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的科技裝備(3 / 3)

(五)電視監視技術。一九七九年,九龍海關為了加強對旅檢現場的管理,首先安裝使用了這一設施。此後,逐步推廣到其他一些海關現場。在使用範圍上,也擴展到貨運碼頭監管。截至一九八九年底,已有16個海關分別在業務繁忙的旅檢現場、貨運碼頭現場和國際機場安裝使用了此類技術設備,共17套。

(六)化驗鑒別技術。中國海關使用此項技術,主要是查緝毒品走私和防止塗改、偽造有關進出口的單證和印章。一九八六年,廣州海關在廣泛收集國內外毒品快速檢驗方法的基礎上,研製出適合海關現場緝毒需要的毒品快速檢驗管。這種檢驗管,可用來檢測鴉片、海洛因等8種常見的毒品,具有快速準確、反應靈敏、操作簡易和攜帶方便等優點,填補了中國海關對毒品現場檢驗技術的空白。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國海關組織研製並應用先進的印章加密防偽識別技術,同時采用多種文件鑒別檢查儀器共710台,對進出口單證和印章進行檢驗,發現了不少走私違法活動。

二、技術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應用效益顯著,促進了海關工作的科學管理

(一)加快了驗放速度,實現了文明檢查,方便了正常往來。

中國海關的旅客行李物品檢查工作,由於裝備了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查驗作業製度和方法的改革,使現場工作麵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應用技術設備檢查行李物品後,絕大多數正常旅客所帶的行李不需開箱查驗,驗放速度加快了7倍;辦理進出口貨物和旅客行李物品的征稅,也比手工辦理分別加快速度11倍和3倍,改變了過去排長隊等候的現象。羅湖、拱北海關,每天進出境旅客7—8萬人次,高峰期達到10多萬人次,由於裝備了先進的技術設施,旅客通關時間縮短,一般不超過兩分鍾,現場秩序井然,旅客交口稱便。

(二)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計算機進行口岸進出口貿易統計,比人工統計節省人力92%,統計差錯率由人工的0.5%,下降到0.01%以下。全國海關統計的彙總任務,自一九八七年起由北京海關計算機中心進行,大大提高了海關統計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九年,全國海關應用計算機共完成貿易統計報關單2586萬張,打印稅單823萬張,核銷貨物合同42萬份,監管進出境車輛1708萬輛次。深圳文錦渡口岸一九八九年每天進出境貨櫃車達1萬輛次,使用計算機後,平均每輛車過境登記時間僅用三秒鍾;報關納稅的時間由原來的兩小時縮短為十幾分鍾,使口岸的吞吐能力提高了50%。特別是試用報關自動化係統後,通過計算機完成了對進出口貨物的報關、審核、核銷、征稅和統計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吳淞海關在貨管碼頭使用電視監視係統後,能晝夜全天候監管17個泊位停靠的15艘船舶。全國海關三級通信網絡的建立,保證了各項海關監管與緝私業務聯絡和信息的及時傳遞,加強了海關總署機關對各海關工作的調度和指揮。

(三)嚴密了監管工作,打擊了走私犯罪活動。

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九年,各地海關使用電子掃描檢查設備共查獲走私物品價值近1.34億元,其中有黃金及其製品15萬克,文物、字畫1.3萬件,貨幣及有價證券價值人民幣1454萬元。廣州、北京等海關使用檢查技術設備,連續多次查獲國際販毒分子利用特製工具走私毒品海洛因共60多公斤。上海虹橋機場海關使用毒品快速檢驗技術迅速準確檢驗出錦鯉魚肚內藏匿的海洛因共4500克,為偵破一起有18名案犯參與的國際販毒集團,提供了有力證據。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各地海關使用錄音錄像檢查設備共審查錄像帶64.1萬合,發現有反動和淫穢內容的違禁錄像帶2.2萬多合;審查錄音帶69.8萬合,發現違禁的有9.1萬合;還利用此類設備對重大走私案件進行錄像,為審理案件工作提供實況材料。

(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海關通過技術設備發現、查獲的各類案件所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總值已達人民幣6億多元,為海關設備投資總額的一倍多。僅九龍海關的計算機係統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九年查獲走私違規案件的價值即達人民幣3780多萬元,為計算機係統投資的10倍。文件鑒別技術設備隻使用兩年,就查獲偽造、塗改革證案件376起,案值3000多萬元,為這一設備投資的15倍。

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九年,海關總署組織內外力量,對海關應用的技術設備進行研製、開發和革新的較大成果有111項。其中,屬於計算機應用方麵的有67項,屬於檢查監視設備方麵的有30項,屬於通信設備方麵的有14項。在這些技術成果中,經海關總署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八年兩次批準授予海關科技進步獎的共59項,其中獲一等獎的6項,二等獎的11項,三等獎的13項,四等獎的29項。一九八九年,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定,九龍、廣州海關計算機信息處理係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是繼九龍海關DJS—130計算機應用係統獲國家獎後,海關科技項目第二次獲得國家級獎勵。特別是海關計算機的應用開發,效益顯著,受到國內科技界及國際海關組織的良好評價。一九八六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計算機應用展覽會上,九龍、上海、北京、天津、廣州、青島等6個海關的15個應用項目參加了展出,專家們認為,海關的計算機應用,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在國內均屬領先地位,並審定九龍和上海海關的計算機應用係統分別為一、二等獎。一九八八年九月,海關總署邀請有關專家參加了對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福建和遼寧等地10個海關的計算機應用係統的鑒定。專家們認為,海關係統計算機開發應用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實用性強,開機率高;二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三是係統的建設和開發速度快,可靠性高。各地海關在推廣應用先進技術方麵的進步,也引起了外國有關專家的關注。一九八六年八月,海關合作理事會派出英國海關計算機應用專家來中國海關訪問時,認為中國海關的計算機應用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成績很大,已在不同層次上建立了計算機係統,滿足了不斷增長的業務需要。中國海關利用電子掃描技術檢查出毒品走私,受到前來中國海關訪問參觀的10多個國際禁毒組織和外國海關訪問團的讚揚,認為這是查緝毒品技術上的一個突破。

三、技術機構逐步健全,已開始形成有三級管理的技術組織體係

中國海關的科技工作,在一九八○年以前是由查私部門管理的。隨著海關科技工作的發展,海關總署和各地海關根據工作需要相繼建立了技術專管機構。這是中國海關從組織上加強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到一九八九年,全國大部分直屬海關設置了技術處、科機構。

為了適應海關科技工作迅速發展的需要,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廣州、九龍、拱北、南京等10多個海關,對本關區的科技工作分為處、科二級管理。全關區的技術工作,由技術處協助關長統一管理。對技術設備的使用管理和維護保養等工作,由有關海關技術科負責管理。這樣,從海關總署到各地海關形成了一個有三級管理的技術組織體係,使科技工作落到實處,保證了技術與業務的密切結合。

一九八六年以來實施的中國海關技術協作區辦法,是促進海關科技工作全麵發展的一種有效形式。各協作區分別成立了由協作區中心海關牽頭、各協作區有關海關技術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技術協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開展本協作區的技術培訓、技術谘詢和交流活動,發揮技術優勢,促進橫向技術聯係,加速了海關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四、技術人員有較大發展,初步建成一支包含多種專業,富有開拓精神的海關現代化建設骨幹力量

一九八○年,中國海關的技術工作人員僅有200多人。他們大多數是從海關在職業務幹部挑選出來的,大專院校理工科畢業的隻占技術人員總數的17%左右。一九八○年以後,中國海關技術幹部隊伍有了顯著變化。到一九八九年底,全國海關的技術人員已發展到1264人。其中,大專理工科畢業的人數占64%,中專畢業的占15%;從事計算機技術的占48%,通信技術的占21%,檢查技術的占15%,技術管理人員占16%。在這支技術隊伍中,中青年技術人員居多,30歲以下的技術人員所占的比例為54%,31—50歲的為43%,51歲以上的為3%;有技術職務的853人,占67%,包括高級工程師62人,工程師319人。

▓中國海關的裝備建設

一、海關專用車船

(一)船艇。

中國海關的船艇,主要分緝私艇和交通監管艇兩種,是海關進行海上緝私和執行監督管理任務的重要工具。

1.緝私船艇。(1)舊中國海關原有華北、上海、華南三支緝私艦隊,並擁有若幹小型海關船艇,在設關地附近作交通、巡邏之用。其中,部分船艇在解放戰爭期間,被國民黨海關總稅務司署強行調往台灣,其餘的海關武裝艦艇在新中國成立後按政務院《關於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移交給公安部(隻保留在口岸上緝私所必需的一些小型船艇)。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海關總署、公安部聯合下達了《共同商定移交、接管海關所屬範圍巡衛國境海岸的職務、武裝艦艇及海關所在地範圍以外的查私職務通則》,辦理了各項移交工作。因此中國海關在新中國成立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具有海上緝私的職責。(2)為了更好地發揮海關的緝私職能,一九七四年中國海關開始為廣州、拱北、湛江、廈門、海口等5個海關配備“丙交”型(50噸級)緝私艇各一艘,開展海上緝私。(3)一九八一年,針對海上走私嚴重的發展形勢,國務院責成海關加強海上緝私工作。為此,海關總署陸續為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共11個海關增配62型護衛艇4艘、“甲交”型(120噸級)緝私艇9艘、“丙交”型緝私艇5艘。(4)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海關總署又為一些沿海海關增配若幹艘新型“甲交”緝私艇和400噸級大型緝私艇。

到一九八九年,中國海關已擁有各種類型的緝私艇數十艘(另有若幹高速摩托艇不包括在內),其中有不少是按海關使用要求設計建造的,具有較好的綜合性能和先進的裝備設施,成為一支有較強機動能力的海上打擊走私力量。

2.交通監管船艇。一九八九年中國海關共有此類船艇29艘,配備給北起遼寧南至廣東的沿海海關,基本上滿足了工作需要。

中國海關的船艇管理,過去是由海關總署按船艇用途責成緝私和行政或船務部門分別承擔的。一九八八年五月,隨著海關機構的改革,各地海關的船艇,由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統一管理。一九八八年八月,為加強海關係統船艇的管理工作,海關總署製定實施了《海關船艇管理辦法(試行)》。為了進一步提高海關船艇的科學管理水平,完善船艇各項規章製度,在總結船艇管理的經驗的基礎上,海關總署又於一九八九年七月製定並試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船艇條令》。《條令》對海關船艇的任務、組織和船艇的指揮、管理、勤務、生活、技術、安全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二)專用車輛。

中國海關的專用機動車輛包括各種汽車和摩托車,是保證海關各項業務工作需要的重要交通工具。

一九七九年以來,各地海關的專用車輛,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和性能,都有較大的增長和提高。一九七九年,全國海關僅有各種專用機動車171輛;一九八九年,達到1486輛,增長近8倍,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海關機動車輛體係。

一九八六年七月,為加強全國海關的車輛管理工作,根據各地海關單位的人員編製、機構分布、業務發展等方麵的需要,參照有關配車規定和標準,海關總署對各地海關單位的汽車進行了定編工作。一九八七年九月,海關總署製定下達了《全國海關機動車輛管理試行辦法》。《辦法》對海關車輛的申請報批程序,管理、使用與保養,技術操作規章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改進了全國海關機動車輛的管理。

二、海關專用武器和警械

為了保障海關緝私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家授予海關以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權力。

(一)槍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海關從舊中國海關接收及地方政府臨時配發的各型槍支共987支。其後曾作過幾次補充,由於存在型號多樣,槍體較大,使用不便等問題,一九八七年,海關總署在公安部門和武警部門的支持下,對全國海關海陸緝私隊的武器全部予以更新,初步實現了武器裝備小型化、現代化。

(二)警械。自一九八一年起,中國海關開始裝備警棍等警械,到一九八九年已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長電警棍、短電警棍、強光手電筒、手銬和拇指銬等警械。

▓四十年海關科技裝備工作的基本經驗

(一)堅持為海關業務服務,實行技術、業務一體化。發展海關的科技裝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海關的必由之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定要把海關的科技裝備建設當作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圍繞海關業務發展的需要,提出課題,開展科研,組織引進,使新技術、新裝備盡快地應用到業務第一線上去,做到科技裝備工作麵向業務,業務改革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海關的技術裝備建設與業務改革相互促進,同步發展。

(二)全麵規劃,確保重點。發展海關科技裝備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在海關業務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要按照先重點後一般的步驟,合理安排技術項目的投資。在分配上,要重點解決業務繁忙海關所需的技術設備;在項目上,要重點發展技術先進、性能好、效益高的設備和投資少、見效快的簡易技術。這樣才能有效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著重增添急需設備,以適應海關麵臨的任務。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處理好3個關係。一是需要與可能的關係。即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凡是既需要而條件又具備的技術項目,優先組織實施;如果條件還不具備,應積極創造條件後再行上馬。二是先進與實用的關係。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推廣,既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又要考慮其實用性。不能盲目追求先進技術,而忽視在中國國情下的實際效用。這是在發展海關科技設施中,必須確立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三是試驗與推廣的關係。新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無論是係統工程還是單項技術,都必須先經過試驗和使用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加以推廣,以避免發生重大失誤和挫折,保證穩步前進。

(四)大力提高科技隊伍素質。海關科技裝備的開發與建設,從根本上說,取決於科技隊伍的素質。為了使海關科技人員能夠適應世界科學迅速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海關業務服務,必須把技術培訓放在科技隊伍建設的重要地位,有計劃地采取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在職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強對技術專家型和技術管理型兩種人才的培養,為海關管理現代化向高水平發展準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