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號曼公,自號有龍眠愚者、宓山子、無可、藥遊老人等數十個。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生於安徽桐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於江西萬安。物理學。
方以智一生的政治生涯曲折坎坷。早年懷才不遇,與東林黨和複社的人士交友,受到閹黨阮大铖的排擠。他不滿時政,對明末政治的黑暗、腐敗感到深惡痛絕;他又企望明王朝不致傾覆,反對農民起義,反對清兵入關。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曆官翰林院簡討、工部觀政,充定王、永王講官。1644年明亡後,他先後流亡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支持抗清鬥爭。清順治七年(1650),他出家為僧,過著苦行僧和學問僧的生活。康熙十年因受廣東反清事件的牽連,他在廬陵(今江西吉安)被捕,在押送廣東途中病逝於萬安惶恐灘舟上。
雖然方以智在政治上鬱鬱不得誌,但他在學術方麵卻成就卓然,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方以智出身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官紳和名士,在醫學、天算、地理、軍事等領域中都有很深的家學淵源,對於易學的研究更是數代相承。方以智少承家訓,受到父祖們的熏陶,養成了好學求進的習慣。他6歲時就知文史,7歲至15歲隨父宦遊,到過四川嘉定、福建霞浦、河北、北京等地,遊曆了不少名山大川,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覽勝探奇,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探討其中奧秘,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青年時代,方以智博采眾藝,縱覽群書,在哲學、文學、音韻學、訓詁、曆史、天文、數學、醫學、美術、軍事等領域都有所涉獵,而且還接受到一定的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從而奠定了他廣博的學術基礎。終其一生,他堅持為學,並撰寫有一百多種著作,其中,有《醫學》、《醫學會通》、《明堂圖說》、《內經經脈》、《醫集》等醫學著作。《醫學》、《醫集》二書已佚,其餘三種亦僅存手抄本。《醫學會通》和《內經經脈》為論述醫理、脈理、藥性以及醫方的著作,反映了方以智以易學會通醫學的思想。《通雅》一書是他集大成性的代表作,從1637年動筆至1666年出版,花了30年的心血。全書55卷,內容為“考證名物象數、訓詁聲音”,包括有天文、曆法、月令、農時、地理、器物、植物、動物方麵的記述。《物理小識》則是他在自然科學方麵的代表作。
《物理小識》一書的書稿寫成於崇禎十六年(1643),清初他流亡廣東時又重行修改。該書原附於方以智重要著作《通雅》之後,康熙三年(1664)單獨印刷行世。除卷首“總論”外,全書分為12卷,包括天類、曆類;風雷雨雪類、地類、占候類;人身類;醫藥類上醫藥;醫藥類下藥;飲食類、衣服類;金石類;器用類;草木類(上、下);鳥獸類(上、下);鬼神方術類、異事類等。從上引的12卷目錄中,可以看到《物理小識》一書內容極其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動植物、醫藥、人類以及人們的日常器用等無所不包,而且古今中外兼收並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中,有關自然科學的內容達近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