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技術開發區(3 / 3)

從一九八六年底首批企業投產以來,隨著投產、開業企業不斷增多,開發區的經濟效益逐年增長。截至一九九○年底,累計完成工業產值4.7億元,出口7000萬美元,稅收5800萬元,全區企業實現利潤9300萬元。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五年一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規劃開發麵積4.4平方公裏。它位於閩江下遊北岸的馬尾區,距市區近20公裏,有新建的一級公路相通。區內的馬尾港是福建省的重要口岸。

六年來,開發區已建成為一個投資環境良好、初具規模的新興工業區。區內供水、供電、道路、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多項配套服務設施和涉外機構均已健全。到一九九○年底,開發區已批準生產性項目123個,其中外商投資項目81個,總投資2.58億美元。這些項目中,已有71家投入生產,涉及光學、機械、電子、輕工、食品、冶金、建村等行業,產品有100多種。累計實現工業產值13.3億元,出口1.6億美元,稅收達93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自我滾動發展的能力。

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開發區逐步確立了“科技興區”的指導思想,並於一九八八年開辟了麵積為0.4平方公裏的科技園區,建立了“科理高技術工業園”、“清華工業園”,以及外商獨資興辦的“泰安工業園”、“泛太平洋工業園”。累計批準各類項目21項,其中有16項已經投產,開發出自動分光光度計、針孔電視攝像鏡頭、微波自動報警係統、蛇毒黴等新產品,有的彌補了國內短缺,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往來發展,福州開發區憑借與台灣一水之隔的地域優勢,積極吸收台商投資。一九八九年五月,國務院批準在福州開發區內尚未開發的1.8平方公裏建立台商投資區,進一步促進了台商投資的增長。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規劃開發麵積9.6平方公裏。它位於廣州市黃埔區東緣,珠江幹流與東江幹流交彙處,距廣州市中心35公裏。廣州開發區依托廣州,南鄰港澳,華南大港——黃埔新港位於區內,交通便利,腹地深廣。

建區六年多來,開發區在已經開發的4.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含港口已用地2平方公裏),完成了“七通一平”。區內建成道路33.6公裏,鋪設供水,雨水、汙水管道133公裏。日供水能力為3.4萬噸。區內的電廠和熱電廠已經投入使用,供電能力為每年2.5億度,供熱能力為每年3千億大卡。6000門微波程控電話可聯通世界各地。47幢生產廠房及一批生活用房已交付使用。一個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已經形成。

在完善基礎設施和生產配套條件等硬環境的同時,開發區還致力於法製環境、投資服務體係等軟環境的建設。強調比照國際慣例辦事,實行以法治區,共發布各類規章、管理規定60餘個,使開發區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開發區還實行了一個部門管理,一支筆審批,一站式服務的投資服務體係,不斷提高辦事效率。

六年來,開發區共批準外引內聯項目273個,其中外商投資項目合同171個,合同投資總額17億元,協議外商投資2.3億美元,實際吸收外資9960萬美元,外資來自美、加、澳、日、新加坡、泰國和港、澳、台灣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的康太克斯公司、P&G公司、百事可樂公司、日本的丸紅株式會社,北愛爾蘭的國際香料公司,香港和記黃埔等近十個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已在區內投資。已有120家企業投(試)產,有50餘家企業正在籌建。截至一九九○年底,累計實現工業產值29.7億元,實現利潤5億元,稅收2.6億元,有30多類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全區累計出口額4.8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三來一補”企業產品出口額已占全區出口額的一半以上。已經開業投產的企業,普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一九八九年,全區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9.22萬元,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工業產值211元,創利潤10.05元。美特容器公司以優異的經營效益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外商投資企業之一,這個公司一九九○年人均產值達80萬元以上。開發區內已有一批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其中包括激光技術、人工心髒瓣膜、稀土分離、現代通訊設備、計算機軟件開發、先進電子醫療儀器、先進生物技術和食品技術、優質麥芽生產技術、多層線路板、高能磁性材料、先進包裝技術、鑄造尼龍和油尼龍生產技術等。開發區還開展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和轉讓工作,到一九九○年底,已向香港客商出讓土地10塊。

經過六年多的開發建設,廣州開發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將以更加高效和紮實的工作,向經濟外向型、效益型,技術型的方向發展。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規劃麵積9.2平方公裏,首期開發1.2平方公裏。它位於湛江市赤坎與霞山兩個老城區之間,距火車站4公裏,距機場5公裏,交通便利,位置適中,以母城為依托,屬近郊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建區六年來,開發區投資完成了1.2平方公裏起步區的基礎設施,實現了“五通一平”,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新建的開發區公路主幹線與老城區相連接,6.3萬千伏安的變電站,日供水能力2萬噸的自來水廠,新裝的1000門程控電話已投入使用。開發區還建設了15萬平方米的工業廠房以及住宅、商場、賓館等一係列生活服務配套設施。

開發區的項目引進,經曆了由小到大,由簡單加工項目到精加工並生產係列產品的骨幹項目發展的過程。一些出口型項目,為開發區創建初期積累資金,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九八六年以後,逐步轉向抓投資規模大,技術檔次高的骨幹項目。至一九九○年底,全區批準外引內聯項目110個,其中外商投資企業83家,合同利用外資1.5億美元,實際吸收外資4000多萬美元,已投產企業69家。開發區還擁有一批技術先進、或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如與澳大利亞合作的桉樹綜合利用開發研究中心、中日合資的佳能複印機公司,以及年產值達2億餘元的三星農用汽車企業(集團)公司等。

到一九九○年底,開發區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1億元,出口額達1.12億美元,實現稅收6700多萬元,全區企業實現利潤近2000萬元,已初步具備了滾動發展的能力。

上海浦東新區

一九九○年六月二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上海市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這是中國深化改革,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部署。

一、浦東新區的發展目標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南、川楊河以北,其地域呈三角形。它與繁華的上海浦西市區隔江相望,大部分地區處於距市中心15公裏半徑的範圍內,總麵積約350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110萬,工業企業近2000家,工業產值100億元。

按照“麵向世界、麵向二十一世紀、麵向現代化”的要求,浦東新區的總體規劃目標是:通過三、四十年或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把浦東新區建設成為具有合理的發展布局、先進的綜合交通網絡、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便捷的通訊信息係統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現代化新區。同時,通過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帶動浦西的發展,推動上海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恢複和再造上海作為遠東重要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為振興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為了順利地實施上述發展目標,浦東新區的開發建設擬分三步走:“八五”期間為開發起步階段,“九五”期間為重點開發階段,下個世紀初為全麵建設階段。

二、國家對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

為了加快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國家在浦東新區實行的優惠政策主要有:浦東新區新增財政收入,在“八五”期間不上繳;區內進口建設用的機器、設備、車輛、建材,免征關稅和工商統一稅;區內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減按15%的稅率計征;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生產用的設備、原輔材料、運輸車輛、自用辦公用品及外商安家用品、交通工具,免征關稅和工商統一稅;允許外商在區內投資興建機場、港口、鐵路、公路、電站等能源交通項目,從獲利年度起,前五年免征、後五年減半征收所得稅;允許外商在區內興辦第三產業,經批準允許外商投資經營金融、商品零售業;浦東新區的保稅區內允許外商貿易機構從事轉口貿易,以及為區內外商投資企業代理生產原材料、零配件進口和產品出口業務;區內土地使用權可有償轉讓,外商可進行土地成片開發;對符合產業政策,有利於浦東開發與開放的內聯企業,也可酌情給予減免所得稅的優惠等。

三、浦東新區開發和開放的進展情況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和開放浦東以後,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浦東的開發與開放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一)抓緊製訂了一批法規。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新區實行的政策和有關鼓勵外商投資的法律,製訂了一批法規。從一九九○年九月起,先後正式頒布了《上海外資金融機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上海浦東新區鼓勵外商投資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和工商統一稅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進出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貨物、運輸工具和個人攜帶物品的管理辦法》、《上海市鼓勵外商投資浦東新區的若幹規定》、《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管理辦法》、《上海市浦東新區土地管理若幹規定》、《上海浦東新區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上海浦東新區外商投資企業審批辦法》、《上海浦東新區產業導向和投資指南》、《上海市鼓勵外省市投資浦東新區的若幹規定》,以及外高橋保稅區海關、金融、出入境等方麵的管理細則等十多項法規製度。這表明,浦東新區的開發和開放,在創業之初就納入了法製化的軌道。

(二)基礎設施建設已陸續展開。一九九一年起浦東新區以及聯接浦西浦東的十大基礎設施工程已陸續展開:1.南浦大橋於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通車;2.楊浦的大橋已開始動工,預計一九九三年通車;3.內環線浦東已開工,建成後將與市區高架快速車道連成一體;4.溝通浦東新區的南北幹道楊高路已經開工;5.外高橋新港區首期工程四座順岸式萬噸級碼頭,已經開工,一九九三年建成後年新增吞吐能力240萬噸;6.通訊工程正在進行,五年內將增加電話10萬門,並增加國際國內通訊服務項;7.浦東煤氣廠二期工程已試車成功,日增供煤氣100萬立方米;8.新建的淩橋水廠預計一九九四年完工,日新增供水能力20萬噸;9.外高橋電廠一期工程正在建設,建成後新增發電能力12O萬千瓦;10.合流汙水工程浦東段正在抓緊施工。以上工程在“八五”期間建成後,將大大改善浦東新區的投資環境,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三)重點開發建設的小區已經啟動。按照“全麵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浦東重點開發的外高橋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三個小區已經啟動,完成了首期開發的近10平方公裏的土地預征和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正在抓緊進行首期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外高橋保稅區的隔離牆已開始圈圍,保稅區內共2萬平方米的倉庫和廠房工程也將於近期開工。金橋出口加工區已吸收了一批起點高、出口後勁足的中外合資項目,首家日商獨資企業愛麗絲製衣有限公司年內將開工試生產。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裕安大廈項目已完成拆遷,亞洲最高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也已破土動工。

(四)設立了一批金融機構,開始吸收國內外資金。浦東特有的區位優勢和上海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以及中央賦予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和興趣。已有6家國內專業銀行分行,3家保險公司和1家財務公司在浦東設立分支機構。同時上海還成立了2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1家中外合資國際銀行,日本興業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法國裏昂信貸銀行等6家外國銀行也被批準在上海成立分行。

到一九九一年七月底,浦東已批準外商投資企業近百家,正在洽談的項目有220個,協議外資約12億美元。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跨國公司,如美國的杜邦公司、德國的巴斯夫公司等,相繼在浦東新區投資辦廠。此外,還批準外省、市在浦東投資新辦企業6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