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科技工作的管理
一、管理體製
中國海關是按國家行政係統設置海關科技管理機構的,實行在海關總署集中統一領導下的分級負責管理體製。
(一)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是海關總署領導管理全國海關科學技術工作的職能部門,其主要職責任務是:
1.擬訂海關科技工作的規章製度,編製並組織實施海關科技發展規劃;
2.綜合編製海關科技設備經費計劃,組織研製、鑒定、選型和開發應用海關技術設施,辦理重大技術設備的購置和分配;
3.審查各地海關重大技術工程項目的總體技術方案並監督實施;
4.協調海關技術協作區工作;
5.組織辦理全國海關科技成果的鑒定和獎勵工作;
6.組織全國海關科技人員的重要技術培訓;
7.檢查、督促、指導各地海關的科技工作;
8.開展國際海關科技合作交流。
(二)各地海關設立技術處(科),管理本關的科技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研究,擬訂本關技術設備配置計劃和技術工作的管理辦法;
2.安裝、維修並組織管理本關的技術設備;
3.監督技術設備的使用情況,總結交流使用管理經驗;
4.組織開展本關技術應用開發工作,參與全國海關重大技術設備的研製和引進;
5.管理技術設備的防護安全和人員的保健;
6.組織本關技術幹部和設備操作使用人員的技術培訓。
(三)組建“通信中心”和“計算中心”。
1.一九八五年六月經國家勞動人事部批準建立了“全國海關通信網絡指揮中心”,自一九八六年八月起,陸續開通同各地海關的長途通信。其主要任務是: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國通信發展規劃和應用推廣工作;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國海關通信技術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與規程;組織審查各地海關通信工程技術方案,組織對重大通信工程項目的鑒定和驗收,並參與獎勵評審工作;組織重要的通信技術培訓和情況交流;組織管理海關總署機關的通信建設。
2.一九八六年四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全國海關計算中心”。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海關貿易統計彙總與分析;進行走私情況的收集、檢索、分析、查控和儲存;進行關稅稅款、稅率和稅源的管理分析;進行進出口貨物價格資料的收集、儲存、檢索和分析;進行海關計算機網絡係統的調度管理和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全國海關數據庫。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並開始運行。
二、管理措施
改革開放後,中國海關在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組織體係的同時,在管理措施方麵,也逐步製定實施了一些規章製度和辦法。
(一)海關科技設備計劃管理。海關技術設備的購置和引進,一般由各地海關或海關總署技術部門研究提出,編製年度計劃,報送海關總署審批。一九八八年十月,海關總署財務司、科技裝備司明文規定,海關科技設備計劃,分為年度計劃與追加計劃兩類。年度科技設備的計劃的申請,由各地海關在當年十月底前提出,即將下年度的科技設備計劃報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負責彙總編製,於十一月二十日前送財務司審批,經海關總署領導批準後實施。海關總署編配的科技設備(檢查技術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設備、監視設備、化驗鑒別設備、維修測試儀器、專用工具等技術設備),由科技裝備司於下年二季度內通知各關,各關自購的技術設備由財務司下達。因海關業務發展需要,事前又無法預見的科技開發項目,而未列入年度計劃的,各地海關可專項申報,作為追加計劃。
(二)技術設備管理。
1.從一九八○年起,為用好管好海關檢查、通信等新技術設備,海關總署陸續規定實施了一些具體使用管理辦法。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發布了《全國海關科技工作管理暫行條例》。《條例》對各類技術設備的管理,都作了相應規定,大致包括以下內容:(1)設備的研製、選購及安裝調試。對重大技術設備的研製、購置、引進和推廣,必須進行周密調查論證和必要的試驗,並根據需要和可能,由海關總署統一規劃安排。對引進的設備,各地海關要認真驗收,及時安裝使用,發現問題應當在索賠期內提出索賠。(2)設備的使用和維護。各地海關要保證各類技術設備的安裝使用條件;建立健全設備的操作、使用和維護規程。(3)設備管理的基礎工作。各地海關要對安裝使用的技術設備,建立驗收、交接、檔案和考核製度,編製設備發揮效能統計,並按《海關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對購置、調撥的技術設備,列入海關固定資產進行管理。(4)實行技術負責製和崗位責任製。對重點技術工程項目的籌建,建立項目總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的責任製。對擔任設備維修的技術人員和操作使用人員,建立技術崗位責任製,做到事事有人負責,技術有人把關。
2.一九八六年,由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牽頭,組織各地海關對重點技術設備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麵調查和整頓。據調查,各地海關都先後建立了設備驗收、安裝、維修和崗位責任製等一係列管理辦法。在配置安裝新設備的同時,抓緊培訓操作人員,建立操作和維護管理製度,改變了過去重使用輕管理的現象。
3.為了發揮一部分海關的技術優勢,有組織地開展全國海關相互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協作,促進海關科技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自一九八六年十月起在全國海關開展了技術協作活動。以北京、大連、天津、上海、廣州、九龍和拱北等7個海關為協作區中心海關,分別對協作區內各海關技術發展規劃的擬訂、技術設備的應用開發和管理,提供技術協助和谘詢。一九八七年七月,全國海關技術協作區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在檢查交流了各協作區開展活動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開展技術協作區的指導思想、協作方式、技術協作的重點內容、經費使用和維修備件等問題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措施。
4.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和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分別在北京和青島召開了全國海關第一、二次科技管理工作研討會,著重討論了科技設備及經費管理、科技設備應用效益、技術協作區和科技隊伍思想建設等。會議提出,申請和審批科技設備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確保重點,厲行節約,不能寬打窄用,隨意加碼,盲目攀比,提高標準。同時,要求海關各級技術部門樹立效益意識。經過討論,通過了《海關科技設備效能統計實施辦法(暫行)》,要求抓好應用效益的收集、統計和分析,以促進科技項目開發和設備管理。
5.為使海關係統科技設備的申請、統計和彙總等管理工作規範化,一九八九年起,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製定了《全國海關科技設備編碼表》,並研製開發了科技設備管理程序,實行計算機化管理。
(三)技術成果管理。一九八五年一月起實施了《海關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暫行條例》。這個條例,是海關總署為了獎勵在推動海關科技進步中做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條例》的規定精神製定的。按照條例規定,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可申請海關科學技術進步獎。
1.應用於海關現代化建設的新技術成果(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等),屬於國內首創或本行業先進的;經過實踐證明對加強海關監督管理職能具有快速、準確、方便、嚴密、安全等顯著效益的。
2.在推廣使用已有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過程中,對方便正常往來、打擊走私違法活動、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和減輕勞動強度等取得顯著效果的。
3.在消化、吸收和改革引進技術和設備中,作出顯著貢獻的。
4.在科技管理和科技情報工作中,作出顯著貢獻的。
一九八八年九月,根據《國家科技進步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海關科技進步獎勵條件、範圍拓寬了3個方麵:
1.在工程設計與建設、新設備研製中,采用新技術,具有創造性,並作出顯著貢獻的。
2.為海關科技決策科學化與管理現代化而進行研究的軟科學研究工作中,作出顯著貢獻的。
3.在管理工作實踐中,對推動海關科技改革,促進海關現代化科技管理具有創造性,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
中國海關科技進步獎分為4個等級,均由海關總署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海關總署批準授獎。對符合申請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勵條件的項目(應是獲得海關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優秀項目),由海關總署呈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
(四)科技信息管理。中國海關開展科技信息交流工作是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的。截至一九八九年底,已有28個直屬海關技術部門建立了科技信息小組,有10個直屬海關設立了兼職科技信息員,製定了科技信息管理辦法,形成了一個麵向本關、聯通海關總署科技裝備司的信息網絡,對推動海關技術設備的開發應用和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五)技術培訓管理。中國海關對技術人員的培養與提高,主要采取在職業餘學習和脫產培訓相結合的方法,由海關總署和各地海關根據具體情況組織實施。培訓方式大致有4種。一是由海關總署統一舉辦重點技術短期培訓班;二是各地海關自行舉辦一般性技術短期培訓班;三是參加國內有關學校和部門舉辦的技術培訓班、函授班、電視大學、夜大學等;四是選派技術人員出國進行有關技術的實習培訓。技術培訓的重點是提高在職技術人員對專用技術設備的原理消化、開發、安裝、維修等專業技術水平以及技術知識的更新。
對從事技術設備操作使用的人員,事先須經過專門培訓,才能上機操作。對新入海關的技術人員,由所在部門負責安排一定時間進行海關業務培訓和實習。
中國海關對技術幹部參加的技術培訓學習,都實行考核製度,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和評定、晉升技術職稱的參考依據。
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九年,全國海關科技人員參加國內外不同層次的各種技術培訓約500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各類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實際操作、維修技能,基本保證了投入使用的各項技術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應用。
▓中國海關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
中國海關的科技工作,經過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在海關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技術設施有很大發展,已形成有相當規模、門類多樣的技術體係
到一九八九年底,中國海關裝備的各種技術設備的總規模,已由一九七八年底的1300台(套)發展到10028台(套),增長了6.7倍。各種技術設備的投資總額達到3.41億元(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設備1.6億元,檢查技術設備1億元,通信技術設備0.81億元),比一九七八年底增加了43.5倍。設備種類從偏重於檢查技術的11種發展到門類多種、配套較為齊全的電子計算機、檢查、通信、監視、化驗、錄證等6大類80多種。其中,電子計算機、通信、檢查等重點技術設備,已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海關的先進水平。通過這些技術設備的配置和應用,在全國海關特別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區海關,逐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海關技術體係。
(一)電子計算機技術。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海關總署首先在九龍海關進行計算機應用試點工作,使用國產DJS—l30計算機為主機的小型多用戶檢索係統,可供18個用戶同時處理不同種類的作業,被稱為“小機幹大事”,獲得了一九七八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務院領導人在九龍海關安裝使用計算機係統取得初步效果的簡報上批示:“很好。再抓,一抓到底。”此後,這一係統逐步得到推廣。同時,重點抓了從單機應用向係統化、網絡化發展以及從單項業務管理向綜合業務管理發展。報關自動化工程已在九龍、廣州、天津、上海海關試點取得初步成功。到一九八九年底,全國海關計算機中心和各地海關共配置了中型計算機係統11套,小型計算機係統84套,微型計算機680套,漢字終端1237台,已形成一個以VAX係列中、小型計算機係統為主,以微型計算機為輔的計算機應用網點,開發了35個應用係統,共175個項目,主要用於進出境貨運監管、行李郵遞物品監管、征稅、統計、緝私等業務數據和事務處理。
(二)電子掃描檢查技術。為了方便廣大進出境的正常旅客,防範和打擊走私違法活動,從一九八○年六月起,中國海關陸續引進了具有技術先進、性能穩定、檢查速度快、使用安全和操作簡便等優點的電子掃描檢查技術設備。到一九八九年底,全國已有73個海關在28個航空港、70個陸、水運口岸和23個國際郵局,使用了此類檢查設備,共353台,對進出境行李物品及郵遞物品基本實現了安全的電子掃描檢查,成為中國海關技術設備現代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通信技術。一九八○年引進通信網絡設備首先在上海海關進行試點獲得成功,接著有計劃地在各地海關推廣應用。十年來,從固定通信到移動通信,從無線通信到有線通信,各種通信技術手段的應用,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在短波無線電通信設備方麵,已從簡單的人工轉接的對講機網絡逐步向自動化轉接網絡發展,並在幾個重點海關配置了先進的自動無線中繼係統,截至一九八九年底,全國已有109個海關共裝備了各類超短波無線電通信設備近4000台,建成大小不同的網絡近200個。在遠距離通信方麵,自一九八三年開始籌建短波單邊帶通信網,已建立了10個省區網,共100多個台站。在建設無線通信網的同時,大力加強了各地海關的有線通信建設。一九八六年海關總署通信中心建立後,從海關總署到18個重點海關之間的長途專線和廣東地區主要海關之間的長途專線通信網相繼開通。部分海關結合業務正在逐步把程控交換機建成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市話與長途相結合以及話音和傳真、數據相結合的通信中心。到一九八九年,各地海關共配置了不同檔次的程控交換機60餘台,總計約8000線,傳真機110台。此外,海關衛星通信數據網絡和廣東地區的專用微波通信網絡正在籌建。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由海關總署(上層)、省區(中層)和關區(下層)三級組成的有線與無線相結合的通信網絡。
(四)錄像製品檢查技術。中國海關從一九七九年起陸續引進了錄像製品檢查設備。到一九八五年,全國已有三分之一的海關,配置錄像帶檢查設備近300台。同時,還逐步對有特殊規格錄像製品進出的海關,配置了相應的檢查設備。截至一九八九年底,凡有審查錄像製品任務的海關,都已配備了相應的檢查設備,共1269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