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技術開發區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九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一九八四年十月動工興建,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麵積20平方公裏,首期開發3平方公裏。開發區位於大連市金州區大孤山半島,東瀕正在建設中的年吞吐能力為6000萬噸的大窯灣新港,距大連市區27公裏,距沈大高速公路12公裏,距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21公裏。
幾年來,在首期開發區域內,已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總長50多公裏的區內道路和跨海公路、日供水5萬噸的淨水廠、6.3萬千伏安的中心變電所、年供5200噸的液化氣站、4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均已投入使用,日處理能力1.5萬噸的汙水處理廠即將竣工。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區內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條件。開發區內還相應建設了醫院、學校、商店、賓館、文化娛樂等設施,為中外客商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務。
在軟環境方麵,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建立了精幹的行政管理機構,實行“一個口子”對外,提供一攬子服務,並已製訂和頒布了70餘項單項法規和管理規定,為中外客商依法經營和行政機關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證。
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強了開發區的吸引力。到一九九○年底,共批準外引內聯項目260個,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97個,占項目總數的75%。合同外資金額4.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一些外國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已進入本區,辦起了一批投資額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項目。一九九○年建成和在建的投資額超千萬美元的項目,已有近20個;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有5個。計算機、線路板、醫療器械等一批技術先進、彌補國內產品短缺的生產項目,占項目總數的近40%。日本工商界對在大連開發區投資很感興趣,繼總投資上千萬美元的日清製油,總投資90多億日元的佳能複印機和萬寶至馬達等項目之後,原田、奧巴克等日資企業也開始前來投資。在各國投資項目中,日商投資企業已占相當比例。截至一九九○年底,已有137個項目投入運營,累計實現工業產值18.4億元,出口創彙2.4億美元,實現利稅3.5億元。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九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它位於秦皇島市海港區西側,與市區僅一河之隔,距秦皇島港碼頭1.5公裏,距旅遊勝地北戴河13公裏,距曆史重鎮山海關15公裏,緊靠京哈、京秦鐵路,交通運輸方便。規劃麵積1.9平方公裏。
幾年來,先在0.62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建成了較完備的基礎設施。日供水2萬噸的水廠、2萬千伏安的變電站、日排汙水1.4萬噸的汙水處理廠、1000門程控電話、縱橫區內的6.2公裏交通幹道、以及蒸汽熱力中心均已投入使用;並已建成了11萬平方米的工業標準廠房、近萬平方米的倉儲設施及相應的生活配套設施,為區內生產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開發區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近年來,製訂、頒布了多項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規定,製訂了二十幾項行政管理條例,使開發區管理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到一九九○年底,共批準生產性企業62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3家,總投資9510萬美元,外商實際投資1220萬美元。總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有5家。在項目引進工作中,開發區注重以科研帶開發,充分利用鄰近京、津的科技優勢,吸引技術先進的外商投資項目。如中國與澳大利亞合資的華燕邦迪管有限公司,引進邦迪管生產的專有技術,其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彙,企業了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年人均創利潤10萬元以上,現已收回全部投資,正在進行二期增資擴建。日本阪口線材公司獨資舉辦的不鏽鋼絲項目,總投資2000多萬美元,產品全部出口。據統計,開發區生產的50種產品中,有22種產品填補了國家和地區工業產品的空白,有些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一九九○年底,累計實現工業產值3.9億元,實現利稅7620萬元,出口創彙517萬美元,財政收入3298萬元,為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實力。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經國務院批準興建。它位於渤海之濱,座落在天津市塘沽區,緊靠北方大港天津港。規劃麵積33平方公裏。
幾年來,開發區堅持開發一片、收益一片、滾動發展的方針,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完善工業投資環境中去。在3平方公裏的起步工業區和1.2平方公裏的生活區共投入3.93億元,建設開發基礎設施。已建成道路37公裏;給水管網65.6公裏,每日可供原水13萬噸,淨水3萬噸;排水管網51.8公裏;2×9500千瓦自備發電廠一座,110千伏變電站一座及35千伏和10千伏變電站數座,架設和鋪設輸電線34.8公裏;2公裏鐵路專用線和集裝箱、散貨貨場;集中供熱鍋爐房3座,每小時可供蒸汽104噸;2250門程控電話通訊係統已開通使用;開發區內的燃料中心,可以保證部分生產企業使用液化石油氣的需要;可以對企業不間斷地供電、供水、供汽,通訊設施暢通無阻,貨物運輸及時方便,投資設廠的硬環境基本完善。
開發區還十分重視投資軟環境的建設。為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在機構的設置、部門之間的責任分工、協調配合,以及服務的改善方麵,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措施,努力適應區內企業高效率、快節奏的要求。如在項目審批方麵,實行集中會審,就近辦理手續的辦法,使2000萬美元以下項目的審批時間,從三個月縮短到一個月以內。同時,注重各項法規、規定的製訂和完善,努力摸索一條依法行政、以法治區的管理新路子。已製訂各類單項法規、規章和規定40多個,其內容涉及土地、項目、人事、勞資、稅收、工商及公共事業服務、城市管理等方麵,成為投資者、企業及政府管理部門處理事務的行為準則。同時,這些法規,又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有效地促進了開發區內社會經濟的發展。開發區內的公安司法機構,如法院、公安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及各種調解、仲裁機構等已建立,為及時處理和解決各種爭端,加強區內的治安管理進行了有效的工作。
在項目引進工作中,堅持了以工業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以出口創彙為主的建區方針。截至一九九○年底,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開發區投資,共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17家,合同總投資額4.16億美元,有126家企業開工生產,基本形成了建築材料、輕工紡織、機械電子、醫療藥品、精細化工等工業門類。一些產品,如麗明化妝品工業公司生產威娜寶護發係列產品、天富軟管有限公司生產的不鏽鋼軟管、利華裘皮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檔裘皮製品、萬樂毛衫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檔羊毛衫等,已躋身於國際市場暢銷產品的行列。一些高科技產品,如天芝通訊有限公司生產的集團式程控電話,利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診斷試劑等,也已日益成熟,推向國際市場。同時,一些投資額較大、技術較先進、產品高檔化的企業,如雅馬哈電子樂器有限公司、豫泰實業有限公司、摩托羅拉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環美家具有限公司、誌達油脂有限公司等,也已在開發區內投資建廠,有的已經建成投產。中美合資的雙輪摩托拖拉機公司,除發動機外,其餘零部件均由市內十幾家老企業生產配套,帶動了老企業技術改造。
到一九九○年年底,累計實現工業總值18.4億元(外商投資企業占90%),平均每年遞增30%;產品出口額1.97億美元,實現稅收1.85億元。按一九八九年統計,開發區人均工業勞動生產率7.5萬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3萬元,人均利稅1.82萬元,企業人均出口創彙5000美元。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它地處膠東半島的煙台市區西部,北瀕黃海之濱,東靠年吞吐能力2000萬噸的煙台港,與老市區僅一河之隔。開發區交通便利,煙台境內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聯接,煙台機場有通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航班。開發區一九八五年三月開工建設,規劃麵積10平方公裏,首期開發麵積2平方公裏。
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在2平方公裏的起步區內,基本上實現了“七通一平”。已建成3.5萬千伏安、11萬千伏安變電站和日供水3萬噸的自來水廠,開通了2000門程控電話,修建了每小時能力為70噸蒸汽的供熱係統。汙水處理廠和熱電站正在建設之中。與此同時,還建設了辦公樓、賓館、公寓、醫院、學校、文化中心、職工住宅等設施,為投資客商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軟環境方麵,為適應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管理工作的改革進行了一係列探索。一是機構、人員力求精減,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二是改革了勞動人事製度,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八字原則下,人員錄用實行公開招聘製,幹部任免實行聘任製加民主評議,對直屬部門、公司的工作實行立體交叉考核辦法,增強了幹部職工的責任感。三是實行政企分開,保障企業自主經營。四是推行建築產品商品化、工程招標承包製和劃片開發,加快建設速度,保證質量。
幾年來,根據國家和省、市頒布的法律、法規,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原則,先後製訂了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涉外經濟合同管理等60多個管理辦法;健全了公、檢、法和監察、審計、稅務、工商、公證、律師事務等執法監督機構。對企業之間的經濟糾紛,由有關部門依法協調處理。由此,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產、工作秩序和社會環境。
在項目的引進工作中,借助中央部門和國內大企業、科研院所的力量來吸引外資,提高了項目的技術檔次。截至一九九○年底,共引進項目126個,合同總金額2.87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60個。這些項目涉及電子、機械、輕紡、食品、精細化工、建材等行業。投資超千萬元(人民幣)的項目有20多個,其中有3個達1億元;出口創彙型項目已占全部項目的80%;技術先進型項目逐年增加,其中與美國合資生產的厭氧密封膠、與日本合資生產的氨綸絲等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通過幾年的建設,煙台開發區已由主要是投入,向邊投入、邊產出階段轉變。一九九○年底,投產企業已達63家,累計實現工業產值5.3億元,利稅8600萬元,出口創彙1.13億美元。已歸還國家開發性貸款本息1800多萬元,行將步入自我積累,自我發展階段。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一九八五年三月開工建設。它位於膠州灣西岸,北靠即將建成年吞吐量1700萬噸的前灣新港,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相距2.26海裏,有老市區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作依托,水電資源充足,發展前景廣闊。
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已在2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日供水能力為8萬噸的供水工程、日排汙能力為2萬噸的汙水泵站和每小時能力為60噸的集中供熱係統、青島電廠至開發區110千伏輸電線路和2×31.5萬千伏安的變電站,均已建成運行;修建了總長24公裏的區內外交通幹道,鋪設了總長51公裏的地下市政管網,開通了2000門程控電話。同時,還建成了一批工業廠房和倉庫,以及職工住宅、商業網點、醫院、學校、文化娛樂中心和賓館、別墅等社會配套設施。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中外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建設好基礎設施的同時,青島開發區積極推進改革,強化法製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開發區建立了政企分開的管理體製,著力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在項目的審批上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對企業的管理變單一的行政指揮為引導、協調、服務綜合性的管理,努力探索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著力強化法製建設,先後製訂了開發區行政管理法規48項,為開發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使開發區項目的引進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一九九○年底,累計批準各類項目117個,合同總金額1.65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7個,合同外資金額8000萬美元。引進的項目有三個特點:一是大中型骨幹項目逐年增多,一九九○年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8個;二是項目的技術檔次明顯提高,如銀斯達高速傳真機、數控機床、海洋藥物、電腦磁盤、光導纖維等都具有八十年代國際水平;三是一些國際財團開始進區投資,如南朝鮮的統一株式會社、香港聯合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泰國正大集團等。
到一九九○年底,累計完成工業產值6.45億元,實現利稅1.64億元,創彙6000多萬美元。隨著經濟技術實力的增強,將在青島市以及齊魯腹地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北部,是中國北方重要港口之一,東西鐵路大動脈——隴海線的起點。亞歐大陸橋的全線貫通,使連雲港市成為東方“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