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故事——《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代表作品。司馬光生於1019年,死於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人稱涑水先生。為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閑居洛陽15年,撰成《資治通鑒》。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主持朝政,盡廢新法。其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資治通鑒》上,亦能作詩,詩風平實而有興寄,著作還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80卷,有《四部叢刊》影印宋本。
《資治通鑒》成書於1084年,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294卷,又奇異、目錄各30卷。上起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顯德6年(959年),按年敘事,共1362年,往上與《左傳》僅差78年,不相銜接。《資治通鑒》除取材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通鑒》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對於國家的興亡,政治的好壞,君主的賢愚,官吏的好壞,《通鑒》寫得最多。特別像漢高祖、漢光武、隋文帝、唐太宗、漢文帝、漢景帝、北魏孝文帝、漢宣帝等在曆史上很有成就的皇帝。《通鑒》記載都很詳細。另外,像西漢元帝、成帝、東漢恒帝、靈帝、陳後主、隋煬帝等敗國之君也介紹得很詳細。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通鑒》的政治史中,軍事的記載也很突出,有統治階級爭奪政權的戰爭,有農民起義和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有漢族和其他各族間的戰爭、還有對外的戰爭,1000多年間,大大小小的戰爭不知道有多少次,《通鑒》均不厭其煩地作了記載。除了政治外,《通鑒》也有經濟方麵的記載,田製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其他如興修水利。鑄造錢幣,校定衡量等,都有記載。《通鑒》在文化方麵的記載也不少,還記載了佛教、道教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鬥爭情況。除敘述史實外,《通鑒》還有一部分曆史評論,一部分是司馬光自己寫的,另一部分是選錄前人的評論,共約218篇。
《通鑒》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麵的記載比較詳盡而真實,反映了中國古代曆史發展的基本麵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該書之所以能成為一部史學名著,除卻它翔實的史料價值外,還比較重視文學潤飾。它不同於《史記》,是以年為經,以事為緯,這樣,一個曆史人物的活動就經常散見於各卷,不易形成一個整體,因而從刻畫人物形象角度講,《通鑒》的成就不及《史記》。此書的長處在於簡明扼要和善於把握曆史事件、曆史人物之間的各種矛盾,從而使平淡無味的記述,變為十分精彩的文學作品。
《通鑒》所記載的重大曆史事件數以千計,記述的重要曆史人物數以萬計,各種矛盾五花八門,而其許多片段卻令人百讀不厭,玩味無窮,這主要得力於各種記述手法的巧妙運用,主線法、倒敘法、對比法、夾敘夾議法等等。其在語言表達方麵,則不作深奧之言,不用生僻晦澀的字眼,在保持史實原貌的基礎上,盡可能做些通俗化、藝術化的處理。
赤壁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終於消滅了袁紹集團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次年七月,他又南征荊州,迫降了劉琮(劉表的次子),並打敗了輔助劉氏勢力的劉備。接著,誌滿意得的曹操又起兵二十餘萬,號稱八十萬,浩浩蕩蕩地殺奔南郡(今湖北江陵),企圖一舉消滅江東的孫權政權,統一整個中國。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就要爆發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東吳的孫權也嗅到了戰爭的氣息。他不甘心對曹操拱手稱臣,可是又發愁實力不如對手,心裏很是猶豫。這時謀士魯肅向他獻計聯合劉備,共抗曹兵。孫權覺得很有道理,馬上派魯肅去與劉備聯絡。劉備求之不得,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魯肅的建議。
這個時候,曹操已占據了南郡,即將揮兵渡江進攻東吳。而劉備隻帶有少量的部隊駐紮在樊口(今湖北鄂城縣西北的長江渡口),形勢十分緊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於是過江去向孫權求援。
大兵壓境,是戰是降?孫權一時拿不定主意。他故意向諸葛亮請教對時局的看法,想借以探聽劉備力量的虛實。諸葛亮洞察了他的心理,欲擒故縱地說:“如今天下大亂,將軍(指孫權)起兵江東,劉豫州(指劉備)起兵汝南,跟曹操共爭天下霸權。不料曹操接連吞並了袁紹、劉表,聲威震動天下。所到之處,勢不可擋。劉豫州一世英雄,也隻得暫避鋒芒。希望將軍您量力而行,如果能戰,就應該早點兒跟曹賊斷絕關係;如果不能,那就趕快投降好了。千萬不要優柔寡斷,有失君主的風度。”孫權被諸葛亮一語擊中心病,但他仍不服氣地反問:“那麼,劉豫州為什麼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見孫權果然順著自己的話鋒發問,心裏暗暗高興。但他仍做出很激憤的樣子說:“將軍您這是什麼話!從前的田橫,不過齊國一個壯士。但他還能堅守大義,不肯屈服。何況劉豫州乃是帝王後代、蓋世英雄呢?他已下定決心,與曹賊勢不兩立。就是戰死,也決不會向敵人屈膝投降!”激將法果然起了作用,孫權一下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憤怒地說:“難道我是那種卑躬屈膝的人嗎?江東這片富饒的土地,還有十萬勇敢的戰士,我決不會拱手相讓給別人的。現在我不過是在擔心劉豫州剛剛兵敗,又有什麼力量來和我聯合起來扭轉戰局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抗曹的決心已下,為了徹底解除他的顧慮,諸葛亮又細致分析了當前的戰爭形勢。他說:“劉豫州雖然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加上關羽的水軍,至少還有精兵一萬人。劉琦(劉表的長子)在江夏(今湖北省麻城)的部隊也有萬餘人,合起來力量已不算小。而曹兵千裏奔波,身心疲憊;加上他們大多是北方人,不善水戰。如果他硬要同我們開戰,那是自尋失敗。將軍您隻要派遣一員大將,數萬精兵,和劉豫州聯手抗敵,就一定可以擊破曹賊。曹賊一敗,必然退守北方。這樣,荊州和東吳的局勢就會安定下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麵也會出現了。成敗在此一舉,希望將軍慎重考慮。”孫權聽後大為高興,一邊設宴款待諸葛亮,一邊讓魯肅把他準備抗曹的決定傳達給文武百官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