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工業的援建
根據第三世界友好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需要,隨著國內的經技術力量的增長,中國還對外援建了一批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等基礎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為受援國建立基礎工業、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一、冶金工業
中國對外提供冶金工業成套項目援助始於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共幫助5個國家建成了19個項目,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阿爾巴尼亞和越南,為這兩個國家的冶金工業奠定了基礎。還有一些項目雖未全部竣工,但已部分投產。上述項目形成的主要生產能力為:年產鐵45萬噸、鋼27萬噸、鋼材11萬噸、精銅4000噸,采礦100多萬噸、選礦27萬噸。
阿爾巴尼亞鎳鐵、鉻鐵礦和銅礦資源豐富。根據阿爾巴尼亞政府的要求,中國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幫助發展冶金工業,至一九七八年七月,已先後建成了愛爾巴桑小型軋鋼廠、魯比克銅精煉和加工廠、斯巴奇選銅廠、布爾奇澤鉻礦粉和貧鉻礦選礦廠等9個項目。此外,還有愛爾巴桑冶金聯合企業、鎳鈷提純廠、拉奇銅冶煉廠、普列尼亞斯和古裏庫奇兩個鎳鐵礦礦山工程等9個項目,雖未竣工,但設備材料大部分已運到工地,有的建築安裝工程已基本完成,有的已部分投產。
魯比克銅精煉和加工廠是六十年代初援建的項目,後於一九六五年擴建,年產精銅從2000噸擴大到4000噸。這個廠工藝比較先進,設備選型合理可靠,投產一年後就達到設計指標,以後實際生產水平超過原設計能力20%,所產電解銅有一半以上鑄成銅線錠,供中國援建的斯庫台電線廠生產銅線出口。
愛爾巴桑冶金聯合企業和鎳鈷提純廠是中國援外最大的冶金項目,也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工業企業。阿領導人把這個項目的建設比喻為“阿爾巴尼亞的第二次解放”。冶金聯合企業設計規模為年產生鐵35萬噸、鋼32萬噸、鋼材25萬噸、焦炭30萬噸、炭素製品4500噸;鎳鈷提純廠設計規模為年處理礦石90萬噸,年產金屬鎳5000噸、金屬鈷150噸。由中國負責設計,提供設備材料,派遣專家指導施工安裝和生產;阿方負責施工。這個項目,工程巨大,資源特殊,技術複雜,產品多樣,建設中困難很多。中國冶金工業部門和有關單位以及赴阿專家組,為援建這個項目作出了巨大努力。如為確定鎳鈷提純工藝和冶金聯合企業生產工藝,從一九六一年開始,有關部門組織了幾百個單位進行一係列試驗試製,曆時十多年。在試驗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國外建設工作迅速展開。冶金聯合企業於一九七一年十月動工,分兩期建設,第一期工程20個車間於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全部建成,並一次投產成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煉鐵等生產能力。至一九七八年七月,冶金聯合企業第二期工程的4個車間已開始施工,絕大部分設備已運到現場;一九七三年六月開始建設的鎳鈷提純廠,大部分設備也已安裝完畢,有的車間已建成;同冶金聯合企業配套的項目,如麥太石灰石礦、架空索道等已經建成,普列尼亞斯和古裏庫奇兩個鎳鐵礦已基本建成。
對越南冶金工業援助是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的,至一九七八年,先後建成了古定鉻鐵礦、太原鋼鐵廠、石灰石礦等3個項目。太原鋼鐵廠是中國援外最早的大型項目,也是越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包括采礦、冶煉、軋製,年生產能力為生鐵15萬噸、鋼10萬噸、鋼材8.1萬噸。一九六○年動工,至一九六五年3座高爐先後投產出鐵,其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在一九六五年十月至一九六八年一月和一九七二年四月至十月期間,兩度遭受美國飛機大規模轟炸,生產和基建工程陷於停頓。在轟炸過後,中國立即幫助恢複生產和建設,並進行了部分擴建,至一九七八年,生產能力已恢複到原設計水平。太原鋼鐵廠的建成,使太原市成為越南的鋼鐵工業基地。
除阿爾巴尼亞和越南外,中國還向朝鮮、羅馬尼亞、巴基斯坦等國提供了冶金工業項目援助,已經建成的有:朝鮮金屬提純廠、精密合金熔煉廠,羅馬尼亞硬質合金刀片車間、工業矽車間、單晶矽廠和堿性耐火材料廠壓磚設備,巴基斯坦硬質合金廠等。這些項目也獲得可喜的成果,贏得了受援國的好評。如羅馬尼亞硬質合金刀片車間,年產硬質合金粉料300噸、焊接和機械固定用硬質合金刀片100噸。在安裝和試生產過程中,中國專家熱心傳授技術,使羅方人員掌握了硬質合金生產工藝和操作技術。一九七九年五月正式投產後,設備運轉正常,產品產量和質量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羅方表示滿意。一九八三年建成的巴基斯坦硬質合金廠,年產VG、VT類硬質合金毛坯件5噸,雖然規模不大,但解決了巴基斯坦國防工業的急需。
二、機械工業
中國對外提供機械工業項目援助也是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的,至一九八五年,共幫助巴基斯坦、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11個國家建成了62個項目,有重型機器廠,鑄鍛件廠,各類機械製造、加工、修配廠,以及軸承、儀表、電機、工具、農具、標準件等工廠或車間。
巴基斯坦重型機器廠和重型鑄鍛件廠是中國援外最大的機械工業項目,也是巴基斯坦的大型工業企業,先後於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九年建成。重型機器廠設備比較齊全,主要工藝設備有300多台(套),機械化程度較高,通用性強,生產能力為年產各種設備和部件1.45萬噸,可製造水泥、製糖、化工、築路等大型設備和鐵路器材、汽車大梁、吊車、鍋爐等。與重型機器廠配套的鑄鍛件廠,建築麵積10萬平方米,包括鑄鋼、鑄鐵、鍛壓、水壓機、金屬加工、木模等6個主要車間,擁有3噸、15噸電爐,1.5噸工頻電爐,5噸衝天爐,9米井式淬火爐,3000噸水壓機,500噸平鍛機,25噸一米無砧座錘,1噸、2噸、3噸模鍛和自由鍛錘,6米、8米、12米車床,以及深孔鑽床等大型關鍵設備。生產規模為年熔煉鋼6萬噸、年產鍛件2.6萬噸,可生產形狀較複雜的大型鋼鐵鑄件、鍛件、機械加工件。這兩個項目的建成,使巴基斯坦具備了比較完整的冷熱加工係統,為發展基礎工業、國防工業和其他工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巴基斯坦朋友稱讚這兩個廠是“巴基斯坦工業的心髒”,“使巴基斯坦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邁出了兩大步。”
中國向羅馬尼亞提供的機械工業項目共15個,有汽車模具、寶石軸承、液壓元件、電氣儀表、電工模具、銅線拉製、鍛壓設備、印刷機械、大小標準件等工廠或車間。這些項目對於羅馬尼亞發展和完善機械工業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肯布龍格汽車模具廠是羅馬尼亞最大的汽車模具專業工廠,擁有1000噸、800噸壓力機以及仿型銑床、銑鏜床、電火花機床等各種設備近240台,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汽車冷衝模具1600噸。為了盡早實現模具自給,在建廠過程中,中羅雙方人員密切合作,利用已建成的生產能力,分期投產,為各汽車廠提供和修理了大批模具。一九八二年工廠全部建成後,實際產量已超過設計水平,達到年產2000噸,產品不僅滿足本國需要,還有部分出口。一九八三年建成投產的布加勒斯特印刷機械廠,年產印刷機械及配件400噸,產品有單麵切紙機、三麵切書機、刀式折頁機、鎖線機、對開雙色膠印機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羅馬尼亞印刷業設備更新和發展的需要。中國提供並幫助安裝的4套鍛壓設備,包括6000噸自由鍛水壓機(是中國對外提供的最大的水壓機),提高了羅馬尼亞機械工業的鍛壓能力。
從一九五九年以來,中國幫助朝鮮建設了軸承廠、繼電器廠、熱工儀表廠、小電機車間、油泵油嘴廠等14個項目。朝鮮原先沒有軸承製造工業。中國於一九六○年和一九七四年先後幫助建成了2個軸承廠,年產各種規格的軸承共600多萬套。良策軸承廠工藝設備比較先進,不僅集中采用了當時中國國內各軸承廠已有的先進技術,而且還選用了剛試驗、試製成功的新工藝、新設備,如滾道溝超精加工機床、電感式鋼球滾子自動分選機、XF—004型圓錐滾子無心磨床等。這個廠能製造外徑19—400毫米的各種規格的軸承,除普通軸承外,還能生產精密軸承。產品不僅滿足了汽車、拖拉機製造工業的配套需要,還供應電機、機床、鐵路車輛、儀表工業以及國防工業。朝鮮政府對這個廠的建設非常重視,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舉行竣工儀式時,金日成主席把該廠命名為“朝中友誼軸承廠”,並發布政令,向參加建設的全體中國專家授勳。
中國援外機械工業項目,除了大中型項目外,還有一些小型項目。這些項目一般投資較少,技術較簡單,容易管理,產品適銷,收效較快,普遍受到受援國歡迎。如坦桑尼亞烏本戈農具廠,建成於一九七○年,一九七八年又進行擴建,生產能力由年產農具1000噸提高到3700噸,其主要產品墾鋤和鐵犁,是坦桑尼亞政府為促進農業發展而大力推廣的農具,銷路很好,工廠盈利,生產不斷發展,至一九八五年底累計盈利6365萬坦桑尼亞先令(約合人民幣1000萬元)。
在中國對外提供的機械工業項目中,還有一些是為鐵路、公路等項目建設服務的施工機械修理廠,工程結束後,根據受援國政府的要求,作為單獨的經援項目移交給受援國。這些機修廠設備比較齊全,在有的非洲國家成為當地最大的機修工廠。坦桑尼亞曼古拉機械機床有限公司,原是為坦讚鐵路建設服務的施工機械大修廠,擁有主要設備306台。一九七七年這個廠移交坦桑尼亞政府後,雙方進行技術合作,中國專家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積極參與管理,協助坦方組織生產和經營。該公司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將修理廠轉變為製造廠,生產磨玉米麵機、碾米機、咖啡脫殼機、水泵等小型機械,同時也經營吉普車的部分配件製造和修理業務,還在首都開設分廠,擴大了修理業務,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一九八三年的收入比一九七八年提高近3倍。這個公司在坦桑尼亞已成為有影響的企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此外,中國還幫助一些國家建設了軍工機械項目,如槍炮廠,彈藥廠,坦克、飛機、艦艇修理廠等,對受援國發展國防工業,增強國防力量,發揮了一定作用。
三、電子工業
從六十年代初開始,中國幫助朝鮮、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建設了一些無線電電子工業項目,至一九八五年,共建成19個項目。
中國幫助朝鮮先後建成了包括整機、電真空器件、電子元件和電池等4大類12個工廠或車間。這些項目為朝鮮建立無線電電子工業打下了基礎。
六十年代朝鮮無線電電子工業剛起步的時候,中國幫助建設了無線電通訊機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和無線電通訊器材廠等4個項目,年產電子管170萬隻、各種電容器760萬隻、電阻和電位器707萬隻、收音機10萬部、通訊機1萬部,以及其他無線電產品。七十年代,又幫助建成了超高頻電子管廠、無線電儀器廠、雷達廠、幹電池廠、人造水晶及晶體加工車間、超小型電子管車間、金屬膜電阻車間等項目。一九八○年建成的超高頻電子管廠,生產磁控管、開關管、速調管、行波管、燈塔管、電子束管、調製管、高壓整流管、金屬陶瓷管等9類18種產品,年產量近2萬隻。這些都是當時朝鮮電子工業的缺門產品。朝方稱讚這個廠“設計得好,設備先進,質量好”。人造水晶及晶體加工車間,年生產能力為人造水晶500公斤,金屬殼及玻璃石英諧振器10萬隻。一九七八年建成後,已能用大部分朝鮮本國資源生產人造水晶和500多種石英諧振器,填補了朝鮮水晶生產的空白,擴大了石英諧振器的生產品種。
朝鮮烽火無線電儀器廠是中國援建的規模較大的整機工廠,一九八二年建成投產,生產同步示波器、超高頻電壓表、超高頻毫伏表、高絕緣電阻測定儀、高頻電感電容測定儀、電子計數式頻率計、雷達綜合測試儀等各種儀器儀表,這些都是朝鮮電子工業的缺門產品。為了表彰中國專家為該廠建設作出的貢獻,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全體專家勳章和獎章。金日成主席在寫給中國專家組的信中說:“中國技術人員在保證工廠開工方麵做出了巨大的成績,很好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充分地體現了朝中兩國人民之間的兄弟友誼和戰鬥團結的生命力。對你們真心誠意的幫助感到滿意。對你們在工廠開工中作出的功績給予高度評價。”
援助羅馬尼亞的項目有固體鉭電容器、鋁電解電容器金屬零件、矽高頻大功率晶體管、瓷介微調電容器、管帽管座等5條生產線。這五個項目都是在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期間幫助建設的,中國提供了全套設備,派專家幫助安裝和指導生產,並在中國培訓了羅馬尼亞實習生。
四、化學工業
中國對外提供化學工業項目援助始於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共幫助11個國家建成了39個項目,其中:化肥項目8個,合計生產能力為年產尿素48萬噸、磷肥12萬噸,基本化工項目4個,年產燒堿1.7萬噸、純堿1.5萬噸、硫酸4萬噸、鹽酸2900噸;橡膠及橡膠製品項目11個,年加工橡膠580噸,年產輪胎35萬套、各種輸送帶和傳動帶160萬層平方米,膠球40萬隻;油漆項目2個,年產油漆1200噸。此外,還有化纖、塑料、醫藥、農藥等項目。
中國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幫助越南共建成了18個化工項目,主要有越池電解食鹽廠、北江氮肥廠、文典鈣酸磷肥廠、河內橡膠製品廠、河內汽車輪胎車間、殺蟲劑加工車間、葡萄糖廠、製藥廠等,年產燒堿4500噸、鹽酸400噸、尿素10.2萬噸、磷肥2萬噸、汽車輪胎5萬套、葡萄糖500噸、殺蟲藥700噸、各種片劑9000萬片、針劑600萬支,加工混煉橡膠530噸,翻修汽車外胎3萬條。這些項目建成後,越南北方形成了3個化工基地,即北江化工基地、越池化工城和河內上亭橡膠加工工業區。
阿爾巴尼亞的化肥工業和基本化學工業是在中國幫助下建設起來的。六十年代,中國先後援建了拉奇顆粒磷肥廠和費裏氮肥廠,年產磷肥10萬噸、硝銨11.3萬噸。一九七六年,又幫助在費裏建成了第二個氮肥廠,使阿爾巴尼亞化肥年產量增加到30萬噸,按當時阿全國耕地麵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可施肥約450公斤,對其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作物產量起了一定作用。在基本化學工業方麵,先後幫助建成了發羅拉製堿廠、發羅拉氯堿廠等項目,為阿爾巴尼亞發展化學工業奠定了基礎。這些項目年產純堿1.5萬噸、燒堿1.25萬噸、硫酸4萬噸、鹽酸0.25萬噸,以及聚氯乙烯0.6萬噸、電石1萬噸、液氯0.12萬噸等,均為當時阿全國總產量的100%。
援助朝鮮的化工項目有輪胎廠、橡膠製品廠、油漆廠等3個項目。位於滿浦市的鴨綠江輪胎廠,於一九六八年建成,是當時朝鮮唯一的橡膠輪胎廠,規模較大,產品規格比較齊全,年產各種輪胎30萬套、翻修輪胎5萬套。在同一區域內,中國還先後幫助建設了為輪胎廠配套的氣門嘴氣門心廠和工業用織物車間,一九七九年又幫助建成了橡膠製品廠,年產各種輸送帶100萬層平方米、傳動帶60萬層平方米、三角帶500萬A米、各種膠管150萬米、膠絲60噸,從而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橡膠聯合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朝鮮機械工業的配套需要。一九八二年建成的油漆廠(即清川江化工廠),年產油漆200噸、合成樹脂4000噸、酚醛膠木粉700噸,當時是朝鮮規模最大的油漆廠,產品用途廣泛。特別是該廠生產的有機矽絕緣漆、電阻漆、環氧電容器漆、過氯乙烯漆、聚脂漆、包線漆等9種產品,填補了空白,適應國防、電信、機械等工業部門的需要。
中國幫助第三世界其他國家建設的一些中小型化工項目,也取得較好的成效。巴基斯坦哈紮拉氮肥廠,年產6萬噸合成氨並加工成尿素。一九八二年建成投產時,哈克總統親自主持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將該廠命名為“巴基斯坦—中國哈利普爾化肥廠”。當第一批尿素出現在傳送帶上時,巴方工程師和工人都高興得跳了起來,紛紛與中國專家擁抱,高呼“巴中友誼萬歲!”巴基斯坦化肥公司主席說:“這個廠建設快,投產快,生產穩定,是其他進口項目無法相比的。”這個項目也引起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重視。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該組織在巴基斯坦舉行的小型化肥廠座談會上,特邀這個廠的代表作專門介紹。與會28個國家的代表到廠參觀後,稱讚這個廠建設得很好,生產規模和工藝設備適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中國也幫助孟加拉國於一九八六年建成了一個同樣規模的氮肥廠。中國幫助緬甸建設的膠球廠,年產各類運動用球40萬隻,有利於緬甸發展體育事業,並節省了進口膠球的外彙。坐落在首都巴馬科的馬裏製藥廠,,主要生產醫治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藥品,頗受馬裏人民的歡迎,年生產能力為片劑3850萬片、油膏32.5萬支、糖漿96萬瓶、水針615萬支、粉針365萬支,共33個品種,47種規格。非洲醫藥衛生組織的官員和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到廠參觀後,評價很高。一九八四年建成的馬達加斯加國營製藥中心,投產後生產正常,年產片劑5億片、酊劑40萬瓶(每瓶500毫升)、糖漿150萬瓶,改變了這個國家長期進口這類藥品的狀況。
五、建築材料工業
從一九五六年幫助蒙古建設烏蘭巴托磚瓦廠和木結構房屋預製廠起至一九八五年,中國共幫助14個國家建成了38個建材工業項目,主要有水泥廠項目8個,合計生產能力為年產水泥90萬噸;磚瓦廠項目14個,合計生產能力為年產標準磚2.8億塊、瓦1130萬片。
阿爾巴尼亞建材工業是在中國幫助下發展起來的。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國共幫助建成了13個項目,有水泥廠、製磚廠、玻璃廠、石棉水泥板管廠、預製構件廠等,年生產能力為:水泥70萬噸,占阿當時全國總生產能力的85%;磚1億塊,占阿全國機製磚生產能力的40%以上;平板玻璃150萬平方米,石棉瓦120萬平方米,石棉管15.2萬米,均為阿當時全國的總生產能力。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使阿爾巴尼亞建材工業初具規模,滿足了經濟建設的急需,保證了工業和民用建築業的發展。六十年代援建的愛爾巴桑水泥廠,一九七六年又幫助擴建,年產量達到40萬噸,占阿當時全國水泥產量的47%,不僅能生產600號水泥,而且還能生產油井水泥等特種水泥。水泥和石棉瓦不僅滿足了阿國內需要,而且還向一些國家出口。
中國在六十年代幫助柬埔寨建成的年產15萬噸的水泥廠,後來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為幫助該廠恢複生產和擴建礦山工程,中國從一九七五年七月起,又先後派遣150多名專家,提供了1.5萬多噸設備材料。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當年十二月第一座窯就恢複生產,解決了柬方當時農田水利建設和修建橋梁的急需;至一九七八年三月,修複和擴建工程全部完成,設備運轉正常,性能良好,水泥產量和質量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標號穩定在600號以上。在恢複和擴建過程中,中國專家組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幫助柬方找到了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之一——鐵粉,不再需要進口,柬方非常滿意。
中國幫助建設的年產5萬噸的馬敘塞水泥廠,是盧旺達的第一個水泥廠。一九八四年七月建成移交時,盧旺達總統出席了移交儀式,並親自點火。此後中盧雙方進行技術合作,中國專家全麵負責該廠的經營管理。一九八五年,在產量尚未完全達到設計水平的情況下,就獲得約合72萬美元的盈利。按照設計生產能力,該廠生產的水泥可滿足全國需要量的80%以上。
中國幫助尼泊爾、幾內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圭亞那等國建成的中小型磚瓦廠,項目投資少,收效快,很受歡迎。
哈裏西迪磚瓦廠是中國幫助尼泊爾建設的第一個機製磚瓦廠,年生產能力為粘土實心磚2000萬塊、瓦50萬片。一九六九年投產以來,設備運轉正常,磚的平均年產量達3000多萬塊,品種也有增加,產品質量較好,經濟適用,很受用戶歡迎,經常供不應求。有的用戶買不到蓋整幢房屋所需要的磚,就用少量磚裝飾門麵。這個廠經營管理較好,經濟效益顯著,投產第一年就盈利46萬尼泊爾盧比(約合人民幣4.8萬元)。一九七九年,中國又幫助建成了製磚規模相同的第二個磚廠——巴格達浦磚廠。這兩個磚廠所產的質優價廉的粘土磚被尼泊爾人民稱為“中國磚”。
阿爾及利亞粘土磚廠是在一九八四年建成的,設計規模為年產空心磚5萬噸(折合標準磚3600萬塊),正式投產後產量超過設計指標。阿爾及利亞建材公司一位副總經理說:“中國援建的磚廠,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雖然不如西方的高,但適合我們的國情。”一九七六年建成的圭亞那貝爾—呂粘土磚廠,充分利用當地木柴作燃料,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向鄰國出口。
中國不僅對外援建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磚廠,也根據有的受援國的具體條件,援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土法製磚工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布基納法索粘土資源豐富,木柴很多,勞力充足,但機械設備、零配件、燃料油均需進口。中國援建的製磚廠,采用手工操作,自然幹燥,以木柴作燃料,用土窯燒製,生產工藝簡單,易於掌握,項目投資少,又不需花外彙進口零配件、燃料油。這個磚廠設計生產規模為年產粘土磚50萬塊,在近八個月的試生產階段,就生產了49萬塊磚,銷售純收入相當於總投資的40%。一九七九年六月移交後,生產比較正常。當地朋友說:中國援建的這個磚廠完全符合我們的國情,效果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能源工業
中國援外能源工業項目主要有電站、輸變電工程、煉油廠、油庫、煤礦、洗煤廠等。這些項目建成後,對於受援國緩和或解決能源不足,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一、電力工業
中國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對外援建電力工業項目,至一九八五年,共幫助16個國家建成了52個項目,其中火電站22座,水電站8座,加上援阿爾巴尼亞菲爾澤水電站等項目已建成發電的部分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10萬千瓦;輸變電工程項目18個,線路總長2400多公裏。受援國家主要有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以及剛果、喀麥隆、蒙古、尼泊爾、布隆迪、幾內亞等。此外,有些援外水利工程項目,為合理利用水力資源,也建有小型水電站;有些援外工農業項目,配備了自備電源,除供本項目用電外,有的還並入當地電網。
在中國對外電力工業項目援助中,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規模最大,成效顯著。六十年代初,阿爾巴尼亞全國水電站和火電站總裝機容量僅9.5萬千瓦。從一九六一年開始,中國先後幫助建成了費裏熱電站(後又幫助擴建)、科爾察熱電站、伐烏·代耶水電站、巴爾什熱電站以及部分機組已建成發電的菲爾澤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8萬千瓦。同時還幫助建設了容量為18萬千伏安的變電站2座,架設了22萬伏高壓輸電線路350公裏。這些項目的建成,奠定了阿爾巴尼亞電力工業的基礎,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伐烏·代耶水電站裝機容量25萬千瓦,一九七三年四月,5台機組全部安裝完畢,投入運行,使阿全國發電能力增加了1倍。這座電站當時不僅負擔了阿爾巴尼亞國內60%以上的電力負荷,而且還有多餘電力供出口。菲爾澤水電站是中國援外最大的水電站,土石壩高165米,庫容26億立方米,裝機4台總容量50萬千瓦。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開始興建,中國先後派出138名專家幫助設計和指導施工安裝。至一九七八年七月,中國提供的設備材料已基本發運完畢,總重量約3萬噸。第一台機組已於一九七八年五月正式投入運行,第二台機組也已安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