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遺址(2 / 3)

迎江寺

所在省市:安徽

景點簡介:位於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慈禧太後賜額“妙明圓鏡”。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杆,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設之。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麵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麵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麵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三進毗盧殿,脊高17.7米,麵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四進藏經樓,樓高16.2米,麵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卷,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曆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眾生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西方三聖像。矗立寺中的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繞。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塔門布局多變,遊人登上二層以後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其樂無窮。每層簷角有戧,戧下係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刹。渾厚的塔身襯著造型優美的塔刹,巍然高聳,直入雲霄。“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此外迎江寺還有宜園(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皆恢宏壯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裏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曆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

玉龍雪山

所在省市:雲南

景點簡介: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雲南省麗江、寧蒗、中甸三縣境內,由四個景區(玉龍雪山、長江第一灣景區、瀘沽湖景區、麗江名城)組成,總麵積770多平方公裏。玉龍雪山位於麗江縣城北端15公裏處,十三峰由南向北縱向排列,南北綿亙35公裏,東西寬12公裏,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山上終年積雪,銀裝素裹。前麵的主峰猶如龍首,後麵峰峰相連,好似蠕動的龍背,山半腰常常雲霧飄緲,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騰空飛舞的銀色蛟龍,因而得名玉龍雪山。玉龍雪山主峰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約10公裏處,是橫斷山脈的沙魯裏山南段的名山。巍巍玉龍山,上插雲天,下俯麗水,冰清玉潔,寒光耀眼,遠遠望去,山似銀蛇起舞,峰如長劍倚天。隨著時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觀也變幻無常。時而雲蒸霧湧,玉龍乍隱乍現,時而碧天如水,萬裏無雲,群峰像被玉液清洗過一樣,晶瑩的雪光耀目晃眼,景色極佳。玉龍雪山腳下的玉峰寺山茶遠近聞名,俗稱萬朵山茶,相傳先於寺廟植於明朝永樂年間,有"雲南山茶甲天下,麗江山茶甲於滇"的稱譽。這棵"茶樹王"原是兩棵並立的山茶,後來主幹合而為一。而今,鐵桶似的主幹已貧出許多分枝,形成一堵3米多高、4米多寬的花牆。每年2-4月間,山茶花迎著風雪爭相怒放,先後要開10多批,總共上萬朵;有的大如飯碗,有的巧如酒杯,千姿百態,紅豔奪目。玉龍雪山不僅是美麗的植物園,而且是我國一座自然風景寶庫。山上景點較多,但主峰由於陡峭難攀,至今還無任何人征服過,國內外許多登山隊對此山躍躍欲試。

紮龍自然保護區

所在省市:黑龍江

景點簡介:位於烏裕爾河下遊,西北距牡丹江市30公裏。這裏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丹頂鶴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譽為鳥和水禽的“天然樂園”。紮龍自然保護區占地4萬平方公裏,河道縱橫,湖泊沼澤星羅棋布,濕地生態保持良好。紮龍自然保護區以鶴著稱於世,全世界共有15種鶴,此區即占有6種,它們是丹頂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白鶴和灰鶴。丹頂鶴又稱仙鶴,是十分珍貴的名禽,此區現有500多隻,約占全世界丹頂鶴總數的四分之一,所以,稱此區是“丹頂鶴的故鄉”也不為過。這裏的野生珍禽,除鶴以外,還有大天鵝、小天鵝、大白鷺、草鷺、白鸛等,真可謂野生珍禽的王國。紮龍自然保護區是北國江南,風光優美。每當暮春仲夏,蘆葦青青,在清澈的水麵上,飄浮著水浮蓮、茭角等水生植物,四周草地翠綠,野花飄香,遊人徜徉在這北國的水鄉澤國中,欣賞著野生珍禽自由遨遊,一種真正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每年四五月或八九月,約有二三百種野生珍禽雲集於此,遮天蔽地,蔚為壯觀,是遊覽此區的最佳季節,由齊齊哈爾市去保護區有汽車直達,交通便利。保護區範圍大,不可能遍遊,隻須在區管理局四周一遊,即可一窺全貌。

劄蘭屯

所在省市:內蒙

景點簡介:大興安嶺從東北走向西南,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氣勢雄偉。然而在茫茫林海、莽莽草原中,竟會出現一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明媚秀麗的“江南風光”,這就是景色幽美的劄蘭屯。劄蘭屯僅以大興安嶺支脈的幾座小山為屏障,沒有突兀的奇峰,沒有磷峋的怪石,沒有古刹碑刻,沒有名人題詠。劄蘭屯之美在於不假人工修飾、純出天然的草木山川。雅魯河穿繞於蒼鬱的樹葉之間,翠綠的水草在金色的陽光下搖曳,別有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美。因此有人稱譽劄蘭屯是“小杭州”。

昭陵(北陵)

所在省市:遼寧

景點簡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陵寢。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關外三陵”,但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模。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中部,從正紅門到隆恩門;後部,從隆恩門到寶頂。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兩側呈對稱布局,建有輔助建築。遊昭陵時,先遊前部。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係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遊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遊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裏麵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後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仿佛是城中之城。遊方城先要遊隆恩殿。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台階為底座,以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牆,故又顯得異常華麗。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內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著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辟為北陵公園。

鎮江金山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金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位於鎮江市區西部,海拔43.7公尺,周520公尺,占地麵積10公頃,原係江心島嶼,100多年前始與南岸相連。距市中心(大市口)3公裏。金山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宋以前又曾叫"紫金山",真宗時改名"龍遊山",曆史上還一度叫過"妙高峰"和"伏牛"、"青螺"、"金鱉"等,自唐至今統稱"金山"。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唐杜光庭說"萬川東注,一島中立";宋沈括雲"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裏天";明莫啟曰"金山屹立大江心,四麵波光映梵林";清冷士嵋則道"江光浮島嶼,潭影浸樓台"。直到十九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以綺麗著稱,最有名的勝跡是金山寺,寺宇金碧輝煌,肩摩踵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雲天,無論近觀遠眺,總見寺而不見山,向有"金山寺裹山"的說法。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於此。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鹹暢",以及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鑒了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築藝術。金山上除寺院外,還有慈壽塔、白龍洞、古法海洞,附近還有中泠泉等。近年來,鎮江先後投入巨資,相繼建成芙蓉樓、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等景點,景區內陸水相連,泉、湖、洲、園、寺等相得益彰,呈現出一幅“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裏天”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