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
11月25日青島85家屠商舉行罷市,要求減稅。1923年
7月12日濟南理發業工人為反抗軍閥政府的苛捐雜稅和任意逮捕工人而舉行罷工,並在千佛山舉行2000多人的集會。經過4天的鬥爭,罷工獲得勝利。嗣後,成立濟南理發業工會。
8月24日山東省財政廳巧立名目征收產銷稅,各地商人一致反對,長山稅局被焚,博山停裝火車,濰縣、高密罷市。產銷稅被迫停征。
1925年
6月19日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濟南總商會、商埠商會及銀行公會等團體,成立濟南商界滬案後援會,發表宣言,組織商民遊行,並製定抵製英、日貨的辦法。7月,捐款1000元支援上海罷工工人。青島總商會捐助5225元。
1928年
5月日本侵略軍製造濟南“五三”慘案,商民被日軍殘殺3000餘人,西關一帶商店被洗劫一空,全市工商界損失慘重。1929年辦理營業登記時,僅有7573戶,比慘案發生前減少1500餘戶。
1930年
3月青島成立國貨運動委員會,由市政府和市總商會等12個團體組成。7月,青島國貨陳列館開幕,陳列優良國貨1900餘種。
1931年
10月山東省國貨陳列館成立,旨在提倡國貨。
本年濟南市創建規模較大的綜合商場--大觀園商場。
1932年
2月20日濟南商界捐獻上海抗日愛國將士慰勞金6000元。
10月下旬韓複榘下令在濟南設立勸業商場,1934年改為國貨商場。令場內商人一律出售國貨。
1933年
12月濟南銘新池澡塘落成並正式開業。係由黃縣籍工商業者張斌亭集資7萬元創建,占地4.1畝,建築麵積2734平方米。其規模之大,設施之優為山東之最。
本年青島市政府籌集宦商銀行資金20萬元建立青島國貨股份有限公司,批零展銷兼營,以促銷國貨,增進產銷合作為宗旨。
1937年
10月17~22日“七七”事變後,韓複榘撤退前,向濟南工商界和部分居民派銷鴉片煙土10萬餘兩,勒索巨款。濟南市商會兩次通知各同業公會及公司廠商“奉軍法處電,所有煙土價款,限23日上午10點以前送交”。
1940年
11月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在《關於山東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貿易總局,在魯南、泰山、膠東、清河、魯西解放區成立貿易分局,任務是:統一管理內外貿易,平衡物價,調劑市場,管理非必需品之輸入,換進必需品,供給軍需民用,禁止軍用物資輸出。
12月13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通過《貨物稅收施行細則》、《各級貿易局組織暫行條例》。
1941年
7月7日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財經組組長艾楚南指出,抗日戰爭四年來施行貿易政策的主要成績是,初步建立了對敵關稅壁壘,保護了抗日根據地內的商業貿易,打擊了敵貨的傾銷,縮小了敵貨的傾銷市場,衝破了敵人對我們的封鎖。
1942年
9月4日省戰工會決定以戰略區為單位成立生產貿易管理委員會,對敵開展生產、貿易等全麵的經濟鬥爭。
1943年
3月5日魯中解放區成立縣區商會,開展對敵占區的貿易。
7月中共山東分局決定在山東各地陸續建立工商管理機構,統一領導對敵經濟鬥爭。
9月3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設工商管理處,黎玉兼處長,耿光波、呂麟任副處長,薛暮橋任監委。
10月渤海、魯中、魯南各解放區相繼成立工商局。
10月29日省政委會頒布《山東省各級工商管理局組織條例》及《山東省工商管理暫行規程》。
12月30日山東省財經會議作出決議,確定“貿易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扶助群眾生產,保證愛國自衛戰爭的物資供給”,“目前公營商業資本,必須以階級路線來大力發展群眾生產,度過目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進一步發展解放區經濟”,為此,“各內地局應以縣為單位設立商店,來完成扶助群眾生產與吸收為換取軍用物資的土產之工作”。
19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