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規劃與布局的工業管理
各時期地區規劃
舊中國的機械工業,90%以上集中在沈陽、大連、天津、唐山、青島、博山、上海、無錫、常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廣大內地,僅武漢、重慶、昆明、太原、湘潭等少數城市有些機械企業;其他地區,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沒有機械工業。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很注意改善機械工業地區布局的不合理狀態,根據各個時期不同的情況,確定地區規劃方針。
“一·五”時期,中國機械工業的建設,貫徹了“充分利用沿海,向縱深發展”的方針。一方麵在人力、財力、物力的運用上,集中力量,著重在內地布置新點;另一方麵,重點對沈陽、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原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一時期機械工業的建設部署,大部分安排在縱深地區。如當時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21個機械工業項目和民主德國設計的2個項目,隻有3個在沈陽利用原有基礎進行擴建,其餘都在縱深地區。這些項目,除個別外,一般都比較接近原有老基地,依托具有一定條件的大中城市。這樣安排,協作配套比較方便,各方麵條件比較適合生產的要求,多數項目的經濟效果比較好。沿海城市原有企業的改造,也取得良好效益。如沈陽的重機廠、礦山機器廠、鼓風機廠、水泵廠、壓縮機廠、變壓器廠、高壓開關廠、低壓開關廠等,上海的鍋爐廠、汽輪機廠、電機廠、機床廠、柴油機廠等,天津的拖拉機廠、動力機廠等,都是“一·五”時期的重點擴建、改建項目。雖然用於這些企業技術改造的投資不到機械工業總投資的20%,但經過挖掘潛力,使這些企業得到很大的發展,承擔了“一·五”時期機械工業絕大部分的生產任務,為支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建設和機械工業新基地的成長,起了很大作用。
通過“一·五”時期和“二·五”前期的建設,沿海、沿江和部分內地城市如沈陽、上海、大連、北京、天津、濟南、太原、博山、無錫、杭州、武漢、長沙、株洲、湘潭、昆明等地的機械工業,得到了新的發展,並為建立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洛陽、鄭州、西安等一批新的機械工業基地,打下了初步基礎。這些新的基地和企業,一般都能很快建成,經濟效益得到較快發揮。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采取了鼓勵地方大辦機械工業的方針,機械工業成為各地工業發展的重點。除繼續完成“一·五”時期安排的大型項目外,機械工業遍地開花,各地都上了大量新項目。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機械工業廳(局)。一批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如寶雞、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合肥、保定、銀川、開封、南寧、柳州、貴陽、成都、南昌等,基本上都是這期間起步的。西藏也建立了一批修造廠,許多中小城鎮也開始建立機械工業。雖然這一期間機械工業的布點過多也過於分散,浪費也大,但對改變機械工業原有分布格局卻起了很大作用。
“三·五”、“四·五”時期,強調“備戰、備荒、為人民”,主要進行了大、小“三線”的建設。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九年,一機部係統在“三線”地區的投資占同期全部投資的55.34%,其中“三·五”期間超過三分之二,是繼“一·五”時期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骨幹項目後,又一次集中力量進行的大規模建設。“三線”建設不僅集中了人力、財力、物力,還采用了由沿海老廠遷建或包建的形式。沿海地區共援建和遷建了241個工廠、研究所,內遷職工6.27萬人、設備1.77萬台。“三線”建設對改變中國機械工業的地區布局有深遠影響,初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包括四川、貴州、雲南在內的西南機械工業體係;在鄂西、湘西建設了許多新的機械廠,特別是規模巨大的第二汽車廠的建設,形成了華中地區一個新的機械工業中心;在西北初步建成了以機床、軸承為主的漢中,以機床、工具、農機配件為主的關中一帶,以儀表、低壓電器、軸承為主的天水,以儀表、機床、軸承為主的銀川和以機床、內燃機、拖拉機為主的西寧等一批新的、各具特色的機械工業集中的城市,對改變青海、寧夏等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落後麵貌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進行了地方“小三線”建設。如天津在承德、興隆、薊縣,上海在皖南和贛北,廣東在粵北,江蘇在溧水、溧陽,湖北、湖南在鄂西、湘西,新疆在東部地區都進行了“小三線”建設。
這個時期還根據加速農業機械化的要求,規劃每縣建設一個農機修造廠。由於農機事業發展的需要,這批縣農機修造廠多是以製造為主。到“六·五”時期,其中不少廠轉產其他民機產品。中國2000多個縣,除西藏外,每個縣都有了機械工廠,使機械工業的布局由大中城市到偏僻內地,全麵鋪開。
“三·五”、“四·五”期間以至“五·五”前期,雖然建設重點在“三線”地區,但一九七○年前後一段時期,國民經濟又一次高速發展,對機械產品需求激增,而“三線”地區機械工業能力一時又上不來,為了適應急需,多次對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原有企業進行擴建、改建,增強“短線”產品的生產能力。當時還有一批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進口設備進行改造的項目,如沈陽鼓風機廠、杭州汽輪機廠、南京汽輪電機廠和哈爾濱、洛陽軸承廠,技術水平都有較大提高。
到七十年代,中國機械工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可是企業素質不高,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不能適應需要的問題日益暴露。特別是“四三方案”、13套大型化肥設備、武鋼1700毫米板軋機等成套設備的進口,問題暴露得非常突出,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素質的要求,提到了機械工業的重要日程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機械工業的建設方針有一個大轉變,即從長時期以建設新廠擴大生產能力為主,逐步轉為充分利用原有基礎進行改造,提高技術水平為主。適應對外開放的形勢,建設重點也相應從內地新基地轉到沿海老基地。以一九八二年國家經委批準的機械工業技術改造550個重點項目的分布為例:東部沿海地區333個,占60.5%,其中又集中在上海(88個)、遼寧(50個)、江蘇(49個)、北京(43個)、天津(35個);中部地區217個,隻占39.5%,這個期間,內地重點機械工業項目的建設仍在繼續進行,如第二汽車廠在“六·五”期間完成了年產8.5萬輛載貨汽車的建設規模。
“六·五”期間,國務院決定建立4個經濟特區和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機械工業在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和興辦外向型企業方麵,作了不少工作。
中國機械工業的地區戰略布局的改觀
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與調整,中國機械工業的地區戰略布局已經展開,舊中國機械工業的畸形分布根本改觀。
一、沿海地區及其原有基地得到很大加強
舊中國機械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但基礎很差,基本屬於修配性質。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造和建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的遼中與遼南地區以及京津地區,都已發展成為年產值數以百億元計的綜合性機械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還形成了一批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如石家莊、唐山、濟南、青島、煙台、濰坊、福州、杭州、廈門、廣州、柳州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年產值大多已達10億元以上。在上述地區,建立了許多解放前沒有的行業,如汽車工業、發電設備工業、高壓輸變電設備工業、石油鑽采和煉油化工設備工業、氣體分離和液化設備工業、拖拉機工業,以及一些與主機發展相適應的通用設備和通用基礎件工業,建成了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生產基地和科研基地,提供了大量具有先進水平的裝備。與解放初期比,沿海地區的機械工業產值增加了100多倍,在支援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
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在舊中國就是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三十多年來得到很大發展。這裏有全國最大的機械工業生產中心——上海,和機械工業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無錫、南京、杭州、蘇州、常州等城市。
長江三角洲已經形成一個行業比較齊全的綜合性機械工業基地,多類產品在全國居重要地位。如生活用機械占全國產量的42.26%、日用金屬製品占36.15%、工業設備占29.54%、農業機械占20.18%、交通設備占18.76%,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等比重更高,相對說來,重型機械發展較少。
由於其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上海市機械工業的產值在全國機械工業所占比重不斷相對降低(解放前占一半左右,七十年代為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一九八五年為12.58%)。但上海仍然是全國機械工業最重要的生產科研基地之一,無論品種、水平、產量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江蘇、浙江的機械工業發展迅速,“六·五”期間發展更快,尤其是實行開放、搞活的政策後,鄉鎮機械工業發展迅速。江蘇省機械工業在全國的位次,七十年代初期還隻是第四、五位,八十年代中期已躍居第二位,同期浙江省也由第十七位躍居第五位。
這個地區機械工業的經濟效益居全國機械工業前列。上海、江蘇、浙江擁有的固定資產分別居全國第三、四、十七位,而產值居全國第一、二、五位。綜合起來看,這個地區機械工業固定資產占全行業的17.69%,而產值占29.82%,積累占35.1%。特別是上海市機械工業的效益更是遙遙領先,該市擁有全國十四分之一的固定資產,消耗的能源占全國能耗的十八分之一,而產值和利稅分別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經濟效益高,主要是由於這個地區在經營、管理、信息、技術力量上有較大優勢,配套比較協調,專業化協作比其他地區組織得更靈活。
三省、市機械工業概略情況如下:
1.上海市。
上海的近代機械工業雖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曆史,但在舊中國發展緩慢。解放初期修配業占有很大比重,僅部分工廠能生產一些普通的小型機床、紡織機械、電機、電器等產品,不能提供成套設備。一九四九年機械工業大致情況是:職工2.24萬人,工業總產值5129萬元,生產金屬切削機床690台、柴油機2820馬力、交流電動機19456千瓦、變壓器23852千伏安。
三十多年來,上海機械工業充分利用原有基礎,不斷進行調整、改造、挖潛、革新,逐步形成一個門類比較齊全,設計製造和協作配套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科學技術水平的綜合性機械工業基地,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上海機械工業始終麵向全國,把支援國家的重點建設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無論在人力方麵還是物力方麵,都有很大貢獻。一九八五年,上海市機械工業總產值達281.14億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長100多倍,居全國機械工業的首位。共有機械工業企業4383個,其中骨幹企業、重點企業260多個,居各地之首。三大動力設備廠、上海機床廠、上海柴油機廠和一批通用設備廠、通用基礎件廠、印刷設備廠、電機廠、電器廠、儀器儀表廠居各行業前列,汽車、拖拉機、摩托車、內燃機、機床等產品已形成年產萬台以上的生產能力。一九八五年,平均16天的機床產量、2小時的柴油機產量、1天多的交流電動機產量、4天的變壓器產量,就相當於這些產品在解放初期的全年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