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製隻是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一種模式,並非普遍和唯一的模式,這在各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也是如此。因此,中國國有鋼鐵企業的改革,還要探索各種有中國特色的機製和實現形式。為了做好這一工作,國務院規定先在少數企業中進行現代企業製度的試點工作。一九九四年國務院頒布了100家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試點的名單,其中鋼鐵企業有12家,即:天津鋼管公司,太原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通化鋼鐵公司,江西新餘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安陽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大冶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鋼鐵(集團)公司,西寧鋼廠,新疆八一鋼鐵總廠,舞陽鋼鐵公司、新興鑄管聯合公司。
四、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
在內部改革、搞活的同時,鋼鐵戰線實行了對外開放,促進了本行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是鋼鐵工業對外開放最活躍的時期,不僅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還打破了過去資源、資金閉關自守的狀況,適當利用國外資金和礦產資源。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四年,鋼鐵工業除寶鋼外,還引進了礦山、冶煉、加工等先進技術和設備600餘項,連同寶鋼用彙達100億美元,大大超過改革前30年的總和。高品位鐵礦石的進口,解決了沿江沿海鐵礦資源不足的矛盾。一九八七年中國還同澳大利亞哈默斯利公司簽定了合資經營西澳地區恰那鐵礦的協議,一期工程於一九九○年出礦,一九九四年實際產礦600萬噸。一九九○年到一九九四年五年間,已向國內供應高品位鐵礦石二千餘萬噸。這就使中國進口鐵礦有了穩定的來源。
一九八六年國務院作出了利用外資加快發展鋼鐵工業的決定,並成立了以李鵬為組長,柳隨年、戚元靖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為鋼鐵工業資金來源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同年十二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國際鋼鐵投資公司,負責籌措外資,並進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談判、簽約。該公司成立以來,到一九九五年六月為止,已為武鋼、鞍鋼、攀鋼、馬鋼、梅山、萊蕪、通化、重慶特鋼等鋼鐵企業和新建的天津鋼管公司、廣州珠江鋼廠等利用外資的項目,同國外有關公司合作編製了可行性研究報告。這些項目,主要是增加國內短缺的鋼板和無縫鋼管,頂替進口。
在此期間,先後於一九八○年、一九八二年組建了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中國冶金建設公司。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主要經營部分冶金產品、冶金專用設備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從一九八五年起,又經國務院批準,冶金係統自用的6種鋼鐵原材料(鐵礦石、錳礦石、鉻礦石、生鐵、廢鋼、鋼坯)的進口業務也劃歸該公司經營。公司成立以來到一九九四年底,已組織出口冶金工礦產品如鎂砂、螢石、釩土、鐵合金、稀土、鋼材、生鐵、焦炭等2000多萬噸,創彙45億美元。中國冶金建設公司主要負責管理冶金係統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在國際工程建設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已與亞洲、非洲、美洲等幾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了工程承包和勞務合同,合同金額13億美元,營業額達9億餘美元,在中國60多家對外承包公司中位居前列。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中國冶金建設公司調整、加強,更名為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並以此為核心企業,組建中冶集團。中冶集團由包括核心企業在內的15家勘查、設計、施工單位組成緊密層,增強了集團成員單位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一九九三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與中國鋼鐵爐料總公司、中國國際鋼鐵投資公司、中國冶金鋼材加工公司合並組成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一九九四年,中鋼集團公司貿易額達180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5億美元,出口創彙7億多美元。至一九九五年,中鋼集團有成員單位108個,其中緊密層71家,半緊密層26家,鬆散層11家,逐步形成貿易、實業、金融三大實體,建成以貿易為主體,以實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中國式的綜合商社型跨國公司。
在進行國際經濟合作的同時,出國學習考察、科技學術交流也比較活躍。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四年,已派遣出國學習、進修、考察42288人次,比“文化大革命”前15年總和增長8倍。八十年代以來,每年大體有20個團組和個人出國參加雙邊學術會議、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召開冶金方麵的學術會議也有所增加。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派出去、請進來的專家學者也日益增多。
走技術進步和優化結構的路
為了滿足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鋼鐵工業的一個戰略任務是,必須在較短的時期內,克服鋼材品種、質量的落後,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的落後,以及科學技術開發能力的落後,努力趕超世界鋼鐵先進水平,力爭在二十一世紀初葉成為一個世界鋼鐵強國。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中國鋼鐵工業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機製性矛盾的逐步緩解,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正在著力於結構性矛盾的逐步優化,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品種、質量問題,解決生產力結構落後的問題,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一、老企業走技術改造的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導下,社會主義事業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的方針逐步確立。一九八一年在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提出今後經濟建設的10條重要方針,其中有一條就是“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接著國務院又於一九八二年一月頒布了《關於對現有企業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技術改造的決定》,把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
冶金部積極貫徹執行國務院的部署,從“六五”計劃開始,堅持不懈地把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作為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戰略任務,先後經曆幾個階段。
早在“六五”期間,冶金工業就把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當作大事來抓。當時,主要的鋼鐵企業基本上都是“一五”期間和“大躍進”時期建設起來的,工藝落後,裝備陳舊,以致產品質量差、品種缺、消耗高、環境汙染嚴重。如鞍鋼的大部分設備都處於嚴重超齡服役的狀態。中共中央領導同誌視察時,曾經指出,鞍鋼再不改造,若幹年後將成為一堆廢鐵,因此,各大中型鋼鐵廠在實行承包製的過程中,將留利中的生產發展基金,絕大部分用於企業的技術改造。一九八四年初,李東冶部長在全國冶金工作會議上總結了“六五”前期技術改造的經驗,提出了“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進一步統一了全行業的思想。由於當時改造資金短缺,這個階段提出了“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期分批,先抓好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積累資金,滾動前進”的改造方針。如鞍鋼提出“小修小改,中修中改,大修大改,逢修必改”,把技術改造同大修中修等維修工作結合起來。“六五”時期他們集中力量改造了第三煉鋼廠,將大平爐改為大轉爐,在不停產、不減產的條件下,實現了節能增產。首鋼通過改造,幾座大高爐先後換上了無料鍾爐頂等新技術,燒結由熱礦變冷礦,軋鋼的切分軋製和計算機控製等許多技術達到先進水平,使高爐利用係數、焦比等技術經濟指標在國內名列前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邯鋼轉爐的改造更是滾動發展的一個好典型。他們於一九八○和一九八三年兩次共花了280多萬元,將2座6噸側吹轉爐改為8噸頂吹轉爐,使鋼產量由年產10萬噸增加到32萬噸,生產成本下降,到一九八七年七年累計創利1.5億元。有了資金後,他們又把8噸轉爐改造為20噸的,並將模鑄率先改造為連鑄,使煉鋼鑄鋼生產係統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在這個階段,不少企業從實際出發,采取局部改造與整體改造相結合,整體引進與單體設備、關鍵設備引進相結合,引進必要的國外先進技術與開發應用技術相結合,效果較好。如本鋼的一米七熱連軋機是六十年代後期國內設計、製造的,投產後生產不正常,鋼板質量很差,長期不能達產,有人主張拆掉重建,但本鋼決定引進部分關鍵設備,先進行局部改造。結果投資省、見效快,不僅鋼板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而且產量也很快超過設計水平。又如對現有大量中小型材及線材等落後軋機,也采取適用技術進行改造。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鍾廷珍研製成功的短應力線高剛度軋機及其配套技術,對這類軋機進行了局部或整體改造,投資省,周期短,大大提高了軋材精度,增加了企業效益。
一九八七年,冶金部經過調查研究,提出鋼鐵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之一,麵臨著“三個不適應”:即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品種結構、產品質量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發展的需要。當時按國際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生產的鋼材,僅占18%左右,而最突出的是品種質量上不去,拖國民經濟的後腿。因此,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召開的全國冶金工作會議上,戚元靖部長提出,把品種質量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提高鋼鐵工業技術進步起點的基礎上,加速技術改造。要求35個重點鋼鐵企業在“七五”期間改造、打通462條按國際標準生產的工藝先進、設備配套完善的作業線,包括新上一批連鑄機、爐外精煉設施、高速線材軋機,以及改造一批軋機、新增一批包括微電子技術在內的檢測、控製設備。這項工作,到1990年底已順利完成。“七五”期間,共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1080個,占標準總數66%;重點企業形成了470條提高質量的生產線,地方鋼鐵企業也形成了170多條按“雙標”生產的作業線;重點和地方骨幹鋼鐵企業鋼材的“雙標”率,由一九八六年的7.5%上升到一九九○年的45%。品種結構也有所改善。在這期間,鞍鋼進行了新建第三燒結廠,改造11號高爐、三煉鋼轉爐、板坯連鑄機、半連軋機和冷軋板機的“三字號”工程,取得了老廠改造的好經驗。武鋼以發揮一米七軋機係統生產能力和新三號高爐(3200立方米)建設為中心,推動了全公司技術改造。首鋼抓了二號高爐改造及二煉鋼(2×210噸轉爐)改造。馬鋼新建的2500立方米大高爐,攀鋼、重鋼、唐鋼、宣化、邯鄲等建設的5座1200立方米的現代化高爐,以及各鋼廠新建的十多套高速線材軋機,14套無縫鋼管軋機和84台連鑄機,不僅調整了產品結構,也使企業裝備麵貌有了變化。這是鋼鐵工業圍繞擴大品種、提高質量的第二階段的技術改造。
九十年代初,冶金部又適時提出要上“四個新台階”。就是要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增產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關鍵品種和適銷對路的鋼材;上現代化水平的新台階,把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一大步;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提高勞動生產率;上綜合經濟效益水平的新台階,增強鋼鐵企業麵向國內外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
在這四個新台階中,沒有提到數量問題。這並不意味著數量上不再發展,而是要求產量的增長必須建立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產量的增長既要依靠先進工藝技術裝備,又要有利於產品結構的優化。反對那種不講品種質量單純追求數量的做法,反對把投資主要用於外延擴大再生產的忽視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做法,要反對不問市場需要、盲目增產導致產品積壓的做法。這是把品種質量放在鋼鐵工業發展戰略地位這一指導思想的深化。一九九三年,劉淇部長根據鋼鐵工業發展的新形勢及麵臨的新挑戰,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組織各方專家論證後,明確地提出:“結構優化是發展鋼鐵工業的中心環節”。他指出:結構優化除了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外,主要是優化企業工藝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
把優化結構作為發展鋼鐵工業的中心環節來抓,這是冶金工業部在發展戰略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冶金部先後召開過5次研討會,分別邀請企業經濟研究部門,冶金廳局和地方企業、大鋼和特鋼企業、老部長以及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劉淇部長等部領導都親自主持和參加討論。通過研討論證,一致認識到:要實現鋼鐵工業的結構優化,必須實事求是地從市場、產品,工藝等各個方麵進行通盤考慮,大力推進老廠技術改造,以技術創新、技術開發為主導,認真貫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方針,大力支持采用新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要通過大力發展合資、租賃、股份、嫁接、引進外資等方式,直接引進國外先進工藝技術,縮短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的周期,盡快縮小同國外鋼鐵工業技術水平的差距,同時要大力搞好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工作,增強創新能力。
冶金部還提出,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工藝技術結構優化上應有不同的目標。
1.對以高爐——轉爐流程為特色的大型聯合企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方向是:以全連鑄為核心,抓住鐵水預處理——頂底複合吹煉轉爐——爐外精煉——連鑄四個生產環節。在高爐上要增加富氧噴吹及噴煤量,爭取達到200公斤煤粉/噸鐵;煉鋼上要盡快淘汰平爐;逐步使轉爐大型、高效化,並實現連鑄化;在軋製上,要改造和淘汰落後軋機,主要采用熱連軋寬帶鋼軋機、冷連軋寬帶鋼軋機、四輥中板軋機、大型萬能型軋機、高速線材軋機等,有條件的企業在技術改造或擴建時,也可采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熱軋卷板,提高企業競爭力。
2.特殊鋼廠優化結構的任務更艱巨。這類鋼廠技術結構優化的方向是,采用50—100噸超高功率電爐、在線大噸位精煉爐、連鑄機、連續式或半連續式軋機,取代現有陳舊工藝和設備。最典型的做法是采用“四個一”配置模式,即一台超高功率大電爐、一套精煉設備、一台連鑄機、一套連續式軋機。
3.對中小型高爐轉爐聯合企業,技術結構優化的方向是:采用裝備水平較高的中型冶金設備,如300—750立方米的高爐及20~50噸級的轉爐;以全連鑄為目標,實現煉鋼——爐外精煉——連鑄三位一體的生產方式;配置中小型連軋、半連軋或高速線材軋機,生產中小型鋼、普通中板及線材。對於新建的中小型鋼鐵聯合企業,可考慮采用熔融還原、轉爐或超高功率電爐、薄板坯連鑄連軋等簡潔緊湊的新工藝技術。
各地還可根據資源、能源等具體情況,適當發展一批短流程的電爐鋼廠。如沙鋼集團公司(原張家港鋼廠),在70噸超高功率電爐的基礎上,又新建一個90噸超高功率豎式電爐的短流程廠,就是一個推進中國鋼鐵企業新流程的典型工程。
二、新建國際第一流的現代化鋼廠
在改革開放的十五年中,在老廠進行技術改造的同時,國家又集中力量建設兩個現代化的大廠,一個是寶鋼,一個是天津鋼管公司。寶鋼的建設一九七七年就開始醞釀,當時是為了解決上海四五百萬噸煉鋼能力的生鐵供應問題,以後又發展為建設鋼鐵聯合企業。一九七八年三月九日,由國家計委、建委、經委、上海市、冶金部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上海新建鋼鐵廠的廠址選擇、建設規模和有關問題的請示報告》,提出了建設規模為年產600萬噸鋼的鋼鐵聯合企業,除2座4063立方米的高爐外,還建設3座300噸轉爐,1台1450毫米的初軋機和冷、熱連軋機,無縫鋼管軋機。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一日,這個報告經國務院同意。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動工興建。
一九七九年,陳雲在上海專門進行了調查。在六月十六日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討論建設的全體會議上,他就寶鋼建設問題講了8點意見,大體是:寶鋼既決定建設就要一幹到底,規模不變,否則舉棋不定,不好;項目要考慮周到,不要漏列了;買設備,同時也買技術專利;要提前練兵;要有責任製;對寶鋼建設要苛求,寶鋼在四化當中是第一個大項目,要做出榜樣。最後,陳雲說,要協力同心,把寶鋼搞好,外界輿論,我來做工作。李先念也說,寶鋼這個項目要幹到底,要勇往直前,寶鋼上馬倉促了,但不要去追究哪一個人的責任。但寶鋼要想盡一切辦法節約外彙,節約國內投資。各條戰線要支持寶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