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又號盡凡居士。南彙(今屬上海)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卒。中醫學。
李中梓出身於官宦家庭,其曾祖父為地方武官,於抗擊倭寇侵襲中不幸犧牲,祖父亦為仕族,父親曾中進士,亦為武官。李中梓初習儒,鄉試為諸生,但進一步科舉則失利。後因體弱多病究心於醫,以自學為主。在理論上,以《內經》為基礎,博覽漢唐以後名著;受東漢張仲景和金代張元素等人的著述影響較為顯著。李中梓以儒通醫,治學嚴謹,注重由博返約。他從醫近50年,臨床經驗豐富,於疑難諸證之診療,辨治精細,常能出奇製勝,獲取良效。
在業醫過程中,李中梓與較多的名醫交友善,包括早於他的王宇泰、施沛、喻昌等名醫及晚於他的秦昌遇等時賢,能不抱門戶之見,相互切磋交流,從中吸取諸家之長。
在數十年臨床工作中,他先後撰寫多種著作,包括《內經知要》、《醫宗必讀》、《雷公炮製藥性解》、《傷寒括要》、《頤生微論》及由李氏手著而其門人所輯之《士材三書》等,影響廣泛的為前三種和《士材三書》。
《內經知要》2卷:作者鑒於《內經》原著卷帙較多,內容不夠集中,文字又較為精深難讀,遂選錄此書之重要內容予以歸類,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髒象、經絡、治則、病能八類。所輯《內經》原文均標示篇名,李氏結合基礎理論和臨床心得加注闡析;筆敘簡要,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成為《內經》分類選輯本中之名著。此書初刊於崇禎十五年(1642),後於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複由清代名醫薛生白予以重校加按,成為後世之通行本。刻本很多,建國後出版影印本及秦伯未之淺解本。
《醫宗必讀》10卷:此書為明代著名的臨床門徑書,其醫論部分介紹醫學源流、學醫方法及有關醫學理論探析,並附《內經》所述人體骨度、部位及髒腑圖說;次論中醫診法(以脈學為主);又次為《本草征要》,選錄李時珍《本草綱目》部分藥物,旁采諸家本草學說,結合己見,予以注釋;其後以介紹內科雜病為主,分述33種常見病證之因、證、治療,這是此書的主體部分。其特色在於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基礎,述理精要、中肯,選方實用有效,並附有案例,可資臨證參閱。此書刊於崇禎十年(1637),刊本達40餘種之多(包括舊刻本),是李氏的臨床代表作。
《士材三書》:這是李中梓所撰,由其門人尤乘整理、增補,包括《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篆》三種著作。《診家正眼》撰於明末,主要是一部脈學專著。李氏論脈,學術上宗法《內經》、《難經》理論,廣引明以前諸家脈學理論及個人見解予以注按、發揮,並能通過考核、對比前賢所論以闡析脈象;他對明以前廣泛流傳之高陽生《脈訣》在學術上予以辨誤,末附脈學總論。《本草通玄》為內容簡要之藥物著作,李氏按藥物之不同部類,收選341種,力求臨床實用,末附用藥機要等內容。《病機沙篆》撰於晚年,此書分列中風、虛勞、噎膈等十二種病證,介紹諸病之病因、病機、證治及處方,內容突出病機之闡析,論方俱備,以論為主,頗多新的見解。整理者尤乘於書末,附其手著《壽世青編》。此叢書初刊於康熙六年(1667),刊本達20餘種,影響較為深廣。
除上述著作外,李氏另編有《雷公炮製藥性解》,亦較風行;另有《傷寒括要》,刊於清代順治六年(1649),《頤生微論》(綜合性醫書)撰於崇禎十五年(1642)等。《頤生微論》為李氏早期著作,有數種明刻本和日刻本,後由其門人沈朗仲予以校訂、刪補,改名《刪補頤生微論》。
作為明代晚期的醫學家,李中梓是一位聲譽卓著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人物。他的著作說理精要,深入淺出,深受廣大讀者和後世醫家的推崇,其著述刊刻後的風行盛況,反映了他是祖國醫學的重要作家,可稱是我國在醫學普及方麵較早做出貢獻的人物。
在醫學理論方麵,李中梓以《內經》為宗,並受薛己、張介賓、王宇泰等名醫的學術影響。他善於歸納、總結前人的學術精要,參以個人的讀書心得和臨證經驗予以舉要、賅括、發揮。如他在《醫宗必讀》卷一中所闡論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陽陰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等為後世醫家所遵循。他在內科雜病方麵的闡論,尤為清代迄今多種醫著所引述,其醫案亦被收入《續名醫類案》等醫案名著中。
在勤於著述的同時,李中梓又善於教學。其侄李得其親授;門人有沈朗仲、尤乘、董宏度、郭佩蘭等;清代名醫馬元儀為其再傳弟子(沈朗仲門人),尤怡為其三傳弟子(馬元儀門人),均負盛譽,後世或有稱之為“李士材學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