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中國古代係統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驅,也是世界上岩溶學和洞穴學的先驅者。他在石灰岩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生動而準確地描述了岩溶地貌的特征,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在地理學史上應該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他的遊記著作應該是世界上研究岩溶地貌最早的寶貴文獻。

2.河流水文

徐霞客在大量描述地貌的同時,對各地河流的分布和水文特征也有很詳細的記述。遊記中記載了江、河、溪、瀆、澗等大小河流500多條,有發源地、流域麵積、流速、含沙量和侵蝕作用等水文情況的描述。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它的源流問題,曆來引起人們的重視。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禹貢》有“岷山導江”的記載,意即長江發源於岷山。《禹貢》是儒家經典,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它的經文是不容懷疑的,因此曆史上雖然有人已認識到長江的正源應該是金沙江,但也不敢出來否定《禹貢》的“岷山導江”說。徐霞客因家住長江入海附近的江陰,自小看見長江江麵寬闊,江水滾滾東流,引起了研究它的上源的興趣。年長之後,旅行黃河南北,看見黃河“河流如帶,其闊不及長江三分之一”,又使他產生了為什麼長江源短,而黃河源長的疑問。他帶著這些問題,在1636—1637年的考察中,經過調查研究,寫下了《江源考》的論文。他在文中指出:《禹貢》說長江的源頭出於岷山,而實際上不在岷山;岷江流入長江,不一定就是長江的江源,這正如渭水流入黃河不一定是黃河的河源一樣;如果把長江上遊的大渡河、岷江和金沙江進行比較,岷江沒有大渡河長,而大渡河又沒有金沙江長,所以推斷江源,應當從金沙江開始。在當時封建理學的統治下,徐霞客擺脫經書的束縛,敢言前人所不敢言,理直氣壯指出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使流傳1000多年的謬誤得到了糾正。

通過長期的野外考察,徐霞客對河流的侵蝕作用也有正確的觀察記述。如在湖南茶陵的雲嶁山記載:“大溪自北來,直逼山下,環繞山峽,兩旁石崖水齧成磯。”在廣西扶綏對右江和左江的侵蝕情況作了描述,說右江“江流擊山,山削成壁”,說左江“江流自南衝湧而來,獅石首扼其銳,迎流剜骨,遂成猙獰之狀”。由這些實例可以看到,徐霞客已認識到河流侵蝕兩岸山嶺,把山嶺侵蝕成為崖壁和岬角。河流的侵蝕作用,在徐霞客的筆下已成為塑造地表形態的動力之一。

河流侵蝕力量的大小與流速有關,而流速又與河床比降有關。徐霞客於崇禎元年(1628)考察福建的寧洋溪(今九龍江)和建溪後,對比這二條河流發源地的高程與流程,得出了比降與流速的關係。他說:“寧洋之溪,懸溜迅急,十倍建溪,蓋浦城至閩安入海,八百餘裏;寧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餘裏;程愈迫,則流愈急。況梨嶺下至延平,不及五百裏,而延平上至馬嶺,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嶺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則減,雷轟入地之險,宜詠於此。”徐霞客的這段論述是很科學的,他用基準麵和發源地高程相近似的兩條河流相比較,認識到河床比降大小與河源距海遠近有關,發源地高度相等的河流,流程愈短則比降愈大,流速愈大,河流的侵蝕力量也因之愈大。

3.植物地理

徐霞客的植物知識相當豐富,他在書中記載了150多種植物,並對植物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作了很多觀察,取得了規律性的認識。

海拔高度增加,氣溫相應降低,風速加大,故植物隨高度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徐霞客攀登浙江天台山之後寫道:“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迥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後來遊雲南的棋盤山時又看到:“頂間無高鬆巨木,即叢草亦不甚茂,蓋高寒之故也。”這些記載表明徐霞客對海拔高度影響植物的分布和開花日期,已有了明確的認識。

緯度對植物花期和分布的影響,徐霞客也有觀察記載。崇禎十二年一月三日(1639年2月5日),他看到雲南雞足山上的杏花、桃花已開放,花朵繁茂。24天後,他北上麗江,發現麗江地區的“杏花始殘,桃猶初放,蓋愈北而寒也”。也就是說同一個時期,地理緯度高的地方比地理緯度低的地方氣溫低,所以桃、杏的開花日期也晚些。由於緯度的影響,植物分布有一定界限,這種現象徐霞客在廣西的南丹觀察到了,他寫道:“龍眼樹至此無”,而在南丹的東南約90公裏的德勝則“多”。

高山上的氣溫低,風大,不僅影響植物的分布,而且也使植物的形態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徐霞客也有觀察描述。如他攀登安徽黃山的天都峰時寫道:“其鬆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幹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徐霞客遊記》中還記有很多實例,反映了地形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如記載山西恒山的北坡樹木茂密,長達50裏,而南坡都是野草,沒有林木;在考察雲南的點蒼山時指出:“頂皆燒茅流土,複棘翳,惟頂坳間,時叢木一區,棘翳隨之。”

4.火山與地熱

崇禎十二年(1639)徐霞客來到雲南西部的騰衝,考察了附近的火山遺跡。他懷著極大的興趣攀登打鷹山,描述了山上的火山口、火口湖,並看到“山頂之石,色赭赤而質輕浮,狀如蜂房,為浮沫結成者,雖大至合抱,而兩指可攜,然其質仍堅,真灰之餘也”。這裏說的是打鷹山上的浮石,他對浮石的形狀、質地的描述,不但很正確,而且認為浮石是由火山噴發物所形成,這種解釋也是合乎科學道理的。徐霞客關於浮石的描述和解釋,可能是曆史上的最早記載。

地下熱水是一種天然能源。徐霞客在雲南考察和記載了18個地方有地下熱水,按水溫可分為溫泉、熱水泉、沸泉三類,其中溫泉12處,熱水泉和沸泉各3處。他對地下熱水作了很多逼真而生動的描述,如在騰衝的硫磺塘觀察沸泉時寫道:“水從下沸騰,作滾湧之狀,沸泡大如彈丸,百枚齊躍而有聲,其中高且尺餘。”1982年作者到這裏考察時測得水溫98℃,說明徐霞客當時的描述是真實的。他的遊記中還記載了當時人們利用地下熱水的情況,其中最普遍的是用來淋浴治病,其次是從地下熱水中提取硫磺、硝等礦物資源。當年徐霞客在騰衝硫磺塘看到的采磺技術,至今仍然在使用。他所記載的這項技術,是迄今為止見之文獻的最早記載。他所描述的硫磺塘一帶大量熱泉、沸泉的活動情景,非常細致動人,使讀者感到似乎身臨其境。近10多年來許多地質地理工作者來這裏考察,證明《徐霞客遊記》所述翔實,並參照書中的有關記載,作出了300多年來這裏的地下熱水的壓力、溫度與流量都無衰減的結論,可以放心開發利用。

5.人文地理

徐霞客每到一地,除描述當地的自然情況外,還很注意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觀察人們改造和利用地理環境的各種活動,記錄了大量人文地理的資料。手工業方麵,《徐霞客遊記》中有造紙、采礦、榨油、煎鹽、開采大理石等的記述,其中采礦業記載最多,記有金、銀、銅、錫、鉛、煤、硫磺等10多種礦物資源的產地20餘處,有些礦是開采和冶煉結合起來,規模很大。農業方麵,關於農作物的種類、生長分布、地區差異、農田水利、耕作製度等均有記載。商業貿易活動,有城鄉的集市、商人的販運和物價貴賤等情況的記載,特別是對湖南商人將魚苗運往廣西,雲南和廣西的客商將錫、銅運往外省的盛況,徐霞客作了重點記述。至於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與緬甸進行貿易或者以物易物的情況,在他的遊記中也有反映。交通運輸方麵,除對水上的舟船航運、陸上的馬騾駝運以及重要城市間的交通幹道有不少記述外,最有特色的是在雲南、貴州的高山峽穀之中,少數民族人民建造藤橋、鐵索橋以溝通往來的情況。此外,在他的遊記中還有以犛牛、大象作為運輸工具的記載,今天除在雲南西雙版納還有少數野象外,其他地方已見不到象了,至於養象作為運輸工具的更是不存在了,徐霞客的記載對研究象在中國的分布和有關問題是很有價值的。城鄉聚落方麵,記錄了大量居民點,大如杭州、衡陽、桂林和昆明等城市,小至廣大農村的村鎮,有地理位置、規模大小和形態特征的記載。廣西、貴州和雲南三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遊記對10多個少數民族的生產情況、衣食住行、民族語言,特別是衣服裝飾、發型和各種節日的風俗習慣,都有很生動的介紹。徐霞客愛山愛水,但他的目光絕不僅僅停留在山河水石之間,而對各地的文化古跡,也傾注了極大熱情,作了大量的描述記載,構成了文化景觀的重要一環和旅遊地理的重要內容。《徐霞客遊記》中還有關於政治地理、曆史地理等方麵的內容,總之,人文地理現象的觀察記述,構成了《徐霞客遊記》中很豐富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