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故事——《南史》(1 / 2)

中國古代典籍故事——《南史》

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紀傳體曆史著作。唐初史學家李延壽(生卒年不詳)撰著。共八十卷,記載了公元420~589年間一百七十年的四朝史事。本書依朝代先後順序編排,反映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曆史發展。書中突出南朝士族門閥地位,常將不同朝代一姓一族人物集結為一篇,資料選取刪減有失當之處,但文字簡潔易讀,為有價值的曆史著作。

陳後主傳

陳後主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名叔寶,字元季,小字黃奴,是陳宣帝的嫡親長子。公元553年生於江陵,他的父親陳頊(xü)做安成王,他被封為安成王世子。陳頊即位做了陳宣帝,立陳叔寶為皇太子。公元582年,53年的宣帝積勞成疾,眼看離歸西不遠,就下詔讓皇太子陳叔寶繼承大統。

有了遺詔,陳叔寶即位本已順理成章,不料圍繞繼位問題,竟演出了一場宮廷風波。宣帝有子四十二人,除了三人早夭、八人未及封王、後主已立為太子外,其餘三十人都封有王爵。其中叔寶的異母兄弟始興王叔陵心術不正,最想篡奪皇位。宣帝駕崩,陳叔寶伏屍哀哭之際,陳叔陵卻抽出藥利刃向叔寶砍來,長沙王叔堅快步趕來營救,才免得陳叔寶再挨第二刀,右衛將軍蕭摩河組織力量及時平叛,誅殺了叔陵,陳叔寶才得以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

三十一歲的陳後主親政之初,勵精圖治,還是很想做一番事業的。他獎勵拓土墾荒,擢用廉潔官吏,虛懷若穀,采納逆耳忠言,提倡節儉,禁止奢糜浪費,又廣施仁愛,為鰥寡孤獨者提供生活保障。如果陳後主能始終如一地實行這些政策,陳朝也許會興盛起來。然而在短短七年的執政時間裏,隻有剛開始一段時間極為短暫地出現了這樣的清明政治,一切轉瞬即逝。他感到陳朝已固若金湯、所以不再居安思危,加上身邊弄臣的蠱惑,不再勤於國政,常常縱情於酒色之中,很快成了一位昏君。

陳後主荒於酒色,不理政事,他所寵幸的奸佞小人在朝廷上做高官的竟有五十人之多,後宮中以美貌巧態來取悅陳後主的女子有一千多位。他冷落賢惠有才的沈皇後,卻常常和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位深受他寵愛的妃嬪夾坐在一起,又讓江總、孔範等十名寵臣一起宴樂,把他們稱為“狎客”。先讓八位婦人創製五言詩寫在彩箋上,接著讓十名狎客立即酬和作詩,誰最後完成就罰喝酒。君臣後妃酣飲達旦。

陳後主昏憒糊塗不分賢愚,無故廢立太子。後主長子名胤,生母孫姬因生育而死,沈皇後養為己子,後主即位後立胤為皇太子,胤敏而好學,有才有識。張貴妃本是貧寒之家的女兒,父兄以織草席為業,剛入宮時,張貴妃隻是龔貴嬪的侍兒,後主一見鍾情,寵幸無比,就立她為貴妃,生子名深。後來陳後主就以自己聲色好惡為標準,廢棄了原太子胤而立張貴妃的兒子深為太子。

陳後主用人不分正邪賢愚,往往任人唯親任人唯寵,他聽信寵臣施文慶的推薦,重用沈客卿等無才無德之人。後主因為修建宮室造成國庫空虛,籌款無方,沈客卿奏請後主不問士庶一律征收關市稅,僅此一項就使百姓叫苦不迭。另外一些寵臣倚勢橫征暴斂,濫施酷刑,以致牢獄人滿為患。盡管百姓怨聲載道,後主卻因為收入增加而充耳不聞,認為施文慶舉薦了賢才能臣,所以事無巨細,都委托他辦理。

陳後主更不會處理與周鄰的關係。後梁的宗室蕭岩、蕭王獻率文武官吏和百姓十萬人降陳,他卻不信任他們,將二人與部眾分開,又派將遙相牽製,以防意外。但他卻忽略了真正的威脅是隋朝。陳後主既不能與隋朝友好相處,又不能積極備戰抵禦侵襲。隋文帝禪伐北周之後,與鄰國陳朝友好過一段時間,後來舉兵攻打陳朝,但聽說宣帝駕崩就班師回朝,並派使者吊唁,態度謙恭,陳後主卻誤認為隋朝膽小勢弱,在回複隋朝文帝的信中口氣驕橫不可一世,後來當隋軍已有南下企圖時,掌管機密的中書舍人施文慶、沈客卿不但隱瞞不報軍情,反而極力慫恿陳後主籌備一年二度的元會大典——皇帝在元旦接受眾臣朝拜的禮儀。為了元會大典,沿江所有戰船調往京師附近,自撤軍事樊籬,造成了江防空虛。群臣進諫時後主笑著說:“金陵城有帝王之氣,齊兵三度攻打,周兵二次襲擊,無不敗回,隋軍此番要來一定是自取失敗!長江天塹。豈是隋軍可以飛渡的?”之後仍然奏樂飲酒作詩,不知國家麵臨的災難。

隋文帝楊堅在統一了中國北方半壁河山後,看時機成熟了,就準備舉兵滅陳。他對仆射高潁說:“我作為百姓的父母,豈能因為限於長江一衣帶水而不拯救江南的百姓呢?”隨後以陳朝接納叛臣蕭岩、蕭王獻為口實,數罪並舉,發了一道討陳檄文,列舉後主二十條罪狀,印發了三十萬份,散播到大江南北,為舉兵伐陳做好了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