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經濟特區
海南島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為“南國明珠”。從八十年代初起,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了加速海南島的開發建設,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一九八八年四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使這個寶島成為中國麵積最大的經濟特區。三年來,它奮力開拓,紮實起步,揭示了振興寶島大有希望的前景。
南國明珠的地理優勢
一、優越的地理環境
海南島位於南海海域的北部,地處北緯18°0′—20°10′,東經108°37′—111°03′,它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東濱南海,與呂宋島為鄰,西臨北部灣,南控中國南海諸島。海南島麵積3.39萬平方公裏,與台灣島一起被戰略家稱為中國的雙目,是中國南部的戰略要地。一九九○年底人口651萬人。
海南島長夏無冬,屬熱帶季風氣候,是中國最大的一塊濕熱帶寶地。年陽光輻射每平方厘米120—135千卡,西部和南部達140千卡。年平均氣溫23—2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光熱豐富,雨量充沛,全年均可耕種,這對發展熱帶農業經濟十分有利。
海南島中部是以五指山和鸚哥嶺為中心組成的山地,占全島麵積的25%左右,環繞中部山地形成丘陵、台(階)地、平原、灘塗四個明顯的環形圍層地帶,其中丘陵占全島總麵積的13.3%,台(階)地占49.55%,平原占11.2%,鹽田、水麵等占0.6%。海南島土地資源豐富,據一九九○年統計,尚有荒地、荒山麵積918萬畝(包括河灘地12萬畝),其中宜農地32萬畝,宜橡膠等熱帶作物地315萬畝,宜林地500多萬畝,是中國南方荒地資源最多的地區之一。此外,還有草坡草山1030萬畝,其中宜牧地占50%以上。
海南島的河流為輻射狀水係,主要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在這些河流上,已建大型水庫5座,加上中、小型水庫,總庫容可達67億立方米,水力發電站有160多個,總裝機容量39.65萬千瓦。
海南島有海岸線1617.8公裏。沿岸灘塗廣闊,是發展海水養殖的良好地區,特別是西南部沿海一帶是發展鹽業的最優岸段。
二、豐富的自然資源
(一)礦產資源。海南島亙古以來的地質構造運動,造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有工業儲量的67種,其中列入國家礦產儲量的43種;共有礦產地122處,其中大型礦床21處,中型49處,小型52處。重要礦產有:
鐵礦。海南的石碌鐵礦是全國八大露天鐵礦之一,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平均品位51.15%,最高品位達68%。
天然氣。主要分布於南海北部大陸架的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等多個張性盆地,油氣勘探有利的遠景麵積達6萬平方公裏。
鈦鐵礦和鋯英石砂礦。共有28個礦床,鈦鐵礦探明儲量占全國的37.2%,鋯英石砂礦占全國的59.7%,均居全國首位,具備質優、量大、易采、好選、運輸方便等良好的開發條件。
藍寶石、紅鋯寶石。藍寶石約占全國儲量的88%,紅鋯寶石約占全國儲量的52%,均占首位。
石英砂礦。濱海砂岸普遍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英砂礦資源,已探明4個礦床,儲量約占全國50%,也居全國首位,且類別、品級齊全,質優、易采、好選。
飲用天然礦泉水、各種建築石板材礦產、金礦等礦產資源也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二)陸地生物資源。海南的熱帶天然林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已查明的維管束植物262科1350多屬(不包括從島外引進的科、屬數目)4200多種,約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總數的七分之一。其中有630多種為海南所特有,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18種,三級保護植物37種。山地雨林、溝穀雨林每100平方米的物種量高達120多種。不少植物種,如野生稻、小粒稻、疣粒野稻、野荔枝、野生茶、海南粗榧等,在科研和生產上有重要價值。許多專家學者把海南稱為中國最大的熱帶自然博物館和植物園,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
在龐大的海南植物家族中,資源植物有2900多種,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20餘種;以三大南藥檳榔、益智、砂仁為代表的藥用植物1700多種;此外還有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樹種200多種,果樹資源植物142種,以及芳香植物、纖維植物、糖料飲料植物、油料、染料及產膠植物、竹類等。
海南島也是中國發展熱帶林業的寶地,有木本植物140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800多種,幾乎占全國的三分之一。80種屬熱帶樹種中,近40種為海南所特有。在全國25個一、二類保護樹種中,海南占了10種。高級名貴用材樹種有200餘種,其中一類用材樹種34種,二類用材樹種48種,三類用材樹種119種,還有花梨、坡壘、子京、母生、野荔枝等被列為特類材,屬世界優質名木。
海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的植物類型,為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據文獻資料記載和有關方麵二十多年的調查,海南共有陸棲脊椎動物561種,其中兩棲類37種,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獸類76種,分別為全國的26.8%、18.8%、33%、29.5%和18.6%。從五指山巔至海邊的紅樹林,到處都有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茂密的山地雨林更是多種熱帶野生動物的樂園。
海南島因與大陸隔離,有獨特的動物,如海南山鷓鴣、海南新毛蝟、橙胸綠鳩等,在37種兩棲類中,有11種僅見於海南,8種屬中國特產。此外,海南還有不少獨特的亞種。鳥類有鷹雕、蛇雕、白鷳、孔雀雉等59種;獸類有獼猴、海南黑冠長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巨鬆鼠、水鹿、赤麂等25種。
海南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102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15種,二類保護動物87種。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海南黑冠長臂猿是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是動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重要實驗動物,在中國僅海南島和西雙版納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海南島為主要產區。被稱為“稀世之寶”的海南坡鹿也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它是澤鹿的一個亞種,僅海南島有分布,主要棲息於海南西部和西南部的灌木叢中,坡鹿渾身是寶,價值比水鹿、梅花鹿高。
為了保護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國家和省先後建立了54個自然保護區。
(三)海洋資源。海南海域遼闊,從北到南跨亞熱帶、熱帶和赤道三個氣候地帶,各類海洋生物超過3000種,其中魚類資源就超過1000種,有經濟價值的約達40多種;尤以石斑魚、馬鮫魚和金槍魚等價值高產量大。甲殼類有斑節對蝦、墨殼對蝦、中國龍蝦、鋸綠青蟹等海珍品。海參類有梅花參、赤瓜參、白尼參、黑尼參和白參等。爬行動物主要是大海龜及玳瑁。海中紅樹林和島上麻椎桐等林木,不僅可供觀賞,還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資源。南海海域繁若星辰的珊瑚島礁海區和環礁瀉湖中海產豐富,是進行漁業活動的重要場所,200米以內的漁場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裏。北部灣、三亞、清瀾和西沙群島是海南著名的四大漁場。
海南島的海域礦物資源十分豐富。油氣資源很可觀;海岸分布著豐富的濱海砂礦資源,主要為鈦鐵礦、鋯英礦以及獨居石、鎳、鉻、鈦、金紅石和石英砂等;海南島沿岸灘塗寬闊,可築鹽田之地甚多,特別是西南部一帶,海灘平、光照長、風大蒸發量大、鹽度高,且降水少、汙染少,是發展鹽業的最優岸段;南海諸島的磷酸礦與大陸架海床下的錳結核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群,儲量可觀,有待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
海南島四麵環海,有豐富的港口資源,海南島沿岸現有港灣68處。尤其是北部瓊州海峽附近岸段,為建港的極佳地段。現有大小港口近20個,重要的碼頭泊位51個,其中萬噸級的4個,年吞吐能力近千萬噸。重要港口形成“四方七港”格局,即東部的清瀾港、烏場港,南部的三亞港,西部的洋浦港和八所港,北部的海口港和馬村港。重要漁港有海口、清瀾、潭門、三亞、新盈、白馬井和西沙等25個。
(四)旅遊資源。海南島有豐富又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的旅遊點有241處。其中,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有16處以上,初步開發的旅遊點有39處,可分為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三類。
海洋旅遊資源優越,海岸線綿長,沙灘寬闊平坦,有些岸段風平浪靜,海水清澈見底,遊魚可數,沙質細而潔淨,有的地方波浪翻卷,驚濤掠岸,蔚為奇觀。由於日照時間長,水溫氣溫宜人,是海水浴、日光浴、沙浴等的理想場所。北部的“龍門激浪”,怪石林立,潮出石洞,發出巨聲。東寨港海灣是由一九○五年瓊州大地震陷落而成,水深1—5米,其海底村莊、建築、石碑等曆史遺址隱約可見,它還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東部海岸的銅鼓嶺,怪石嶙峋,浪花飛濺,景色十分壯觀。大花崗的奇山石峰,大洲島上的名貴金絲燕窩等,都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文昌縣到瓊海縣的珊瑚礁海岸,為珍貴的生物海岸景觀區,是海底觀光的良好場所。文昌縣的東郊萬畝椰林,三麵環海,遮天蔽日,婀娜多姿,與藍天碧海相映,別有一番奇韻。南部海岸是海南濱海旅遊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牙龍灣風景區,沙質異常白細,海麵風平浪靜,海底平坦,海水清澈見底,可觀賞各種色彩的珊瑚、遊魚,灣口寬8公裏,灣內麵積50平方公裏,沙灘長約7公裏,是優良的海水浴、日光浴、沙浴的場所。此外,還有著名的大東海旅遊浴場,馳名中外的“天涯海角”。
海南島中部五指山、七指嶺等,不僅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適宜旅遊和探險,並且森林密布,擁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和奇異的溶洞,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樂東縣的尖峰嶺,擁有1000公頃原始狀態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少有的。萬泉河、百花嶺瀑布、興隆溫泉、鬆濤水庫,遍及全島的熱帶作物和各種珍禽異獸等,對旅遊觀光者都有較大的吸收力。
海南島有豐富的曆史遺跡。著名的古遺址有伏波廟和白馬井,名人紀念地有五公祠和東坡書院,名人陵墓有海瑞、丘浚墓,還有著名的瓊台書院和一批革命紀念地等。
海南島現有黎、苗、回等少數民族111.5萬人,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質樸敦厚的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使海南島的社會風貌顯得獨特而多彩。黎族同胞衣飾獨特,以傳統方法釀造的“酒蜜”和竹筒製作的香飯,芳香撲鼻,味道甜美。尤其每年“三月三”傳統的賽歌節,青年男女盛裝聚集,燃起篝火,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悠久的曆史
據考古,遠古時代即有人群陸續從中國大陸渡海到海南島生息繁衍。他們就是現今黎族的先民。秦始皇統一中國,置36郡,海南島屬象郡轄地。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在海南島設立珠崖、儋耳兩郡。隋唐以後,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度發展,海南環島沿海地區得到相當的開發。漢、苗、回族人民先後遷入。唐代名臣李德裕、宋代名臣蘇東坡、李綱、趙鼎等先後被貶謫到海南。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對海南開發作出了較大的曆史貢獻。元代黃道婆到海南學習黎族紡織技術,回到家鄉江蘇鬆江加以推廣,成為漢黎經濟文化交流的曆史佳話。明清時期,海南的開發由環島沿海向中心山地拓展,使經濟和社會得到較大發展,出現了海瑞等著名的曆史人物。
近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帝國主義簽訂不平等條約,辟“瓊州為通商口岸,海關雇用洋人”。帝國主義勢力進入海南,開辦洋行,傾銷洋貨。一九二五年,當年對外貿易入超達391萬兩白銀之巨。一九三九年日寇侵占海南島,在此後六年間瘋狂掠奪島上的礦產、森林等重要資源,造成市場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麵。
海南各族人民從未間斷過同國內外敵人的鬥爭。從一八五三年到一九一六年的六十多年間,先後爆發了8次農民起義,給反動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一九二一年底,中國共產黨派人到海南傳播馬列主義,並於一九二二年成立了瓊崖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海南人民的革命鬥爭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九二六年一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農工運動迅速發展,革命力量不斷壯大。一九二七年九月,為了反擊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瓊崖特委成立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並組織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討逆革命軍,舉行了全瓊武裝總暴動,向盤踞全島各地的反動勢力開展了猛烈進攻。一九三○年,創建了母瑞山革命根據地,成立了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粉碎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多次圍剿,不斷發展和壯大。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瓊崖特委領導瓊崖抗日獨立縱隊,開辟五指山中心根據地,領導各族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鬥爭。一九四七年,瓊崖革命武裝正式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瓊崖縱隊從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七月,連續發動了秋、春、夏三大攻勢,重創駐島國民黨反動軍隊。一九五○年三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迫臨瓊州海峽,在瓊崖縱隊的密切配合下,四次渡海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嚴密設置的“伯陵防線”,於一九五○年四月三十日解放海南全島。海南島解放後,設立了海南行政區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歸廣東省管轄。
五十年代,中央決定在海南創建國營農場,大規模發展橡膠事業,取得重大成果,幹膠產量由一九五二年的426噸發展到一九九○年的15.67萬噸。海南鐵礦向全國70多家鋼鐵企業提供優質富鐵礦石,為發展新中國的冶金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外,海南還擁有中國最大的熱帶鹽場,也是中國重要的製糖工業基地之一,輕紡、建材、食品等工業和水產捕撈業、森林采伐業等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九年,海南的工農業總產值達19億多元,比一九五二年的3億元增長5倍多,文化和其它各項事業都有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