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祚
薛鳳祚字儀甫。山東益都金嶺鎮(今山東淄博)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天文學、數學。
薛鳳祚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薛近洙為明萬曆年間進士,被授中書舍人,後來因為感憤於明宦官魏忠賢專斷國政,辭官回鄉,專門從事經學方麵的研究與著述。薛鳳祚少承家學,曾投師於孫奇逢、鹿善繼門下。著有《聖學心傳》。後來因他認為王陽明的學說隻重修煉心性而不能致用,便轉而學習各種實用科學。薛鳳祚起初向當時的學者魏文魁學習中國傳統的天文曆算方法,1652—1653年前後又至南京,向波蘭傳教士穆尼閣(Smogulecki)學習西方新法,並協同穆尼閣翻譯了西方天文曆算等方麵的著述。此後,薛鳳祚將當時各家曆算方法和有關實用科學方麵的知識以及他會通中西所編寫的天文著作彙編成《曆學會通》,此書於1664年刊行。薛鳳祚因之主要以其天文曆算方麵的工作而聞名於世。
據記載,薛鳳祚對兵法也頗為精通。明末天下大亂,他曾親自訓練鄉兵,修商山堡自固,無論戰陣之方,還是攻守之具,都能出新意於古法之外。
1676年,河道總督王光裕慕名聘請薛鳳祚佐治黃河、大運河,薛鳳祚考察河漕利弊,撰成《兩河清彙》8卷,提出了獨到的治河見解。
薛鳳祚學問廣博,其最重要的著述當推近60卷的《曆學會通》。此書分正集、致用、考驗三大部分,內容大致可劃分為兩方麵,其一為天文曆法,其二為天文曆法之外的各學科知識。
《曆學會通》的天文曆法部分包括考驗28卷,收有五種曆法,分別稱為舊中法、新中法、西域回回曆、今西法和新西法。其中舊中法6卷為元授時曆、亦即明大統曆;新中法1卷是授自魏文魁的東局曆法;西域回回曆1卷是自元代起與傳統曆法並用的回曆;今西法選要5卷選自《崇禎曆書》;新西法選要15卷則為傳自穆尼閣的《天步真原》,其內除天體運動計算外還有占驗的內容。
天文曆法部分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內容是薛鳳祚會通中西所作的曆法,它在12卷的正集中占有9卷,其中太陽、太陰經緯法原、五星經緯法原、交食法原各卷,分別是關於日、月、五星及日、月食的計算方法;太陽、太陰並四餘、五星立成、交食表各卷為上述計算所用表格及數據;經星經緯性情卷給出了以十二次劃分的全天較亮恒星的黃、赤道坐標和星等;此外還有中曆及辨日食諸法異同各1卷。研究表明,正集中的天文學理論主要取自穆尼閣的《天步真原》,而薛鳳祚對其所作的較為重要的變動就是以中國傳統的100分為1度的劃分法取代了西方的60進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