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指導思想和建設重點
經過三年恢複,到一九五二年底已勝利實現了全國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這為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計劃)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五”計劃的編製和實施,是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指導下進行的。毛澤東主席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為了逐步實現上述總路線規定的國家工業化任務,“一五”計劃的方針是:工業建設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經過恢複時期有了發展,但終究底子太薄,工業十分落後,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當時,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不到30%;而重工業尤為落後,其產值在工業產值中隻占40%。以鋼為例,中國一九五二年人均產量隻有2.4千克,而同期蘇聯已達到人均150千克。在機械工業方麵,中國當時還不能製造汽車、飛機和拖拉機,也不能製造重型機械和精密機械。不改變重工業落後的狀況,就裝備不了各行各業,改善不了交通運輸狀況,更談不上國防工業的發展。因為隻有重工業發展了,才能保證國防鞏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並為穩定地實現國家工業化奠定可靠的基礎。
按照“一五”計劃規定,“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建設、行政費用等總支出為766.4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427.4億元,占總支出的55.8%。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部門投資為248.5億元,占58.8%,在工業總投資中,鋼鐵工業的投資為34.52億元,占工業總投資的13.9%。這樣,鋼鐵工業的建設就成為“一五”計劃時期建設的重點。重工業部(冶金部的前身)把這些投資用於建設一批骨幹項目,同時擴建、改造一批重要項目。
“一五”計劃期間,前蘇聯援助建設的156個項目中,鋼鐵工業有7項。這些項目是: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熱河釩鈦礦。後來把有色金屬工業所屬的吉林電極廠改屬於鋼鐵工業,實際為8項。這些項目都是打基礎的大項目。特別是鞍山、武漢、包頭三大鋼鐵基地的興建,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標誌著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史的新紀元。北滿鋼廠的興建,對提供軍事工業所需要的合金鋼材料,也具有重要意義。鐵合金廠和炭素廠的興建,奠定了合金鋼生產和煉鋁工業發展的基礎。
除了以上前蘇聯援建的骨幹項目外,“一五”計劃中還確定改造、擴建的限額以上的鋼鐵工業重點項目有河北龍煙鐵礦、安徽馬鞍山鐵礦、湖北大冶特殊鋼廠、四川重慶特殊鋼廠和大渡口鋼鐵廠、山西太原鋼鐵廠、河北唐山耐火材料廠、貴州遵義錳礦。限額以下的項目有:天津鋼廠、河北唐山鋼鐵廠、北京石景山鋼廠、上海第一鋼廠、上海第二鋼廠、上海第三鋼廠、上海新滬鋼廠、上海亞細亞鋼廠、撫順鋼廠、大連鋼廠、上海和山東兩個耐火材料廠等23項。按計劃規定,“一五”計劃期間新增煉鐵能力280萬噸,煉鋼能力226萬噸,軋鋼能力152萬噸。
建設前的準備
對於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中共中央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首先在廣大幹部中廣泛而深入地進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教育,克服思想落後於形勢的狀況,使幹部認清前進的方向。
中共中央在提高全黨對新形勢的認識的基礎上,號召經濟戰線的全體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適時地“把工作重點從生產轉到基本建設上來”。一九五二年十月,中財委舉行會議,討論基本建設問題,陳雲副總理在會上指出:今後幾年,基本建設工作將在經濟工作中占頭等重要地位,但這一工作對我們絕大多數幹部來說還是生疏的,因此,基本建設任務重的部、局必須把領導重點放到基本建設上,學習並做好基本建設工作。同年十月十八日《人民日報》發表《把基本建設放到首要地位》的社論,指出中國國民經濟的恢複階段即將結束,新的大規模的建設即將開始,基本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工作中就提到首要地位,這必須成為今後全國共同執行的方針。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還在組織上采取措施,以保證“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為了集中統一領導全國的大規模建設,避免分散作戰,撤銷了各大行政區的工業部,把幹部和技術人員充實到中央各工業部門,同時也改組了中央一些工業部,新成立了一些工業部。一九五二年秋,東北工業部大部分幹部進關,主要充實到重工業部。李富春不再兼任部長,由王鶴壽任部長,呂東、賴際發任副部長。把重工業部過去主管的機械、國防工業劃分出去,成立第一、第二機械工業部。重工業部內部成立鋼鐵、有色金屬、化學、建築材料4個專業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原材料工業的部、局體係。一九五六年,撤銷重工業部建製,成立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和建築材料工業部,分管各自專業方麵的工作。
中共中央又從軍隊、地方調出大批領導幹部充實到中央各工業部和重要工廠礦山,擔任各級領導工作。重工業部是調進幹部的重點,據統計,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共接收幹部8743名,其中省級幹部54名,地委級幹部1822名,縣委級幹部6867名,分配到部、局機關和重點建設的企業。
為了培養領導力量和技術骨幹,中國政府派遣留學生到前蘇聯和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高等院校深造,凡前蘇聯援助建設的工廠,則從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到工段長,成套派到前蘇聯同類工廠學習。據統計:原重工業部和冶金部在“一五”計劃期間共派出工人787人、技術人員795人、老幹部80人出國學習,僅北京鋼鐵學院、中南礦冶學院、東北工學院三所學校,就派遣了留學生180名。
中國政府還聘請大批前蘇聯專家幫助中國進行建設。重工業部、專業局和鞍鋼都有前蘇聯專家顧問組。這些專家參與計劃製訂、地質、設計、建築安裝、生產科研各方麵的工作。據統計,在一九六○年前蘇聯政府撤退專家以前,幫助中國鋼鐵工業工作的前蘇聯專家共有110名。建設初期,中國缺乏領導大工業建設的經驗,技術專家數量也不足,彌補這方麵的缺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進外國人才,聘請前蘇聯專家。這樣,也為中國幹部和技術人員、工人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前蘇聯專家的幫助,對發展中國鋼鐵工業起了積極作用。
為了保證基本建設按正常程序進行,中財委在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頒發了《基本建設工作暫行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有關基本建設程序的文件。文件中對基本建設的範圍、組織機構、計劃編製、審批、設計、施工、撥款、監督、檢查、工程決算驗收、交付生產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文件要求各主管部門根據需要和可能,逐漸成立獨立的設計公司、建築安裝工程公司,負責基本建設的調查、設計及建築安裝。建設時采取合同製和經濟核算製。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這些重大決策,保證了“一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基本建設的順利完成。
建設采取的措施
重工業部遵照中共中央規定的路線、方針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要決策、指示,采取以下幾項有力的基本措施,以實施“一五”計劃。
一是武裝幹部的思想。主要是組織廣大共產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反複學習和領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建設方針的精神實質,提高認識,並結合冶金工業的實際,適時提出新任務、新口號,把建設工作引向高潮。中共重工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鶴壽每周都組織司局領導幹部學習總路線,學習馬克思、列寧關於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理論,學習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工業的經驗。廣大幹部學習了理論,不但心明眼亮,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不管遇到多大困難,沒有叫苦的。幹部一接到調動工作的通知,背起背包就走,很少有討價還價、不服從分配的。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深山老林,大家越是搶著去,樹立了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忘我勞動的好風氣。轉到鋼鐵戰線的領導幹部,不甘心當“白帽子”,除了學習政治外,還努力學習業務、技術,拜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為師,虛心請教,參加業餘訓練班,學習文化,學技術,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許多人從小學一直讀完大學課程。許多幹部到現場一麵實踐,一麵學習,經過刻苦學習,很快獲得了領導工業建設的本領。還有一部分幹部被選送正規學校,進行培養,造就成高級技術幹部或管理幹部。整個鋼鐵戰線充滿了學習業務、技術的好風氣。
二是組建一支工種齊全的基本建設大軍。根據鋼鐵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首先抓地質勘探隊伍的建設。當時中國還沒有從國外進口礦石的條件,必須自力更生地解決礦石原料。因此,就要組織地質勘探隊普查找礦和勘探,摸清地質情況和礦石儲量。舊中國雖曾湧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傑出地質學家,在地質理論研究方麵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從事實地勘探的地質人員卻少得可憐,已發現的金屬礦藏大都沒有探明,可能成礦的地帶也沒有普查。新中國成立後,不得不在組織地質勘探隊伍方麵下大力量。按照部門分工,地質部負責全國普查和一些重大礦區的勘探工作,重工業部(後為冶金工業部)擔負礦區附近和地質部尚無力進入的地區的地質普查和勘探工作。當時一麵把為數不多的地質人員組織起來,成立勘探隊;一麵利用留下來的日本地質人員,開辦短期地質訓練班,培養新一代地質人員。同時聘請前蘇聯地質勘探專家,培養中國的地質技術人員。從恢複時期到一九五七年,冶金部在六個大行政區都組建起地質勘探公司,擁有地質勘探人員4.67萬人、鑽機917台。廣大地質人員都以作冶金工業的開路先鋒為榮,克服千難萬險,超額完成國家任務,獲得了鐵礦儲量43億噸(計劃為24.6億噸)、錳礦7720萬噸(計劃為4578萬噸),加上地質部各勘探隊探明的儲量,滿足了鋼鐵廠建設的需要。冶金工業部機關設地質司,後改為地質局,負責主管各勘探公司的工作。
重點是建設好設計隊伍。如何把要建設的工廠、礦山工程設計出來,是“一五”計劃開始時鋼鐵工業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雖然一批重大項目由前蘇聯幫助設計,但還有一大批非前蘇聯援助的項目需要自己設計,就是由前蘇聯設計的項目也需要中國的設計人員配合。為解決這個難題,就從生產廠礦抽調技術人員,調集大批大學畢業生,選派在舊中國讀過大學的領導幹部組建設計機構。第一個鋼鐵設計專業機構是鞍山鋼鐵公司的設計處(後來一度改組為鞍山鋼鐵設計公司,進一步成立設計院),接著在北京組建了鋼鐵設計公司(後同從鞍山遷來的設計院合並成立黑色冶金設計總院),隨後,又在武漢、重慶、包頭、馬鞍山組建了鋼鐵設計院,在鞍山和長沙組建了礦山設計院和焦化、耐火設計院。為了給設計項目提供地形測量、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又組織勘測公司。到一九五七年,鋼鐵設計部門的技術人員已從一九五二年1488人增至3224人,增長1倍多,其中工程師由198人增至734人,為一九五二年的370%。在這些設計院內都有固定的前蘇聯專家組或臨時幫助工作的前蘇聯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