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從遠古農業出現起,到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家。占國土絕大部分的、城市以外的廣大鄉村,一直是絕大多數人民從事各種農業生產活動、休養生息的地方。

鄉村,是相對於城市的、包括村莊和集鎮等各種規模不同的居民點的一個總的社會區域概念。由於它主要是農業生產者農民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所以又通稱為農村。在鄉村廣大區域中進行的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各項建築活動,通稱為鄉村建設。具體地說,鄉村建設包括:(1)農民住宅和農民需要的各項生產性房屋建設;(2)村莊和集鎮建設(簡稱村鎮建設),包括道路、橋梁、供水、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學校、文化館、影劇院、醫療所、幼兒園、供銷社、商店等文教衛生和商業服務設施建設。為了很好地進行這些建設,需要進行村鎮規劃和各類建築設計,並通過施工來加以實現。所以,鄉村建設工作是包括上述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管理等各項工作的總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漫長的曆史年代裏,勤勞的中國農民,為了追求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鄉村廣闊富饒的原野上,不斷墾荒、耕地、種糧、放牧、捕魚、獵獸……進行著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個體性生產;同時,也不斷開通溝渠和道路,修建住宅、畜舍、作坊、倉庫、鋪麵等各種房屋,進行著分散的自發性的建設。但是,由於長期遭受壓迫和剝削,生產力常常被破壞,連這種分散的、自發性的建設也不能持續。曆代統治階級,雖然在不同的年代裏也進行過一些較大規模的水利和交通建設,但多是出於其鞏固統治、加強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需要,對於村莊和民居點的建設是不聞不問的。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不少著名的集鎮與村莊。這些集鎮與村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起伏而興衰。幾經滄桑,能夠躋於當代而不衰的實屬“鳳毛麟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全國的鄉村建設事業也逐步地發展起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鄉村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廣大農村,掀起了興建住房的熱潮。隨著農民對物質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又有力地推動了鄉村集鎮和小城鎮的建設。一九八○年以後,全國的鄉村建設,其規模之巨大和內容之豐富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