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生;約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手工業技術、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哲學、經濟學、文學。

16—17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萌發,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天崩地解”的時代,認為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具有“別開生麵”的特色。這時不僅啟蒙社會思潮興起,還興起了啟蒙科學思潮。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和王夫之等人都是在這一時代應運而出的代表人物。

宋應星出身於書香世家。其曾祖宋景(1476—1547)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曆任山東參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書轉兵部尚書,進京師都察院左都禦史(正二品),卒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諡莊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閣臣。他為官清廉,曾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政策,史稱其“有古大臣風”,對宋族後代有很大影響。宋應星祖父承慶(1522—1547)為宋景的第三子,少有大才,誌競進取,邑庠生(秀才),青年夭卒,未酬其誌。遺一孤子國霖(1547—1629),即宋應星之父。宋國霖少孤,在母顧氏和叔和慶(1524—1611)照養下成人,少補諸生,在庠40年,一生為秀才,未出仕。宋國霖有4子,長子應(1578—1646)、次子應鼎(1582—1629)、三子應星、幼子應晶(1590—?)。其中應升與應星為魏氏(1555—1632)所生。自宋景至宋承慶一代時,宋家猶鼎盛,但至宋國霖時家境漸以蕭條。

奉新地處江西南昌府境內,明代這裏文風很盛。宋應星幼時與兄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和慶是隆慶三年(1569)進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進廣西柳州府通判,未幾辭官歸裏,在本鄉興辦教育事業。宋應星在家塾中初投師於族叔宋國祚,繼而就學於新建舉人鄧良知(1558—1638)。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韻語”(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本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等書。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遊,相互催詩,相互激勵,縱談天下事。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隻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

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今北京)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曰敬(1558—1636)。舒曰敬字元直,號碣石,南昌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是個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時名公巨卿皆出其門下”。萬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時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崇禎四年(1631)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回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該年其兄宋應升調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因為所有主要著作都發表於此期間。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他任期未滿,於崇禎十三年(1640)辭官歸裏,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毫州(今安徽阜陽地區)知州(正五品),然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官員多出走。他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當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占京師,明亡。四月,清兵入關,建都北京,宋應星成為亡國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為弘光元年。南明時,宋應星被薦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於省及府州之間的地區長官),但宋應星均辭而不就。明亡前,宋應升已升任廣州知府,明亡後亦無意戀官,遂掛冠歸裏。

宋應星弟兄寄希望於南明,但此政權由閹奸阮大铖、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權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應升於1646年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大約卒於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卒後遺有二子,長子士慧字靜生,次子士意字誠生,二人均有文才,人稱“雙玉”。宋應星生前教導子孫,一不要科舉,二不要做官,子孫皆能奉父祖遺訓,在家鄉安心耕讀。至清嘉慶年(1796—1820),他的後代都成為貧苦農民。

宋應星一生適值明末亂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明政權又相當腐敗,社會經濟狀況愈益惡化。他年輕時曾想通過科舉入仕途徑,施展其濟國濟民的政治抱負,但多次會試的失利,使他目睹考場與官場弊端叢生的黑暗現象,終與科舉決裂而轉向實學。他在會試途中,對南北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作了大規模科學考察,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在這萬裏行程中他還作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對明末社會作了剖析。這都為他日後撰寫有關著作提供了素材。所以他雖曆盡艱辛拔涉幾十萬裏行程而未得中功名,但卻獲得極其珍貴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社會見聞。更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覺醒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宋應星才大學博,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作品可分為以下四大類:(1)屬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麵的有《天工開物》、《觀象》、《樂律》等;(2)屬於人文科學方麵的有《野議》、《畫音歸正》、《雜色文》、《春秋戎狄解》等;(3)介於上述兩大領域之間的有《原耗》、《卮言十種》等;(4)屬於文學創作的有《思憐詩》、《美利箋》等。總共有十幾種。這些著作都成於明末或明清之際,由於社會動亂,再加上作者有強烈的反清思想,故為清統治者所不容,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現在保留下來的有《天工開物》、《野議》、《思憐詩》、《論氣》和《談天》5種,而後兩種是《卮言十種》中殘存下來的。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主要代表作,此書於崇禎十年(1637)由友人資助刊刻。《天工開物》共3卷18章,計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鹹》、《甘嗜》、《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及《珠玉》等章,所敘述的內容涉及農業及工業近30個生產部門的技術。

《天工開物》所述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各章先後順序的安排是根據“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作出的。宋應星把與人民衣食有關的農業各章置於全書之首,其次是有關工業各章,而以不切國計民生的珠玉一章墊後,體現了作者重農、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

上卷有6章,多與農業有關,《乃粒》主要論述稻、麥以及黍、稷、梁、粟、麻、菽(豆類)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及有關生產工具,包括各種水利灌溉機械,並對以江西為代表的南方水稻的栽培技術介紹得特別詳細。《乃服》包括養蠶、繅絲、絲織、棉紡、麻紡和毛紡等生產技術,以及工具、設備、操作要點,特別著重於浙江嘉興、湖州地區養蠶的先進技術及絲紡、棉紡,給出了大提花機的結構圖。《彰施》介紹各種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詳於靛藍的種植和藍靛的提取以及從紅花提取染料的過程,還涉及諸色染料的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敘述稻、麥等的收割、脫粒及磨粉等農作物加工技術及工具,偏重介紹稻穀加工所用的風車、水碓、石碾、土礱、木礱及製麵粉的磨、羅等。《作鹹》論述海鹽、池鹽、井鹽等鹽產地及製鹽技術,尤詳於海鹽及井鹽。《甘嗜》主要敘述甘蔗種植、製糖技術及工具,同時論及蜂蜜及飴餳(麥芽糖)。以上是上卷各章內容概要,每章所述內容不是平鋪並列,而是有主有次,選擇重要產品為研究重點,突出介紹先進地區的生產技術。因此全書每章各節都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