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文化設施主要是戲台或戲樓,一般都建在廟前或村頭。每逢廟會、祭神、祈雨等活動時,多由四鄉居民集資唱地方戲,居民站立圍觀。有的較大村鎮設有書場等娛樂場所,但多為地主、士紳和行幫所把持。每遇豐收年景,也有一些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許多地方的農村,曆史上即有舉行春秋新日的習慣。每年春秋各有一天,村中居民集會,祈禱或慶賀豐收,歡歌暢飲,盡歡而散。唐朝詩人張演的七絕《社日》就是描寫這種盛況的: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我國雖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和興辦學校的悠久曆史,但貧苦農民及其子女長期被排斥在學校教育之外。有的鄉村也辦了一些“家塾”、“門館”,“村塾”、“義塾”,但能享受教育權利的是極少數人。受教育的與否,往往同擁有土地的多寡、家境的貧富分不開。例如,燕京大學一九三一年對定縣515戶農家進行調查所列的表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這個統計表明,每戶擁有土地的多少,與受教育的機會關係很大。越是富庶的農戶,其入學子弟越多,受教育的年齡也越早。舊政府也曾提出“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童”的口號,但多有其名,而無其實。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就更難得了。有的地方,幼年男童隻能被送進佛寺或道觀出家,接受一些宗教文化教育。
舊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落後,鄉村更是缺少起碼的醫療設施。農民有病而沒有條件接受科學醫療,隻好求神祭鬼,聽天由命。因而農村中的人口死亡率比較高。雲南省思茅縣的複興鎮,原有3.5萬人,由於瘧疾的超高度流行,全鎮死的死,逃的逃,到解放時,隻剩下1,900多人,為原有人數的5.4%。各地鄉村多種地方病由於缺醫少藥得不到根治,到處蔓延,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痛苦。江西省泰和縣馬市河兩岸,在解放前的近三十年間,有7個村莊被血吸蟲病毀滅,有數百萬人家因病絕戶,以致3,000多畝良田變成荒野。
近代以來,伴隨著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教堂及其宣教點逐步擴展到鄉村。十八世紀末,僅直隸、山西、山東、河南4省,就有天主教大小教堂4,000餘座。這些尖頂教堂象征著殖民主義侵略勢力對我國鄉村的滲透。
集鎮概述
集鎮的形成
我國鄉村的廣大農民,在常年經營耕作中,除繳納沉重的租稅、維持自身較低的消費外,為了“易錢米以資日用”,也有少量的耕織品進入市場。這就產生了簡單的商品交換。交易的場所,各地叫法不一。集、市、墟、場,都是指以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產品為基礎的場所。交易場地,也往往與村舍相間,與田園錯落。集市的特征,是日中而市,日暮收場。集市,種類繁多,按自然條件分,有旱道場和水路場兩種。旱道場一般在各條陸路樞紐之地;水路場則靠河臨水。趕集的日期,有定期集、百日市、插花集等等。定期集,一般三、五日一集。百日市,亦稱“冷場”,天天有商賈擺攤,日日有人上市。插花集,係指與毗鄰的幾個集市,交錯開放日期的集市。除此而外,還有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專業集市,如豬市、牛市、馬市等等。每逢集日,四鄉農民多到集市趕集,路遠者披星戴月,陸騎水舟,蜂擁而至;路近者,冒日衝風,肩挑背負,接踵而來。“午而集,映而散”。午間,人如雲集,熱鬧異常。太陽偏西,一個個又收起攤子,趕著回家,人影散失。到黃昏,又剩下荒場一片。“人散誰複撞,鷗鳥亦來下”,描寫的就是農村集市散場後的景象。農村的廟會,也是一種集市的形式。農民一方麵利用廟會燒香敬佛、許願還願;一方麵出售自己的農產品,買回必須的生活用品。同時,每逢廟會,多要演戲,或間有說書、耍猴、變戲法、拉洋片者。農民也可借機享受多種娛樂,調劑一下長年單調、沉悶的生活。有的地方,雖無寺廟,也有廟會,人們叫作“山場野會”。漁村和農村不一樣,漁村的水市,主要經營水產,多在清晨交易,日中而散,被人形容為“曉日魚蝦市”。在交通要道上,常有“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那樣的留人小店。有的還有“小市疏燈有酒壚”那樣的晚市、夜市,但為數不多。農村的這種集市,商業活動還僅限於小範圍、短距離的交換。交易的對象也主要是附近村落中的小生產者,很少假手於商販的中介,這種交換是有限的。
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的頻繁,商品量的增加,有一些集市,突破了簡單商品交換的藩籬,由“不約而集”過渡到“終日成市”。它不僅引起人們追求和經營商品的誘惑力,也產生了一種使人口重新聚集的力量。集市逐步繁榮起來,開始出現了屯積貨物的棧房、手工業作坊和常年經營的店鋪。由於營業方式的變化,經營規模的擴大,一些“商幫”躍然出世,進入了流通領域。北方的“山西幫”和南方的“徽州幫”最為有名。北方人講“山西人會理財”,江南各地相傳“無徽不成市”。這些“商幫”不同於小的經營者,他們一般都握有巨額資本,做生意多,采取事先付款、事後提貨、發放貸款、攫取產品等手段,或收購產品,或加工改製,或轉賣販運,成批地大宗地經營暢銷而利厚的產品。商品的行銷範圍,也突破了短距離、小範圍的局限,而進入跨縣、跨省的區域貿易。這些商人,為便於經營並招攬顧客,往往不惜重金進行店鋪建設。據記載,過去一些“商幫”或“包買商”經營的彩帛鋪、布鋪、絲棉鋪,往往“屋宇雄壯,門麵廣闊,望之森然”。較大的集鎮,往往有幾條線狀或點線結合的商業街,店麵多沿街布置。南方一些集鎮,在商業街的兩側,常有雨棚、走廊或騎樓,既可遮陽擋雨,又可成為安全的步行道。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集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大量聚集,統治階級也往往派官、設卡,有些集市上升為鎮,以強化統治。
集鎮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奴隸製時代,隨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分工,剩餘產品的增加,商品交換的擴大,出現了農村中定期交換的中心,即集鎮。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尤其是漢、唐時期,農業剩餘產品率逐漸提高,商品交換日趨興旺,集鎮有了新的發展。到宋朝,集鎮總數已不少於4,000個。明、清之際,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集鎮發展較快。例如,在經濟發達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在十九世紀中葉,已是“半裏一村,三裏一鎮,炊煙相望,雞犬相聞”的人稠鎮密地區。浙江省的寧海縣,工農業比較發達,經濟水平較高,集鎮星羅棋布。當時全縣共有42個集鎮,平均15平方公裏左右就有1個。關中地區的渭南縣,在清光緒十八年,全縣已形成集鎮35個。河北省在清末民初,集鎮也有較快的發展。據《直隸省商品陳列所第一次實業調查》記載:清末民初,在66個縣中,共有集鎮459個,平均每縣6個多;到一九三四年,集鎮發展到632個,平均每縣9個多,平均每23村便有1個集鎮。而經濟發展緩慢的山區或邊遠地帶,集鎮密度則很小。東北大興安嶺山區,每1,800平方公裏才有1個集鎮。內蒙古的烏拉特草原,麵積達2.2萬多平方公裏,隻有1個海流圖鎮。因為這裏長期居住著“素善騎射,逐水草放牧”的遊牧民族,他們“以穹廬為宅,居無長處”,村落本來不多,就更難以形成集鎮。
集鎮的類型
集鎮是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類型多樣,各具特色。
一、為經濟的發展所帶動而形成的集鎮
從曆史上看,一些形成較早的集鎮,往往出現於經濟發達的地區。四川省三台縣的蘆溪鎮,由於地處天府之國,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早在隋代就已成為當地物資集散的重要樞紐。到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商業仍很發達。每集有上千擔米、幾百頭豬、幾百擔油上市,號稱“豬山油海”。繅絲、織布、釀造、手工業也很發達。這裏生產的“萬星牌”絲,在國內市場素有盛譽。一些文人、學者也在這裏創辦學堂,使蘆溪鎮逐漸成為當地文化教育中心。這個鎮子還有以樓台廟宇為主體的各種建築和八大會館,為人民提供了觀賞、遊樂的場所,對周圍農村產生了不小的吸引力。河北省的定縣,盛產棉花,農村普遍經營棉織業,“軋軋之聲,比戶相接”,圍繞棉織業的發展,全縣形成了八大集鎮。這些集鎮,既是棉織生產的中心,又是布匹集散的中心。有的集鎮,每集上市棉布達一萬匹,頗具規模。江蘇省吳江縣的盛澤鎮,在明初還是個一般的村落。由於這裏盛產蠶桑,水質又有利於繅絲,絲織業應時而興。到清乾隆年間,已發展織機8,000部,絡緯機之聲,通宵徹夜,頓成絲織業的中心;四方大賈,也蜂鑽蟻集,舟楫塞港,形成大鎮,繁榮氣象幾乎與郡縣相等。這種類型的集鎮,既是商品流通的中轉站,又是農村中不可缺少的經濟中心。它具有廣闊的腹地、便捷的交通、繁榮的交易市場,所以既可吸收農村產品和手工業產品上市,又可從其他地區運來必要的商品轉售到農村。由於集鎮具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功能,因而促進了城鄉之間、地域之間的聯係,不斷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從一個大的地域範圍來看,集鎮也是隨著經濟的開發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考諸曆史,現在上海周圍的10個縣,在遠古時代,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陸化,並經治理水患,完善水網係統,發展了農業生產,逐步成了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由於商品量逐年增多,集鎮也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南巡會稽,那時已有人乘舟在水市上貿易。經過兩漢、三國、東晉和南朝的開發,農村出現了集鎮的雛形。到一一九一年(宋紹熙十年),已出現了青龍、華亭兩鎮,即以後的青浦、鬆江縣城的所在地。到一五一二年(明正德七年)集鎮增加到44個。到一六三三年(清康熙二年)集鎮增加到66個。到一八一七年(清嘉慶二十二年),集鎮增加到132個。到一八八○年,已形成的集鎮達400多個。到一九三七年上升為500個。曆史發展過程說明,集鎮是隨著經濟的開發、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出現的。華南地區的墟鎮發展也比較快。據廣東的廣州、潮州、惠州3府26個縣的統計,從清初到鴉片戰爭前的一百多年裏,墟鎮的數目由439個增加到749個,增加的比例為76.3%。
在北方,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慢於南方,集鎮的增長也比較緩慢。據山東的章邱、長山、臨邑、長清、商苑、濰縣等6個縣的統計,在清朝前期,集市和廟會的數目,由131個增加到175個,增加的比例不到30%,遠遠低於南方的速度。
二、因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形成的集鎮
有些地方,農業發達,糧行、米市便成了大小集鎮的主要行業。在那裏,幾乎“無米不成鎮”。位於陽澄湖畔的湘城鎮,就是一個傳統的大米交易市場。這一帶所產的大米,色質俱佳,湘城鎮也隨之成了以大米為主要行業的集散中心。全鎮一條700米長的街道上,排列著100多家店鋪,生意十分興隆。有的地方經濟作物豐富,集鎮也圍繞收購、加工、轉售而迅速發展起來。湖北省孝感縣的小河鎮,已有五百年的曆史。附近盛產桃、柿、棗、李等水果,木梓、桐梓等油料,以及60多種藥材,還有茶葉、煙葉等經濟作物。小河鎮以收購、加工、轉售當地的土特產而繁榮起來,形成了一個熱鬧的山貨碼頭。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的鳳儀鎮,以收購、轉售藥材而興旺起來。該縣自古盛產藥材,大宗的有麝香、貝母、鹿茸、羌活、大黃等。每天成交一、二百擔。除藥材外,還有猴骨、虎骨、熊骨、豺骨。隨著藥材市場的擴大,麝香、貝母、蟲草等貴重藥品,由“商幫”直接控製,銷往上海、香港和國外。有的地方,地下資源豐富,集鎮也隨著資源的開發、利用而發展起來。江蘇省宜興縣的丁蜀鎮,素有“陶都”之稱,這裏家家做坯,戶戶捶泥,製作了風格獨特、做工精細的各種陶器,形成了著名的專業陶瓷市場。集鎮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山西省榆次縣的長凝鎮,水質特殊,這裏生產的陳醋,品質優良,味道濃鬱,暢銷各地。這個鎮子,發揮當地的優勢,在水上大做文章,也不斷繁榮起來。河北省靠近白洋澱、文安窪等地方的一些集鎮則圍繞葦編業發展而繁榮起來。安新縣的新安鎮,就是以經營和收購葦席,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集鎮。一些近海的集鎮,則因漁鹽之利而興盛。江蘇省南通縣的騎岸鎮,瀕臨大海,在北宋初年為煮鹽之場,於是商賈雲集,聚居成鎮。四川省蓬溪縣的蓬萊鎮,早在清光緒年間已發現天然氣、石油和鹽鹵,隨著這些資源的開發逐步形成了以鹽業、化工為主的工業集鎮。
以上幾種類型可以說明,許多集鎮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外,我國還有一些傳統工業,並不完全集中在都市,許多是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起來的。例如,我國早年出口的生絲,最有名的叫輯裏絲。輯裏,位於太湖附近。這樣一個小地方生產的絲,後來也居然成了中國出口生絲的別名。其他如龍井的茶葉、景德鎮的瓷器、高陽的棉布等,都屬此類。這些名牌產品,都以它的主要產地而著稱。而每個小的區域或村鎮,也都有一、二樣附近熟知的土特產品。集鎮也圍繞這些產品的生產、流通,而逐漸繁榮起來。這是我國集鎮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類型的集鎮,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也曾經有過起伏和曲折,但是,由於它的發展是建立在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因而生命力比較頑強。
三、憑借交通的優勢而發展起來的集鎮
過往車船、客流密集的交通要道,往往為集鎮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四川省簡陽縣的賈家鎮,在曆史上是成渝驛道的一個必經之地。這裏客商集聚,逐步發展為場鎮,成了當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中心。江蘇鬆江縣的商榻鎮,處於蘇州與鬆江之間,來往於兩地的客商,常在這裏投宿、停歇,從而形成了商榻鎮。進山和出山的口子,也往往形成集鎮。陝西省三原縣的魯橋鎮,位於平原、山區兩大地域之間,是個出山的隘口,也是山區與平原進行經濟聯係的中介。早在兩漢時期,就形成了集鎮。到了明末清初,成了山區、平原之間經濟貿易的中心。平原把外來的產品輸入山區,山區把皮毛、藥材、山貨輸往平原,彼此溝通有無,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集鎮也隨之繁榮起來。盛時,曾有商戶1,500家,人口6,000人。直到解放前夕,全鎮還有52個行業,工商店鋪392個,小攤小販152戶,從業人員1,900多人。四川省崇慶縣懷遠鎮,位於文井江畔,邛崍山脈前沿,地處交通要衝,是山區與壩區連係的必經之地,素有蜀門之稱。過去,壩區的農民通過懷遠鎮把土布、燒酒、鹽巴輸入山區,山區把皮毛、藥材、山貨輸往壩區,使懷遠鎮成了遠近聞名的物資集散地。
幾條河流的交彙地段,集鎮也往往在這裏興起。江蘇省吳江縣的莘塔鎮,地處河道交叉之處,曆史上是蘇南水上運輸的必經之地,到康熙年間已成為繁華的集鎮。河道兩岸建了各式跨街樓,樓上住人,樓下開店,行人晴天曬不到太陽,雨天淋不到雨水。沿河築有整齊的駁岸,並有石橋連結。有人描繪莘塔鎮為“春見一江芳草色,秋聞萬戶桔槔聲,舟行南北千斤獲,人東西五穀登。”江南湖泊成群,水網密布。集鎮的建設,也多順河設街,臨水建房,因水布局,因水成市。交通也多以舟代步,開門見水,抬腳上船,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四通八達的水路,成了江南水網地區集鎮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靠近江海港口的地方,也往往形成集鎮。廣東省番禺縣的蓮花山鎮,位於珠江口蓮花山下。鴉片戰爭時,林則徐曾在這裏設過臨時帥府。由於這裏港池水深,漁船出海回港,常在這裏集中,形成了一個以魚市為中心的集鎮。江蘇省太倉縣的瀏河鎮,是通江出海的重要港口,早在元代就已形成對外通商的重要口岸,號稱“六國碼頭”。明朝航海家鄭和曾從這裏出發7次下西洋。
也有一些集鎮是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而繁榮起來的。江蘇新沂縣的新安鎮,民國初年,隻有百餘戶人家,事農為主。到一九二七年隴海路通車後,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這裏成了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石家莊原來是一個僻陋的鄉村,由於京漢、正太鐵路通車,才驟然繁榮起來。
凡是在交通要道形成的集鎮,一般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特點是,平時易興,戰時易毀。安徽省繁昌縣的荻港鎮位於長江口岸,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江蘇省吳縣的平望鎮,地處交通要衝,人稱“八省通衢之地”,北宋時已“萬商雲集,物資充溢”,明初更“千艘百舸,遠近畢至”。由於地理位置顯要,平望鎮自古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明嘉慶年間,受倭寇襲擊,這裏商業衰落。清雍正時,又重新繁榮起來,“物產華陳,商賈輻輳”。民國以後,平望鎮又受國民黨和日寇的破壞,零落下來。
四、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而形成的集鎮
有一些集鎮,單從經濟上來考慮,價值並不大。但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和軍事上的需要,有一定的地位,也逐步發展成為集鎮。江蘇省豐縣的豐城鎮,就是隨著劉邦的發跡而興旺起來的。《鴻門宴》中怒視項羽而“目眥盡裂”、保護劉邦安全脫險的樊噲,曾入蜀招兵,他招兵的一個地方,被劉邦定名為樊噲鎮(四川廣漢縣)。從此,這個鎮子也逐漸繁榮起來。江蘇省丹陽縣的呂城鎮,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駐此。河南省鞏縣的回郭鎮,原名回頭坡,唐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叛亂,陷洛陽。公元七五七年,唐平王李派郭子儀率北方軍收複洛陽。為紀念郭子儀,取名回郭鎮。安徽省肥西縣的三河鎮,曆史上享有盛名,素稱“小南京”。這個鎮位於巢湖之濱,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在這裏大敗清軍。太平軍占領南京後,三河鎮又成為糧倉。三河鎮以得天獨厚的水路運輸為優勢,由運送軍糧而發展起來。江蘇省吳縣的木瀆鎮位於太湖之濱、靈岩山麓。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後,決定在靈岩山新建一座富麗堂皇的館娃宮。而越王采取以退為進的戰略,把大量的名貴木材源源獻給夫差,“積材三年,木塞於瀆”,把靈岩山附近的河道也阻斷了,這裏也得名木瀆,後來成為著名的古鎮。也有一些集鎮是由於軍隊設防而形成的。例如,山東省膠南縣的靈山鎮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這裏地形險要,當時的統治者為防禦外敵,在沿海建了24個衛,靈山衛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有駐軍,又有軍隊家屬,為軍隊服務的各種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相繼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一個集鎮。江蘇省海南縣的李堡鎮是軍事要塞,唐時為村,宋、元時為鄉,明代成鎮。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的川井鎮,建於金代。當時為防禦外敵,曾在這裏囤兵設卡,形成了集鎮。天津的小站,過去叫興農鎮,實際上是軍糧補給的基地。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清政府為補充軍餉,沿途設站,十裏一小站,四十裏一大站。小站鎮由此得名。加之小站的稻米,頗負盛名,前來的交換者絡繹不絕,形成了一個比較繁榮的小集鎮。
從曆史上看,古代的許多集鎮,具有明顯的防禦功能。到漢代,這方麵的功能更有所加強。劉邦與項羽打了多年的仗,爭城奪池,深知城堡之重要,他做皇帝後,令全國築城。《漢書·高帝紀》記載:漢高祖“令天下縣邑城”。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過去一些僅具有單純軍事防禦性質的鎮,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被淘汰。而一些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商業興盛的鎮,不僅得以保存,有的還發展為當地經濟貿易的中心。
五、因紀念曆史名人,修築祠堂、廟宇,開辟風景點而形成的集鎮
江蘇省無錫縣的梅村鎮,是吳國創始人泰伯隱居之地。他到梅村後,引導村民改變吃生食的習慣,改進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法,教孩子們識字。為紀念泰伯,梅村逐步發展為集鎮。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鎮,唐時稱青蓮鄉,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曾在此居住,自號“青蓮居士”。這裏青山秀水,良田平疇,人稱“人傑地靈”之地。後人在這裏修建了李白衣冠墓、李白祖居、李白之妹李月圓的粉竹樓和李白的洗墨池,吸引了不少遊人。山東省膠南縣的尚莊鎮,是又一種類型。這裏有一座大廟,集聚了許多和尚,吸引了眾多香客,相繼建起一些服務設施,逐步形成了集鎮。四川大足石刻,特別是寶頂山、北山、南山、石斷山、石門山等處的大型石刻,是我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大足縣的龍水鎮,則是隨著石刻的開鑿而興起的。大足石刻開鑿於晚唐至南宋,曆時二百五十多年。當時石匠雲集,工具奇缺,於是龍水鎮石刻匠們工具的加工業,就大大發展起來。江蘇吳縣的直鎮,則是由於景色秀麗而發展起來的。這裏,四周遍布湖、蕩、潭、池,河道縱橫交叉,建築古雅、別致,並有72座形態輕巧、曲線優美、色彩淡雅的石拱橋淩空高聳,以及家家傍水、戶戶通船的水鄉風貌,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立體圖案。由於景色媚人,吸引了不少文人隱士前來定居。商業、服務業也隨之發展起來。解放前夕,這裏有店鋪、作坊600多家,流動攤販400多個。嘉定縣的南翔鎮,從宋朝到民國先後建園林33座,有“小小南翔賽蘇州”之稱。
我國許多集鎮,十分重視街景布置。鎮首每每有塔、亭之類的建築,並以綠化點綴,形成了“綠楊藏小市,紅杏傍高樓”的秀麗景觀。每當重陽清明、春末夏初或秋風送爽季節,常常吸引大量的遊人前來尋幽探勝。
集鎮的特征
曆史上,集與鎮是有一定區別的。集是集市的意思,鎮是鎮守的意思。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將森防者,謂之鎮。許多集鎮,在設鎮之前,已有集市存在。集市的興起,多起源於農村的糧市和草市。但在設鎮之後,又市隨鎮起,擴大了職能,形成了較高一級的市場建製,在政治上形成了統治周圍農村的基地。因此,集鎮與集市相比,有以下幾個不同的特征。
一是經營方式不同。集市是流動的市場,行商居多。商人需輪流到不同市場,循環找客,出售貨物。集鎮則坐賈較多。一般集鎮都有固定的、常年經營的店鋪,顧客可以到固定的地點選購物品。商品交換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集鎮形成的經濟基礎。隻要有商品交換,必然形成交換中心。而交換中心的固定,則升格為集鎮。集鎮的發展,又必然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是流通領域不同。集市,多由村落演變而成,規模較小,流通領域狹窄;集鎮,則多是在集市的基礎上形成的,規模較大,流通領域也突破了周圍鄉村的範圍,進行著中程的、遠程的,甚至跨區域的貿易。發達的集鎮不僅與國內市場相連結,而且還連舟結泛,揚帆海外。太湖地區的雙林鎮,清初有一姓徐商人,行商海外,智計過人,十多年積資巨萬。
三是規模不同。集市一般沒有什麼設施,既不設圍牆,也沒有門市。集鎮,不僅有店鋪、作坊,還有相應的服務設施。有的集鎮規模不大,設施也比較簡陋,街長不過百米,寬不盈丈餘;有的則商旅如織,列肆如櫛;甚至還有“市井繁庶類壯縣”,比縣城還要繁華。河北省交河縣的泊頭鎮,瀕臨衛運河,又是西來北往的通道,轉換四方貨物,是周圍數百裏內廣大農村的“商業薈萃之區”。早在一九二八年,泊頭鎮即有店鋪300餘家,交易方便,物美價廉;而交河縣城內,僅有店鋪10餘家,城中居民常到泊頭鎮購貨。河北省寧晉縣的東旺鎮,清末已“戶逾萬家”。文安縣的勝芳鎮也有“約萬餘戶”,到一九二八年勝芳鎮竟至“人口十餘萬”。在近代著名織布區高陽鎮,居民有9萬多人。其中,從事工業和手工業的占42%,經商的占30%。在我國南方,集鎮發展更快。根據蘇州、鬆江、嘉興、湖州四府方誌的統計,清代初期,人口在萬戶以上的鎮有黎裏、木瀆、濮院、新塍、烏青、南潯6個;在千戶至五千戶以上的有震澤、平望、楓涇、五店、五江涇、菱湖、雙林、練市、埭頭、荻港、善練、唐棲12個。有的集鎮是專業性的集鎮。例如,福建的甌寧鎮,在明清時期,已有茶廠上千個,形成了製茶專業鎮。而在商品生產不發達的地方的城鎮,盡管建製大、等級高,仍不如江南的一個大鎮。例如,安徽的鳳陽縣兼府、縣兩城,街上除有幾家依靠衙門而開設的旅館外,商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