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救助和打撈工程業務
概述
打撈工程是新中國開展較早的水運工程之一。一九四九年初夏華東地區解放,人民政府即在黃浦江和長江組織打撈沉船,清理航道。“一五”期間,北起營口、大連,西到長江三峽,南到海南島的八所和榆林港,交通係統經常有三四個打撈隊在現場作業,共打撈沉船194艘、約16.161萬重排水量噸。至一九五九年底,長江、珠江和沿海主要港口航道上的沉船、沉物基本清除,既實現了迅速複航,又為運輸、海防和工程建設提供了緊缺的船艦。
一九五七年二月,海軍司令部、交通部和水產部聯合發布《關於海上救助的決定》。從此,交通部打撈工程係統增加了海難救助任務。“二五”期間,上海打撈工程局和廣東打撈公司共計打撈沉船196艘、約33.5萬重排水量噸,救助難船54艘、95274載重噸,營救遇難者86人。
六十年代中期,打撈工程開始向深水和技術裝備大型化發展。一九六六年,在瓊州海峽撈起了因爆炸而沉沒的越南貨船“越波”號。一九六九年,在吳淞口撈起了英國貨船“南光”號。一九七○年,在廣東省惠東水域清除了1.43萬重排水量噸的希臘貨船“奇船長”號。一九七一年,從水深47米處撈起了9650重排水量噸的巴拿馬貨船“順昌”號。稍後又相繼打撈了古巴貨船“阿伊”號和“水鬆”號、美國油船“西比克”號、香港油船“南洋”號、上海遠洋公司貨船“漢陰”號等1萬噸級以上船舶。此外,還從81米深的泥漿中撈起了2個巨型鑽頭,完成了“渤海2號”大型鑽井平台的打撈工程。
六十年代以後,海難救助逐漸成為交通部救撈部門的首要任務,救助對象從幾十噸的漁船到數萬噸的遠洋貨船。在南海海域,海難救助任務繁重。其中有五十年代在榆林港擱淺的英籍貨船“查甫林”,六十年代擱淺的客船“阿郎達”、被美軍潛艇撞破的黎巴嫩貨船“羅多斯”、觸礁後嚴重漏水的意大利貨船“阿布坦尼”等,七十年代擱淺的“科羅海”以及八十年代擱淺的“大莫達”和主機失靈的“赫爾斯番特能源”等大型船舶。東海海區的救助工程亦甚頻繁。上海救撈局六十年代完成救助難船380艘次,七十年代完成救助難船36艘次,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完成救助難船43艘次。煙台救撈局在七十年代後期完成了在渤海灣擱淺的貨船“康凱斯路特”號和在日本名古屋附近海麵失火的“團結”號等救助工程。
至一九八五年底,交通係統救撈部門共打撈沉船(艦)1177艘(含外輪53艘)、100.87萬重排水量噸,救助遇難船舶860艘(含外輪137艘)、391.15萬重排水量噸,救助海上遇難者821人(含外籍293人)。
救撈工程人員在頻繁的施工和研究中,不斷發展了救撈技術。五十至六十年代,在沉船、難船的重量估算和分析,船體的強度和穩性以及救撈中的受力和拖曳力等方麵,都研究出一些方法,推導出計算公式。先後研製成功水底攻泥器、500噸打撈浮筒、氦氧潛水裝具等救撈器材,一九八五年又研製成功小型水下括船器和消防用麵罩等。沉船打撈方法由封艙抽水和船舶抬撬發展為浮筒抬浮。七十年代又開始采用艙內充氣法打撈深水沉船,並研究成功閘門式封艙法、築假內船底法和油船撈浮出水後抽油法等新工藝,采用了水下激光電視、水下電磁鐵和水下聚能爆破等新技術。在潛水技術方麵,五十年代初采用空氣重潛水設備,下潛深度達42米。六十年代中期,在探查貨船“躍進”號沉沒情況時,首次使用了“吸氧水麵減壓法”,潛水員下潛深度達到56米;在支援南京大橋建設時,下潛的相對深度達到了83米。七十年代,開始使用氦氧飽和潛水技術和裝備。一九七五年,使用國產的潛水鍾—甲板加壓係統進行了36.5米氦氧飽和潛水和64—75米空氣模擬巡回潛水試驗。八十年代,空氣潛水混合減壓法和302米模擬飽和潛水試驗成功。
典型打撈工程介紹
一、黃浦江沉船打撈會戰
一九四九年五月,國民黨軍隊將59艘船舶鑿沉或炸毀於黃浦江,致使航道嚴重阻塞。上海市解放後,各打撈單位在軍事管製委員會航運處的統一領導下,冒著國民黨空軍的轟炸和掃射,夜以繼日地開展救撈工作。招商局救撈科采用封艙抽水法和船舶抬撬法,相繼撈起了“大生”貨船和“永洛”、“永淮”、“永洮”等油船。華興打撈公司撈起“南京”號火車渡輪,清理了上海港航道,迅速恢複了通航。
二、清除長江航道“阻塞線”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曾在沿海和內河航道上用沉船構築了多道阻塞線,有的水域還布下了大量水雷。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又有許多艦船被炸沉。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障航行安全,各地交通部門相繼組織力量清理航道。一九五五年,采用封艙抽水法扳正起浮了沉於吳淞口檢疫錨地的3220總噸客貨船“濟南丸”,修複後易名“民主13”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用浮筒和駁船抬浮法撈起了“江亞”號客貨船,修複後易名“紅專”實習船。“二五”期間,在長江口相繼打撈了“香山”、“天津丸”、“福慶”、“龍興”、“遼河丸”、“丸子丸”、“和平20”等22艘沉船,擴展了航道。
江陰的長江水域內曾有45艘沉船,“一五”期間打撈2艘,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打撈31艘,一九六八年又清除了礙航的2艘,使江陰航段暢通。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在馬當附近水域撈起了12艘沉船,從而使“馬當阻塞線”不再礙航。
營田阻塞線位於湘江入洞庭湖口,是進出湘江的咽喉。抗日戰爭初期曾沉船4艘,並在艙內外放置了巨型水雷200餘枚,致使大船不能過,小船常觸雷,號稱“鬼門關”。從一九五四年六月開始,經過三個月的艱苦施工,沉船和水雷全部被撈除。
三、采用浮筒打撈沉船
一九五六年五月,交通部航務工程總局打撈局首次使用浮筒在長江口成功地撈起2000載重噸貨船“捷喜”號,僅用40個工作日,比封艙壓氣法縮短工時50%。此後,一九六四年在秦皇島海域打撈了“太平丸”,一九六六年六月在瓊州海峽打撈了5000載重噸級“越波”號,一九六九年五月在吳淞口“斷船整撈”了1萬載重噸級貨船“南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