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以來,連雲港開發區先在0.6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實現了“五通一平”。一九九○年,日供水1萬噸的淨水廠已投入使用,2000門程控電話已開通,11萬伏變電站正在建設中。同時還相應建成了設施完善的外商服務中心、賓館、公寓、商貿、金融、出口商品展銷和行政辦公綜合服務等設施。
開發區根據所在城市的地理優勢,堅持走“內聯打基礎,外引上水平”的路子,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注重與隴海路沿線腹地的經濟技術合作,有重點地發展一批技術先進、能出口創彙、又有吸收外資前途的內聯企業,既增強了開發區建設初期的經濟技術實力,又為進一步吸收外資打下了基礎。截至一九九○年底,全區共批準外引內聯項目70項,總投資2.8億元,其中利用外資項目7個,協議外商投資457萬美元。與意大利廠家合資的乾式水表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
一九九○年正在建設的重點項目,有英國人民集團提供1882萬美元設備、國內配套4000萬元合作生產集裝箱的補償貿易項目;總投資9000多萬元的氨綸絲項目,預計一九九二年可以建成投產。
通過同內地企業、科研單位聯合,加強新產品開發,已研製成功熱導儀,獲得國家專利,還有皮革自動噴塗機、多用測試電筆等,也將得到推廣。到一九九○年,已經開業投產的企業33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家,累計實現工業產值2.9億元,出口創彙1212萬美元,實現稅利2336萬元。
連雲港開發區注重法製建設,堅持依法治區。先後製訂了有關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鼓勵內聯企業的優惠辦法及經濟合同管理辦法等60多個法規、條例。並正在努力提高辦事效率,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以新的麵貌迎接國內外客商。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一九八五年九月動工興建。南通市地處中國沿海中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與上海僅一水之隔。開發區位於南通市的東南部,規劃麵積4.62平方公裏,首期開發1.24平方公裏。
六年來,開發區相繼建成了日產4500噸的水廠、6.3萬千伏安總變電站、一座供熱中心和一座汙水提升泵站,程控電話已經開通,區內道路和各種管線已形成網絡,一批生產廠房、工業倉庫、賓館、商場等設施均已交付使用。功能較齊全的外商服務中心已開業運營。
開發區注重軟環境的改善,在認真落實國家、省、市製定的優惠政策的同時,結合開發區的實際,努力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國際慣例,為投資者提供服務。開發區逐步製訂並不斷完善有關法規、規章。在區內設立了銀行、工商、稅務、海關、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分支機構,為投資者提供“一條龍”服務。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開發區生產建設的發展。
截至一九九○年底,在開發區登記注冊的各類企業有98家,注冊資金4.05億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1家,已有50多家企業開業投產。這些企業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占有較大比例。如中日合資的時裝公司,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產品當年出口,年出口額超過百萬美元。中美合資的富豪家具公司規模較大,引進國際最新的家具生產設備和技術,產品全部外銷。一些內聯企業開發生產的微型焊機、特種焊條、生物製劑等產品,彌補了國內產品短缺,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六年來,累計完成工業產值3.37億元,產品出口額3382萬美元,財政收入2200多萬元,全區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900多萬元。
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六年八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它的前身是“閔行新工業區”,麵積2.13平方公裏,一九八三年開始建設公用基礎設施,一九八五年由香港的幾家中資銀行參與合資成立上海閔行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閔行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等工作。
開發區位於黃浦江上遊的上海市閔行區西部,距上海市中心30公裏。這裏交通運輸十分方便,距張華浜萬噸級國際集裝箱碼頭47公裏;距新建的萬噸級關港碼頭隻有15公裏;新閔鐵路支線緊靠開發區,可聯接全國鐵路網;與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相距27公裏,附近的滬閔快速幹道直通市區及國家公路網。開發區緊靠閔行機電工業老區,由於充分利用了原已建成的電廠、水廠、汙水處理廠、電話分局等市政基礎設施,從而大大加快了開發區的建設速度。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已建成道路總長度12.7公裏,橋梁3座,區內水、電、煤氣等地下管網係統已基本完成,還建成了110千伏安的主配電站及5座分配電站,電話容量達1萬門的華銀電話支局也已全麵投入運營,建成工業標準廠房22幢,總麵積14萬平方米。作為開發區基礎配套設施的外商生活服務中心——具有三星級水平的紫滕賓館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區內還建有多幢職工宿舍,供區內外商投資企業購用。
開發區還十分注意抓好投資軟環境的建設。建立了開發區管理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在管理中心設置辦事處的機構,如銀行、海關、稅務、運輸、郵政等已達22家。外商投資企業日常生產遇到的問題和需要辦理的進出口業務等,就在管理中心解決,提高了辦事效率,大大方便了進區企業。
開發區自建區以來,隨著投資環境的逐步完善,進區項目逐年增多。至一九九○年底,共批準外商投資項目64個,投資總額3.4億美元,其中50家已建成投產。已批準項目的使用場地及待批項目預約場地占開發區可供使用土地的80%以上。一九九○年開發區完成工業產值10.7億元,出口8015萬美元,稅收4755萬元,全區企業實現利潤2.1億元。
開發區堅持以吸收外商投資舉辦生產性項目為主,已批準建設的項目,全部是外商投資項目。屬於“產品出口企業”的有38家,“先進技術企業”有12家,並有一批國際上知名公司投資的項目,如美國的施樂公司、強生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泰國的正大集團,加拿大的施格蘭釀酒公司等。開發區引進的項目中投資額超過500萬美元的有21家,其中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10家。開發區注重發揮上海的科技優勢,利用開發區的有利條件與引進外資相結合,興辦技術比較先進的企業。有5個中外合資項目由上海的科研院所與外商合作,開發高科技產品。
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於一九八六年八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規劃麵積0.65平方公裏。它位於上海市區西部,距市中心6.5公裏,距虹橋國際機場5.5公裏。
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為全市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旅遊事業服務,為外商提供商務、辦公、展覽、居住生活條件。開發區由上海市虹橋開發公司、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與港澳中銀集團五家合資組建的上海虹橋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和經營。
虹橋開發區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征用土地,一九八五年正式對外提供建設用地。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內的道路已全部貫通,排洪、排汙、供水、煤氣、電訊、供電管線已敷設完畢。重要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已配套完善。
根據虹橋開發區的功能,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領導和組織建立了開發區“一站式”服務,包括市外資委、部分外貿公司、海關、商檢、稅務、保險、銀行、快速郵遞、外貿報關、運輸以及水、電、煤氣、電訊等在內的各類機構均已進駐開發區,實行現場辦公,提供服務,使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到一九九○年底為止,虹橋開發區經市政府批準的項目有12個,合同投資總額6.6億美元,其中外資3.8億美元。在這些項目中,現已開業的有:新虹橋大廈、虹橋賓館、揚子江大酒店、太平洋大飯店、錦明公寓、銀河賓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等。
虹橋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投資環境良好,近年來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吸引了不少外商。繼一九八八年日本孫氏企業有限公司以2800萬美元中標獲得了12900平方米土地的50年使用權之後,一九八九年開發區又以國際投標方式出讓了第二塊土地的使用權,外商在這塊土地上建設的協泰中心大廈已於一九九○年四月動工興建。
經過五年多的開發經營,以國際貿易中心為特征的虹橋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將在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八年六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它位於上海市西南徐彙區內,離市中心區較近,距虹橋國際機場7公裏,距規劃新建的地鐵車站約4公裏,規劃麵積5平方公裏。漕河涇開發區是在原漕河涇儀表電子工業區和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生物工程基地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是上海市高技術科研、開發、中試、生產、經營、培訓、服務的綜合基地。附近有交通大學等20餘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冶金所、生化所等120餘個科研院所為依托,具有雄厚的高新技術開發力量。開發區由上海市與香港多家銀行合資進行土地開發與經營。
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在2.3平方公裏的起步區內(含原有企業的老區1.7平方公裏)拓寬、新建了七條道路,開辟了綠化帶,建成汙水泵站和雨水泵站各一座,11萬千伏安變電站和三個開關站、三座50萬立方米煤氣儲氣櫃,容量為2萬門的電話分局已建成運行。7500平方米的管理大樓,可以為區內企業提供辦公、餐廳、會議、旅館等各項服務。一批商品住宅、學校、醫院、商店等配套設施已經投入使用。
開發區十分注重“軟環境”建設。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製度的同時,要求以熱情的服務、科學的管理、高效的工作為進區投資客商提供便利。開發區實行了“全程服務”的投資管理體係,在管理大樓內集中了銀行、海關、稅務、商檢、外運、保險等服務機構,對進區投資的客商從編報項目建議書、編寫可行性分析報告到領取工商執照、各項谘詢代理、辦理進出口業務等提供服務,可在一幢樓內辦妥一切有關手續。
建區以來,開發區堅持以吸收外商投資,引進高新技術項目為工作重點,已有的29家外商投資企業中,世界知名的高技術公司辦的項目已占相當比例。如美國的福克斯波羅公司、3M公司、AT&T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法國的液化空氣公司、比利時的貝爾公司、日本大計數據處理公司等。與此同時,還與國內有關單位聯合,建立了一批高技術企業,如特種電工測試中心、光纖通訊工程公司、航空電子研究中心等。這些項目涉及到微電子、航空航天、光纖通訊、生物工程、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基本形成了兩個比較大的高技術產業基地:一個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和生產基地,另一個是計算機應用和軟件產業基地。這兩大基地對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科技水平的提高,將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一九九○年底,區內共有生產企業88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9家,總投資3.1億美元,其中外資2億美元。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投入生產。一九九○年全區完成工業產值18.4億元,出口額4400萬美元,繳納各種稅金2.9億元,稅後利潤1.7億元(均含原有企業)。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月經國務院批準興建。規劃麵積3.9平方公裏,已經開發2.38平方公裏的建設用地。它位於寧波市區的東北麵,甬江入海口東南側的小港地區,距市中心20公裏,距北侖深水良港10公裏。
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本著“先小後大、先開通後完備、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方針進行的。截至一九九○年底,累計完成基建投資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1.5億元,供水、供電、道路、通訊、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
直通市區全長23公裏的二級公路已經通車;11萬千伏安輸變電工程和區內10萬千伏安配電所建成運行,實行雙回路不間斷供電;自來水工程,日供水能力3萬噸,保證區內用水;2000門程控電話裝置已經開通,可與國內外直撥通話;日處理能力4萬噸的汙水處理廠,采用深海排放技術,主體工程已建成,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配有三台35噸鍋爐、兩台6000千瓦發電機的熱電廠第一期工程,也已進入設備調試運行階段,一九九一年可並網發電供汽。一批標準廠房、碼頭、倉庫及一些配套服務設施已投入使用。一個比較完善的投資環境已經形成。
開發區十分重視投資“軟環境”建設,除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政策外,省、市、開發區先後製訂頒布了60多個管理條例和行政規定,以此規範開發區的涉外經濟活動。開發區還建立了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對外、一支筆審批的服務體係,並建立了綜合服務總公司,為企業提供水、電、住、食、行等方麵的服務。金融、保險、外彙、郵政、海關等在開發區設立了分支機構,為投資者提供配套服務。
一九八八年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五金礦產和機械兩家進出口總公司按照“共享利益、共擔風險、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合資組建寧波開發區聯合發展總公司。把國家給予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已創建的投資環境,與五金礦產、機械兩家進出口總公司的實力,在海內外的廣泛聯係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吸引外資的成功率和受益率。同時,開發區還堅持外引內聯同步進行,依托大專院校、軍工廠,建設了一批內聯企業。截至一九九○年底,已簽約批準項目109項,其中利用外資項目60項(占全市外商投資項目的23%),協議總投資2億美元。技術先進、進口替代、出口創彙型項目已占較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