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經濟特區的文件1(1 /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經濟特區的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中發[1979]50號)

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中央確定,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這是一個重要的決策,對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兩省提出的初步規劃設想,是可行的。要鼓足幹勁,積極努力,抓緊落實,千方百計完成規劃所列的各項目標。這是一個有雄心壯誌的規劃,也是應當做到和能夠做到的規劃。要大膽放手,闊步前進,同時又要深入細致,穩紮穩打,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兩省報告所建議的經濟管理體製,即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大包幹的辦法,中央和國務院原則同意試行。財政方麵,明後兩年,廣東每年上繳數確定為十二億元,福建每年補助數確定為一億元,以後年度到時另議。其他有關包幹的基數、指標和具體實施辦法,由各主管部門同兩省商量確定。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兩省的體製改革,要在統一規劃、統一方針政策和有關業務方麵加強領導,積極協助兩省把各項工作搞好。

關於出口特區,可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的問題。

兩省報告中所提鐵路、港口、電力等問題,應積極設法解決,由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安排。

對兩省采取對外經濟活動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是一項新的工作,各方麵都缺乏經驗,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方麵,我們很多東西還不懂。省委和各級黨委要加強領導,加強調查研究,善於學習,在思想和工作作風上都要有很大的轉變。要結合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的貫徹,把中央這個決定的精神,向廣大幹部、黨員和群眾傳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加快步伐,盡快改變兩省的麵貌,為國家多作貢獻。

在閩、粵兩省執行特殊政策過程中,各有關方麵難免出現一些複雜情況,中央、國務院擬隨時組織一個協調小組,隨時了解閩、粵兩省執行政策的情況,適時協調有關方麵的關係,適時解決矛盾,使這個對外經濟活動的新的特殊的政策得到順利的進行。

隨著對外經濟活動的開展,勢必帶來資本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生活作風的影響,要把工作做到前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防止和抵製非無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和影響。

中央和國務院對兩省的發展,寄予很大的期望。關鍵在於兩省的工作,地方同誌的擔子更重了。中央各部門也要善於在新體製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業務領導的責任不是輕了,而是需要加強。要各方麵大力協同,密切配合,把工作作好。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發揮廣東優越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

根據中央關於對廣東省對外經濟活動采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指示精神,最近,穀牧同誌帶領的工作組同我們一起,研究了如何讓廣東先走一步,改革經濟管理體製,充分發揮廣東省的優越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問題。現將共同商量的意見,報告如下:

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

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無霜期長,海域遼闊,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廣東是祖國的南大門,毗鄰港澳,國際交往十分方便,是我國重要口岸之一。去年,外貿收購總值和出口總值都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廣東又是著名的僑鄉,在國外的華僑和外籍華人有八百二十多萬人,港澳居民大多數是廣東籍,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去年從廣東口岸出入境的外賓、外籍華人、華僑、港澳同胞達三百三十多萬人次;僑彙收入達四億五千萬美元。去年八月以來,與外商簽訂加工裝配協議和合同共三百四十九項,總金額達二億六千八百多萬美元。工業也有一定基礎,特別是輕工業比較發達,門類比較齊全,在食品、日用百貨、紡織、工藝美術等方麵,都有一些名牌產品。去年工業總產值達一百九十八億元。

但是,廣東這些優越條件並未得到充分發揮,近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緩慢,工農業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八年,糧食平均每年增長僅百分之一點六,還趕不上本省人口增長百分之二點二的速度。由於農業發展緩慢,對港澳出口的十六種主要農副產品,有十一種低於曆史最好水平。燃料、動力不足,運輸緊張,按全省工農業生產和加工出口的最低需要計算,豐水期缺電三分之一,枯水期缺電一半,煤炭缺四分之一。京廣鐵路南段通過能力,隻有衡陽以北的四分之一,百分之三十的外省物資運不進來。港口的疏運能力低,船舶的停港時間長。市場供應長期緊張,十四年來,除一九七○年外,年年貨幣投放都大於回籠。今年社會購買力與商品供應之間的差額達九億五千萬元。人民生活欠帳不少,加上邊境地區階級鬥爭複雜,外逃人數逐年增多。

廣東經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林彪、“四人幫”的長期幹擾破壞,我們工作上也有不少缺點錯誤。另外,經濟管理體製統得過多、過死,地方權力大小,不利於發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許多本來可以就地及時解決的問題也不能解決,往往誤時誤事。

我們深深感到,中央對廣東在經濟體製上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廣東以更多的主動權,是非常英明正確的。它有利於發揮廣東的優越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為國家多作貢獻;有利於摸索體製改革的經驗,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我們決心按照中央指示,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體製改革,處理好國家、地方、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充分調動省內各地區、各部門的積極性,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把廣東的經濟搞活。把發展速度搞上去。

初步規劃設想

從現在到一九八五年,前三年要認真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使廣東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狀況有顯著的改變,後四年在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高,建立起農輕重關係比較協調、出口能力強的經濟結構。

在調整國民經濟中,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克服薄弱環節。首先要集中主要力量把農業搞上去,把電力、燃料和交通運輸搞上去,大力發展輕工業。要立足現有的工業基礎,搞好挖潛、革新、改造。在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貿易,改善市場供應。

發展對外貿易,要多生產、多出口換彙率高的農副產品、鮮活商品;增加輕工業和輕型加工工業產品出口,並努力向高級精密產品的方向發展;積極擴大建築材料、機電產品和有色金屬及其加工製品的出口。要大力開展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經營等業務;試辦出口特區;進一步落實華僑政策,改善僑彙物資供應,積極爭取僑彙;積極發展旅遊事業,努力做到在不長時間內,把一切能增加外彙收入的工作搞上去。

初步設想,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五百五十億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近一倍,其中:工業總產值為四百四十億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一點二倍;農業總產值為一百一十億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四成。財政收入達到六十四億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六成。外彙收入達到五十億美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兩倍,其中:外貿出口外彙收入二十五億美元,僑彙、旅遊等非貿易外彙收入十五億美元,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和出口特區等外彙收入十億美元。力爭到一九八○年再翻一番,達到一百億美元。

實行新的經濟管理體製

為了實現上述規劃設想,對今後廣東省的經濟體製,建議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大包幹的辦法。即外貿和外彙以一九七八年實績為基數,財政和基建投資以一九七九年實績為基數,從一九八○開始,一定五年,除外貿出口外彙增長部分上繳中央三成以外,財政和其他各項外彙收入(包括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及各種非貿易外彙)的增長部分,全部留給廣東,由省內綜合平衡,包幹安排。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增加上繳,為國家多作貢獻。體製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計劃體製以地方為主。按照國家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長遠規劃,從廣東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辦法,生產、基建、技措、財政、物資、外貿、商品流通、勞動工資、科技、文教衛生等各項計劃,均以省為主製訂。實行企業事業下放,除鐵道、港口、郵電、民航、海關、銀行和國防科研、國防工業等企業事業單位外,農業、工業、交通、商業、文教、科技、衛生等各方麵的企業事業單位,一般交由廣東省管理。

二、擴大地方對外貿易的權限。在中央統一對外貿易方針政策和規劃下,廣東有權安排和經營自己的對外貿易。廣東現有的外貿分公司,受省和總公司的雙重領導,承辦口岸的進出口業務;其中廣東商品的進出口部分,由省安排。按照產銷結合、工貿結合、內外貿結合的原則,試辦一些省屬專業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生產和內銷外銷業務。凡廣東生產出口的商品,由廣東口岸直接對外成交出口,不受現行口岸商品經營分工的限製。凡有出口配額的商品,由外貿部統一安排。廣東地方外彙進口物資作價,由省決定;超過基數增加出口的虧損,按中央、地方外貿出口外彙分成比例分擔。在對外貿易業務活動中,對一些國際市場壟斷性強、競爭激烈的大宗進出口商品的價格掌握和國別(地區)安排,接受外貿部的指導。廣東口岸對兄弟省、市、區的進出口業務,要積極支持,提供方便條件。廣東舉辦的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和合資經營等項目,凡不涉及國家綜合平衡的,由省自行審批,並報國務院有關部委備案。為了適應地方發展外貿的需要,設立廣東駐港澳的外貿業務機構,在港澳工委的領導下,調查研究市場行情,承辦本省的外貿業務。省有關單位來往港澳辦理業務人員的出入境手續,由省審批。

三、財政體製,實行“劃分收支,定額上交,五年不變”的包幹辦法。財政收入,除上述鐵道、港口等中央直屬企業事業的收入和關稅歸中央外,其餘收入均作為地方收入。財政支出,除中央直屬企業、事業單位的支出歸中央外,其它支出均作為地方支出。基本建設,除中央直屬企業事業的投資,由中央安排外,其他基建投資,均由省安排。按照上述劃分收支的範圍,以一九七九年收支決算為基數,確定上繳任務數,從一九八○年起,一定五年不變。增收部分歸省自行安排支出,不再向中央另外要錢。

四、金融體製方麵,要在國家統一政策、規定和計劃安排下,給地方以適當的機動權。廣東省外彙的收支,要製訂計劃,省委批準後報中央備案,由銀行監督執行。改進現行的外彙貸款辦法,給廣東規定一個額度,由省審批,擇優貸放。為有利於加工裝配、補償貿易的發展,從今年起撥給廣東一定額度的人民幣貸款和外彙貸款。設立廣東省投資公司,采取多種形式,吸收僑商、外商投資,自借、自用、自還,自負盈虧。要嚴格執行國家的外彙管理和海關條例,外彙必須存入中國銀行。製止走私漏稅、黑市外彙、非法套彙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