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生;崇禎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卒。地理學。
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的地主家庭,先世科舉成名,有很深的家學淵源,祖傳萬卷樓留下不少藏書,對他博覽群書是十分有利的條件。徐霞客天資聰慧,幼時入讀私塾,文章和詩雖然寫得很好,但和一般人不同,對誦讀經書,科舉應試之事不感興趣,他喜歡讀曆史、地理和遊記一類書籍,從而產生了旅行考察的願望。他的愛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父親徐有勉是一個潔身自好的隱居之士,在明末政治腐敗、內外危機深重的情況下,無意功名利祿,厭惡官僚權貴,而喜歡自然山水,“為園自隱”,居家治圃為樂。徐有勉逝世後,母親管理家業,她是個目光遠大、能力很強的婦女,她常鼓勵徐霞客:“誌在四方,男子事也。……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在她的開導下,徐霞客走上了旅行考察祖國山川的道路。當徐霞客第一次出遊時,她親手準備行裝,還仿古做了一頂遠遊冠,以壯行色。
徐霞客生活在明代末年,對過去輿地著作脫離實際十分不滿,他說:“昔人誌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即江河二經,山脈三條,自記載以來,俱囿於中國一方,未測浩衍,遂欲為昆侖海外之遊。”“山川麵目,多為圖經誌籍所蒙。”可見他已深感實地考察與擴大地理視野的重要,而決心廣遊四方,用野外調查的新知識來厘訂錯誤,改造傳統地理學的研究。
徐霞客自20歲(1607)遊太湖開始,到54歲(1640)從雲南抱病回家為止,前後30餘年經常出遊野外,其行蹤遍及現在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6個省和自治區(見徐霞客旅行路線圖)。早期他因老母在堂,每次出遊時間不長,所去地方多是當時佛教或道教所在的名山聖地和國內著名風景區,如泰山、天台山、雁蕩山、白嶽山、黃山、武夷山、九華山、廬山、嵩山、華山、太和山、羅浮山、盤山、五台山、恒山等。通過遊曆,寫下了名山遊記17篇。後期的西南各省之行,是徐霞客一生中出遊時間最長的一次。崇禎九年(1636)九月他從江蘇江陰出發,經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於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到達雲南西部的騰衝。他在遊記中詳細記載了所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情況,特別是對岩溶地貌的分布、類型和特點作了廣泛的考察與描述,使這方麵的認識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為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徐霞客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登山探洞,溯江尋源,出入各種險惡環境,表現了一個旅行探險家不畏險阻、不辭勞瘁、勇於探索的可貴精神。在石灰岩地區,他常攀援在危崖峭壁之上,爬行於迂回黑暗的洞中。如崇禎十年(1637)五月十三日,他肩梯束炬遊廣西青珠洞,入內“西行四五丈,有竅南入,甚隘,悉去衣赤體,伏地蛇伸以進”。同年六月二十八日遊廣西融水縣真仙岩,進入後洞時,見石下橫臥一條巨蛇,徐霞客為探明深處情況,不顧危險,從蛇上跨越而入,又跨越而出。在山川地理的考察中,徐霞客經常冒雨踏雪,不為冰雪泥濘所阻,如萬曆四十四年(1616)二月遊黃山,風雪交加,上山石級為積雪所填平,由下而上,“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他“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就這樣登上了黃山主峰。又如崇禎十年(1637)在廣西融水縣雨中探洞,頂踵淋漓,路滑難行,左右覓路不得,毫不氣餒,經過四誤四返,終於找到了鐵旗岩的洞口。徐霞客爬山涉水,不避艱險,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如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一日行至貴州大馬尾河,水勢暴漲,“乃解衣泅水而渡”。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十二日遊雲南點蒼山下的清碧溪,“為石滑足,與水俱下,傾注潭中,水及其項”。
在明王朝的統治麵臨覆亡的時期,徐霞客出遊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旅途很不安全,多次遇盜絕糧,崇禎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由湘江舟行至湖南南部的新塘過夜,晚間群盜喊殺入舟,他在亂刀交戟之下,赤身其間,雖幸免受傷,但旅資全部被劫,所帶家藏書籍和友人信劄,有的搗入江底,有的隨舟焚毀,身邊僅餘一褲一襪,亦火傷水濕。在如此嚴重挫折麵前,有人勸他返家重來,他堅定回答:“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斷然拒絕規勸,決定就地求助友人籌借盤費,立下字據,以家中田租償還,繼續踏上了西行的旅程。湘江遭劫後,徐霞客經過多方努力借來的路費為數不多,生活相當困難,惟恐再失,把錢藏在鹽筒裏,但在西行途中又接連被竊,在挫折麵前,徐霞客不悲觀,不退縮,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難。
徐霞客通過長期而艱苦的旅行考察,寫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遊記著作《徐霞客遊記》,對所經各地的山脈、河流、岩石、地貌、氣象、生物、物產、交通、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城鄉聚落、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有詳細記載,體現了他實地考察成果的豐富多采。
1.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徐霞客在地理學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對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廣西、貴州和雲南三省有厚層石灰岩的連續分布,麵積達50萬平方公裏,地處熱帶、亞熱帶,高溫多雨,岩溶地貌發育最為典型。徐霞客於1636—1640年在這個地區作了廣泛考察,對岩溶地貌的分布、類型、特征和成因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研究。遊記中記載了峰林、孤峰、石芽、溶溝、落水洞、漏鬥、豎井、岩溶盆地、岩溶窪地、岩溶天窗、盲穀、幹穀、天生橋、岩溶湖、岩溶泉、穿山、溶帽山、溶洞、石筍、石柱、地下河、地下湖、洞穴瀑布等20多種岩溶地貌的特征,將它們定名和分類。如廣西和貴州有很發達的石芽、溶溝地貌,徐霞客對它的描述是:“石骨,如萬刀攢側,不堪著足。”“石齒如鋸,凹凸不平,橫鋒豎鍔,莫可投足。”他形象地稱“石芽”、“溶溝”這種地貌為“石齒”。關於岩溶天窗,記載江西永新縣的梅田洞,“中有一穴直透山頂,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層,仰而望之,若有仙靈遊戲其上”。又記載廣西三裏的韋龜洞,“其西即洞門,門北向,初入甚隘而黑,西南下數步……頂有懸空之穴,天光倒映,正墜其中”。關於峰林地貌,徐霞客用石山或石峰來稱呼,他描寫廣西漓江兩岸的峰林說:“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以優美的筆調讚美陽朔周圍的峰林為“曉月漾波,奇峰環棹”,“縣(陽朔)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峰林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分市甚廣,徐霞客在全麵考察了這個地區後指出:從雲南羅平縣至湖南道縣之間為峰林的分布區。他的這一看法與近代地貌學者的調查基本相符。但是他也觀察到在這個廣大區域內,地貌並非完全一樣,例如柳江沿岸就和桂林、陽朔有很大的差別。崇禎十年(1637)徐霞客從柳州向西北行的路途中,便將這種地區間地貌類型變化的特點,觀察和描寫得十分清楚:“自柳州府西北,兩岸山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間,忽石峰數十,挺立成隊,峭削森羅,或隱或現,所異於陽朔、桂林者,彼則四顧皆石峰,無一土山相雜,此則如錐處囊中,猶覺有脫穎之異耳。”在對比分析各地岩溶地貌的差異後,徐霞客還將西南三省分為三大區,即雲南高原南部、貴州高原南部和廣西盆地,這既和現代地貌學的分類基本相符,也有地貌區劃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溶洞的發育是石灰岩地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徐霞客在旅途中對探查洞穴十分注意。根據統計,《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石灰岩溶洞有288個,徐霞客親自入內考察的有250個。在考察中,他對洞的形狀、大小、深淺和洞口朝向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洞中情況如洞穴生物、洞穴堆積物、洞穴水文、洞穴利用等都有認真的觀察和記述。對有些大的洞穴,為了深入研究其內部情況,他還幾次入內反複觀察,如桂林七星岩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洞穴體係,他於1637年曾兩次前來考察,作了詳細的記錄。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對七星岩進行了實地勘測,他們發現徐霞客當年踏勘過的15個洞口,至今大部分還可以找到,他們測繪的七星岩平麵圖和素描圖,也都證實了徐霞客觀察與描述的準確性。320多年前,徐霞客憑目測步量得到如此準確的結果,是十分驚人的。
水在岩溶地貌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徐霞客通過觀察地表水與地下水對石灰岩的溶解作用,而對某些岩溶現象的成因和發育作出了正確的解釋。例如他指出溶洞中的鍾乳石與石筍的形成,是由於石灰岩中的水不斷滴下後,經過蒸發,由碳酸鈣凝結而成;此外,他認為落水洞是由水的溶蝕和衝刷所成;地下河的頂棚陷落後,在地表能造成漏鬥和峽穀。他的這些認識來自實際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