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門管理的機械製造業
發展概況分析
中國的民用機械工業,除機械工業部係統外,還有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和國防工業所屬的民用機械製造和各種修理行業。三十多年來都有較大的發展,成為整個機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各具特色的“方麵軍”。
在三年經濟恢複時期,為了迅速恢複遭到長期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各部門都積極發展自己的修造力量。紡織部整頓和改造原屬官僚資本的紡織機械廠,一九五○年召開全國公營紡織機械廠會議,製定規劃,改建、擴建原有企業,建設新廠。一九五一年在上海組織300多家小型私營紡織機械修配廠,共同承擔成套紡織設備製造任務,同年底製造出第一批棉紡和黃麻紡織設備。並先後在榆次、鄭州、沈陽新建3個紡織機械廠。鐵道部對原有鐵路修配工廠,按地區進行了調整,並陸續新建了機車、車輛製造廠。一九五二年,由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工廠製造成功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機車,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鐵路機車的曆史。三十多年來,中國使用的蒸汽、內燃、電力機車和各種貨運、客運及特殊用途的車輛,全部是自己生產的。電力部在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區成立了專業大修隊,擔負發電設備的修複任務。一九五二年在北京良鄉建立修造廠。冶金、煤炭、化工等部門也都發動群眾開展技術革新活動,利用生產企業的機修力量製造零配件,檢修設備,恢複生產。
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機部成立,主管全國民用機械工業。由於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百業俱興,國家確定一機部主要為鋼、煤、油、電、化等基礎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部門服務(一九五三年將鐵道部所屬機車車輛製造業劃歸一機部管理),承擔156項重點工程所需設備的製造任務。對於地質、林業、輕工等其他許多部門所需專業機械,一機部無力全麵兼顧,這些部門都先後發展了自己的修造力量。地質部門將張家口鐵路修理廠改建為中國第一個地質機械工廠,仿製蘇KAM500型地質鑽機和配套產品,為發展地質機械打下基礎。林業部門在各地陸續建立了林業機修廠,到一九五七年,東北、內蒙古林區有3個大修廠和29個中修廠。輕工業部手工業係統需要的輕工機械,主要靠“自我武裝”。
在此期間,鋼、煤、油、化等基礎工業部門,在蘇聯援建的重大項目及國內自行建設的項目中,都建有設備齊全規模較大的機修工廠。蘇聯援建的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等大型鋼鐵公司,機修分廠自製配件能力達60—85%。化工部由大連、南京化工廠機修車間發展起來的化工機械修造廠,除製造配件外,並與一機部所屬工廠,聯合設計製造合成氨設備。
到一九五七年,各部門都具有一定的修配力量與製造力量。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特別在“大躍進”時期,機械產品的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各部門機械製造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早在一九五六年初,中共中央在聽取工交各部彙報經濟建設工作情況,探求以較高的速度發展國民經濟時,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就指出,各部門有條件搞專業機械製造的,就可以自己搞。因此,各部門繼續加強各自的修造力量,設立主管司(局、公司),對直屬的和地方的有關專業機械廠進行統一計劃,歸口管理,逐步建立起生產和科研基地。一機部相繼於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年將所屬的機車車輛製造工廠及醫療設備工廠分別劃歸鐵道部和衛生部管理。為了加強軍工以及軍民更好的結合,於一九六○年將船舶製造廠與船用柴油機廠劃歸軍工部門管理。一九七八年九月,國務院先後批準重新劃分國家建委、石油部、化工部與機械部門的產品分工管理範圍,將有關的企業和研究所從機械工業部門分出來,劃給使用部門管理(其中石油部因與地方未達成協議,有關企業仍由機械工業部歸口)。經過長期發展和多次分工管理範圍的調整,有些部門已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分布比較廣泛、各有不同特點的專業機械製造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各部門的民用機械製造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經濟效益有所提高,有些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各部門的專業機械製造,根據發展過程,可分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自行發展製造裝備,自己武裝自己的,有紡織、地質、消防、郵電等部門。
紡織工業部於一九五二年七月成立機械製造局。“一·五”時期紡織機械已基本立足國內生產。“大躍進”時期隨著各地紛紛建立棉紡織廠,相應地在邯鄲、鹹陽、武漢和河南等地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地方重點紡織機械廠。六十年代又從沿海地區企業抽調部分人員和設備,內遷到湖北省黃石、宜昌,甘肅省白銀,陝西省渭南,和湖南省邵陽、常德等地,新建了6個紡織機械廠。一九六八年隨著發展化纖生產的需要,又新建了規格較大的邵陽第二紡織機械廠,專業生產化纖設備。逐步形成了棉、麻、絲、毛、化纖的製造、修理、器材生產俱全的紡織機械製造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整頓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生產技術水平得到新的提高,逐步擴大了產品出口。一九八五年,全國承擔國家計劃任務的紡織機械製造企業192個,職工總數18.16萬人,固定資產原值15億多元,金屬切削機床2.9萬餘台,年總產值達18.98億元。能生產化纖抽絲,棉、毛、麻、絲的紡織、針織、染整機械設備,共13個主要行業1900多個品種,年生產能力9萬多台、24萬多噸,基本上適應國內紡織工業生產建設和技術改造的需要,同時還能提供一定數量的設備供外貿出口。“六·五”期間,產品開發的步伐不斷加快,發展了一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織機新產品,如年產1.5萬噸滌綸短纖維的大型成套抽絲設備、改進型的棉紡設備、針織長絲設備、2.8米幅寬的床單後整理設備,小浴比筒子染色成套設備、新型絲絡並撚成套設備、高速整經機、自動卷緯機、針織單麵大圓機等。已向亞、非、拉、歐3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棉紡成套設備以及一批麻紡、絲織、紗線染整設備等,“六·五”期間創彙1億美元。
地質礦產部於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七年期間,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無錫等地新建和擴建了12個地質專用設備製造廠。各省市也建立了23個地質探礦機械廠或修配廠,各地質大隊普遍建立了修配車間。一九六四年成立了中國地質機械儀器工業公司,加強統一管理。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研製了150種新產品,進一步改善了地質勘探部門的技術裝備水平,還向水利電力、煤炭、城建和農業生產部門,提供了部分地質勘探及其他機械產品。一九八五年,有生產企業46個,包括地質鑽機及配套產品生產廠29個、勘探設備廠2個、地質工具廠5個、實驗室選礦設備廠8個。職工總數2.8萬人,年總產值達2.13億元,年產地質鑽機2000多台,實驗室選礦設備7000多台,可基本滿足國內需要。並有地質專用設備研究所6個,職工77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67人。產品品種方麵,主要的地質技術裝備已初步形成係列。取樣鑽機從2米到50米,岩心鑽機從100米到1500米,工程地質鑽機從30米到120米,水文鑽機從300米到2000米以及砂礦鑽機,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係列。有不少鑽探設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如BM—75不提鑽換鑽頭鑽具的開發,不僅是國內首創,在世界領域內也是一個突破。
公安部消防局從一九五九年開始統一歸口管理消防設備和器材生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生產企業。從六十年代起,開始研製消防車、機動消防泵和泡沫滅火設備,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到一九八○年,已能生產煤氣發射幹粉消防車等新型消防設備。除供應國內需要外,每年還有小量出口。到一九八五年有部直屬企業8個、直供企業13個、定點企業8個,另外還有地方小企業(包括部分修配企業)400多個。部屬和直供消防器材廠共有職工1.8萬人,年總產值2億元左右。已能生產各種大、中、小型消防車和其他消防設備器材225個品種。其中離子感煙探測器、1211型自動報警滅火設備、推車式幹粉滅火器、PF20型高倍數泡沫發生器、PHY20型比例混合器等產品的技術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七十、八十年代同類產品水平。
郵電部郵政機械製造業,從六十年代開始,各地郵政企業在開發技術革新活動中,成立了修機室和革新組,自製工具設備,用機械代替手工勞動。一些條件較好的企業成立了郵政機械修配廠自行設計製造郵政機械,以後逐步發展成一批郵政機械製造廠。到一九八五年有郵政機械生產企業15個,職工5000多人,年產值5000多萬元。主要生產郵政通訊係統的函件、包裹、彙兌、發行、運轉五大業務操作機械化、自動化作業的專業設備。並且通過加強科研開發工作,將具有模式識別能力和語言識別能力的高度自動化智能機械引入郵政處理領域。開始研製高效率的信函自動處理設備、郵政樞紐控製設備和郵政營業自動化設備。在推廣應用計算機技術方麵,微處理控製的分檢設備、除塵設備等已能批量生產。
第二,隨著管理體製的改變,逐步形成獨立專業製造力量的,有船舶、鐵道、醫療器械和輕工等部門。
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年,船舶工業屬一機部管理,“一·五”時期在擴建老廠的基礎上,五十年代末又新建了渤海、黃浦兩個船廠和一批船用柴油機、輔機、通訊導航設備的專業生產廠,增強了主機和輔機配套能力。六十年代初,在船舶產品設計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船舶研究院和20多個專業研究所。一九六二年用進口材料和配套設備製造了第一艘“躍進號”1.3萬噸遠洋貨輪。一九六○年軍工生產同一機部分開時,船舶工業劃歸三機部管理。一九六三年國家成立第六機械工業部(為內河航運的中小型船廠和修理廠,一直由交通部管理)。一九六五年自行設計並全部用國產材料和配套設備建造了“東風號”萬噸級遠洋貨輪,標誌著中國船舶工業從仿製開始轉向自行建造階段過渡。七十年代初已能批量生產萬噸級以上的“風字號”、“陽字號”、“州字號”遠洋貨輪和“大慶號”油輪。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間,又先後建成了一個10萬噸級船台(大連造船廠)和兩個5萬噸級船塢(山海關船廠及江南造船廠),進一步擴大了大型船舶的建造能力,結束了中國遠洋運輸長期主要依靠租用外輪的局麵。一九八二年五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撤銷第六機械工業部,將該部造船企業與交通部所屬部分造船企業,聯合組成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到一九八五年,包括交通部係統全國共有258個船舶修造企業,其中,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係統93個,交通部係統165個。職工總數達38.4萬人,其中,中國船舶工業公司29.5萬人,交通部約9萬人。年總產值40多億元,其中中國船舶工業公司30多億元,交通部11.5億元。船舶年產量達130萬噸,相當於解放前曆年總產量的2倍多。在全國形成了上海、大連、天津、廣州、武漢、重慶等造船修船基地和比較完整的船用機械配套網,能夠建造10萬噸級的各種船舶。自行設計、配套的核潛艇已交付海軍使用,半潛式海洋鑽井平台已經完成,以“遠望”號綜合測量船、“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為主力的科學考察船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油輪單船噸位超過了曆史最大的5萬噸,已建造或正在建造的有6.5萬噸油輪、6.4萬噸散貨輪、6.9萬噸成品油輪、11.5萬噸穿梭式油輪等。建造船型已發展到結構複雜、技術要求高的多用途集裝箱船、全集裝箱船、成品油輪、滾裝船以及其他特種船。民用船舶性能和製造技術從原來的六十年代水平提高到八十年代水平。已經能夠生產符合任何一種國際規範、懸掛任何一國國旗,在任何一個航區航行的船舶。主要船用設備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性能接近或達到國際當代水平,出口民船的設備國產化從20%提高到60%,國內民船的國產化水平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