉卷、棉條、粗紗、細紗、經軸和機件安裝,都是沉重的體力勞動。
解放前,紡織廠的資本家為了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凡是可用人工做的工作就不用機器,以減少投資。因此許多工廠勞動條件很差。大中型紡織廠,原料和成品的吞吐量很大,為了節約運費,工廠多數設在河邊、江邊。貨船到了工廠的河岸邊,通常是放兩塊尺把寬的跳板供人行走,裝卸貨物。扛棒工把一包一包的棉花、羊毛或麻,從船上抬進廠裏倉庫,每包輕的也有二、三百斤,重的有四、五百斤。把成品送上船,也是三、四百斤一包。扛棒工抬著棉包、紗包、布包一步一步地在跳板上移動,常常由於地滑、跳板不穩、過於疲勞等原因,發生工人滑倒跌傷或從跳板跌下河去的事故。
解放後,各地紡織廠陸續添置很多搬運機械和車輛。為減輕搬運工的勞動強度,配備了很多電瓶車、人力手推車、吊車、鏟車,以及運輸軌道和自動傳送帶等。有些工序的操作比較笨重,就使用省力的機械裝置。如裝卸梳棉機大滾筒、上經軸、落棉卷等,很多廠都由吊裝機械完成。車間內部運輸,現在基本上采用車子或吊軌、傳送帶運送。如棉卷、棉條桶的運輸,許多廠已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
紡織廠各個車間,都有些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種。這些工種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手工勞動改為機械化、自動化。例如過去棉紡織廠多用棉堆混棉或小量混棉,清花工人一天彎腰上千次,很勞累;清棉機擋車工落棉卷,每隻三、四十斤,一人一輪班要落二、三百隻,靠兩臂用力,也很費力。有了抓包機和自動落卷裝置後,就省力多了。又如紗、布打包,過去很多廠是用手工機械打包,靠雙手轉動螺杆壓緊紗、布,很費力。用上了油泵加壓後,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效。棉紗和織物的漂白和染色,織物印花,從前很多廠是手工台板套色印花,效率低又費力,現在大都用機械印花。針織廠橫機由手搖變為電動,有的進一步采用電子設備自動控製。織布廠穿綜工人用上了結經機和自動穿綜機。各行業節省人力的小革新就更多了。
我國紡織工業在改變繁重勞動,實現機械化方麵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差距還不小。很多工種現在體力消耗還很大,工作單調,易疲勞。細紗、織布工巡回看台,一天跑路十多裏;繅絲工人的手整天是濕的;驗布工人、修織工人和縫襪頭工人目力負擔重,對視力保護很不利。這種狀況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重視安全生產,改善勞動環境
舊中國紡織業,資本家在安全技術方麵不肯輕易花一文錢,因為這方麵投資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利潤。紡織廠的機器都是集體傳動,車間裏天軸懸空,皮帶如林,既不安全又影響采光。在天軸、皮帶、齒輪、滾筒、刺輥、羅拉等部位,造成工人傷殘、死亡的事故很多。紡織工廠的生產車間,長期存在熱、濕、粉塵、噪音等環境汙染的問題。車間沒有空氣調節設備,夏天車間裏氣溫很高,甚至超過40攝氏度。繅絲女工的雙手整天在熱湯鍋中撈繭,許多人終年爛手。漂染、洗毛、煮繭、繅絲、漿紗等用水用蒸汽的車間,既熱又濕,常有人中暑。
解放以後,國家關心紡織工人的勞動安全。各地紡織廠,都設有安全技術部門。各種機器的危險部位,都裝上防護罩或欄杆。機器的傳動,普遍由集體傳動改為單獨傳動。在添設安全裝置的同時,一些工廠普遍加強了職工的安全教育,製定了廠內的安全生產製度,還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杜絕可能發生事故的苗子。
為了夏季降低車間氣溫,防止職工中暑,一九五四年國家花了3,000多萬元,在國營棉紡織廠普遍添置了空調設備。接著,一些私營紡織廠也陸續添了降溫設施。現在的紡織工廠除熱加工車間外,夏天車間溫度一般都能控製在30攝氏度左右。另外,車間普遍安裝了暖氣設施。一些用蒸汽的車間,如漿紗、煮繭、索緒、染色等都在機器上方裝了排霧管道,基本消除了車間裏霧氣彌漫的情況。
紡織廠環境汙染方麵的另一大害是灰塵,這些灰塵是由短纖維、泥土等組成的。棉、毛、麻、絲紡織廠都有這個問題。工人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勞動,易生肺病和氣喘等職業病。解放後紡織企業在除塵方麵采取了許多措施,吸塵過濾,改善環境。五十年代中期,安裝了細紗機斷頭吸棉裝置;清花工序用機械抓包吸棉代替人工混棉;梳棉采用真空抄針,有的還有吸落棉裝置;有的廠絡筒工序也采用吸塵裝置。繅絲廠選繭車間和麻紡廠、毛紡廠的原料初加工車間,現在也都應用了吸風除塵裝置。紡織各行業工廠的車間含塵量都降低了很多。如棉紡廠梳棉車間每立方米含塵由一、二十毫克乃至幾十毫克,降至幾毫克。紡織工人的勞動條件得到了徹底的改善。
隨著印染業的發展,化纖工業的興起,化工原料的應用越來越多,廢水和有害氣體的處理成為突出問題。對汙水和有害氣體的處理,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還有待繼續努力。紡織工廠對在有害環境中工作的職工實行營養保健津貼,體現了國家對職工健康的關懷。
紡織廠勞動環境治理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噪音,尤以棉紡織廠的織布車間最為嚴重,達100分貝以上,細紗車間的噪音也超過正常標準。這些問題,還有待繼續努力解決。
解放後,我國紡織各行業新建了很多工廠,很多老廠進行了廠房改造和設備更新。在這些工廠新建和改造的過程中,都對通風、排霧、除塵、廢水處理等作了安排,在投資中一並考慮。經過三十多年努力,紡織企業的勞動環境已有了較明顯的變化。
四、加強勞動保護,關心職工健康
解放前,紡織廠對職工幾乎沒有什麼勞動保護可言。規模較大的工廠,經過工人們鬥爭,有發工作帽、袖套之類保護用品的,但並非每個廠都是如此。有些工廠工人往往隻能利用包皮布、麻袋做個圍腰。很多廠隻有冬天才供應開水給工人飲用,平時工人隻有在吃飯時才能喝到開水;有的廠更是刻薄,連自來水龍頭都是經常鎖住的,不許工人隨便洗手、喝水。這些事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
解放後,工人的勞動保護也有了很大改善。紡織女工戴上了工作帽,保護頭發與人身安全。根據工種的需要,定期發放袖套、口罩、手套、圍單、工作服、工作鞋等勞保用品。對染色、漂煉、洗毛、化纖、抽絲等濕加工的工種,發給長統靴和橡皮、塑料圍單、袖套,保護工人免得受潮受寒。每逢冬天,車間裏有棉大衣、棉背心供工人出車間時穿用。夏天,廠裏除采取措施,盡可能降低車間溫度外,還為工人準備了清涼飲料。
紡織廠裏女工占多數,保護女工的身心健康,是一項重要工作。一九五六年,國務院製訂了《女工保護條例》,規定的主要內容有:女工懷孕期間減輕工作;定期身體檢查;懷孕7個月以上,在一個輪班內給予1小時休息;產後一年內給予哺乳時間;並規定各廠應配備適當的婦女保護設施。據上海紡織工業局勞動部門統計:上海紡織企業450個,擁有女工衛生室237間,孕婦休息室332間,哺乳室、托兒所更為普及。各地紡織行業都有這類的設備條件,一些內地新建廠的條件還要好些。由於我國的物質條件還不夠充裕,而紡織廠女工比重大、人數多,對女工的照顧在有些方麵還不夠,但比舊中國已有天壤之別。隻有新社會,勞動婦女才有了自己的地位,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和照顧。
[附錄]
中國紡織工業大事記載
一九四九年
一月:天津解放。市軍管會接管官僚資本企業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以下簡稱中紡公司)天津分公司。
五月:上海解放。市軍管會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輕工業處接管中紡公司所屬35個工廠。
六月:青島解放。市軍管會接管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
八月:中國紡織學會在上海召開第十四屆年會,陳毅同誌到會並作報告。
陳雲同誌在上海財經會議的總結中提出:成立一個由中央財政經濟部直接領導的花紗布公司,統一供應棉花、收購紗布。
九月:西北地區最大的官僚資本企業——雍興實業公司,經過三個月的接管整頓,改組為西北人民紡織建設公司。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財委)召開全國棉花會議。會議決定一九五○年棉田擴大為5,400萬畝,比一九四九年增加50%左右。為照顧棉農利益,適當提高棉價,並確定了各地棉糧比價。
十一月:紡織工業部(以下簡稱紡織部)正式辦公。曾山任部長,錢之光、陳維稷、張琴秋任副部長。
為製止物價猛漲,保證漢口及湘粵紗布供應,中財委派錢之光先到上海,後去漢口,靈活調度兩地庫存紗布,用經濟力量平抑物價。
由上海軍管會輕工業處改組而成的華東紡織工業部在上海召開華東首屆紡織會議,確定實行計劃生產和擴大棉田種植麵積,爭取一、二年內達到原棉自給。中央紡織部曾山部長、錢之光副部長到會。
十二月:中國紡織工會舉行會議,通過了工會工作麵向生產、廢除搜身製度、實行民主管理化、加強文化教育工作、訂立集體合同等決議。
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接管官僚資本企業豫豐紗廠。
一九五○年
三月:紡織部在京召開全國公營紡織業會議。朱德副主席、勞動部長李立三、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陳少敏、中財委副主任薄一波等到會講話。
四月:中財委決定紡織部成立纖維檢驗所,並由紡織部、貿易部、農業部共同製定棉花標準。
農林水利部決定輸入斯字棉5A、斯字棉2B、岱字棉15、珂字棉100等優良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