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前鄉村建設的發展概況
我國的鄉村,包括廣大的村莊和星羅棋布的集鎮,在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中,有興有衰,有起有伏,經曆了一條十分曲折的道路。近代以來,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連年戰爭的破壞,以及自然、交通等條件的變易,一些村莊和集鎮不斷衰敗和荒落下來。特別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由於農村經濟瀕於崩潰,廣大農民饑寒交迫,許多村莊和集鎮凋零、殘破,一片淒涼。盡管如此,我國的村鎮建設,畢竟具有悠久的曆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建設經驗,創造了許多優秀的規劃、建設手法,也記錄下了前人的業績。這些不可磨滅的珍貴曆史遺產,對於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村莊概述
村莊的形成
村莊,是個群居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社會第一次大分工而形成的、以農業生產者為主的定居場所,是我國社會結構體係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單位。村莊的名稱,各地叫法不一。村、寨、屯、堡,都是指具有一定規模的聚落。
村莊,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條件下產生的。原始社會,人類過著完全依附於自然的采集生活,並沒有固定的居民點。那時,人們僅僅是從本能出發,利用天然岩洞作居所,用以遮風避雨、抵禦野獸侵襲。“上古穴居而野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後來,又從洞穴向地麵發展,出現了“掘土以營窯”,或“架木以構巢”的原始居住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農業和畜牧業的勞動分工,人們為了組織固定的生產活動,開始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帶定居下來,因而出現了房屋建築和一定規模的人群聚落。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在耕地附近定居的原始氏族社會村落。它既為人們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場所,又為人們提供了從事簡單生產活動的基地。到了周代,民間的住宅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秦漢以後,在住宅的布置、造型和裝飾等方麵,逐步完善起來。
村莊的建設,是隨著曆史的前進、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完善和發展起來的。開始僅有簡陋的住房,經過不斷集中、不斷建設,形成了街、巷。以後,根據生活、生產的需要,配置了必要的公用設施,逐漸形成了當時曆史條件下的社會實體。
村莊的規模,自古以來就大小不一。有些荒野小莊,人煙稀少,常由兩三戶人家組成;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村莊規模較大,一般一、二百戶,有的上千戶。福建因家族製度特別發達,曆史上村莊規模較大。二、三百戶算小村,五、六百戶很普遍,千戶大村也不為奇。我國農村,大家庭居多,又多聚族而居。農民也素有兄弟平等繼承土地的傳統,一代一代在祖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因而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人口流動極少。加之,人口不斷地自然增長,村莊的規模以驚人的速度擴展。河北省的定縣,在一八四八年時,最大的村莊是300戶,中等村莊是50—100戶;到一九二八年,最大的村莊變為800戶,中等村莊為200—300戶;到一九八一年,最大村莊已達2,025戶,中等村莊達500戶左右。
村莊的名稱,多反映出地理的、曆史的、宗族的、社會的涵義。以氏族關係定名的,如王家莊、李家村、趙家堡、馬家寨。以曆史古跡定名的,如韓信台、霸王廟、節女坊、棲霞寺。以特出建築而定名的,如徐家樓、青石橋、三官廟。更多的村莊,則以地理特點而定名,例如位於平原的村落,多以村、莊、井、巷、堡、寨、營為名。位於河畔水際附近的村落,多以涇、浜、港、、溝、灘、浦、渡、橋、墩、塘、堰、埭為名。位於交通線上的村落,多以店、街、驛、站、鋪為名。還有一些村莊,是受特殊地形的影響而定名,如坡、坪、、福、槽、咀、壩、台等。一般地說,村莊居於陡峻傾斜地麵上者謂之坡;傾斜坡較為緩和者為坪;坡度不及坪之急峻者謂之;麵積較小,坡度與相若,或位於山溪之源者為灣;溝、穀寬且平直者謂之漕;山坡突出於穀地尾部者謂之咀。至於壩,則是小溪或大河衝積層上興起的小塊平原。丘陵區還有以埡為名的村落,一般位於馬鞍式地形的鞍部。此外,還有以山口為名的村落,一般指位於溪澗出山之口。由於地形、地貌不同,村落的平麵布局、空間結構、輪廓大小和延伸方向,也豐富多姿,各不相同。這些不同名稱,不同形態的村莊表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巧於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表現了高度的聰明和才智。
傳統民居的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人民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村落的規劃和建設也就各有自己的特色,類型多樣。
漢族的傳統民居,在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大。除少數地區外,一般多采用木結構體係。數千年來,沿用不絕。這種結構,以木構件做成骨架。交接的部位一般都用榫頭,而不使用鐵釘。屋頂重量,賴立柱支承。外牆一般都不荷重,隻起圍護或分隔空間的作用。木構架有很大的適應性,可以因地製宜地創造出多種形式的空間組合,給建築外形帶來豐富多彩的變化。漢族民居的布局和構造形式,南方、北方和黃土高原,都有顯著差別。
北方的農村,氣候寒冷、幹燥。居住建築,不論是宅地選擇、房屋朝向、平麵布置、結構構造、材料選用等方麵,還是門窗的細部處理,都十分注意防寒、保溫的要求。房屋朝向,一般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向東,則冬有暖日;向南,則夏有涼風。院落是農村住宅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農民日常生活和從事副業生產的重要場地。院落的布置,常常受到氣候條件、生活方式、人口密度、經濟水平、土地多少、民族習慣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北方農村的院落,一般比較封閉。四合院、三合院居多。住宅的大門多位於東南角上,門內迎麵多建有影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住宅周圍用走廊連接,以圍牆封閉,形成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這種院落,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既可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又可防風、防寒、防沙。院落和房屋的配合,還可按照男、女、長、幼、尊、卑、主、仆的習慣,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一般來講,北屋為尊,兩廂為次。院內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由晚輩居住,反映了封建時代宗法統治的特點。平原的村落,比較規整,以方形者居多,也叫塊狀式布局。建築物密集,成團、成片地布置在一起,形成村落。這種村落集中、緊湊、聯係方便。高原和山區,多依山建房,蜿蜒曲折。有的在陡峭的山坡上,將建築物分層次加以布置,高低錯落有致,形成了樸素而富於生氣的外觀。
南方的農村,氣候炎熱,空氣潮濕。房屋建築輕盈疏透,多數在院落中設置小天井。既可遮擋陽光直射,又有利於通風。外牆,多粉以白色。既可減少輻射熱,又與高低起伏的青瓦屋頂相襯托,形成了素雅明淨、粉牆黛瓦的如畫景色。浙江民居最有特色,不論是規劃布局,還是建築造型、藝術裝修等,都有傑出的造詣,是我國民居建築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浙江民居的選址,十分注意與地理環境相結合。人們從水網密布的特點出發,巧妙地創造了許多優秀的規劃手法。村落的建築群隨地形而靈活布置,或依山、或傍水、或向陽,有機地聚集在一起,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地組成了一個統一的畫麵。河街水巷是浙江民居最具特點的環境景色。水道兩岸櫛比鱗次的房屋,參差錯落;水中魚貫而行的舟楫,穿梭來往,倒影浮蕩,櫓聲欸乃,別有風味。浙江民居的平麵布置,其類型亦依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經濟條件而異。地主、富商的宅院,外觀森嚴,內部豪華,布局上突出對稱,主次、內外區分得很清楚,反映了強烈的剝削階級意識。而一般的小型民居,則不拘一格,靈活自由地布置了許多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平麵和空間體形,既適用、又經濟。浙江民居素重裝飾,外牆粉刷的應用最為普遍,效果很好。在田園之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幢幢方整的白色建築,屋頂上層層疊疊的馬頭牆,在綠色的稻田襯托下,既有大體、大麵的空間效果,又有耐人尋味的細部刻畫,色調淡雅,外觀動人。江南一帶,尤其蘇南地區,湖泊成群,水網密布。其村落的布局,也多“村不離水”,既可滿足水運的要求,又利於耕作、灌溉,還可取得倚池臨溪的優美環境。村莊的分布,因水分隔,比較零散。村距,一般在“一肩之遙”的擔、挑能力的範圍之內。由於相距較近,在密如蛛網的河網地帶,倚池臨水,出現了繁如明星的村落。
廣東的一些農村,多采用三合院式的住宅形式。它可以在土地少、人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和家庭手工業活動的場所。一般的布置是,大廳和天井供紡織、竹編、穀米加工之用,兩側的房屋供居住之用,而祖先台多位於全院最高位置。在近代,廣東的一些僑鄉,吸收西洋建築的形式,建了一些樓房。但因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平麵仍為三合院式,不過多窗而已。福建的民間建築與廣東大體相仿。這兩省的民居都較重裝飾,在木構件上,在磚牆、石柱上,處處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繪畫則幾乎遍及每戶,多數為居主自繪。畫麵以黑白為主,間點紅綠,自然而樸實。這些繪畫雖不很豔麗,但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華。四川西部平原的農村民居,為了防暑、降溫,多在住宅周圍種植竹林。蔥蔥茂密的竹林,房屋為之遮掩,另有一番田園景色。
西北黃土高原地帶,雨量少,氣候幹燥,有豐厚的“壁立千尺不倒”的衝積粘土層,但缺乏燃料。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生土建築比較發達,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窯洞。居民利用土質、地形、氣候條件,常在丘陵的垂直麵,橫穿洞穴,或於高頂,垂直下挖。建成各種形式的窯洞,作為居住、儲藏之用。窯洞,冬暖夏涼,節省燃料和土地,也不破壞自然風貌。第二類是夯土建築。居民以生土分層夯實築牆,以禦寒、保暖。青海東部的莊窠,也是生土建築的一種。它的特點是,住宅被高厚的土牆所包圍,形成院落,使房屋與庭院融成一體。其莊牆都高出屋頂,能夠有效地防沙、禦寒,而且就地取土,材料取之不盡。第三類是土坯建築。利用土質的可塑性,就地取土製坯。土坯工藝簡單,又省燃料,是廣泛用於民間的一種傳統的廉價建築材料。
蒙古族多居於草原地帶,一直沿用蒙古包。這種建築為圓形,用枝條做骨架,用毛氈覆蓋,散熱麵小,受風麵也小,有利於抵禦寒風,拆裝也很方便,最能適應牧民逐水草而居的需要。在東北地區過著遊牧生活的鄂倫春人,常年在外打獵,他們居住的形式,也近似蒙古包,俗稱“仙人柱”。
哈薩克族絕大多數都過著遊牧生活,為便於經常遷徙,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卸的氈房。哈薩克的冬營地,一般都是外形與氈房相似的土房或石頭堆砌的房子。最貧苦的牧民,連土房子也住不上,隻好挖地窩子過冬。
傣族民居的傳統形式為竹樓,屬於“幹欄”式建築。早在《唐書》和明《西南風土記》中即有記載。這種用木柱架空起來的建築形式,與上古“架木為巢”的“巢居”有一定的源流關係,它的發展曆史已相當久遠。傣族多居於江河兩岸或湖泊四周,村寨多有翠竹叢林掩映。每個村寨一般30—50戶,大者300戶,小者10餘戶。傣族民居住宅中心為一竹木結構的樓房,樓近方型,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7尺;下層飼養牲畜;屋頂為雙斜麵,壁多無窗。采取這種樓居的形式,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抵禦水災及野獸蛇蟲為害;二是,可保持幹燥舒適,能適應亞熱帶潮濕、多雨的氣候。這種竹樓,結構獨特,造型別致。竹樓周圍,還常以竹籬圍成院落,植以勁秀挺拔的椰子樹、枝幹高大的柚樹、果實累累的香蕉、婆娑蒼翠的竹叢等,加上那濃蔭和驕陽,呈現出一派詩情畫意,點綴出濃鬱的亞熱帶風光。各戶之間,以竹林相隔,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白族,聚居在雲南大理的中心地帶。西倚蒼山,東臨洱海,自然環境優美。白族人民愛好藝術,建築技術相當發達,房屋建築以裝飾豐富、優美而著稱。白族民居,主房為二層,較高;耳房也為二層,但稍低;院內正麵設帶彩畫及鑲大理石的照壁。高低參差,富於變化,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外景。屋脊全部有“生起”,屋角飛翹,鬥拱重疊,形成一條柔和的曲線。屋麵高低錯落,並在屋簷下的牆麵和山牆上施以彩畫。門窗隔扇多有精巧的雕花,從而豐富了牆麵的裝飾。大門均建有優美的門樓,既突出重點,又別具風格。
壯族的傳統民居為“麻欄”建築。明代《赤雅》一書記載:“緝茅索綯,伐木駕楹,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謂之麻欄。”廣西潮濕、多雨,當地多采用下部架空、上部住人的麻欄建築,這既可避隔地麵潮氣,又可取得更好的通風、采光和日照的條件。利用樓下空間飼養牲畜,便於照看和保護,也可節省用地。壯族聚居的村落,叫寨子。壯族多聚族姓而居。一般寨子四、五十戶,大的百戶以上,小的十幾戶、幾戶。布局的特點是,近田、傍水、靠山。建築疏密相同,高低有致。宅旁,多有常年流水的山澗。竹管飛架,引水入室,用水十分方便。位於丘陵地區的寨子,常背靠山腳,以取得山嶺環抱之勢。
藏族民居也很有特色。為了生產和自衛,自古以來,藏族人民就在河穀兩岸的山坡上。背靠翠綠如染的群山,麵向銀白如練的溪流,建造了許多分散的寨子。這種寨子,形成了一個寧謐的小天地。其布局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然寨,大部建於半山坡或高山上。這些寨子根據複雜的地形而變化,布局靈活,沒有明顯的縱橫軸線,有的聚居成團,有的伸延成帶,規模大小不一,大者幾十戶,小者幾戶,一般都接近耕地和水源。但是,奴隸的住屋,不能高過貴族的住屋,甚至不能粉刷同一種顏色。另一類是官寨。高大森嚴的官宅,聳立在一群簡陋矮小的農奴住宅之旁,居高臨下,一覽無遺,以監視、戒備農奴;有的官宅,則與農奴住宅隔河相峙,同樣地反映了尖銳的階級對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較大,“朝晚如隆冬,正午若酷暑”。藏族多以山石砌築高樓,概為平頂,外牆實多虛少,形如碉堡,故稱“碉房”。其典型的布置是:底層為畜圈;二層為灶房及貯藏室;三層為臥室;頂層為經堂和曬台,房間敞亮、裝修講究,並設有精致的佛龕。西藏多高山,又常受河流阻隔。藏民為解決河流兩岸的交通,利用藤麻編織成一種橢圓形的筒形藤網橋。行人在筒形藤網橋內通行,既便利,又安全。藤網橋具有獨特的建造技藝和民族風格。一般的小河上,都用原木疊架,建成拱形木橋。其形式古樸,結構牢固。分布在西南地區的納西族,其生活習慣介於漢藏之間,居住形式則與藏族相近。不同的是,從院牆到房屋,全部結構都用方木墊積而成。納西族土司的宮殿,多仿明代中原建築。雖不甚宏大,但層層疊疊,上覆銅瓦,下有玉砌雕欄,富麗堂皇。明朝地質學家徐霞客稱:“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新疆維吾爾族建築,以自己獨特的形象,呈現著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維吾爾人居住的房屋,一般都是土木結構的平頂方形平房,與樓房穿插。由於自然條件的影響,南疆與北疆的房屋在結構上、形式上稍有區別。北疆氣候寒冷,風雪較多,房屋建築比較堅固;南疆氣候溫和,雨量較小,房屋四壁都用土坯砌成,頂平,可做曬台。維吾爾族的民居,一般來說,空間開敞,體型錯落,靈活多變。拱廊、牆麵、壁龕、火爐、密肋、天花板等雕飾精美。一般不開側窗,而自天窗采光。維吾爾族多簇居,幾十戶或幾百戶聚為村落,單門獨戶的現象極少。維吾爾族喜愛培植花木,院內常用葡萄架來加強綠化。吐魯番有“火洲”之稱,住宅為單層或半地下室的兩層土拱建築,院中用土坯花牆及葡萄棚組成富於變化的空間。門前、院內引入渠水,配以綠化,顯得清新多趣。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都分布在新疆境內。這些民族的住房,都是平頂土房或磚房,牆都很厚,這同新疆地理條件有關。烏孜別克族的住宅,室內牆壁上挖有許多壁龕。壁龕周邊用雕花石膏鑲起來,形狀多種多樣,裏麵放著各種用具和擺設,饒有風味。
客家族民居是閩西南及粵北的一種庭院式大土樓。其特點是沿庭院周邊建樓房,常多達四、五層。長期以來,客家為抵禦外患,多聚族而居,產生了這種體形巨大的群體住宅。這種住宅的布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大型院落式的住宅,院落重疊,屋宇參差;另一種是方型、矩形或圓形的磚樓或土樓,體型也都很大。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遷來的外地移民,故其建築集中而對外封閉,有很強的防禦性,很象一座堡壘。
侗族,多居於崇山峻嶺、梯田重疊的山區。一般一寨一姓,依山傍水,集中居住。一寨常為五、六十戶,多的達四、五百戶,很少單戶獨居。侗族房舍都是相互緊鄰,牆連瓦接,村村寨寨都有鼓樓。鼓樓呈塔狀,全木結構,飛簷重迭,有的多達十幾層,甚為壯觀。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也是維係民族思想感情的紐帶。鼓樓在侗族人民心中具有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每一座鼓樓都是侗族燦爛文化的紀念碑。鼓樓的裝飾也獨具匠心,樓頂、柱頭、飛簷、翼角、門枋、四壁多飾有五色繽紛的彩塑和彩繪。鼓樓前常有曬坪,作為村寨中議事、典禮、聚會、娛樂、休憩的場所。“陽春收罷邀同伴,吹徹蘆笙坐鼓樓”,即反映了侗族人民聚族而居的歡樂情景。侗族人民,擅長建築,常在村旁、河邊、山坳修建各種涼亭和風雨橋。這些建築有亭有廊,頂如寶塔,簷似宮殿,形式美麗,既可通行,又可供工餘假休、納涼聊天。住房,多用木結構,屋頂為瓦頂或杉木皮頂,高約三丈;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每房臥室不等,但都有特別布置的客房。樓內有寬敞的走廊,多設長凳,供人休息、閑聊,反映了侗族的好客風俗。
苗族,分布在西南山區,大部分聚族而居。湘西和黔東北的苗族,一般住在山腳,三、五十戶為一寨,也有百戶以上的大寨。黔西北和雲南的苗族,大多住在山頂。每寨一、二十戶,大寨很少,有的在路口建有寨門。苗族村寨常以曬堤為農業加工場所,又作集會、娛樂的中心。苗區盛產木材,房屋大多以木構成。房基多用石頭砌築,或在石板上架木築屋。屋頂多為茅草或石片。黔東南苗族居住的房屋,有平房和樓房兩種。樓房多為兩層,也有三層的。建築在傾斜度較大的山腰上的樓房,一般都采用柱或後支撐的“吊角樓”的形式,一麵著地,一麵懸空。苗族在住宅旁多建有穀倉,倉腳離地較高,以防火災。遠遠望去,好象一座座亭閣。苗寨的房前屋後,常植竹、樹,並以石級小道點綴其間,宛如圖畫。秋時,樹染金輝,更顯得嫵媚動人。海南島的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這種住宅屋簷較深,簷下的走廊,還常是休憩的地方。房屋周圍,常種有香蕉、巴蕉、椰子等果木。
彝族的村寨多居於山區,大多坐落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山坡上。村落比較分散,村與村之間,通常相距十多裏。居民點不大,一般是二、三十戶,三、五戶乃至單家獨戶的也有。住宅的形式和材料,基本上和周圍漢族相同,主要是磚木結構。在雲南的中部、東南部,平頂土房相當多,俗稱“土掌房”。特別是滇南一帶,由於土質較好,又缺乏磚瓦,所以“土掌房”更加普遍。這種掌式土房,多為平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而且人們還可以在平頂上曬各種糧食。在廣西和雲南東南部等彝族地區,還有一些形似“幹欄”試的住宅。人宿樓上,下圈牛馬。顯然這是受了周圍壯、傣等民族的文化影響。
朝鮮族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對住宅的平麵布局、空間利用、立麵造型及房屋構造均有很大的影響,形成了朝鮮族住宅所特有的建築風格。朝鮮族民居的基本類型采用五開間和四開間的“一字型”布局。朝鮮族農民重視禮節,熱情好客,分居要求比較嚴格,因而房間多,麵積小,專室專用。室內房間全為套間,一般用門或拉門分隔,不做固定的隔牆。室外則多門無窗,以門代窗;為了出入房間互不幹擾,每個房間的內外牆上都有門。住宅均用木結構,就地取材,施工簡便。特別是屋頂采用歇山式結構型式,使其建築造型更富有民族特色。分布在東北等地的錫伯族,村屯多在水草豐富之處。村屯周圍築有圍牆,高約兩丈,上有垛,以防兵燹。每一村屯隻有一、二百戶人家。住宅房屋多用磚砌,屋頂為人字形,坡度大,蓋以稗草,厚達尺餘。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房屋多建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帶。為防暴風襲擊,常用厚木板作內隔牆壁,外牆用卵石砌成,房頂鋪茅草,室內地麵多凹下二、三米。高山族人民,為互通有無和相互來往,常在高山深穀之間修築吊橋。為了反對外國侵略者,有的地區還設有驛站。
還有一些民族的民居,例如滿族、回族的民居,多采用漢族的建築型式,反映了各民族之間友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我國曆史上形成的村落,從生活、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在規劃布局、營造技術、藝術造型等方麵,有許多傑出的創造,以簡潔、自然的手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和藝術效果。傳統民居的建築材料,也多因地而異。有的地區用木材,有的地區用磚、石料,有的地區用生土,有的用土石結合、土木結合的材料,類型多樣,體現了“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的傳統做法。但是,我國的村落,在舊中國,除少數地主宅院外,一般都很簡陋,南方多為茅草房,北方多為土坯房,房屋陰暗、潮濕,不通風,不透光。農村中也有少量樓房,但多是名門望族之居,平常農家無力建造。房屋的布置也不合理,有的人畜同居,有的廚房與畜圈同室,一邊做飯,一邊喂牲口。華北的鄉村,門首多設廁所,道旁並有糞坑,糞蛆滿處爬,蒼蠅撲麵來。垃圾、穢土,到處露天堆放,一經雨淋日曬,濁氣逼人。江、浙一帶,路旁多有明廁,不加遮掩,既不衛生,也不雅觀。這種狀況,長時期裏變化不大。房屋的使用更不合理。據北京郊區掛甲屯一九二六年百戶調查,農民自己有房者僅24戶;借用親友住房者5戶;而有71戶自己無房,靠租房居住。在農民自有房屋中,每戶平均擁有量,也有很大的差異。
村落中公共設施的建設
村莊中的農戶,多毗鄰而居。但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者頗多,大都以“人生務農為樂,士與工商休談,雞犬桑麻喜消閑,燈前兒女呼喚”為滿足。為了改變這種家常掩戶的隔絕狀態,有的村莊也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共設施。例如,村頭建有高閣,俗稱“村頭高閣”。這既是村落的象征和標誌,又是人們聚會的場所。村落中,一般建有寺廟,其規模常與村莊大小有關。廟宇,前有廣場,內有院落,它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往往也是人們聚會的場所。有的寺廟,還有碑刻、壁畫,記載了當地一些突出的曆史事件,平時供人們觀覽,節日又是人們遊樂的中心。許多村莊還保留了少數古老大樹。北方,以蒼鬆、翠柏、古槐為主,南方則以榕樹為主。既可供人們休息、乘涼,又能起到點綴村容、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往往是一個村莊建成年代久遠的標誌。水井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都較為密切。凡是村莊都有水井,有的還不止一個。南方的水井常用石碉築成圓形井口,清潔美觀,堅固耐久;北方多用木材做成方形井口。水井,既供人們用水,又能喚起人們濃厚的鄉土情感。有些人外出多年,飲水恩源,懷鄉之情不減。
鄉村的道路十分落後,公路少得可憐。例如,雲南文山地區8個縣,解放前隻有公路130公裏;湖南湘西10個縣也隻有公路170公裏。農村基本上處於與外界隔絕的狀態。村落內部的道路,多是土路,遇雨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特別是山區,交通更為困難。有一首山歌,生動地形容了這種情況:“往上看,一縷天,往下看,白河灘,不是背來就是擔,累得腰痛又腿酸。”鄉間沒有電訊設施,郵政也主要是依靠“貨棧”、“店鋪”代辦,信息的傳遞極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