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交通和通信,是海南優先發展的項目。如海南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海南省電力公司,合作投資建設海南馬村電廠二期工程,利用外資建設的大廣壩水利電力樞紐工程、東幹線高速公裏、通信工程等項目,對改變海南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外商投資企業中,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開發的項目占70%以上,對發展海南工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外商投資也促進了海南旅遊業的發展。
三、日益活躍的對外貿易
海南建特區後,在堅持依法經營的前提下,擴大了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及商品進出口經營範圍,同時在外彙留成、外彙調劑、稅收上政策更加優惠。優惠的政策,調動了島內企業的積極性,也吸引了境外投資和眾多的國內兄弟省、市的資金,為充分發揮海南的外貿潛力,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為了便於對全省貿易的宏觀管理,在實施“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體製改革中,撤銷了外貿局和外經委,成立了海南省貿易廳,結束長期以來外貿局管理外貿專業公司,外經委管理地方工貿公司的脫節狀況,理順了全省對外貿易的管理關係。同時,全麵推行了外貿經營責任製,實施責、權、利統一,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一)對外貿易有較快的進展。一九八八年海南進出口總額6.6億美元,一九九○年達9.37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彙繼一九八七年突破1億美元大關後,一九八八年出口達2.9億美元;一九八九年達到3.6億美元,一九九○年出口4.7億美元,三年上了三個台階。
(二)在出口貿易額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出口商品結構日趨合理。建特區前農副產品及農副產品加工品的比重占44.33%,一九八八年,農副產品及加工品的比重降至39%,輕紡產品、五礦產品、醫藥產品的比重增長至54.2%。一九八九年,農副土特產品的比重再降為35.1%,五礦產品、輕紡產品的比重升至59.3%。一九九○年,農副土特產品的比重為27.78%,五礦產品等的比重升至72.22%。出口商品結構顯著改善。
(三)大宗出口商品增加。一九八七年出口額超過100萬美元的商品僅10種;一九八九年超過100萬美元的有90種,其中有12種商品出口額逾300萬美元,一九九○年出口商品619種,超過100萬美元的有104種,其中20種超過了300萬美元。貿易夥伴由37個國家和地區增至48個。
(四)地方外彙支付能力顯著增強。辦特區後,隨著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地方外彙支付能力加強,加快了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步伐,進口貿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一九八七年進口額1.77億美元,一九九○年達到4.66億美元,進口商品結構也趨好轉。
(五)外貿企業素質提高。建特區三年間,海南的外貿企業先後從內地招聘了相當數量的外貿、外語人才,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經營能力,擴大業務量,湧現了一批出口創彙大戶。一九九○年創彙上千萬美元的就有海南省對外經濟發展總公司、海南省聯合貿易公司等11家。
四、成片開發與開發區建設起步
海南經濟特區麵積較大,基礎又差,底子薄,全麵開發需要巨額資金,剛剛建省和辦特區的海南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因此,國務院強調結合海南實際,探索自己的發展路數,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模式,要作好通盤的長期規劃和分步驟的實施計劃,先從沿海開始,搞兩、三塊地方,一塊一塊地分片開發,開發一片收益一片,切忌急於全麵鋪開。據此,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對海南的開發建設作了通盤的長期規劃和分步驟的實施計劃,決定先建設洋浦經濟開發區和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作為工業和農業成片開發的突破口,進行大膽試驗,利用外資搞成片開發,同時注重抓好海口地區幾個經濟開發區和澄邁縣老城工業開發區等若幹市、縣小開發區的開發建設。
洋浦開發區位於海南西北部的洋浦半島,距海口市約180公裏,距那大鎮(儋縣縣城)約60公裏,南麵隔新英灣與島內最大的漁業加工區白馬井遙遙相望,西、北麵瀕臨北部灣。區內地勢平緩、土地貧瘠,大多為旱地、坡地與荒地,常年幹旱,不宜耕作。大部分地區的地基為玄武岩,承載力良好,適合作工業或城建用地。附近資源豐富,據國內外專家分析,南部和西北部海域藏有相當豐富的天然氣和開采潛力很大的石油。半島內還有豐富的原鹽和鈦礦資源,發展石油化學工業、鹽化工、鈦工業有廣闊前景。開發區附近的儋縣、臨高縣境內還有褐煤與油母頁岩,豐富優質的石英砂,高質量石灰石礦等。洋浦開發區海岸線長約100公裏,港灣深闊,瀕臨北部灣且三麵環海。洋浦港內風平浪靜,是良好的避風港。港區可建26個泊位碼頭,絕大多數為2萬噸級以上,最大泊位可達10萬噸。加之洋浦港近連東南亞各國及台灣、香港,遠連日本與朝鮮,具有發展對外貿易的開發價值。
從一九八六年初港區第一期工程動工興建至一九九○年,洋浦港已建成兩個2萬噸級的泊位碼頭和一個3000噸級的工作碼頭,年吞吐量達100萬噸,全長59.2公裏的疏港公路已建成通車,一條3.5萬伏的輸電線路已經架通。海南特區於一九八八年八月正式提出開發洋浦,並成立了洋浦開發協調機構。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海南正式成立洋浦開發區辦公室,負責洋浦開發前期工作。一九九○年五月四日,李鵬總理明確表示國務院支持洋浦開發。同年,江澤民總書記也實地考察了洋浦,認為洋浦這個地方港口條件好,有發展前途,應該采用引進外資成片開發的形式很好開發。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洋浦開發區邁開了堅實的步伐。按國務院要求,洋浦經濟開發區最終要建設成為以技術先進的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相應發展的外向型工業區。
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是海南開發建設又一個重點。建立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就是要充分利用海南特區豐富的土地和光熱資源,大力發展熱帶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以外向型和創彙型農業為導向,建立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綜合型現代化農業。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的麵貌,使之向著商品型、外向型和創彙型方麵發展,把海南農業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海南的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一步。一九九○年二月,經過調研、選擇,初步把東方縣南片、北片,樂東縣西北片,儋縣西北片、瓊山縣獅子嶺片和澄邁縣美亭片的80多萬畝地作為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從一九九○年五月開始,抓緊製訂《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鼓勵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的若幹規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土地使用的若幹規定》等有關政策,其他方麵的準備工作也在抓緊進行。至一九九○年底,已有20多批國內外投資者到開發區洽談農業綜合配套開發項目,已立項9個,總投資約9.4億人民幣。
海南省建經濟特區以後,部分市縣也開辟了一些開發區,主要有:海口市的金盤工業開發區、濱海大道金融貿易開發區、海甸島東部綜合開發區、永萬工業開發區和新埠島開發區,澄邁縣的老城工業開發區,文昌縣的清瀾經濟開發區,臨高縣的金牌經濟開發區,等等。這些開發區麵積小、建設快、見效快,其中大部分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一大批項目正在施工,一些項目已建成投產。海口永萬工業開發區是由港資企業海南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負責投資成片開發經營的,位於海口西郊,交通十分便利,自一九八八年四月動工興建,已完成“五通一平”土地1300畝,興建投產項目29個,產品大部分外銷,海口金盤工業開發區位於海口市區西部,已投入3億元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征地1784畝,全部完成“五通一平”工作,已引進項目73個,一九九○年產值1.99億元。海口海甸島東部綜合開發區地處海口市北部,已開發土地1333畝,六條市政幹線已完成一半工作量,投資3000萬元的和平大橋已建成通車,其它配套設施也正加緊興建,海口濱海大道金融貿易區是海口市規劃的市中心區,將建為海口市經濟活動中心,已開發土地1968畝,一批高層商品辦公樓和商品住宅區正在興建,部分已經建成。澄邁老城工業開發區,距海口市20公裏,已投入建設資金1.89億元,平整土地1.5萬畝,新開道路三條,共批準項目74個,已開工22個,多為內聯企業。清瀾開發區以文昌縣清瀾港為依托,是東部經濟區的中心,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已平整土地190畝。這些開發區在吸引境內外資金、促進海南特區建設方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辦經濟特區以來的初步總結
海南辦經濟特區以來,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初步建立了國家宏觀計劃指導下、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新體製;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並且創造曆史最好水平;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形成了一批新的生產能力,經濟實力有所增強;基礎建設得到很大加強,投資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外經、外貿和旅遊業打開新局麵;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有較大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全省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水平過渡。三年來的初步實踐證明:隻有把中共中央、國務院給予海南的各項優惠政策同海南的實際結合起來,堅持改革開放促開發的方針,才能克服各種困難,開拓前進。
(一)必須以開放促開發。海南解放以來,由於多種曆史因素造成經濟發展大大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未得到很好開發,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一九八八年海南辦經濟特區後,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圍繞對外開放,加快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克服了各種困難,落實中央給予的優惠政策。通過外引內聯,吸引了50億元的國內外資金投入海南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外引內聯工業產值和出口創彙分別占海南工業產值和出口創彙的四分之一。到一九九○年,海南經濟特區社會總產值達15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8.83億元,比一九八七年有較大增長。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農業生產總值、人均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彙等方麵的指標已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海南的人均國民收入也從一九七八年位居全國第十九位躍升到一九八九年的第十位。實踐證明,中央關於海南特區擴大開放,以開放促開發的方針是正確的,是符合海南實際的。
海南與內地或其它經濟特區相比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如自然資源的優勢、土地資源的優勢、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等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的關鍵在於對外開放。海南有中央賦予的一係列特殊優惠政策,有地處太平洋西岸環形帶中段,便於發展國際交往的地理位置,有2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還有四麵環海,便於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管理的條件。建省辦經濟特區三年來,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麵作了大量的工作,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從特區建設的角度,從對外開放的全局來觀察和研究問題,把各項工作逐步納入了對外開放的軌道。
(二)必須從海南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子。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改革開放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海南在省一級率先實現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新體製,初步建立了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體係,轉變了政府的職能;初步形成了各種經濟成份平等競爭、競相發展的基本格局,外商投資企業、內聯企業、私營企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國營企業產值增長顯著;積極慎重地擴大了市場調節的範圍,市場機製正在逐步形成,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加速發育。此外,在外貿、外彙管理體製、貨物、人員與資金進出管理體製、計劃管理體製和財稅體製等方麵也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推進了海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海南是在原來經濟基礎落後的條件下興辦經濟特區的,通過改革開放加速了經濟發展,開創了海南開發建設史上空前的最快最好的時期。三年實踐證明,在經濟落後的條件下,靠改革開放創造一個比其它特區更特一些、更優惠一些的政策環境,是有可能實現高於平均速度發展的。
海南與國內其他幾個特區不一樣,它麵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麵,全島都是經濟特區,都有一個如何搞好對外開放的問題;另一方麵,又麵臨著一個省所需要解決的常規性發展問題和幾十萬人口的脫貧問題。海南作為全國麵積最大的經濟特區,有沿海城市、農村和少數民族山區,還有各類開發區和農墾係統。因此,在學習和借鑒其他特區經濟發展的經驗時,絕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既要按照辦經濟特區的要求,在全島範圍以開放為工作的主題,同時又要對不同發展層次的地區進行分類指導,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
(三)必須把改善投資環境當作海南經濟特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海南辦特區伊始,就麵臨電力嚴重不足,通訊落後,交通很不方便的困難。為解決投資“硬”環境中的問題,三年來,海南在能源建設中累計投資8.27億元,改變了缺電麵貌;港口新增萬噸級泊位3個,年吞吐能力達到1100萬噸,船舶運力增長4倍,民航線路由3條增至21條,並有東幹線高速公路,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等一批重點項目在建;長途通訊線路成倍增長,城市電話僅海口地區就新裝程控電話4.62萬門;此外,還采取成片開發的方式,開發了一批市內開發區,城市建設呈現一派興旺景象。這就使“硬”環境建設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海南創建特區時,就明確提出要“軟”、“硬”環境建設兩手抓。幾年來,海南經濟特區在軟環境建設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第一是加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把提高幹部、群眾的素質,積極培養適應特區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當成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來抓。第二是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的思想,轉變人的觀念,增強特區意識。第三是根據中央給予海南省的各項優惠政策,繼續製訂和完善地方法規,做到對外開放有法可依,投資者有章可循;同時逐步深化改革,盡快建立起一個比照國際慣例運行,能夠適應海南特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製。第四是進一步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普及法律教育,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分子,健全基層治安組織,確保社會秩序安定,治安環境良好。
二、九十年代發展展望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三年來,社會經濟建設已取得了較大成績,展望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是海南特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海南省將從目前打基礎的階段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階段。中共海南省委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總結三年來的實踐,製訂了《海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綱要》,提出了今後十年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進一步貫徹執行以改革開放促開發的方針,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外引內聯、成片開發為重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強化工業主導作用,加快旅遊、貿易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基本建成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市場機製比較健全、人民生活達到國內富裕水平的新型經濟特區,為二十一世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