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又派遣“商務考察團”由中印邊界入藏。次年“考察團”進到崗巴宗,當即遭到宗本和藏族群眾的堅決阻止,不許“考察團”再向前進一步,使英國“考察團”與崗巴宗守土軍民相持數月,毫無結果而去。
1886年(同治十二年)英國采取放棄派員入藏作為條件,換取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但英國並沒有放棄侵略的野心,而是進一步用武力控製藏邊錫金等小國,準備用武力入侵西藏。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愛國人士和藏族人民識破了英國的這一陰謀,因而采取了積極的防範措施。西藏地方政府在藏錫邊境的險要道路上,設防建卡,進行自衛,在距則列拉數裏的熱納宗隆吐山上修建堡壘和炮台,派去200名藏兵守衛,日夜監視英人的動向。隆吐山是中國的無可爭議的領土,藏軍在此設防是無可非議的,但是英國對此卻橫加幹涉,並於次年向清政府發出照會,胡說藏軍在隆吐山設防是“越界”行為,必須按期撤卡退兵,否則就要用武力解決相威脅。清政府在英國的恫嚇下,命令駐藏大臣文碩強迫西藏地方政府將隆吐山守軍全部撤回。但是藏族軍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於是對清政府的屈膝媚外行徑予以堅決抵製。西藏僧俗大眾向駐藏大臣和清政府呈文,揭露英國的陰謀和西藏的嚴峻形勢,並表明了藏族人民抗英決心已下,隻有“誓死抵禦,決無二心”,縱然戰至“男盡女絕”也決無反悔。藏族人民誓死抗英保衛疆土的精神,感動了駐藏大臣文碩,他多次向清政府奏文,申訴藏族人民抗英的理由,主張為西藏積極籌餉籌兵,作好阻止英國入侵的準備。又次年三月英國悍然出兵進攻隆吐山守衛藏軍。在戰爭緊急關頭,清政府卻以“識見乖謬”為由,將主張抗英的文碩革職,改派昏庸主和的升泰為駐藏大臣。但是西藏人民的抗英決心並未動搖,他們在強敵麵前,奮起戰鬥。西藏地方政府立即調派各路官兵不分晝夜開赴戰場,後方的僧俗群眾也積極籌措軍糧,支援前線。駐守在隆吐山前線的藏軍,用簡陋的火繩槍、弓箭、刀、矛、拋石等武器,堅守陣地,奮勇抵抗。藏軍利用高地作為屏障,數次擊退了武器精良的英軍進攻,藏軍用火槍、石塊沉重打擊了英軍的氣焰,與英軍相持爾下。後來英軍調集大批援軍,集中大炮轟擊藏軍防禦工事,藏軍傷亡較大。但是藏軍從擊毀的工事中撤出後,又修築臨時陣地,繼續頑強戰鬥。最後在英軍強大炮火的進攻下,才撤出隆吐山到達卓木。當藏軍增援部隊達到後,又立即偷襲敵營,到同年六月,工布、波密、碩扳多等地援軍也趕到,在帕裏至亞東前線集結1萬餘人,與英軍形成對峙。
正當藏族人民抗英鬥爭掀起高潮的時候,妥協主和的駐藏大臣升泰到任,即以“奉旨罷兵定界”為由,嚴束藏兵,不準妄動,責令藏軍撤回帕裏一線待命,以作為與英國談判求和的條件。在投降勢力的壓製下,抗英軍民的士氣受到影響,前方軍隊得不到支援,而英軍大量援軍趕到,用大炮猛轟藏軍營地,藏軍力不能支而失利,亞東、朗熱等地先後失守,西藏人民第一次抗英鬥爭就這樣被清政府出賣而失敗了。
隆吐山抗英失敗後,英國於1890年(光緒十六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1893年(光緒十九年)清政府又在英國的壓力下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續約》。這兩個條約不僅使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和中國失去了從隆吐山到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帶,而且使中國的主權蒙受了極大的損失,英國控製了西藏的經濟,西藏內務不斷受到英國的幹涉,為英國進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方便。
1888年(光緒十四年)隆吐山抗英戰鬥,是西藏人民為了保衛中國神聖疆土、保衛家園的正義鬥爭,是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場英勇戰鬥,在藏族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高潮。英國利用1888年武裝侵略西藏後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所取得的特權,加緊了對西藏的侵略,開始將其侵略勢力向西藏的腹心地區推進。西藏人民的抗英鬥爭也隨之達到高潮,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夏,英國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條約》為借口,出動英軍200人侵入後藏崗巴宗甲岡地區,肆意挑釁。次年又出動英軍300人,再次入侵崗巴宗,並要挾清政府派員到指定地點談判。英軍的入侵又一次激起藏族人民的抗英激情。西藏地方政府和僧眾一麵力阻駐藏大臣赴邊談判,一麵呼籲清政府向英國提出抗議,限令英軍撤出崗巴宗,提出西藏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許英國侵犯。同時西藏地方政府派遣700名藏軍駐守在崗巴宗附近的各個隘口,作為迎擊進犯英軍的準備。
英軍在崗巴宗以南進行數月的武裝挑釁,將西藏地方政府的防禦吸引到崗巴宗,此時英國突然派遣榮赫鵬等人率領3000名英軍越過則列拉山口,經亞東、帕裏,將侵略矛頭直指西藏腹地,向江孜方麵逼進。英軍的入侵再次激起了藏族人的抗英鬥爭。在英軍向江孜推進時,西藏地方政府下了征兵令,廣大僧俗大眾積極行動起來,支應兵差,奔赴疆場。
3000餘名藏軍在賴丁、囊姆賽林兩代本(團長)的率領下在江孜以南的曲米新古與英軍相遇,阻擊英軍。藏軍中了英軍頭目榮赫鵬假談判真偷襲的奸計,結果1000餘名藏軍和談判代表賴丁代本等4名軍官慘遭屠殺。當藏軍官兵發現中奸計後,便手握武器,堅守陣地,與英軍展開了英勇的搏鬥。
曲米新古大屠殺,進一步燃起了藏族人民反抗英軍入侵的怒火。當英軍向江孜進發時,沿途的藏族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攔截英軍的軍火、糧食,切斷英軍的交通運輸,砍殺英軍,康馬宗藏族群眾一次就殺傷英軍二三十人。1904年(光緒三十年)四月,英軍侵占了西藏名城——江孜,使藏族人民十分憤慨,他們紛紛組織起來,帶著火槍、長矛、大刀、木棍等武器,聚集在江孜到日喀則、江孜到拉薩的途中,開始了收複江孜城的鬥爭。五月,藏族軍民發動了奪取江孜城的戰鬥,分兩路向江孜城反攻,一路收複了江孜的宗山、白居寺、曲龍寺等重要據點,包圍了英軍的大本營;一支藏軍夜襲英軍軍營,英軍未及抵抗便倉皇潰逃,英軍頭目榮赫鵬險些被藏軍活捉。六月下旬,英軍援兵趕到江孜,對藏軍堅守的乃寧寺險要據點進行猛烈攻擊,寺廟圍牆被英軍炮火轟塌,守寺藏族軍民打開寺門,手持大刀與英軍展開肉搏,使英軍傷亡200多人後,英軍才攻占了乃寧寺。乃寧寺被劫洗一空,還放火燒毀了大經堂。
堅守在江孜宗山頂上的藏軍也用鮮血保衛每一寸土地。英軍頭目榮赫鵬親自率兵進攻江孜宗山據點,藏軍堅守山頂堡壘,用火槍、石頭數次打退英軍的進攻,最後堡壘被攻破,但是藏軍還堅持了三個晝夜的戰鬥,許多藏軍士兵和英軍徒手搏鬥而壯烈犧牲,來不及突圍的就跳崖自盡,為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江孜失陷後,西藏地方政府中投降派抬頭,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下令藏族軍民停止抵抗,使英軍長驅直入,很快占領了拉薩。但藏族軍民仍然繼續堅持鬥爭,拉薩市民不賣糧食和貨物給侵略軍,不少藏民手持大刀、長矛、匕首,出沒於拉薩城郊,繼續打擊英軍,使侵略軍不得安寧。
第五節 南方各民族人民的反帝鬥爭
一、南方各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捍衛民族權益的鬥爭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先行者——外國教會、傳教士很早就進入南方民族地區,依勢橫行,遭到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這一方麵是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另一方麵是因為外來宗教與各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格格不入,因而各族人民為捍衛自身民族的權益而進行英勇的鬥爭。
西藏人民對帝國主義教會的侵略曾進行過不斷的反抗。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法國兩傳教士冒充商人進入西藏,駐藏大臣在人民的要求下將兩個法國傳教士押解出藏。1851年至1854年法國傳教士又從印度潛入中國西藏察隅河穀活動,不聽當地老人的勸告,兩名傳教士被人當作英國奸細殺死。1861年(鹹豐十一年)法國傳教士在拉薩建立教堂,橫行霸道,強占百姓田地房產,幹預地方政治,挑撥地方關係,引起了川邊、滇邊和昌都廣大地區藏族僧俗群眾的憤慨,因而掀起了反洋教運動。當法國傳教士進入昌都時,昌都人民采取了不與傳教士往來,不賣給糧秣,不供給驢馬運輸的辦法進行抵製,使法國教士困於昌都半年,最後不得不從原路退回。拉薩三大寺也聯合起來發出保衛黃教,誓死不與洋人往來,不準洋教進入西藏的號召,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洋教怒潮。金沙江沿岸的巴塘、瀾滄江、怒江沿岸的藏族人民也多次起來驅逐教會和天主教教民,殺教士,焚毀教堂,奪回被侵占的土地財產,鬥爭延續了數十年之久,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教會侵略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