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工業廠、站建設的興建和發展
水運工業廠、站建設概述
“一五”期間首先改造和擴建了哈爾濱、新港、上海和廣州等船廠。一九五六年動工興建了青山和金陵等新型船廠,揭開了中國自行建設水運工業廠、站的新篇章。
廣州船廠的擴建填補了華南地區交通係統修船能力的空白,是國家“一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主要工程包括2座幹船塢的擴建,1座舾裝碼頭和船體、輪機車間等的新建。同期,交通部還對上海船廠進行了擴建,建成修船碼頭和輪機、內燃機、電工等大型車間。
一九五八年後,水運工業貫徹“修造並舉”的方針,在華北地區擴建了新港船廠,新建了5000噸級造船台和輪機、船體等生產車間,使之具備了建造5000載重噸級和修理3000載重噸級海船的能力;在上海地區重點擴建上海船廠,新建了3000噸級造船台、鍛工車間、船體車間、鑄工車間和舾裝碼頭,購置和研製了大型生產設備、光學放樣機等,使其成為造船與修船並舉的大型船廠;在華南地區,交通部新建了文衝船舶修造廠(簡稱“文衝船廠”),廣東省改建了新中國船舶修造廠。文衝船廠位於珠江下遊,於一九六五年十月建成了1.5萬噸級修船幹塢和碼頭各一座以及船體、輪機、鑄鍛等車間,形成了年修96艘遠洋運輸船舶的能力。對長江的民生(今東風)、宜昌、青山、江東、金陵等船廠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心船廠也進行了規模不等的擴建。
為了彌補港口生產機械的嚴重不足,在上海建設了上海港口機械製造廠,並在武漢、宜昌、重慶等地新建了產品類型不同的港口裝卸機械製造廠。
七十年代,水運工業的建設發展較快,新建了山海關船廠、北海船廠、澄西船廠、荻港船廠和川江(長壽)船廠;擴建了新港船廠、上海船廠、文衝船廠、新河船廠、東海船廠以及宜昌、青山等船廠;沿海各主要港口,上海和廣州海運局,各航務和航道工程局,也都新建或改建了修造船廠和航修站。
重新選址興建的北海船廠,位於青島浮山灣內,於一九七五年建成投產。廠區陸域麵積35.5萬平方米,水域麵積30萬平方米,建設了1萬和2萬噸級幹船塢各一座,修船和舾裝碼頭各2個泊位,防波堤500米,各種廠房、車間約4萬平方米以及供水、供電和生活等輔助設施。
山海關船廠位於山海關外的張莊灣,距秦皇島港約6公裏,於一九八○年建成投產。廠區陸域麵積57.6萬平方米,水域麵積46萬平方米,建設了1.5萬和5萬噸級幹船塢各一座,修船碼頭泊位4個,防波堤2條、總長2250米,船體和輪機等車間廠房7.5萬平方米,生產輔助建築2.4萬平方米以及生活輔助建築和鐵路、公路等。
三十六年來,各航務和航道工程部門還分別承擔了海軍、船舶工業、石油工業和水產等部門的船廠建設任務,設計和施工了一大批船塢、船台滑道、修船碼頭、舾裝碼頭和防波堤,為各部門修造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船台滑道建設
五十和六十年代,為了提高修造船能力,各船廠相繼建設了一批3000—5000噸級的造船台和1000—3000噸級的修、造船台滑道。七十年代,船舶向大型化發展,沿海各大船廠陸續興建了1萬、2萬乃至10萬噸級的造船台;內河500—2000噸級修、造船台滑道的建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據初步統計,三十六年來全國新建、改建的船台滑道約有400座,其中3000噸級以上的造船台18座,3000噸級以下的修、造兩用船台和滑道300餘座,為修造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造船台建設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第一座萬噸級造船台在大連船廠建成。船台有2個船位,各長225米、寬27米。其中船台區長165米,坡度1:24;滑道長60米,坡度1:22;陸上部分是以砌石為基礎的鋼筋混凝土麵板,水下部分是以拋石為基礎的鋼筋混凝土軌道梁。船台兩側和兩個船位之間均設一台門座起重機。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1.5萬載重噸級遠洋貨船“躍進”號,就是在此船台上總裝下水的。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廣州船廠建設了5000噸級和1萬噸級造船台各一座,上海船廠建設了3000噸級造船台一座。六十年代,新港和文衝船廠各建設5000噸級造船台一座。七十年代,上海、中華、滬東、渤海和蕪湖等船廠分別新建了1萬和2萬噸級的造船台,文衝、新港、新河和江南等船廠分別改建和擴建了5000和2萬噸級的造船台。八十年代初期,大連造船廠在香爐礁新廠區建造了一座10萬噸級半塢式造船台。其水下段長約108米,采用鋼筋混凝土箱形基礎。一九八五年,大連船廠利用此船台為挪威承造了11.6萬載重噸穿梭油船。
二、修、造兩用船台滑道建設
中國修、造船兩用機械化船台滑道,數量大,種類多,且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