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全國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1(1 / 3)

第三十九章 全國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

第一節 全國各民族人民參加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一、漢、壯、瑤等民族共同發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1851年(鹹豐元年)爆發了中國各民族第一次大覺醒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這次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爆發在南方各民族聚居地區,壯、瑤、苗、侗、水、土家、彝等各民族與漢族都積極投身到革命運動之中,並在革命鬥爭中做出巨大的貢獻。

太平天國革命的發祥地,是廣西壯、瑤等民族聚居的地區,早在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在秘密組織宣傳革命思想時,就得到了壯、瑤等民族人民的支持。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等人組織“拜上帝會”時,壯、瑤各族人民便積極參加。

1847年(道光二十六年)參加“拜上帝會”的2000餘人中有許多是壯、瑤族人民。同年洪秀全、馮雲山在高坑衝壯族農民盧六家設立“拜上帝會”總部,盧六成了洪、馮二人的有力助手。洪秀全在花洲瑤族山區宣傳革命思想、組織“拜上帝會”時,周圍數十裏的瑤族群眾都參加了“拜上帝會”。廣西金秀縣瑤族聚居的龍坪是“拜上帝會”的一個點。

1850年(道光三十年)金秀縣大瑤山橫衝、良段兩村瑤族參加拜上帝後會,便紛紛攜帶獵槍,趕至金田集中,編入“團營”組織,後來成為太平軍主力的一部分。可見在太平天國革命的準備階段,壯、瑤各民族人民就投身到革命鬥爭的行列之中了。

1851年(鹹豐元年),金田起義爆發後,當時的2萬名太平軍中,壯族戰士占了四分之一左右,如紫荊山軍營村,陳、藍兩姓壯族約500餘人全部參加了太平軍。壯族聚居區的武宣縣東鄉、桂平縣沙田鄉也都是全村入伍。象州的新寨和磨村壯族1000餘人參加太平軍。金秀大樟的奔騰村400餘戶壯、瑤族半數以上參加太平軍。花鹿、路村、落田裏村的瑤、壯等民族全部或大部分參加太平軍,當時的“赤足苗子三千餘人”就是指的壯、瑤等民族太平軍戰士。壯、瑤等民族在參加金田起義時,為了表示義無反顧的決心,便變賣財產、毀棄廬舍,全家全村入伍,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過程中,壯、瑤等民族人民都做出過不同的貢獻。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湧現了許多壯族革命領袖和英雄。如生於廣西潯州府武宣縣東鄉的壯族肖朝貴參加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的開國元勳,被封為西王,前軍主帥,為太平軍核心領導人物之一。壯族蒙得恩被封為讚王,曾一度出任中軍主帥兼正掌宰。太平天國開創者之一韋昌輝是桂平縣金田一村的壯族;傑出領導人石達開亦是貴縣那良村的壯族,他們都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如武鳴縣廣寺林的壯族林鳳祥、李開芳和象州大樟山壯族譚紹光等人亦均是太平軍優秀將領,作戰英勇,功績卓著。廣大壯族、瑤族婦女也積極參軍參戰,“素有女軍……瑤、壯……赤足裹頭,攀援岩穀,勇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仗,官軍或受其衄”。此外還擔負運送武器、軍糧、護理傷員、偵察敵情等任務。有的壯、瑤等民族婦女還擔任了太平軍監軍、軍師等重要職務。太平軍定都南京後,廣西女兵萬人防守南京,擔負著保衛天京的重任。這些壯、瑤等民族戰士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譜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太平天國革命的1851—1861年(鹹豐元年至十一年),正是貴州各民族人民起義的全盛時期,特別是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軍入黔以後,使義軍勢力更加強大。各地起義軍紛紛與石達開部隊聯合作戰,在幾年中貴州全境幾乎為義軍和太平軍所控製,清軍隻困守貴陽首府孤城,號令不出數十裏。

1859—1861年石達開先遣部隊餘誠義、李文茂各部由廣西先後進入黔南,與水族、布依族、苗族起義軍取得了聯係,並在軍事行動上互相配合,先後攻下荔坡、獨山、都勻等地,黔南地區掌握在義軍和太平軍之手。1864年(同治三年),水族、苗族、侗族起義軍又與太平軍李福獻部配合,轉戰於黔東甫古州、黎平一帶,取得了多次勝利。太平天國革命和貴州各族人民起義完全結合在一起了。

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部入川時經過土家族地區,活躍在川東土家族地區的李永和、藍大順農民起義軍立即與太平軍取得聯係,相互配合戰鬥。施南府屬的土家、苗、漢等民族人民亦聚眾“潛謀內應”,配合太平軍的行動,使太平軍進入施南府後,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迅速占領了鹹豐、來鳳兩縣城。後來土家族高連升等人又配合太平軍攻打龍山城。太平軍進入湘西土家族地區時,沿途許多貧苦的土家族人民參加了太平軍。石達開部隊經過湘鄂地區時得到了土家、苗等民族人民廣泛的支持和援助,使石達開的入川計劃得以順利實現。

1863年(同治二年),石達開率領數萬太平軍自雲南省昭通米壩搶渡金沙江,經會理、進據越嶲、冕寧一帶,受到彝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有的彝族群眾為太平軍帶路,運輜重,造兵器,有的彝族青年還參加太平軍。戰鬥中受傷的太平軍戰士和突圍到彝族地區的戰士得到了彝族群眾的掩護或收容。解放前越嶲、甘洛一帶還有不少被稱為“長毛”的勞動人民,就是當年太平軍戰士的後裔。太平軍給彝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彝族民間還留傳著許多關於太平軍、石達開的傳說。

1867年(同治六年),太平軍扶王陳得才率軍入陝,渭南回族數千人投到陳得才部下,為太平軍當先鋒,“皆冒險出死力”。接著關中回民起義軍參與陳得才太平軍配合作戰。早一年,1866年(同治五年)太平軍餘部西撚軍入陝。當時甘肅省回民起義軍和撒拉、保安等民族起義軍立即與西撚軍聯係,“撚自南而北,千裏有餘;回自西而東,亦千裏有餘”。“撚回合勢”互相配合作戰,將西北反清鬥爭推向高潮。

總的說,凡是太平軍所到之處,皆有各民族人民參軍參戰,在太平天國革命期間,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的大起義更是對太平天國革命的有力支援,太平天國革命所取得的勝利是與各民族人民的參與分不開的。

二、太平天國的民族措施

太平天國革命是漢、壯、瑤以及其它民族共同發起、組織、參加的聯合反清鬥爭,因此太平天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們十分重視民族問題,特別注意吸收各民族人民參加革命鬥爭。雖然在太平天國的一些綱領中沒有明確提出民族的綱領。由於曆史的局限性,他們不可能明確提出這方麵的綱領。但是,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組織醞釀和革命過程中均采取了一係列的民族措施,爭取、團結、吸收各民族人民參加革命。

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動時期,太平天國的組織者們就主張民族平等。洪秀全、馮雲山在深入桂平地區瑤、壯等民族中發動革命時就提出了“天王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總相同”的帶民族平等意識的口號,對漢族和各民族一視同仁,沒有民族偏見和歧視,各民族一律平等。這是太平天國最早提出的最明確的民族平等團結的思想。其後洪秀全又在《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中提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天下總一家、世間皆兄弟”的不分貧富、不分民族的平等思想,這種思想在後來的《天朝田畝製度》中又被肯定下來和進一步發展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各民族共同奮鬥的綱領。這個綱領中亦包含了各民族和漢族一樣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這些民族平等的思想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全過程中均得到貫徹。

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的初期,就將發展拜上帝會的重點放在各民族中。次年,洪秀全就“立意赴苗人區域”傳教,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東省連南“往遊八排(瑤)”,“到南江排,將此情此道勸化瑤人”,宣傳革命思想。馮雲山到廣西省桂平縣紫荊山瑤、壯等民族地區進行革命活動時,許多瑤、壯貧苦農民參加了拜上帝會,使紫荊山成為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根據地。洪秀全、馮雲山等人還先後到花洲、金秀、貴縣、象州等壯、瑤等民族地區傳教宣傳革命,建立拜上帝會點。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洪秀全在壯族農民盧六家建立拜上帝會總部,從此拜上帝會由秘密活動轉入公開活動。這是洪秀全等人“客家(漢族)本地(各民族)總相同”思想的實踐,在各少數民族人民的積極支持和參預下,使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得以迅速的發展。

太平天國革命的領導和指揮係統亦是由漢族和各民族的領袖人物共同組成的。洪秀全、馮雲山在組織發動革命的初期,就聯合了各民族中有影響的人物參加。壯族盧六是洪秀全組織拜上帝會的有力助手,曾營救過馮雲山,盧六是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領導者之一,後死於獄中,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犧牲的第一個壯族英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被追封王。壯族肖朝貴是最早參加拜上帝會的人,後來成為拜上帝會早期的組織者和宣傳者之一,金田起義後又被封為西王、前軍主帥,“天排西王真英勇,衝鋒破敵武略精”,是太平天國革命傑出的領導者之一。壯族蒙德恩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期出任中軍主將兼管掌理朝政,協助天王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是太平天國革命中期的核心領導者之一。太平天國這個以漢族和各民族組成的領導核心,不僅體現了太平天國革命的民族平等思想,而且有利於動員、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對敵,是太平天國革命取得一係列勝利的保證。

太平天國革命的領導者還注意團結和保護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當太平軍北上經過瑤、壯等民族地區時,宣傳天兵與瑤、壯胞“都是自己人”、“天兵是專門捉妖殺妖的,絕不傷害百姓”。太平軍在進入廣西省蒙山縣三妹瑤山時,發布禁令:“瑤家草房木房易著火,千祈要小心火燭”、“不準傷害百姓牧畜、不準亂拿百姓東西”。這些措施深得瑤、壯各民族人民的歡迎,吸引了許多瑤、壯等民族人民參加太平軍。

太平軍的將領每到一個民族地區後便與當地民族的農民起義軍會合。太平軍將領李文茂、餘誠義、李福猷等部進入貴州後,立即和苗、侗、布依、水等族起義軍聯合共同戰鬥。石達開率部進入湘、鄂、川土家族地區亦和當地上家族起義隊伍聯係,共同對敵,並吸收土家族人民參加太平軍。石達開的帳前文書王泰階、侍衛長李學東以“促夷起義、應援天國”為目的,由廣西省進入雲南省哀牢山區,和田四浪(哈尼族),李文學(彝族)聯合並同發動了哀牢山區各民族起義,王、李二人均成為哀牢山起義軍的軍師和主要將領。

由於太平天國采取了民族平等和團結各民族共同參加革命的措施,使太平天國革命成為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各民族人民聯合的反清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