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爽和上海永安公司1(1 / 3)

郭琳爽和上海永安公司

郭琳爽(一八九六—一九七四),別名郭啟棠。上海永安公司總經理。生於廣東省中山縣竹秀園村。其父輩創立上海永安公司時,投入二百萬元港幣。郭琳爽善於經營,幾年後便建起永安新廈。抗戰時,公司被日本作為“敵產”軍管。一九四六年,公司的資本額增加到法幣十億元。上海解放時,毅然留在大陸。文革中去世。

父輩創業海外廣東中山縣石歧鎮南七八公裏處有個風景秀麗的旗鼓鄉,鄉中有個竹秀園村。

村後是滿山翠綠的旗山,村前是一片平原,村中的一幢幢青磚紅瓦的農舍被一叢叢翠竹遮掩著。這就是上海百貨業富豪郭琳爽的家鄉。其父輩郭樂、郭泉、郭葵、郭順等兄弟,均出生在這裏。相傳,旗鼓鄉一帶數百年前,是一片荒地,直到明朝嘉靖年間,山海關一帶的居民才陸續遷來這裏,他們相中了這塊寶地,於是便蓋房種田,開始建設家園。

因為村中到處是茂密的篁竹,大家就給這個村起名叫“竹秀園”。

郭琳爽的祖父名叫郭沛勳,是個勤勞的農民,靠著耕種二十八畝地生活。生有郭炳輝、郭樂、郭泉、郭葵、郭浩、郭順等諸子。兄弟六個,農閑時在村塾裏學習古文,農忙時,幫著父親鋤草種田,挑禾擔穀,一家人日子過得倒還安寧。

郭家最早發跡的是郭琳爽的二伯父郭樂。一八九0年,正當郭樂十八歲的時候,家鄉遭受澇災,洪水淹沒了稻田,夏糧顆粒未收,再加上清末的苛捐雜稅,郭家也過上了幾乎斷炊的日子。郭樂是個很有心計的青年,個子不高,但身材結實,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他見在家鄉難以維持生計,便與父親商量,想到澳大利亞去找乃兄郭炳輝。郭炳輝是他們的大哥,數年前就飄洋過海,賣苦力謀生。父親不能眼看著孩子們挨餓,便給郭樂湊足了路費,送他上船,去海外自謀生路。

郭炳輝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墨爾本給一家財主幫工,收入僅能糊口。郭樂來到墨爾本,見到大哥生活並不寬裕,他不願拖累大哥,便單搶匹馬來到悉尼。悉尼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港口,為新南威爾士州首府。城市建在塔斯曼海傑克遜港灣兩岸,有南半球最大的海港大橋相連。

郭樂來到悉尼,住在一家小旅店裏,每天上街尋找工作。一連數日也沒有人雇傭他,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在街上,遇見竹秀園村的一位同鄉。他早在二年前就來到悉尼,靠做小買賣掙了一筆錢,在悉尼買了五十畝菜園,正缺人幫工。那位同鄉聽說郭樂就在悉尼找工作,便將他留下,每天給他工資,澳幣十二點五先令。

郭樂在家種過菜園子,有些經驗,便慨然應允。就這樣,他在悉尼,施展了種菜的本領,忙得連寫家信的時間都沒有。在這裏幹了二年,省吃儉用積攢了一點錢,寄回家鄉,沒有什麼剩餘。他想,不能這樣靠幫工過日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求發展。

於是辭去這份工作,沿街賣菜,比給別人幫工要好一些。後來,家鄉有一位堂兄名叫郭標,他在悉尼與別人合夥開了一個名叫水生的水果商店,缺少人手,邀請他去幫忙,郭樂終止了沿街賣菜,成為永生水果商店的骨幹。他有時收款,有時去進貨,有時在櫃台賣貨,好歹積攢了幾百澳磅。

恰好,悉尼有一家華僑開辦的“永生棧”水果商店,因經營不善,屢屢虧損,老板急於出售。郭樂聽到這一消息,喜出望外,便邀集同鄉馬祖星、孫智興、梁創、歐陽民慶、歐陽品、容子榮、彭榮坤等人,湊齊一千四百澳磅,把它買下來。大家推舉郭樂擔任經理。

一八九七年八月一日,永安水果商店正式開張營業。這是資產遍及世界各地的郭氏富豪發跡的開端。

永安水果商店有批發和零售業務,兼營土特產雜貨。土特產有大米、白酒、鹹魚、食用油、核桃、花生、荔枝幹、爆竹、藥材、絲綢、瓷器、樟木箱等等,這些商品不僅供應當地居民,而且也滿足華僑的需求。清末,從廣東沿海一帶來到澳大利亞的華僑很多,有礦工、木工、園藝工,還有的開酒店、旅店、洗衣店,當街頭小商小販等等,他們都願到永安水果商店來買貨,郭樂也熱情接待他們,凡是家鄉人來了,點煙、倒茶,格外殷勤周到。

因為經營得體,永安水果商店營業額直線上升,郭樂看到時機成熟,便召開股東會義,研究擴大營業麵積,在市內又增設三家分店,總店設在安得姆路埠頭街。

開張時隻有七八個店員,陸續增加到六十多人。為了擴大和發展店鋪,郭樂就把三弟郭泉、四弟郭葵、五弟郭浩、六弟郭順先後請到悉尼,協助他操持店務。他也想把為別人當雇工的大哥郭炳輝從墨爾本接來,不料大哥在勞累中已經離開人間。

營業額擴大了,組織好商品貨源十分重要。當時,香蕉、椰子等水果的貨源大部分來自斐濟等地。斐濟地處太平洋西南部,由八百多個島礁組成,但僅有一百多個島上有人居住,人口數十萬,盛產香蕉、椰子、稻米、可可等。是英國的殖民地。

由悉尼去斐濟,航程一千七百四十三裏,隻能乘帆船,單程需要一個多月,海上風大浪大,常常船翻人亡。永安商店進貨隻能靠水果商販,從斐濟運來,賺點微薄之利。

據有關文章記述,郭樂為此召開股東會議,研究進貨渠道問題。有人提出直接到斐濟進貨;有人說航程太遠,十分危險。但從郭氏兄弟之間的爭議,卻可看出那種深厚的手足之情。

郭樂說道:“我們辛辛苦苦賣貨,錢都讓別人賺去了。能夠自己雇船到香蕉園直接去進貨,這是最好的辦法。”

老三郭泉不同意二哥的意見,說道:

“在海上航行太危險,我們來到國外經商不容易,還是穩妥一些的好。”

“那不行。”郭樂說道:“我們飄洋過海的就是要做買賣,就是要闖一闖,不冒一點風險是不行的。”

老四郭葵說道:“二哥說得對,經商不冒風險不行;不過三哥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我有這樣一個想法,讓我先上斐濟去一趟,看一下實際情況,然後再做決定。”

老六郭順說道:“我年輕,還是讓我先去闖一闖!”

“你們都別爭了,”郭樂斬釘截鐵地說道:“大哥去世了,我是你們的哥哥,我比你們來的早,對這裏的情況最熟悉,況且我還是總經理,要去,當然應該讓我先去。我走後,總店就由老三負責。”

就這樣,在股東會議上,關於改變進貨渠道問題,被大多數股東通過了,並決定由郭樂前去斐濟考察。他雇了一條大帆船,帶上幾個人,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朝太平洋駛去。經過一個多月的顛簸,曆盡千難萬險,終於在香蕉成熟季節,來到斐濟群島,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香蕉園。帆船靠岸上了島,與幾個香蕉園主談生意,很成功,簽訂了包銷合同。這樣就使永安商店經營水果打開了新局麵,不受人牽製,直接從產地進貨。保證了質量,擴大了銷售量,大幅度增加了利潤。在郭樂的指揮下,永安的大批水果,大部分都從產地直接進貨,他們在海外交下了不少華僑朋友,從此打開了銷售新局麵。

營業額上升了,增加了利潤,能不能穩步發展,更上一層樓,是郭樂考慮的又一個問題。他汲取前輩經商的最重要的一條經驗,那就是信義為本。他囑咐店員,賣貨,絕不要短斤少兩,做到童叟無欺,顧客多交的款或者在店內遺失的錢物一定如數返還。使整個悉尼市都知道永安店是一個講文明、講信義的商店。他們不僅要店員做到文明經商,而且總經理更要帶頭做好。

據有關文章記述,有這樣一件事,頗能說明郭氏兄弟的商業道德。

一天,財會人員患病,郭樂代替他到銀行取款。支票上寫明五百澳磅,他將支票遞給付款員,付款員將裝好硬幣的袋子丟給他說道:

“給您五百澳磅。請將錢查好。”

郭樂打開布袋,一查,不是五百澳磅,而是多了一倍,一千澳磅。便說道:

“先生,你付的錢不對!”

“什麼?”櫃台裏付款員氣哼哼說道:“不會少的,我們都清點多少遍了,請仔細再數一遍吧!”

“先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不會吧。”付款員聽說多了,有些不安起來:“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先生,我絕不是開玩笑,的的確確是多了,而且是多了一倍!”

這時候,幾位銀行職員走出櫃台,將硬幣倒在櫃台上。清點的結果,確是一千澳磅,足足多了一倍。

銀行行長和不少職員都走過來,向這位中等身材,結實健壯的華僑青年,表示由衷的謝意。

從此,這家銀行的每一位職員都是一個活廣告,他們向來銀行聯係業務的每個人都宣傳:永安店是個講信義的商店,他們的老板,是位“不貪財,多給勿取”的好人。

由於銀行職員等人的宣傳,華僑和市民不僅願意到永安店來買貨,而且都願找郭樂等托辦一些事情。永安店在市民中的信譽日增。

永安店有了信譽,華僑賺了錢,往家鄉彙款,就委托他們代辦;不會寫信,也由他們代寫。這樣,永安店又增加一項業務,就是,代辦彙款。後來,有些華僑就將永安店當成銀行,賺了錢,存入永安店,認為這裏比銀行更可靠、更讓人放心。

永安店得到市民、華僑的信任和支持,這樣就拓寬了業務,增加了資金,實力越發雄厚起來。一九0三年,郭樂又與悉尼永生、泰生兩家水果商店聯合,在斐濟蘇瓦埠開設生安泰公司,專為三家水果店組織貨源。該公司自備小貨輪,在島上開辟每個占地三四百畝的七個大香蕉園。郭樂任該公司的總經理。這樣,永安店如虎添翼,有了更加飛速的發展。

郭樂在擔任總經理期間,對於企業的飛速發展,利潤的大幅度增加,並不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虛心,忙中偷閑,常到外國開的商場中去學習。英國人在悉尼開設的英地海登公司是遠近聞名的大商場,郭樂去的次數最多,他從商品擺設、商品質量、售貨員服務態度等多方麵進行考察,將其優秀、合理的部分吸收進來,改進永安的經營管理。這樣,就使永安店在飛速發展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成為水果業的佼佼者。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是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外物的侵蝕,可以經久不壞,將這一道理用於經商是再好不過了。郭樂就是運用這一道理,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就使永安店處於經久不衰的境地,這是郭樂一生中總結出來的最寶貴的經商之道。

轉資香港,挺進上海一九0七年的春節,永安店張燈結彩,鞭炮齊鳴,店內上下一派祥和、喜慶的氣氛。職工們尚在歡樂的情緒之中,而總經理郭樂卻緊鎖雙眉在考慮永安店的下一步發展。

郭樂在考察悉尼市內的各行各業中,認為百貨業是發財致富的最好門路,他要開一個英地海登公司那樣的大百貨商店,有十多層樓房的營業麵積,有上萬種商品任顧客挑選,水果隻能是其中的一種,這是他多年來朝思暮想的大事,等春節之後,這件事已排到他的議事日程。老三郭泉、老四郭葵在給二哥拜年時,就發現二哥有些悶悶不樂,因為正在過節,不便追問,待元宵節過後,郭泉和郭葵找到郭樂問道:

“二哥,近來我們發現你心情有些不好,莫非有什麼心事不成?”

“我在思考一件大事,尚未得出結論。”

“什麼大事?能否和我們幾位弟兄說一說?”

“可以。”郭樂說道:“明天就召開股東會議,把我的想法陳述一下,看怎麼辦為好。”

第二天,在股東大會上,郭樂介紹了他想經營大百貨商店的想法,並說出了在悉尼難以完成夙願的情況。他說,這裏實行的“白澳政策”,對華僑有各種限製,白種人租借香蕉園可長達幾十年,而華僑隻租給三到五年。華僑的商店均征收高額的賦稅,還不準攜帶妻子入境,一旦死亡,加收高額遺產稅,使華僑畢生所得到的財富大部分歸當地銀行所有。在這樣的投資環境中,若想開大百貨商店,肯定不會有好的發展。

在股東會議上,大家聽了郭樂的介紹,共同認為,在悉尼搞百貨業,是行不通的。有人提出,把視線轉到香港如何?說已有華人在那裏經營百貨業,隻是規模不大。經過股東會議決定,派老三郭泉赴香港考察一下,如果投資環境好,就將永安的資產向香港發展。郭泉受大家的委托赴香港月餘,帶回的調查報告說:

“目前,香港已成為遠東貿易的重要商埠,各國的貨物多經香港轉往亞洲大陸,市麵日漸繁榮,人口陡然增多,過客頻繁,商賈雲集,在這裏經營大型百貨業務,是比較理想的地方。”

看到老三的報告,郭樂緊鎖的雙眉終於舒展開,決定在香港創辦永安百貨公司。

合夥人除了創設了永安店的原班人馬外,又加上了郭泉的幾位兄弟,集資港幣十六萬元,作為投入香港的第一筆資金。

一九0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永安百貨公司在香港皇後大道開張營業,郭泉任經理。因郭氏家族沒有經營過百貨業,從進貨渠道到櫃台擺放直到銷售業務都比較生疏,所以按照郭樂的意見,最初的永安百貨公司,隻有一間營業室,二十餘名職工。郭泉在香港經營兩年,銷售額不斷擴大,生意十分興隆,為建設大型百貨商場奠定了基礎。這時郭樂來香港進行一番視察,認為永安百貨公司在香港的前景看好,便把悉尼的水果店交給六弟郭順掌管,一九一二年親自率領永安的大部分人馬來港,擴大百貨公司的業務。首先將該公司正式改為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資金港幣六十萬元;接著,就將店址遷往德輔道,營業室擴大為四間,員工增至六十多人,仍由郭泉為總經理,郭樂任董事長。在郭氏兄弟等人四年的苦心經營下,到了一九一六年,積累資金一百二十萬元,於是經董事會的研究,再次增加投資港幣二百萬元,營業室麵積擴大到三十間,成為香港頗具實力的環球百貨公司,經銷世界各地的商品。櫃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高檔日用消費品,以洋貨居多,國產物品隻有綢緞、火腿、皮蛋等等。經營管理均是從悉尼的外國公司學來的經驗。

為了加強職工的職業禮貌、服務規範和業務技能的教育,在公司上層設立了德育、智育、體育三個部,這是一般公司沒有的職能部門,這對教育職工,增強公司的信譽起了難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因為永安公司信譽卓著,國內外的銀行都願給以財務上的優惠,可以透支一百到二百萬元,這給永安拓展業務所需的資金周轉注入了活力,從一九0七年起到一九三二年,在開業後的二十五年間,資本積累達到六百多萬元,為原始資本的三十八倍多。在此期間,形成了一個香港永安財團,除了擁有環球百貨業務外,尚有永安銀號、永安貨倉、大東酒店、永安水火保險公司等多家聯號,郭氏家族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華人財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