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幫助朝鮮建成的電力工業項目主要有滿浦熱電站(一九六七年建成)、熙川熱電站(一九六八年建成)和清川江火電廠,裝機容量合計22.4萬千瓦。清川江火電廠是中國援外已建成的最大的火電站項目,裝有4套雙水內冷雙抽汽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總容量20萬千瓦。中國負責設計,提供設備材料,派專家指導安裝和調試。該廠所需的電氣設備皆為60周波,非中國產品係列。中國有關部門安排專門的工廠試製,在試製過程中克服了不少困難,有的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試驗才獲成功;又組織100多家工廠積極采取措施,保證設備材料供應,及時滿足了建設需要。在中朝雙方共同努力下,4台機組於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相繼發電,運行正常,滿足了朝鮮興南化工基地用電、用汽的需要。朝方人員感慨他說:“中國是在受到‘四人幫’破壞和地震等嚴重災害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幫助我們建設這個電廠的。為了滿足建廠的急需,中國同誌動用了種種運輸工具,把設備材料運到工地,而且設備質量很好,對這種國際主義精神,我們是深有感受的。”

早在五十年代後期,中國就開始向越南提供電力工業項目援助,至一九七八年,共建成9個項目,電站裝機總容量15.2萬千瓦,架設高壓輸電線路522公裏,建設變電站12座,總容量11.22萬千伏安。在越南抗美救國戰爭以前,先後幫助建成的越池熱電站、太原火電站、北江熱電站以及南定電廠、古定鉻鐵礦自備電站,合計裝機容量5.2萬千瓦,占當時越南北方總裝機容量的27%。戰爭期間,太原、越池、北江等三座電站遭到美國飛機轟炸,破壞嚴重。停戰後,中國又重新幫助修複,至一九七七年,恢複工作全部完成,保證了太原、北江、越池等工業城市用電、用汽的需要。一九七一年開始建設的寧平電站是一個半地下電站,裝有4台2.5萬千瓦發電機組,總容量10萬千瓦,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在中越雙方共同努力下,工程進展迅速,第一台機組於一九七四年五月發電,至一九七六年三月,其餘三台機組也相繼發電。從設計施工到全部建成,前後隻用了三年半時間(中間因戰爭停建的一年時間不計在內)。經過運行考驗,設備性能良好,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越南北方電廠的最先進水平,發電量占當時越南北方的一半,對發展工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幫助亞非其他國家建設的電力工業項目,主要是利用當地水力資源,修建中小型水電站及輸變電工程,共建成7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7.2萬千瓦。這些項目建成後既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廉價電源,又為受援國增加了收入。

幾內亞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從一九六四年起,中國先後幫助建成了2個區域電網工程,包括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4700千瓦,變電站9座,總容量8040千伏安,高、低壓輸電線路490公裏。這兩個電網擔負幾內亞中部地區九個城鎮的供電任務。其中金康水電站是中國援外第一個水電站項目,裝機容量3200千瓦,當時是幾內亞較大的水電站。

一九七九年建成的剛果布昂紮水電站和高壓輸變電工程,裝機容量7.4萬千瓦,高壓輸電線路244公裏。一九八二年並入新建的電網後,向剛果第二大城市黑角供電,每月為國家增加收入約3億非洲法郎(約合人民幣169萬元)。這個項目深得剛果政府和人民的好評,被譽為剛果的“國寶”,工業的“明珠”。為了充分發揮這個電站的能力,剛果政府正在建設一條由電站至首都布拉柴維爾的輸電線路,計劃一九八七年建成。

中國幫助布隆迪建設的穆傑雷水電站,裝機容量2.8萬千瓦。一九八二年建成後,滿足了首都布瓊布拉市需電量的一半左右

位於喀麥隆北部的拉格都水電站和輸變電工程,建成於一九八四年七月,裝機容量7.2萬千瓦,輸電線路約100公裏,每年可發電3.22億度。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主持了隆重的落成典禮,由國務委員張勁夫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應邀出席。比亞總統在講話中高度讚揚中國對第三世界慷慨無私的援助,稱讚喀中兩國的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範”,對水電站的建成感到“滿意和自豪”。不少喀麥隆朋友說,水電站的建成將加速北方省工業、農業、漁業和旅遊業的發展進程,中國的援助是卓有成效的。

二、石油工業

至一九八五年,中國援外已建成的石油工業項目共19個,主要有:阿爾巴尼亞2個煉油廠、朝鮮1個煉油廠,合計生產能力為年處理原油300萬噸和精製外來輕油25萬噸;越南油庫、油罐項目12個,總容量約26萬立方米,輸油管線800公裏;羅馬尼亞分子篩脫蠟和分子篩製造等2套煉油和化工裝置。

朝鮮烽火化工廠(又名枇峴煉油廠,彩圖 )是一個年處理150萬噸原油的燃料—潤滑油型煉油廠,包括8套裝置和相應的係統工程。中國負責設計,提供設備材料並指導施工安裝。一期工程常減壓蒸餾和催化裂化兩套裝置於一九七八年九月投產。二期工程五套裝置於一九八○年朝鮮國慶前夕投產。至一九八一年八月,工廠全部建成。為建設這個項目,中國先後派出100多名專家,提供各種設備材料共3萬多噸。在一期工程建設過程中,中國有關部門和300多家工廠及時生產和發運2萬噸設備材料,滿足了建設的需要。朝方對這個項目的建設成功非常滿意。一期工程投產後,朝鮮化工部長說:“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達到正常運轉是個奇跡。”金日成主席於一九七八年九月六日、一九八○年九月七日兩次寫信給中國專家組,高度評價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勞動熱情。朝鮮政府還向中國專家授勳。這個廠建成投產後,設備運轉正常,產品質量都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生產的汽油、航空煤油、燈用煤油、柴油、燃料油、潤滑油、變壓器油、液化氣、瀝青等,已廣泛用於朝鮮國民經濟和國防的各個領域。

中國在一九六八年幫助阿爾巴尼亞建成了年處理50萬噸原油的費裏煉油廠;一九七一年,又開始援建巴爾什綜合煉油廠,生產能力為年處理原油100萬噸,精製外來輕油25萬噸,後者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生產燃料油的現代化工廠,由中國負責設計,提供設備材料並指導施工安裝。中國先後派出132名專家,提供各種設備材料達3.8萬噸,其中工藝設備2600多台。至一九七八年五月,阿爾巴尼亞原油含硫量高達6%,用這種原油生產優質油品,中國當時尚無實踐經驗。為了滿足阿方要求,中國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花了數年時間進行試驗試製。有70多個單位、1560多人參加了這項工作,先後完成了34項工藝試驗,47項633台新設備試製。這個廠投產後,設備運轉正常,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產品質量好,輕質油收率高,同時該廠精製處理阿原有的三個煉油廠的輕油25萬噸,使阿生產的汽油都由50號左右提高到70號以上,汽油、煤油、柴油的含硫量均低於0.1%。

越南的油庫、油罐等項目,大多是在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期間援建的。這些項目對保障戰時油料供應,滿足軍需民用具有重要意義。在越南北方的地麵油庫全被美國飛機炸毀的情況下,中國於一九六六年起先後派出近百名專家,提供設備材料,幫助修建3座山洞油庫,其中諒山油庫和海防油庫分別於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建成,總庫容近4萬立方米,可儲油3萬噸;南河省府裏油庫於一九七八年建成,總容量為5萬立方米,可儲油4萬噸。一九七二年七月承擔的油罐項目,為了適應越方急需,中方采取了在國內製成油罐並配套供應的特殊措施。承製單位——廣東茂名石油公司組織1200名職工,日夜奮戰四十四天,完成了1200個25立方米油罐的製作任務,於當年全部提交給越方。

三、煤炭工業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國幫助阿爾巴尼亞先後建成了年選精煤7萬噸的梅瑪利亞選煤廠和年處理原煤45萬噸的瓦列斯洗煤廠和礦井,瓦列斯洗煤廠工藝技術比較先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得到阿方好評,從一九七二年起,幫助越南建設年產原煤210萬噸的冒溪煤礦及相應的洗煤廠,至一九七八年已交付了施工圖和1.4萬噸設備材料,完成礦井掘進3500米。

▓交通電信項目

在中國對外成套項目援助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至一九八五年,已建成的公路、鐵路、橋梁、港口、郵電通信設施等項目共147個。這些項目對受援國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起了積極作用。

一、公路橋梁

從一九五六年幫助蒙古修建烏蘭巴托市郊公路起,至一九八五年,中國共幫助18個國家建成了59個公路項目,其中新建公路38條,總長6839公裏,餘為公路修複、改建、養護等項目。有些公路,沿線地區的氣候、地形、地質條件異常複雜,不僅在中國國內未遇到過,就是在世界築路史上也屬罕見;有些公路是在戰爭環境中修建的。

中國幫助越南、老撾修建的公路較多,約占援外公路項目總長的三分之一。其中:越南9條公路,共長1229公裏;老撾7條公路,共長825公裏。這些公路的建成,對於溝通越南北部地區和老撾的上、中、下寮地區,以及它們同鄰國的交通聯係,支援抗美救國戰爭,促進越南和老撾兩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尼泊爾素有“喜馬拉雅山國”之稱,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特別是公路運輸是尼泊爾經濟發展的關鍵。從一九六三年六月至一九八五年底,中國先後幫助尼泊爾修建了5條公路,共長381公裏。這些公路大都建在崇山峻嶺之中,尤其是加德滿都至科達裏公路,全長104公裏,跨越許多奔騰咆哮的河流,沿線地質構造複雜,許多路基都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全線有大橋4座,中小橋19座,涵洞461個,擋土牆3萬多立方米,工程艱巨。一九六七年五月修通後,接著又進行了養護和兩次水毀後的修複工程。這條公路已成為尼泊爾連接中國邊境的主要幹線,尼泊爾朋友稱它為“尼中友誼之路”。

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公路,從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起,經紅其拉甫達阪進入巴基斯坦,至西北邊境省的塔科特,與通往首都伊斯蘭堡的公路相接,全長1200公裏。其中巴基斯坦境內616公裏,根據兩國政府協議,由中國提供無償援助,派遣築路員工幫助勘測設計和施工。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一九六八年八月至一九七一年一月完成了紅其拉甫達阪至哈利·格希段(長156.7公裏);一九七四年六月至一九七八年六月完成了哈利·格希至塔科特段(長459.3公裏)。為修建這條公路,中國先後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築路工人共2.2萬多人,提供各種車輛900多輛,各種機械設備2000多台件,各種工程材料4萬多噸。完成的工程量計:土石方1767萬方,防護工程31萬方,橋梁88座,涵洞1464個,過水路麵40多處。從自然條件看,修築這條公路是異常艱巨的。它經過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跨越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兩大山脈,在高山峽穀中沿河逶迤南下,從海拔4700米降到460米,北段高寒缺氧,冬季氣溫常在零下30多攝氏度,南段夏季酷熱,氣溫高達46攝氏度以上,山上山下氣候溫差懸殊。整個路段山巒疊起,河穀幽深,地勢險峻,地質情況複雜,岩石風化嚴重,常有雪崩、滑坡、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風沙也很大。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這一帶視為畏途。一些西方專家考察後,也曾斷言為“不能修築公路的地帶”。但是,中國築路員工在中巴兩國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同巴方築路員工密切合作,冒著嚴寒酷暑,戰勝地震、塌方和泥石流的威脅,克服了千難萬險,終於在冰峰陡峭的萬重山中,修築成一條7米寬的全天候公路,使古老的“絲綢之路”換了新顏,被譽為“二十世紀的一大奇跡”。通車以來,公路沿線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不少地區結束了與內地隔絕的狀態,巴基斯坦各界人士盛讚喀喇昆侖公路是“兩國人民辛勤勞動和深厚友誼的豐碑”,是“巴中友好合作流芳百世的象征”。

中國幫助非洲國家建成的8條公路,大多是受援國的主要交通幹線。其中索馬裏的貝萊特溫至布勞公路,馬達加斯加的木臘芒加至昂德拉努南邦古公路,埃塞俄比亞的沃雷塔至瓦爾迪亞公路和蘇丹的瓦德邁達尼至格達雷夫公路,工程尤為艱巨。

連貫索馬裏南北的貝布公路,全長962公裏,是中國對外援建的最長的一條公路,一九七三年七月開工,一九七八年五月建成,被索馬裏人民譽為“索馬裏最好的公路”。

馬達加斯加的木昂公路,全長223公裏,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開工,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建成。這條公路沿線為亞熱帶多雨區,年降雨量高達3800—4500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數多達二百四十至二百七十天,一年隻有半年能夠施工。因此築路極其困難:一是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往往使已經成型的路基來不及鋪築砂礫料,就變成被雨水浸泡的泥塘,不得不重複作業;二是沿線多為原生狀的風化殘積粘土,加上雨量大,植被茂密,土壤含水量高達40—60%,經壓路機碾壓之後,反而成了似同橡皮的土壤;三是森林茂密,有的路段樹大根深,伐倒一棵樹,往往要深挖幾米,才能找到根基。此外,沿線山多岩石多,河深砂礫缺,築路所需的250萬方砂礫石料,不得不爬山涉水,到遠處開采,長途運輸,道路泥濘,運力不足。但是,在馬達加斯加政府和當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300多名中國專家和1600多名馬方工人密切合作,精心施工,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奪取了築路工程的全麵勝利。這條公路的建成,將馬達加斯加首都同瀕臨印度洋的主要出海口——塔馬塔夫港連結起來,成為全國的主要交通動脈。馬達加斯加朋友把它稱為“馬中友誼之路”。

埃塞俄比亞的沃瓦公路,一九七五年五月開工,一九八三年五月建成。該路全長294公裏,穿越非洲大裂穀、高原穀地和大岩壁,有一半左右的路段處在海拔3000米以上,全線500萬土石方中有40%為石方,850米長的大岩壁石方量多達12萬立方米,地形複雜,工程量大,施工條件十分困難。施工期間,正值沿線地區局勢動蕩多變,動亂事件時有發生。中國專家組就是在這樣特殊困難的條件下,嚴格履行兩國政府協議,始終堅持施工,曆時八年(實際施工時間不足六年),終於建成了這條公路。中國專家的出色表現,給埃方官員和沿線人民以及在埃工作的其他國家的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埃方官員對中國專家說:“你們為埃塞俄比亞作了一件大事,人民不會忘記你們。”這條公路的建成,對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九七七年三月建成的蘇丹瓦格公路,地質條件更為特殊。這條全長227公裏的公路,沿線多為灰黑色和黃褐色的“棉花土”。這種土壤遇水膨脹,失水又收縮龜裂,幹燥狀態下具有很高的承載力,但一經浸水便變得鬆軟,甚至完全失去承載能力,每到雨季,地麵上漲達10多厘米,對道路有極大的破壞力。當地常年氣溫高達40—60攝氏度。中國專家組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為蘇丹建成了這條主要交通幹線。一九八一年五月至一九八四年十月又完成了加鋪瀝青混凝土路麵的工程。這條公路及橫跨青尼羅河的漢圖布公路大橋(全長507.5米,是中國援外跨度最大的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的建成,溝通了青尼羅河兩岸,使蘇丹的主要產棉區吉齊拉和主要高粱產區格達雷夫,同首都喀土穆及其他城市連結起來,成為首都通往紅海的主要出海口——蘇丹港公路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蘇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公路、鐵路項目中修建的橋梁外,中國還幫助越南、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拉伯也門、民主也門、伊拉克、索馬裏、塞拉利昂等國修建了單獨的橋梁21座,總長3994米。此外,還向越南提供了成套橋用鋼梁和橋工隊裝備,由其自行建橋。

伊拉克的摩蘇爾橋,是一座長667米、寬20米、高22米,跨越底格裏斯河的大橋,連接南通首都巴格達、北通土耳其的公路,一九七六年二月動工,一九七九年五月建成。這座箱型拱橋具有中國民族風格,造型優美,工程質量好,贏得了伊拉克政府和人民的讚譽。

塞拉利昂的曼格橋位於北方省的曼格鎮附近,是跨越小斯卡西斯河的公路橋,全長362米,橋型為鋼筋混凝土空腹式無鉸雙曲拱,引道長3.3公裏。坎比亞橋也在北方省,是跨越大斯卡西斯河的公路橋,是塞拉利昂通往幾內亞的公路幹線上的一座主要橋梁,全長360.22米,橋型與曼格橋相同,引道長3.1公裏。這兩座橋分別於一九七六年三月和一九七八年一月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塞拉利昂西北部的陸上交通條件,促進了塞國內及其同鄰國的物資交流。

二、鐵路

中國對外援建的鐵路項目共15個,主要有:幫助越南修複、新建、改建鐵路,幫助柬埔寨修複金邊至磅遜港鐵路和金邊至波貝鐵路,坦桑尼亞至讚比亞鐵路,朝鮮地下鐵道等,至一九八二年均已完成,總長3152公裏,其中新建2262公裏。

中國幫助坦桑尼亞、讚比亞修建的坦讚鐵路,全長1860.5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這條鐵路於一九七○年十月動工興建,一九七六年五月全部建成通車,成為連結坦讚兩國的重要交通幹線,為讚比亞提供了一個新的出海口,促進了坦讚兩國的經濟交流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為鄰近國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朝鮮平壤地下鐵道,由本線、大普線、聯絡線和車輛段組成,有18個車站,2個車輛段,線路總長29.6公裏。根據兩國政府協議規定,中方負責提供機車、車輛、設備和部分材料,派遣專家指導設備安裝調試,朝方自行組織土建施工。該項目從一九七二年七月開始,分三期施工,到一九七八年九月共建成線路23.69公裏,車站15個,車輛段1個,並正式通車使用。剩餘5.91公裏線路和3個車站、1個車輛段的設備材料,中方已於一九七八年底交付完畢。這個項目工程複雜,技術要求高。為適應朝方需要,中國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對電動客車、大高度自動扶梯、集中調度、機車信號、自動停車、變電、遙控等設備和裝置進行了大量試製試驗工作,由全國300多家工廠負責設備製造。中國共提供了3.6萬噸設備材料,包括電動機車、客車112輛,自動扶梯50台,電力、通風、給排水、通訊信號、車輛段等主要設備8000台件,鋼軌1.02萬噸,各種電纜1300公裏;先後派出200餘名工程技術人員赴朝工作。地下鐵道建成通車後,金日成主席發布政令,向全體中國專家授勳。樸成哲副主席受金日成主席委托接見了中國專家。他說,技術組的同誌們為地鐵通車不分晝夜奮戰,是兩國友誼的一個象征。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一年,中國先後幫助越南新建、改建和修複的鐵路,共長883.39公裏。其中,主要有河內至友誼關(原名睦南關)段166.9公裏,河內至老街段285.1公裏和河內至南定段54公裏,共506公裏鐵路修複工程;友誼關至安員段、東英至劉金段、克夫至曲榮段共377.39公裏的新建、改軌工程。這些項目不少是在戰爭環境中進行施工的,中國築路員工付出了十分艱巨的勞動。

三、船塢、港口、機場

援外交通項目中,除公路、鐵路外,還援建了馬耳他幹船塢,毛裏塔尼亞港口,越南、柬埔寨的民用機場等6個項目。

馬耳他位於地中海中心,修船業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幫助馬耳他建設的30萬載重噸級修理用幹船塢及碼頭工程,是中國援外第一個大型水工項目。該工程一九七五年一月開工,一九八○年九月竣工,經過試用於一九八一年十月正式移交馬耳他政府,被命名為“馬中友好塢”。船塢、碼頭及其附屬設施各個係統的設備聯動運行一直正常,已成為馬耳他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毛裏塔尼亞友誼港,位於首都努瓦克肖特大西洋岸邊,擁有3個萬噸級泊位,2個工作船泊位,設計年吞吐量為50萬噸。這個項目包括碼頭、引橋、防波堤、航道、航標、港池等工程及港務局辦公樓、海關和警察辦公樓、庫房、發電變電工程、供水排水工程等附屬設施。由於港口的自然地理條件差,沿海沙岸平直開敞,毫無掩蔽,大西洋終年都有長周期的湧浪,不利於海上作業,加之陸上風沙大,氣溫高,建港困難很多。一九七五年八月開始進行港口勘測工作,一九七九年四月動工興建,中國先後派出施工技術人員近1000人次,提供設備物資3萬多噸,施工機械500多台,包括轉口的大型施工船隻、機械55台(艘)。施工中,中毛兩國工程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克服了多次大湧浪給施工帶來的巨大困難,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經過七年多時間的緊張施工,終於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建成了友誼港,實現了毛裏塔尼亞人民多年來的願望。努瓦克肖特原來的老港口年吞吐量僅7萬噸,海輪不能直接靠岸,須用駁船倒運,經常壓船。友誼港建成後,吞吐量迅速增加,壓船現象不複存在。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七日,毛裏塔尼亞政府為友誼港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由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鄭拓彬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應邀參加。毛裏塔尼亞裝備部長恩迪亞耶在講話中一再表示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感謝,並稱讚友誼港是“一座反映人類創造智慧並有經濟效能的建築物,它使毛中友誼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將對我國公民和國家生活不斷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毛國家元首塔亞上校在揭幕剪彩後,參觀了港口,並登上停泊在碼頭的中國遠洋貨輪“天台山號”,在航行日誌上揮筆留言,寫道:“這一雄偉壯觀的工程是毛中合作的結晶。我們毛裏塔尼亞人不會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我們的援助,願真主保佑我們的友誼與合作不斷得到加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