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華夏的三支主要來源
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前8世紀中葉,在黃河中下遊,夏人、商人、周人相繼興起,建立國家,並通過三代,融為一體,以夏為族稱,又稱中國。複經春秋戰國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夏又稱華,或合稱華夏,已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中原地區夏、商、周最早立國,華夏民族最先形成,這是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麵在夏、商、周時期,四周地區也先後出現了東夷、氏羌、西戎、肅慎、蠻、濮、巴、蜀等族稱,在各自分布的地區之內建國稱王,並與諸夏發展著多層次的交往聯係,到春秋戰國時又逐漸形成了華夏居中,稱為中國,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稱“天下”,號為“四海”的格局,為後世中國發展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華夏起源與形成的各支來源看,華夏分別與“四夷”各族都有共同的淵源關係;對“四夷”而言,又都有一部分分化出來,融合於華夏之中。同時,融合與分化都不是單向的,華夏也分別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都不斷有一部分遷徙到邊疆,與當地各族融合,成為邊疆各族的一部分。這種互相吸收與融合,使中國各民族的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先秦已表現得相當明顯,並對後世中國民族史的發展,有著極深刻的影響。
黃河中下遊兩大新石器文化區係文化上的統一及炎黃兩昊諸部落集團的融合,形成了夏人、商人、周人三族。他們發源與興起的地區雖然不同,祖先傳說各異,而三族文化特征大體相同;他們祖繼興起與建國,三代交遞,到西周已融為一體,他們是華夏族的三支主要來源。
第一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與興起
一、夏人的起源與興起
夏,姒姓,禹為得姓宗神。禹父為鯀,先秦各種記載相同,鯀的世次與來源,則有不同的記載。《世本》、《大戴禮記》等,或記述鯀是顓項的五世孫。或為顓頊之子。《史記》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然而,《山海經·海內經》又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鯀居崇山,稱為崇伯鯀,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地區。相傳在治水失敗以後,被上帝殛死於羽淵,化為黃熊或黃龍。他的後繼者,遷到了汾水下遊以夏為地名的地方,因治水有功,皇天賜以姒姓,國號也改稱為夏了。
龍山文化晉南陶寺類型,證明在公元前2500年以後,已達到前王朝期古國文明相當高的發展水平,而夏以前的古國唐、虞及夏墟見於記載者,如唐(今山西翼城縣)、平陽(今臨汾縣西)、安邑(今夏具境)、晉陽(今虞鄉附近)、鄂(今鄉寧境),都在汾水下遊由汾、涑、澮諸水所構成的晉南平原。夏人在這個地區興起,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於是夏由地名而族名;夏朝建立以後,又是國名了。
夏代曆年,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禹至桀,17王,417年,其它文獻記載略有不同,總不出400餘年,約為公元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在夏人與夏朝的中心區域,發現了二裏頭文化,以河南偃師縣二裏頭遺址命名,其地正處在嵩山稍西北。這是一種繼河南與晉南龍山文化發展而早於商文化的青銅文化。年代與夏代柑當,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與西部的鄭州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晉南汾水下遊地區。從文化內涵與麵貌看,二裏頭文化又可分為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兩個類型。東下馮類型因山西夏縣東下馮村所發現屬二裏頭文化的又一典型遺址而得名。二裏頭類型分布在以嵩山為中心的地區,東下馮類型分布在汾水下遊晉甫平原。兩個類型分布之區,正好與夏人與夏代都城分布範圍相吻合。
夏人初興與建國在晉南,後來由於與東夷的鬥爭,又遷回到其祖居以嵩山為中心的地區和伊洛平原。《國語·周語》上說:“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平原對夏代後期多麼重要。夏代都城屢遷,除禹都主要在晉南,相傳禹還在陽翟立過都,其地在今河南禹縣境;太康居斟鄩,在今河南鞏縣境;帝杼居原,在今河南濟源縣境。這些地方距嵩山都不遠。
追溯夏人淵源:在文化方麵,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黃河中遊文化區和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海岱文化區這兩大文化區係交彙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晉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驅;在部落集團方麵,夏人是從黃河中下遊炎帝集團中分化出來,又融合了黃帝、少昊集團許多氏族部落而發展到最早建立國家的一支。他們能率先打破部落與地域的局限而向國家與民族過渡,是東西兩大區係文化與部落融合的結果。同時,夏人的興起與構成,無論考古文化與遠古傳說,又都與長江中下遊及下遊地區的文化與部落有淵源關係。
二、商人的起源與興起
商,子姓,得姓始祖名契,契母簡狄,屬於有娀氏部落。從契母的名稱及其部落名稱推斷,商的起源與北方戎狄有淵源關係。《詩·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頌·長發》又說:“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玄鳥就是燕子,神化即為鳳。商人的感生神話,認為上帝派遣玄鳥為使,有娀氏女子簡狄因吞食了玄鳥子(蛋)而生契,所以契成為子姓的始祖。
殷墟甲骨文所記錄,商人最高的祖神是高祖夔,此即東方各部落最高的上帝俊,又是“五帝”係統中的帝嚐與帝舜。從感生神話觀察,商人具有東方海岱部落集團,即東夷先民太昊少昊集團的文化特征;而商人以鳥為圖騰的神話,在甲骨文字中已得到證實。商人是起源於北方而受東方海岱文化熏陶逐漸成長的一支。
從始祖契至湯,商人經曆了起源與初興及興起建國商大階段,前者可稱之為商先階段,後者可稱之為先商階段。以甲骨卜辭世係與《史記》等文獻記載的世係相對照,自契至湯經曆了15位首領,凡八遷。以往曾有人依據商人的祖先屢遷其居,認為他們是遊牧部落,目前史學界對商人起源的地區考定雖有分歧,但各家所考定的地區,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早期,都是農耕文化,家畜牧養占有相當大比重,也隻是農業的附屬,可證商人自起源階段,即與夏人一樣是以農耕為主。湯以前屢遷的原因尚待進一步探索。
(一)商的起源與初興
自契至王亥、王恒,經曆了8位首領。除王亥與王恒,《天問》說他們都是季的兒子,他們是商先公中最早有王號的,此外世次,大概都是各個時期的商先公代表,未必是父子相傳。
契,又寫作卨。《世本·居篇》“契居蕃”,而商人所奉祀的上帝與祖神帝嚳相傳也居毫,帝舜都蒲阪。蕃古音與毫、蒲同,同名異寫,這是商人起源的地方,以後商人所遷之地,政治中心多以毫、番、蕃、蒲、博、薄等命名,都是從其祖居地名衍化出來的地名契在《商頌·長發》中稱作“玄王”,玄為黑色,代表北方,原生的蕃(毫)在北方。
繼契的商先公稱作昭明。《荀子·成相篇》說:“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世本·居篇》也說:“昭明居砒石。”按《淮南子·地形訓》、《山海經·海內東經》及《水經》大遼水與酈《注》的記載,砥石即今西遼河發源的地方,在燕秦右北平郡,即今赤峰市與遼西老哈河灤河發源的地區,這就表明商的祖先起源於幽燕地區。這一地區的紅山文化,特別是紅山文化所發現的祭壇,可以推斷為商人的祖先舉行“高禖”祭天遺跡,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祭天遺址。
大概從相土時起已越燕山南下,環渤海灣發展,其所遷的商當在燕山以南。曆昌若、糧圉,冥至王亥時已發展至易水流域並且和當地的部落發生鬥爭。王亥在卜辭中是與高租夔、大乙湯一樣重要的商先公,卜辭在王亥的頭上冠以鳥,《天問》與《山海經·大荒東經》都說王亥是一位“兩手操鳥”的神人。他是死於與易水地區部落爭鬥的商先公,他與弟弟王恒又都是首先服牛(役使牛)的代表。到王亥、王恒時期,商人的先公已在易水流域活動,其後進而南下漳水流域,即進入先商階段。
(二)先商的興起與建國
從契至湯,曆史記載凡八遷。大抵在王亥以前是自燕山以北到易水流域,至上甲微已南下漳水。上甲微以後至大乙湯又累遷,總不離古河濟之間,即今河北南部,河南東部與北部及山東西部與北部。
商的先公,自上甲微開始以日為名,次乙、次丙、次丁而終於壬、癸,與十日之次全同,可能是湯建立商朝後定祀典時,對先公列祖的名字已不能追憶,即以十日之次序以追名之。
上甲微的父王亥被有易部落所殺,微得到河伯的幫助,敗有易殺其君綿臣。河,在先秦是黃河的專名,甲骨卜辭記載,商人對河的祭祀很隆重,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附近入渤海,可見商先公自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東古黃河下遊立足與發展。湯興起時有三毫的說法:北毫,為漢山陽郡薄縣,即今山東省曹縣,南亳距此不遠,西毫為河南省偃師縣。但這些地方在湯滅夏以前都不可能是商先公立都的地方。甲骨文中有滴水,即今漳河,商與漳古音相同,甲骨文中有毫,是湯興滅夏以前真正的都城所在,在今河南省濮陽縣附近。所以自上甲微至湯興的活動範圍總不出古河濟之間。
從考古文化觀察,先商文化可分為漳河型、衛輝型、鄭州南關外型,年代順序與分布地區都是自北而南。其中漳河型年代最早,分布大體包括河北省唐材以南,河南省淇河以北、衛河以西,山西省沿太行山西麓一線,南北長約五六百裏,東西寬約二三百的範圍,其中心分布地區在河北省的滹沱河與漳河之間的沿太行山東麓一線,而以漳河中遊(指清、濁漳二水合流以後)的邯鄲,磁縣地區的先商遺址為代表,而先商文化漳河型來源於河北龍山文化。可見先商階段活動範圍是以漳河流域為中心的古黃河下遊與河濟之間,而湯興起與滅夏以前大概是以今河南省濮陽地區為中心。
商朝滅夏以後自湯至帝辛實傳17代30王,《史記·殷本紀》《集解》引譙周說,認為有600餘年,而《古本竹書紀年》認為商朝共496年。商的統治範圍較夏擴大,其文化影響遠達長江流域。
三、周人的起源與興起
周,姬姓,奉後稷為始祖。姬姓出於黃帝集團,周人自稱:“我姬氏(姓)出自天黿”,認為其始祖後稷,是舜禹時農官,“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祖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周人的感生神話:後稷之母為薑姓有邰氏的女子,名薑嫄,因為踏了上帝的大腳印,感而有孕,生了後稷。
先秦記載自後稷至文王傳15世,實際上自傳說中唐虞到古公直父立足於周原已經曆千餘年,而古公以前周人先公的事跡隻顯示了各時期的特點,所以古公直父以前世次,僅為各時期周先公的代表,並非真的父子相傳。
周朝建立以前,周人的曆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周人的起源與初興及周人的興起與建國。
(一)周人的起源與初興
周始祖後稷之母出自薑姓有邰氏部落,當時的“薑”即“羌”,已成為定說;薑姓出自炎帝集團,與黃帝集團姬姓周人世為婚姻。這種原始的族外婚,不僅表現在由母係轉向父係時,隻知後稷的母名為薑原;延及周人開始在歧山地區興起的古公亶父,也是娶的薑女,後被追諡為太薑;周朝開國之君武王發以大公望女為妃,即邑薑;甚至周朝建立以後,姬姓諸侯,仍以與申、呂、齊、許等薑姓諸侯通婚為常製。在一定程度上說,周朝是姬、薑兩姓族聯盟建立起來的王朝。
薑原的有邰氏部落及後稷所居之邰,曆來注釋在陝西武功縣境,這裏是關中平原西部,在古公亶父開發的周原境內,周人起源當別有所在。考古發現,陝西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涇渭流域,與先周文化的分布重合,而且有承襲發展的關係。先周文化目前已知的分布:北界達甘肅省慶陽地區;南界止於秦嶺山脈北側;西界在隴山及其主峰六盤山東側;東界的北端在子午嶺西側,南端以涇河下遊及今西安市東郊的滬水和灞水一帶為界。全區南北長約300多公裏,東西寬約200多公裏。大致相當於今陝西省寶雞地區和鹹陽地區,以及甘肅省的慶陽地區和平涼地區東半部。這些先周文化若按年代早晚,第一期稍早於古公亶父時期,以涇水上遊陝西武長縣碾子坡先周文化為代表;第二期以碾子坡先周晚期墓葬、岐邑劉家村先周墓葬及長武縣下孟村先周遺址為代表,年代大致相當於古公亶父、季曆時期;第三期以豐邑先周文化遺存及這一地區先周墓葬為代表,其年代約略相當周文王、武王準備滅商時期。上述三期不同年代的先周文化,其中第一期遺存迄今僅在涇水上遊地區發現,由此可以推斷,古公亶父以前活動範圍集中於徑水上遊。這一地區正是黃帝集團發源之區,而距此不遠涇水以南,渭水上遊以北今陝西隴縣的吳山,又稱嶽山,據考定即薑姓四嶽集團發源之區。
後稷之後,周先公在不窋及鞠的時期,處戎狄之間,從其俗,到公劉時期,雖仍處戎狄間,卻大力發展農耕,並沿漆、沮二水南下,渡渭水獲取木材及其它物資,積累財富,四周各氏族貴族多來歸附,“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奠下基礎,到慶節時正式立都於豳,已具有王朝前古國的規模。豳的地理位置,一說在今陝西省彬縣,一說在今陝西省旬邑縣。兩地都在涇水上遊南部,實包括今長武、彬縣、甸邑一帶。按《括地誌》的記載,“不窋城”在今甘肅省慶陽縣境,豳在今彬縣境,則公劉,慶節時期,是從涇水上遊北部遷徒到涇水上遊南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