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傅山字青主,號公它、朱衣道人、嗇廬等。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中醫學、婦產科學。

傅山生於明末的書香門第,祖父是進士,父親為貢生。傅山自幼廣讀群書,14歲中秀才,深受當時山西督學文太清、袁繼鹹等人的器重和賞識。崇禎年間,政治腐敗,政客傾軋加劇。袁繼鹹受政敵的誣陷下獄,傅山為其入京奔走營救,使袁得以獲釋。明王朝複滅以後,傅山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積極參與反清複明的政治活動,於順治十一年(1654)因此而被捕入獄。出獄後即托誌於寫作,擅詩詞雜文,尤工於畫,然而他在醫學上更是遠近聞名。入清以後,家境日趨衰落,傅山遂以醫為生。他在一份“行醫招貼”上自稱“儒醫”,善治男女雜症,兼理內傷外感,“不發空言,見諸實效”。在所有臨證各科中,他尤精於治婦女疾病。著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其男科並非現代的“男性學”,而是一般的雜病內外科,包括傳染性疾病等傷寒科目在內。

傅山的主要成就是在婦產科方麵。他的《傅青主女科》篇幅雖然不大,全書2卷10門,卻包括了婦產科帶下、月經、妊娠、生理和病理產科80證,83個方子。他臨證的特點,是辨證細致認真,主張全麵分析病情,觀察患者各種表現,根據這些觀察所取得的資料,全麵分析,從而判斷病情。傅山臨證時一般不診脈,這在中醫傳統診斷法中是少見的,也與古人“四診合參”的見解是相違背的。但是它體現了傅山”談症不落古人窠臼,製方不失古人準繩”的風格。他認為,一般而論,症候表現在診斷中具有決定意義,傅山舍脈而從證,具有自己突出的特色。那麼,傅山並非不通脈理,相反,他對脈學有深入的研究,隻是在關鍵時刻,他才采取脈證互參的診斷方法。例如,他指出婦女心情不暢者,嫉妒者,常導致不孕,此時,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可茲判斷病情,則必須依脈判斷。他指出,此種不孕婦人與常人脈象不同,正常婦女,脈象必然“心脈流利而滑,脾脈舒徐而和,腎脈旺大而鼓指”,而心情抑鬱之婦女,其三部脈也必然出現鬱脈,亦即心、肝、腎三部脈皆鬱。傅山強調一般沒有其他症候可資依據,隻有舍證從脈,足見他在臨證中的靈活性。

傅山對婦女的生理和病理,正常生育與病態生育,都有深入的研究。如對婦女不育症,他提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有身體過度消瘦、過度肥胖、精神抑鬱嫉忌、犯有與結核病相似的骨蒸夜熱等多種因素,並且深入分析了這些病因導致不孕的機製,相當中肯。如指出肥胖不孕者,其體內脂肪積聚,必滿遮隔子宮不能受精,對妒嫉不孕,則指出因精神因素導致體內與生育有關的任、帶諸脈不通,阻塞胞胎之門等等,都是十分合乎情理的。對於婦女的生理變異,他也有細致的觀察。如婦人月經,數月一行,如果沒有其他任何症狀,而經行期間一切表現又與正常婦人無異,他指出這種狀態並非病態,而是一種生理現象。

傅山所著“產後篇”兩卷,專門論述產後婦女的調理。他認為人體患病,皆起於“氣血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後此種虛衰尤甚。對產後各種疑難雜症,均立有法則,以便於遵循。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婦產科學的手冊,簡明、扼要、實用,在中醫婦人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道光年間付梓以後,短短不到一個世紀裏,翻刻版本達40多種,可見它的價值!由於傅山醫術高明,尤對女科有突出貢獻,受到人民的尊敬,譽為“仙醫”、“神醫”。他所擬的方劑如完帶湯、引精止血湯、固本止崩湯、兩地湯、通乳丹等,至今仍為一些臨床家所采用。

傅山具有儒家正統思想,終生堅持不為清廷服務。由於他的聲譽及博學,曾被薦為康熙帝的博學鴻儒,但他堅拒不受,朝廷強行肩輿入京,他仍住在旅邸稱病。最後,清廷隻好賜他為“內閣中書舍人”放歸故裏。對於患者,他則是認真負責,曾說過:“凡歪好胡混文章子,從他妄行,不過出醜惹笑。若醫藥之道,偶爾撞著一遭,即得意以為聖人複出,不易吾言,留其說於人間,為害不小。處一得意之方,亦須一味味千錘百煉。”“鹵莽應接,正非醫王救濟本旨。”其中可能也含有政治影射的味道,但由此也可見他對醫藥實事求是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