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為四種采用轉動式天線的遠程和中程雷達,提供了帶有精密傳動齒輪和直徑4米到25米的天線座。
2、機動發射設備。為適應導彈發射機動化的要求,從一九六四年開始,有39個工廠和研究所,研製了彈頭調溫結合車、公路運輸車、氧化劑燃燒劑泵車和槽車、氮氣瓶車、製氮設備車、氮壓縮機車、高空工作台、避雷車、電源車、變流設備車、充放電車、汽車起重機等120多種特種地麵設備。濟南汽車廠還專門為地麵車輛試製生產了黃河252型四軸全驅動的越野基礎車,作為改裝各種車輛的底盤。
這些特種車輛,各有不同要求,大多要有優良的越野性能,較小的轉彎半徑,能在海拔3000米,由45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條件下正常工作。已成批成套地提供給地地、地空、地海等導彈部隊。
為提高地麵設備的使用期限,一九八三年又組織了8個工廠,進行了試驗工作。經過鑒定,大修期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延長1倍到3倍。
(三)用於試製生產運載火箭和衛星方麵的:
1、配套產品。配套產品主要是軸承、線纜、電碳製品、儀器儀表等。由於主機型號不同,技術要求不同,因而品種多,數量少,研製工作很複雜。如超低溫高速軸承,共4個型號,分別用於氫氧火箭發動機的液氫和液氧泵中,是氫氧發動機的關鍵零件。最低工作溫度零下253攝氏度,最高轉速每分鍾4萬轉,軸承無潤滑脂,完全靠具有自潤滑性能的保持架潤滑,而且要有極高的可靠性。當時不少人提出到國外購買。但聯係了幾個國家,回答都是拒絕出售,最後隻好自己研製。洛陽軸承研究所從一九七○年承擔這項研製任務以後,該所馬純民等,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十多年的試驗,突破了技術難關,終於試製成功。於一九八四年用於發射通信衛星的長征3號火箭。
衛星消旋天線軸承,其特點是在10-8乇高真空條件下長期工作,是衛星的關鍵零件之一。洛陽軸承研究所馬純民等,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突破了高真空的技術關鍵,運轉可靠率達到99%以上。
高密度、高強度石墨噴嘴,是用於火箭點後強大熾烈火焰噴出口的耐高溫材料。產品要求結構細密,無組織裂紋,抗燒蝕和抗震性能好。在體積密度、抗壓強度、電阻率、灰分等技術指標上都有很高要求。哈爾濱電碳研究所從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年,經過10多年不斷改進,采取了特殊工藝流程,精心操作,研製成功。
特控電纜,有最少12芯的,最多108芯的,是將各種儀表聯接在一根電纜上,檢測火箭發射的各種技術參數。要求電纜各芯之間有優良屏蔽性能,不能互相幹擾,保證信號的真實性。沈陽電纜廠於一九七一年承擔研製任務,將原有的銅絲編織工藝,改用塗金屬工藝,不僅減輕了整個電纜的重量,而且保證了屏蔽性能。
進入八十年代,機械工業配合航天工業研製了具有國際上七十年代中期水平的超低空導彈。全套共有350多項配套新產品。自一九八二年安排任務以來,40多個工廠和研究所,經過三年多的反複實驗研究,掌握了一係列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全部產品已試製完成,經考核性能良好。如洛陽軸承廠掌握了製造大型(直徑400毫米)精密級(C級接近B級)軸承的技術。上海華通開關廠掌握了製造小容量開關的技術,湘潭電機廠攻克了中國電機製造業中還沒有掌握的許多關鍵工藝技術。
2、生產設備。主要有火箭固體燃料自動生產線設備。全線專用設備共116項297台,由100多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這些設備具有高精度、全自動、遠距離控製等特點,技術複雜,難度較大。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的馮姚平,王士華和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張鳳林等人,會同有關單位,從一九六六年開始,製訂工藝流程方案的設計,排除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幹擾破壞,克服了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安裝調試的種種困難,於一九七一年全部完成。自動生產線的投入運行,改變了中國裝藥生產采用手工隔離操作的落後麵貌。
此外,還為生產地空導彈的工廠,裝備了用超塑方法製造燃氣渦輪的生產線,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廢品率。
三、為艦艇配套提供專用產品
艦艇配套,主要有動力係統,水麵艦艇的鍋爐汽輪機及輔機、柴油機,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常規潛艇的電力推進裝置。輔助係統的水泵、風機、壓縮機、製冷機、空調機、閥門、造水機、製氧機、電機、電器、電纜、發電機組、電工儀表、熱工儀表、分析儀器、成套電控設備和自動化儀表等。武備係統的大型火炮和專用潛望鏡、消磁設備、掃雷設備和魚雷推進電機等。機械工業的各個製造業都承擔了任務。
艦用產品的防潮濕、防鹽霧、防黴菌和抗傾斜搖擺、抗衝擊、抗振動,在製造中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材料、表麵保護和結構都與陸用產品不同。如交流異步電動機的外殼,要采用鋼板卷焊結構,而不能用鑄鐵(鋼)件。
艦用配套產品,在六十年代初期,主要仿製蘇聯產品,中期以後開始自行設計、研製一代新型艦艇,配套產品也隨之更新發展,為中國船舶工業裝備海軍許多型號的戰鬥艦艇,提供了大量技術水平較高的配套產品,主要包括:
(一)用於核潛艇:配套的專用機械產品有,核動力、測量控製和輔助動力三個主要係統的設備共586項,占全艇總設備的60%,由105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
核動力,包括反應堆的一回路全部設備和二回路的主汽輪機、應急推進電機等。
測量控製係統,包括潛望鏡和各種儀器儀表等。
輔助動力係統,包括汽輪發電機組、柴油發電機組、壓縮機和水泵、風機、空調機、製冷機等。
核潛艇的反應堆,在設備製造上,除與陸上反應堆有同樣的高精度、高光潔度、高密封、耐輻射、長期運轉安全可靠等要求外,還具有耐高溫、高壓和"三防"、"三抗"要求。因而還必須采用各種新型材料和特殊工藝。第一重機廠的湯輔臣、侯玉璽,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的丁悌遠,沈陽水泵廠的王昌彥,哈爾濱電機廠的李廣儒、於令新,武漢鍋爐廠的徐祥金,鄧訓,上海電站輔機廠的李金元、羅關龍,上海先鋒電機廠的俞斌華,哈爾濱汽輪機廠的吳愛中等,從一九六五年開始,在研製壓力殼、堆內構件、驅動機構、蒸汽發生器、主泵、加壓器和主汽輪機等設備中,經曆了近5年時間的不斷攻關、試驗、完善,幾次更替產品,終於試製成功。
測量係統中的潛望鏡,是潛艇的"眼睛"。具有偵察海麵和空間目標,進行目標照相,測定目標距離、方位、天體高度等多種功能。整套潛望鏡上裝有觀察儀器、瞄準儀器、測距機、照相機、導航儀器等,是一種光、機、電三位一體的精密光學儀器。此外,還有細長(直徑與長度比為1∶60)、動態(隨艇體一起搖擺、升沉)、密封(要經受海水的壓力、衝擊和浸蝕)三個特點。上海光學儀器廠、貴陽新天光學儀器廠的謝雲初、李世英等20多人,從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八年在全國30多個工廠、研究所的協作下,克服了設計、加工、裝配、測試中的一係列技術困難,終於把潛望研製成功。
北京開關廠和天津電氣傳動所的餘錫仁,在研究艇上的控製設備中,也作了不懈的努力,為及時提供產品做出了成績。
第一艘核潛艇,經長期試航運行,已經國家批準定型生產。水下發射導彈,也於一九八四年發射成功。中國核技術用於水下潛艇和水下發射導彈技術,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二)用於導彈火炮驅逐艦:配套的專用機械產品有,主動力、輔助動力和武備等三個主要係統的設備共224項,占全艦總設備的50%,由120多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
主動力係統包括鍋爐、汽輪機減速器機組。
輔助動力係統,包括柴油發電機組、壓縮機、水泵、風機、空調、製冷設備和各種儀器儀表、線纜等。
武備係統,主要是雙130艦炮。
鍋爐、汽輪機減速器機組,除需有艦用條件外,還具有高轉速、高效率的特點。製造一台艦用汽輪機組,相當於一台3倍功率的火電汽輪機組的工作量。特別是減速器,要求更為嚴格。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和四川東方汽輪機廠,在研製這套設備中,都作出了貢獻。
雙130艦炮是艦的主炮,火力大、射程遠,由第一重機廠、北京低壓電器廠和北京起重機廠等研製。第一重機廠的邢濟本等,為提高、改進炮的性能,作出了貢獻。
導彈火炮驅逐艦,在執行戰備訓練,配合洲際火箭、衛星和潛艇水下導彈的發射,執行護航警戒,遠航南太平洋和出訪東南亞國家進入印度洋等任務中,航程1.4萬海裏,經曆了11級風浪衝擊的嚴峻考驗,證明動力裝置是可靠的。海軍指戰員在評價這種艦隻時,認為"心髒"健康,非常滿意。
除以上兩種艦艇外,湘潭電機廠的劉隆士、孫洪銓為提供常規潛艇成套電力推進裝置,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上海汽輪機廠為反潛護衛艦提供了中速大馬力柴油主機。桂林電表廠和上海華通開關廠提供了艦艇用的消磁設備。合肥電機廠提供了魚雷推進電機。這些設備經船用考核,質量都比較好。
四、為飛機配套提供專用產品
飛機配套產品,主要是飛機骨架和發動機渦輪盤的成型鍛件、軸承、導線、電碳製品等,約1500多個品種。
(一)鍛件:包括飛機大梁、機身骨架、起落架、發動機渦輪盤以及直升飛機螺旋槳的槳架等。由第二重機廠和上海重機廠采用高溫合金鋼坯料,用萬噸水壓機和5噸、10噸模鍛錘,鍛成成型鍛件。第二重機廠為適應航空的發展,在建廠時還專門建造了航空鍛件車間。該廠為提高鍛件質量,八十年代又建成100噸米無砧座鍛錘車間。
(二)軸承:航空軸承的特點,前麵已敘述。由於有特殊要求,承擔航空軸承研究、生產的洛陽軸承研究所、哈爾濱軸承廠、洛陽軸承廠、貴州虹山軸承廠、上海微型軸承廠等主要廠、所,從耐高溫材料、加工工藝、裝配技術和測試儀器等方麵,開展了一係列的試驗研究工作,創造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如雙半內(外)套圈的無心夾具加工工藝,保持架的鍍銀、拉孔工藝,高溫除氫脆工藝,代替滲碳鋼的貝氏體組織的熱處理工藝,保護氣體光亮淬火和真空熱處理工藝,鋼球防衝壓折疊工藝等。
在檢查方麵,除常規的檢查測試外,還采用很多較為先進的測試儀器和測試方法。如渦流探傷檢查儀、圓度儀、超聲波探傷儀、接觸角測量儀、端麵凸出量檢查儀、磨擦力矩檢測儀、浪形保持架中心徑檢查環規、噪音振動測試儀和高溫高速的發動機軸承試驗機,雙套圈軸承旋轉試驗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