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在為社會服務中,發動社會力量,挽救了一個中學生的生命。一九八七年二月,南京三中學生趙強,不幸患腎功能衰竭症,隻有換腎才能挽救生命。但換腎需要3萬元巨款,同學們在校內開展募捐,但力量有限。於是南京大學學生向社會呼籲,《揚子晚報》立即將他們的呼籲刊登,並進行連續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廣播電台等20多個新聞單位也作了報道。社會上伸出了援救之手,終於使趙強的生命得到挽救。

為社會、為讀者服務的活動,各家晚報都在開展。有的重視讀者來信來訪,為讀者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有的抓住典型事例,發動社會關心、幫助。晚報通過服務,擴大了與作者、讀者的聯係,增強了他們對晚報的親切感,擴大了晚報的影響;也鍛煉了編輯記者隊伍,有利於加強他們的群眾觀點和社會活動能力。

為社會、為讀者服務,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切忌從盈利出發,切忌迎合低級趣味,而應當用孺子牛的精神,去頌揚社會新風氣,樹立社會新風尚。

六、文娛體育報道引人入勝

加強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的報道,是晚報的優勢之一。但也有它的不利因素。因為文娛體育活動常常在下午或晚上進行,當天情況日報都有報道,晚報在第二天下午與讀者見麵,“搶”不過日報。廣播電台、電視台,更以現場直播取勝,使觀眾如臨現場。晚報“活”不過廣播電台、電視台。晚報麵對這些不利情況,隻有揚長避短,開拓新路子。不少晚報的辦法是,做好賽前、演出前的報道。例如賽前雙方的實力介紹,陣容的分析,運動員的素質、愛好、修養,教練的風格,訓練時的情景,比賽預測分析,等等。對於文藝演出,也同樣有文章可做,如劇情介紹,導演、演員介紹,舞台美術的特色,表演的風格,等等。這樣可以提供讀者基本情況,有利於現場觀察、分析和欣賞。在賽後、演出後,晚報還刊登分析性的文章,如記者述評,專家分析,觀眾評議,運動員、演員談感想,等等。有的晚報還從比賽場外、舞台外,找尋觀眾看不到的角落,捕捉有意義的新聞,如明星之間的交往、生活中的愛好、刻苦訓練的故事,等等,這些報道有時文字不多,卻能引人入勝。

文娛體育活動,有淡季、旺季之分。旺季活動多,報道常常忙不過來;淡季活動少,又會感到版麵清淡,吸引不了讀者。而這時,正是運動員緊張訓練時期,也是報道運動員刻苦鍛煉的最好時機。記者趁機深入訓練場地,報道他們的訓練生活。多和教練、運動員接觸,以便更多了解情況,作深入的報道。

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的開展,也是晚報報道的一個重要方麵。如健身操、健美鍛煉、體育療法、氣功、保健鍛煉等,都是晚報報道的內容。有的晚報還舉辦各種球類比賽、歌星演出,推動了當地文娛體育活動的開展,也滿足了讀者的需要。

中國報紙與文藝界的聯係,從“五四”運動以後,便日漸緊密。革命的文藝得到進步報紙或者進步副刊的支持,從而使革命文藝陣地不斷擴大。而同時,革命報紙或副刊,由於得到革命文藝的充實,也提高了報紙在讀者中的威信。報紙和文藝結成的戰鬥友誼,一直繼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複刊後的晚報在這方麵做了不少工作。正因為如此,晚報對促進文藝界樹立良好的風氣,鼓勵文藝隊伍的健康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對於那種庸俗的捧場,不健康的渲染,則加以抵製,開展批評。

七、副刊、專欄絢麗奪目

銳意經營副刊、專欄,是晚報的另一大特色。晚報常以副刊、專欄贏得讀者。《新民晚報》的副刊“夜光杯”、《羊城晚報》副刊“晚會”,在讀者中享有盛譽。《北京晚報》專欄“燕山夜話”曾轟動全國。“燕山夜話”作者馬南即鄧拓,是著名新聞工作者。他從一九六一年三月開始,每周兩次,在《北京晚報》副刊上發表知識性雜文“燕山夜話”,先後共152篇。內容廣泛,政策時事、工作學習、思想修養均有涉及。他旁證博引、談古論今、深入淺出、有的放矢,因此受到普遍讚譽。作家老舍讚揚說:“大手筆寫小文章,別開生麵,獨具一格。”許多評論認為,“燕山夜話”的特色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知識豐富、文筆清新。鄧拓說:“我寫燕山夜話都是談所見所聞所感的,如果僅僅所見所聞,那隻是錄音機。必有所感,才能成為有思想的東西”。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抓住問題加以剖析。例如,他在《王道和霸道》中說,我們需要“老老實實的從實際出發的群眾路線的思想作風”,反對那種“憑主觀武斷的一意孤行的思想作風。”又如,在《智謀是可靠的嗎?》一文中說,有的人常常喜歡自己逞能,自作聰明,看不起群眾,不管什麼事情總要自己出主意,企圖出奇製勝,而不接受下麵群眾的好意見,有這種毛病的人,終久要吃大虧。鄧拓還針對當時濫用民力的現象,寫了《愛護勞動力的學說》一文,認為要注意使用民力的限度,注意勞動力消長的客觀規律,注意不做民力過於勉強勝任的事。鄧拓還在《主觀和虛心》一文中指出,隻相信自己,不相信群眾,什麼事情全憑想當然,不管客觀規律,不聽群眾意見,關鍵就在於不虛心。而要做到虛心,並不是表麵態度的問題,樣子裝做很虛心的人,並不一定是真正的虛心。由於“燕山夜話”中揭露批評了極左的路線,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想說而不敢說,或者說不透的話,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鄧拓因而受到極左路線的迫害致死。鄧拓在讀者心中是一個堅持真理、正直敢言的共產黨人。“燕山夜話”在報刊史上成為有獨特建樹的專欄。

《羊城晚報》副刊“晚會”創刊於一九五七年十月,是在驚心動魄的反右派運動剛剛結束不久。它在極左的思想籠罩下,竟然敢於以知識性、趣味性為主,敢於發議論,並提倡以文會友,取名“晚會”。這在當時沒有魄力是不敢做、甚至於不敢想的。“晚會”是一個綜合性副刊,內容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曆史掌故等等,無所不談。由於內容豐富,它的欄目很多,先後不下二三百個。有的一直堅持下來,有的完成任務後即告終結。有的以新代舊,有的越分越細,如“衛生知識”,後來分為“醫藥知識”、“祝你健康”、“帶好孩子”等。又如“影劇談”,後來分成“大家談戲”(幾個人談一出戲)、“萬紫千紅”(介紹劇種)、“百花譜”(介紹演員)、“演員與觀眾”(意見交流)等。為使版麵經常保持新鮮,有的欄目由於事物的發展,便以新欄目代替舊欄目,而對於有影響的舊欄目,則在內容上不斷充實。“晚會”最受歡迎的欄目有兩個,一是“唐詩小劄”,一是“陳醫生手記”。“陳醫生手記”是編者、醫生和出題者三結合的產物,陳醫生不過是一個筆名而已。它由出題者問病,請各方醫生回答,由編者書寫。由於提問的是當時大家關心的病,文章又寫得文筆流暢、通俗易懂,因而受到歡迎。“唐詩小劄”是“晚會”主編劉逸生自己寫的。當時社會上有一股學古典詩詞的風氣,晚報為了提供一些知識,想找專家、學者寫這類小文章,但專家學者感到有屈大才,編者便自己動手。由於所選取的是唐詩中的著名之作,所刊文章,分析入情入理,又通俗易懂,簡短活潑,於是受到歡迎。劉逸生主張,副刊編輯不但能編稿改稿,而且能寫稿。這一方麵是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寫出一些“樣品”,以便引導作者及讀者來稿。一個副刊要創立特色,這和主編者的主張、要求、興趣、修養等有關,與他所接觸的作者有關。主編親自動手,寫一些為副刊創特色的“樣品”,至關重要。

《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有幾十年的曆史。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郭沫若、茅盾、夏衍、田漢等,給予這個副刊以很大支持,它成為進步文化界的一個輿論陣地。它有兩個版麵,一個版偏重政治、社會、文史知識,一個版偏重生活知識。它內容豐富、欄目甚多,有大量雜文和小評論,褒貶時弊,文筆犀利,為廣大讀者所歡迎。

《成都晚報》和《西安晚報》開辟了“凡人小事”欄目。這個欄目寫普通勞動者的平凡事跡,內容閃爍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光芒,是生動形象的活教材。它能以小見大,反映時代的特點,產生出鼓舞人們的力量。編者要求把筆伸向家庭、院落,反映社會主義新的道德、新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的新風尚。

《合肥晚報》運用文藝形式,批評不正之風。它的“薔薇園”欄刊登諷刺小說、諷刺詩、小品文、相聲、快書、漫畫、寓言、笑話等,觸及生活、切中時弊。《西安晚報》將寫小品文、雜文的作者,組成雜文筆會,經常探討雜文、小品文的題材、寫作等問題,並刊出作品,既豐富副刊內容,又提高了作者隊伍。《貴陽晚報》為小讀者創辦“童心”副刊,內容有小小說、詩歌、童話、寓言等,文章短小,形式多樣,圖文並茂。《鶴城晚報》注意經營受讀者歡迎的欄目,抓住實際生活中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用真實的內容,給予有啟發性的回答。例如,“他山之石”欄目,當社會上大吃大喝之風很盛時,它發表從吃喝走向墮落的故事;當青年人容易走上歧路時,它發表某失誤人的自白。這種現身說法的真實故事,感人至深。《春城晚報》副刊“大觀”,以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發表反映具有民族特點的婚姻、禮俗、農事、年節、喪葬等活動,以及民族服飾、建築、歌舞、文物、掌故等文章。它通俗而不庸俗,新奇而不獵奇,使讀者從中獲得信息、知識、趣味,有新鮮感,讀者樂於閱讀。

晚報複刊後十年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各報的發展不平衡,各報中的版麵、欄目、副刊、專刊的發展也不平衡,尚待進一步的努力。由於日報進行改革,以豐富的內容吸引讀者,使晚報麵臨挑戰。全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於一九八五年成立,每年召集一次年會,交流經驗,互相幫助。這對於提高晚報水平,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