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另一隻小鳥失望地搖了搖頭說:“好吧,你既然滿足了,就留在這裏吧。我堅信一定還有更高的境界,遺憾的是,現在我隻有獨自去追求它了!”
於是,這隻小鳥振翅翱翔,向著九霄,向著太陽,執著地飛去……
最後,落在樹上的成了麻雀,留在藍天的成了大雁。
如果你將自己定位於“樹梢”,那你就隻能停留在樹梢,無法再上升一個層次;如果你將自己定位於“藍天”,那麼你一定能找到飛向藍天的路。
不思進取的員工就相當於那隻麻雀,它對樹梢十分滿意,認為樹梢就是自己要追求的最高目標,這樣的員工不但不能夠發展,說不定還會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隻有那些能夠積極進取,適應企業需要的員工才能夠在企業裏長久地生存。
有人曾把世界比喻成競技場,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比賽中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總是那些積極進取、不滿足於現狀的人。
黛安妮是美國一家大時裝企業的創始人。她23歲的時候,從父親那兒借款三萬美元,自己開了一家服裝設計公司。同丈夫分居以後,她將自己的公司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時裝企業,現在年銷售額達200萬美元。接著,她又辦起一家經營化妝品的公司,還同其他公司合作用她的名字作商標生產皮鞋、手提包、圍巾和其他產品。她隻用了5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切。
這位時裝企業的女強人對成功又是怎樣解釋的呢?她說:“如果把生活比做旅程,成功便是在沙漠中看到一片綠洲,你在這裏稍事休息,舉目四望,欣賞一下這裏的景致,呼吸幾口清新的空氣,再睡上一個好覺,然後繼續前進。我認為成功就是生活,就是能夠享受生活的一切——既有歡樂和勝利,也有痛苦和失敗。”
黛安妮認為,有一種不斷前進的欲望在推動著她。“當我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時,這個目標又將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道路。我並不是總知道自己在走向何處。前進中會發生各種事情,會出現不同的情況,甚至遇到災難,而道路也越走越廣。我有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保持靈活應變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經曆中,不放過任何一個成功的機遇。’”
黛安妮事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她積極進取的精神。滿足現狀意味著退步,一個人如果從來不為更高的目標做準備的話,那麼他永遠都不會超越自己,永遠隻能停留在自己原來的水平上,甚至會倒退。
張濤和王雷同時進入一家開發、銷售電子產品的公司。張濤是一所電子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學曆是本科;王雷學的是貿易專業,學曆是專科。兩年後,王雷升為銷售部的主管,張濤卻仍然是一名普通員工。
在元旦的宴席上,一位老員工小聲問身邊的總經理:“張濤是本科畢業,所學專業又與我們的產品吻合,你為什麼提拔了王雷而不提拔他?”
總經理微微一笑:“雖然王雷的學曆沒有張濤高,但他身上有一種強烈的成功欲望。無論交給他什麼任務,他總是盡力完成得十全十美。”
是的,像張濤這樣的員工,雖然有較高的起點,但如果不繼續進取的話,就會被越來越多的王雷淘汰掉。
一個沒有進取心的、總是以為自己做得足夠了的員工,覺得隻要能保住現在的飯碗,即使工作和人生毫無意義也無所謂。這樣的員工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敢挑戰自我、不敢接受新任務,隻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頭來就可能等來老板給自己的解聘書。
美國富蘭克林人壽保險公司前總經理貝克曾經這樣告誡他的員工:“我勸你們要永不滿足。這個不滿足的含義是指上進心的不滿足。這個不滿足在世界的曆史中已經導致了很多真正的進步和改革。我希望你們絕不要滿足。我希望你們永遠迫切地感到不僅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自己,而且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周圍的世界。”這樣的告誡對於我們每一個職業人士來說,都是必要的。
生活中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看到這樣的情形:一些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滿懷希望地開始他們的“職業旅程”,卻在半路上停了下來,滿足於現有的工作狀態,然後漫無目的地遊蕩。由於缺乏足夠的進取心,他們在工作中沒有付出100%的努力,也就很難有任何更好、更具建設性的想法或行動,最終隻能做一個拿著中等薪水的普通職員。如果他們的薪水本來就不多,當他們放棄了追求“更好”的願望時,他們會幹得更差。積極進取、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年輕人,才會真正成為拉著企業奔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