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能夠不斷進步的基礎,創造一個有利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使祖國的山川更秀美,是新世紀我們一定要擔負起的艱巨任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能夠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加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功不可沒。但是,在新世紀,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形勢還相當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長期以來,人類發展經濟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人類中心論,即人類以征服者的形象去對待自然。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確實極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具有了強大的生產能力,但由於掠奪式地對待自然,也遭到了自然的報複,從而迫使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係進行反思。20世紀70~80年代,一種新的發展觀在全球興起,並被普遍認同,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發展包括農業在內的經濟和社會的基本指導思想。
在人類社會發展曆史上,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由來已久。然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科學術語被明確地提出,卻是在1980年。該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受聯合國環境與開發署委托,在世界野生物基金會的支持和協助下,製定了《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這一文件雖然以自然資源保護為主題,但涉及的範圍已遠遠超出單純的自然資源保護,把保護與發展看成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在這個大綱的指導下,世界上50多個國家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相繼製定了符合自己國家實際的自然保護大綱。
為了使人們對《自然保護大綱》所提出的觀點有進一步的了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1981年推出了另一份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文件《保護地球》,對可持續發展做了進一步的闡述。該文件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係統的負荷能力。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份名為《我們的共同未來》的報告,對當前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護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評價。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現在我們則迫切地感受到生態的壓力,如土壤、水、大氣、森林的退化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19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提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觀念。《21世紀議程》指出,為了保護發展的基本條件和人類的家園地球,要徹底地改變各國現行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傳統的發展觀念,努力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這次會議被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由此,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從傳統的發展觀向可持續發展觀的轉變,是人類經濟發展思想的一個重大飛躍。它標誌著人類由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變到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將資源開發與資源永續利用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觀。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深刻,內容豐富。從根本上看,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中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①強調人類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時,應當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而不應當憑借人們手中的技術和投資,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汙染環境的方式來追求這種發展權的實現。②強調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當前的發展和消費時,應努力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的機會平等,不能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享有的同等發展與消費的機會。盡管人們對於可持續發展的含義還有一些分歧,但對上述兩個要點持一致肯定的態度。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工業化、現代化以後的發展問題,因而發達國家更注重環境保護。而對不發達國家來說,由於麵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當務之急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被認為是第一位的。
三、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Sustainability)。是指生態係統受到某種幹擾時能保持其生產率的能力。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係統的可持續性的保持是人類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而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的範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可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指的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2)公平性原則(Fairness)。在人類需求方麵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所謂的公平是指社會選擇的平等性。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則,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當今世界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部分人特別是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處於貧困狀態,這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給世界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要把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特別優先的問題來考慮。二是代際間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條件——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目前的現實是,占全球人口26%的發達國家消耗的能源、鋼鐵和紙張等,占全球的80%。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關於環境與發展裏約熱內盧宣言》(簡稱《裏約宣言》),已把這一公平原則上升為國家間的主權原則。
(3)共同性原則(Common)。盡管世界各國曆史、文化和發展水平有差異,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可能一致。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原則,卻是共同的。並且,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從廣義上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如果每個人在考慮和安排自己的行動時,都能考慮到這一行動對其他人(包括後代人)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並能真誠地按“共同性”原則辦事,那麼人類內部及人類與自然之間就能保持一種互惠共生的關係。
(4)需求性原則(Demand)。傳統發展模式不僅使世界資源環境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不斷惡化,而且人類的一些基本物質需要仍然不能得以滿足。而可持續發展則堅持公平性和長期的可持續性,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的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人類需求是一種係統,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係,那麼奉行任何一種需求因子未能得到滿足都將意味著一種貧困,所以貧困不僅影響窮國也影響富國,隻不過是貧困的內容和範圍不同,這有別於傳統經濟學中的貧困。
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嚴峻的農業生態環境形勢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農業的生態如果遭到破壞,環境如果遭到汙染,不但將嚴重影響到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還將波及到子孫後代。因此,創造一個有利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使祖國的山川更秀美,是在新世紀我們一定要擔負起的艱巨任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程獲竣,將無疑成為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一項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比較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新中國一成立,毛澤東同誌針對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急需,做出了“根治海河”的決策,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動員全黨下決心“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誌就要求全黨“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後代”。他多次強調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重新整治山河,改善生產條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改革開放和加快經濟發展的偉大進程中,極為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夕,江澤民同誌在一份調研報告上批示:“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並主張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寫進了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黨的十五大之後,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對全國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製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朱基總理簽發公布,開始實施。
建國以來,以長江、黃河中上遊為重點包括淮河、海河、珠江、鬆花江、遼河在內的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全麵展開並穩步推進。到1999年末,全國已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83萬平方公裏。目前正在開展治理的縣有900多個,已經完成和正在治理的小流域兩萬條。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剛開始治理時的每年幾千平方公裏發展到每年3萬多平方公裏,1998年、1999年,連續突破5萬平方公裏。新中國成立以來,興修的水土保持設施每年可減少和攔蓄泥沙15億噸,增加蓄水能力250億立方米,年增產糧食170億公斤,使1000多萬人口脫貧。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能夠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加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功不可沒。但是,客觀地說,對這個成效不能估計過高,建設的成果往往被在經濟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抵消,甚至建設滯後於破壞。在新世紀,農業生態環境的形勢還相當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突出表現在:
一是水土流失加劇。水土流失麵積已從建國初期的約153萬平方公裏擴大到367萬平方公裏,每年仍以1萬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水土流失的耕地約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1/3。水土流失麵積、侵蝕強度、危害程度在局部地區仍呈加劇趨勢。
二是沙化麵積擴大。沙化土地分布在新、青、寧、陝、甘、蒙、冀、遼、吉、黑11個省、自治區,形成長達萬裏的風沙危害線,麵積達168.9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17.6%。近1/3的國土受到風沙威脅,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天然林麵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大約減少了1372萬公頃;草地退化麵積達1.3億公頃,占草地總麵積的1/3,並且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曆史上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由於過牧等多種原因,載畜量下降,草原退化嚴重。更為嚴重的是,現在仍有一些草原被過度開墾。
三是湖泊水麵縮小。因泥沙淤積、盲目圍墾及氣候幹旱,全國湖泊水麵比建國初期減少約140多萬公頃。鄱陽、洞庭兩個大湖水麵比20世紀50年代初期縮小29.69萬公頃,減少31.2%,不僅影響漁業生產,而且減弱調蓄洪水能力,加劇了湖區洪澇災害。
四是土地汙染嚴重。全國受工業“三廢”汙染、鄉鎮企業汙染和受農藥嚴重汙染的耕地約占2186.7萬公頃,約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16%。鄉鎮企業“三廢”的排放,給已經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在一些地方造成植物大麵積死亡,糧食絕收,已形成局部的生態“死區”。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使土地板結,理化性能變劣,降低了食品安全。全國每年有40萬噸地膜廢棄在農田裏,形成對耕地的白色汙染。土壤遭受病菌汙染的程度也逐年加劇。
五是野生動植物資源減少。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使珍稀植物失去了再生的基本條件,珍稀動物失卻了繁衍的基本條件,一些珍稀動植物已經滅絕,嚴重影響到生態平衡。我國有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惡劣生態環境的威脅,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所列的640個物種中,中國占了156個。
六是土地資源受到嚴重蠶食。由於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急劇擴大,非法設立開發區等,使本來就人均占有量很少的耕地改變了用途。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年報,1996年~1998年,在國家嚴格控製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平均每年淨減少耕地49.33萬公頃。城市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內部卻有5%的土地閑置和浪費。
七是海洋生態環境變壞。近海海域水質不斷惡化,赤潮發生次數增加,麵積擴大,1999年幾乎所有的近海海域都發生過赤潮。圍海造地和養殖的過度開發,導致我國沿海自然灘塗濕地總麵積減少了近一半。非法捕撈和炸礁造成我國南部一些地區的珊瑚礁資源已瀕臨絕跡。
上述這七個方麵的環境問題,不僅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進步,而且還會危及到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把經濟的發展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已成為我國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生態環境惡劣對農業的破壞作用:
由於生態環境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因果關係明顯,1999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聯合國提出今後全球一律用“持續農業”一詞代之以“生態農業”的提法。那麼,在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惡劣給我國農業造成哪些破壞呢?首先,導致農業資源總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主要表現在水土資源總量的減少和質量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受到風蝕和水蝕,垃圾填埋占用耕地,河流改道造成耕地的坍塌,使本來就很珍貴的土地每年還在大量減少。由於生態係統的嚴重失調,全國每年因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約13萬公頃,因礦產資源開發累計破壞土地麵積達200萬公頃,目前仍以每年4萬平方公裏的速度遞增。工業“三廢”的排放,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使農業耕地發生大麵積板結,理化性能變壞,有機質含量下降。中國每年汙水排放量都在350億噸左右,其中的80%不經任何處理,進入江河湖泊,也滲侵地下水,使清泓變成禍水。水土資源總量和質量的變化,將使子孫後代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其次,導致自然災害頻發,降低生產產量,增加直接經濟損失。由於生態環境惡劣,我國每年都有一些地區遭受暴雨、洪澇、台風、風暴潮、幹旱、冰雹等自然災害;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農作物、森林、草原等病、鼠害、火災等。據有關部門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每年耕地受災麵積都在1666.67萬公頃以上,受災嚴重的1998年達2000萬公頃,災區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倒塌房屋3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00~600億元。據專家預測,在短期內,中國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災、成災麵積不斷擴大的趨勢不會發生逆轉。再次,降低農產品質量,破壞儀器安全。糧食、棉花、油菜、小麥、糖料以及水果受災後,從外形到內部物質積累,都會發生不理想的變化,大大降低了產品質量等級,有的還可能發生無法出售的變化,大大降低了產品質量等級,有的還可能變成無法出售的廢品。由於土壤成分的改變和化肥、農藥在產品中的大量殘留,使一些本應給人體增加營養的農產品變成了攜毒品,嚴重地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1999年1月11日,發生在廣西賀州市一中的332人中毒事件,就是因食用了殘餘甲胺磷農藥的青菜引起的。最後,導致人們生活質量下降。農業生產除了具有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外,還具有生態職能,也就是說它有淨化空氣、水,防風固沙,保持土壤和動植物種群平衡等職能。通過這些職能的發揮,給人們帶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係統失去平衡,就會波及到人們生活質量,進而影響到農業勞動力的健康再生產。
農村環境問題
環境的好壞是可持續發展與否的綜合檢驗,因此我們特別關注環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快速發展,環境狀況相對穩定。但是由於人口、資源、經濟高速增長的巨大壓力以及製度安排、政策管理等方麵的原因,農村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必須高度重視,保護好農村的天然生態環境優勢,建設好21世紀的全麵現代化的新農村。
一、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現狀
1.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
(1)五大生態工程。一是1978年以來在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成功的造林1500萬公頃,封山封沙育林、飛機播種造林1276萬公頃,零星植樹55億株,使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05%提高到9.09%,1100萬公頃農田已置於林網的庇護之下,三北防護林體係發揮出來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已經越來越明顯了。二是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累計造林547萬多公頃,其中重點工程造林340萬多公頃,工程區內的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初步控製了100多個縣的水土流失,使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麵積減少28%。三是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於1991年啟動以來,累計造林150萬公頃,在1.8萬裏海岸線上建起了1.5萬公裏的海岸基幹林帶。四是平原農田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累計已有724個縣(旗、市、區)實現了平原綠化,占全國918個平原縣的78%,226萬公頃的平原耕地實現林網化,占宜建林網麵積的89%。五是經過7年試點於1994年正式啟動的太行山綠化工程,目前已累計造林161萬公頃。
(2)滅荒工程。1985年,廣東省率先將綠化荒地列為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這一有效的製度安排使該省成為中國第一個消滅荒山的省份,隨後,這一製度安排被各省采納,截至1995年,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山東、江蘇、吉林等省區基本上消滅了荒山。
(3)治沙工程。1991年,一項跨世紀的大型生態工程——中國防治沙漠化工程啟動以後,治沙速度顯著加快,1994年在綜合治理開發沙區方麵由前兩年的167萬公頃增加到225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治沙40萬公頃,飛播造林治沙27萬公頃,封沙育林育草124萬公頃,造經濟林7.6萬公頃。農業和水利部門還在沙區開發建設多種經營項目600個,使防治沙漠化工程進入了講規模、求效益和穩步發展的新階段。到1995年年底,共完成375.9萬公頃,占治沙工程總規模的52.31%。
(4)生物多樣性保護。1978年以來自然保護區由34個增加到763個,保護麵積由1265萬公頃增加到6618.4萬公頃,其占全國土地麵積的份額由0.13%上升到6.89%,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森林公園總數已達640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34處。此外,還相繼建立了400餘處珍稀植物繁育保護基地和110多個植物園、樹木園,使6000多種瀕危、漸危動物和1000多種瀕危、漸危植物受到保護,出現了相對穩定或略有改善的局麵。
(5)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全國大部分縣已開展或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工作,在這些地區,70%以上的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但這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6)草地建設的進展。近些年來,全國開展42個草地牧業綜合示範工程建設,截至1994年,全國累計完成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地麵積1333.3萬公頃,綜合治理鹽堿地48.9萬公頃,在北方11個省區,綜合防治草原鼠蟲害麵積453.3萬公頃。
(7)小流域治理的進展。過去的小流域治理旨在減少大江大河的泥沙量,主要措施是植樹種草和挖魚鱗坑,80年代的小流域治理是以提高農戶收入為目標,其主要措施是修梯田和培育經濟林,即把減少土地表層沃土的流失量,作為提高收入的手段,而減少大江大河的泥沙量隻是它的旁側效應,這是小流域治理能夠加快速度、提高效果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家庭聯產承包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戶包小流域的治理形式,將搭便車的可能性降到較低程度,對於加快小流域治理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現有水土保持設施的年保水能力為180億立方米,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1億多噸,有效地緩解了進入江河的泥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