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經濟思想(1 / 3)

毛澤東經濟思想

關心群眾生活

關心群眾生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表現。關心群眾生活、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是我們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一個法寶。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十分強調和重視關心群眾生活。1933年至1934年間,在他所寫的一些關於經濟工作的文章和所做的農村調查中,特別是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反複闡述了在革命工作中關心群眾利益、改善群眾生活的重要意義,反複論證隻有通過切實地為群眾謀利益,並且對群眾進行不斷的宣傳教育,才能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團結在革命政黨的周圍,建成一道任何反動勢力也打不破的銅牆鐵壁。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這個隊伍是為著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們的幹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必須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廣大人民謀利益。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是黨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反對不顧人民生活,不顧人民死活的官僚主義,認為這是嚴重侵犯人民利益的行為,是極其錯誤的。縱觀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的一係列論述,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首先,關心群眾生活是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後曾明確提出,黨的任務是為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鬥。在以後革命的曆程中,每一時期都有每一時期的中心工作,這些中心工作一般表現為人民的長遠利益,要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必須注意人民的當前利益,關心群眾生活,解決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問題,讓人民群眾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在土地革命時期,我們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以革命戰爭打倒帝國主義和國民黨。但是,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就不能完成我們的中心任務。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鬥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以及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真正這樣做了,群眾就會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完成革命任務。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針對蘇聯單純注意積累資金,而忽視農民的切身利益這一情況,毛澤東幽默地指出,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第二,關心群眾生活又是一種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不關心群眾生活就會脫離群眾,犯官僚主義錯誤,影響革命事業的順利進行。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誌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隻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後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末,這就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我們必須堅決地克服這種作風,才能和群眾親密地結合起來,在以後的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曾多次強調要反對不關心群眾生活的官僚主義。在《論十大關係》中,他指出,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進。我們曆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刁;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第三,既要關心群眾生活,又要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正確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係。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不斷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由於我們的國情所決定,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在兼顧發展生產與改善生活的同時,把重點放到發展生產。亡,同時,還要移風易俗,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傳統,避免分光吃淨,為了當前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他號召中國人民要有誌氣,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這是從更大的範圍和更長遠的角度關心群眾生活的表現。在我們黨曆史上,是否關心群眾生活,已經成為能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誌。什麼時候能夠真正關心群眾生活。什麼時候就能夠把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作用,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反之,不關心群眾的疾苦和痛癢,就會脫離群眾,使革命和建設遭受損失。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的思想,是唯物史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對於新時期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改善人民生活的矛盾、密切黨群關係、充分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是1955年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按語中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是毛澤東經濟思想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核心內容。如果推而廣之,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則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的一個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生命線”的提法是一種比喻,它充分強調和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與作用,是我們黨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中物質與精神、經濟與政治辯證統一原理的具體運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1934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央軍委主席朱德、蘇區中央局書記兼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總政治部副主任賀昌均先後明確指出“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後來,我們黨我們軍的主要領導人又多次闡述過這一基本原則。1954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送黨中央審改時,毛澤東親筆寫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們軍的生命線”一語。1955年,正當我們國社會主義改造進入高潮時,毛澤東開始把這一基本原則引入經濟領域,明確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論斷,並且強調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傾向。從那以後,毛澤東不斷重申和豐富這一原則,使之逐步發展成了毛澤東經濟思想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核心內容。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第一,要永遠堅持政治和經濟的統一。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必須堅持政治和經濟、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這種統一年年如此,永遠如此,將來政治這個名詞還是會有的,隻是內容變了而已。可以說,即使是在後來毛澤東對政治的理解發生重大偏差以至根本失誤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著政治和經濟相統一的基本原理,“抓革命、促生產”就是典型一例。第二,政治工作為經濟工作指引方向,是完成經濟工作的保證。毛澤東認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於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隻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為此,他號召廣大經濟工作者和技術工作者,都要力爭又紅又專。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他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靠技術加政治。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協調經濟關係、解決經濟矛盾的重要武器。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經濟關係、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衝突仍然存在,它們大多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既要靠用經濟的和行政的方法進行合理調整,也離不開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經常教育我們的幹部和人民要從全局出發,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始終堅持批評和糾正各種官僚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地方主義、小團體主義等錯誤思想。第四,隻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調動廣大勞動群眾的積極性,保證他們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隻有依靠廣大群眾的覺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它能使廣大群眾覺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理應履行主人翁的職責,從而振奮精神、同心同德、自覺自願地投身到建設新社會、新生活的偉大實踐中去。毛澤東之所以親自概括和高度讚賞“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原則,其意義和價值也正在這裏。必須指出,毛澤東在“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和運用上,也曾有過失誤和偏離,特別是60年代後,當他在指導思想上產生重大失誤時,更為明顯。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對政治的誤解。作為“生命線”的政治工作是以對政治的正確理解為基礎的,而政治又是具體的曆史的、,如前所述,毛澤東在理論上闡述過這一觀點,但他確實又有自相矛盾之處,60年代後,甚至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民主革命時期,對我們黨我們軍來講,政治就是階級鬥爭,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號召人們為此不怕流血犧牲,英勇奮鬥,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建國後、特別是在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仍然將政治等同於階級鬥爭、甚至等同於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鬥爭,則是完全錯誤的,理所當然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曾表示,蘇聯的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方法,即自下而上發動群眾,搞階級鬥爭。這種思想一直發展到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直至發動“文化大革命”。其次是對“生命線”本意的誇大。“生命線”的說法本來是一種比喻.它與“統帥”、“靈魂”、“領先”等說法一樣,在哲學上都屬反作用和能動作用的範疇,都是以首先承認經濟是基礎為前提的。但自50年代後期開始,黨和毛澤東在指導思想上都發生了“左”的錯誤,特別是又加上林彪、“四人幫”的歪曲,經濟工作、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關係日益對立,它們的根本關係甚至被顛倒,“生命線”也日益成了“代替”一詞的同義語。“文化大革命”期間,“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等宣傳就是這種歪曲的典型表現。與以上兩點相聯係,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效果評判、自身規律等問題上,都缺乏科學的研究或犯過不同程度的錯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政治工作恢複了“生命線”這一科學論斷的本來麵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於曆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生命線”的論斷,認為它是一個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重要思想;,我們現在完全應該也完全可能根據新的曆史情況,向前發展和推進這——重要思想,使之不斷完善、代代相傳。那種認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因為有過重大失誤、遭受過嚴重破壞而應全盤否定的說法和做法,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它不符合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設幾十年的光輝曆史,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我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在革命勝利以,迅速地恢複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他說,中國的經濟遺產是落後的,但是中國人民是勇敢而勤勞的,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上世界各國工人階級的援助,中國經濟建設的速度將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當地快的,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他號召全黨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52年,黨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提出來。以後,毛澤東用極大的精力去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和杜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律。1954年9月,根據毛澤東在修改、審定中宣部起草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時的意見,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和現代化的國防的戰略任務。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以蘇聯經驗為借鑒,總結了我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論述了我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處理好的十大關係,提出了適合我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思想。毛澤東認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決不可以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要用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的方法,來促進重工業的發展。他的這些思想,對於我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領導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了一批基礎工業的重點建設項目,填補了我們國重工業的空白,為我們國工業今後較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再次提出,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完整表述了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思想,規劃了建設強大的工業化國家的戰略目標。考慮到我們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經濟上又很落後,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實現工業化以及整個四個現代化。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程,需要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在所需時間的估計上,毛澤東曾作過多種設想。1955年3月,他曾說,要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需要有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50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個世紀。同年10月,毛澤東又指出,大約在50年到75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可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56年9月,他在接見參加黨的八大會議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時又說,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50年至100年的時間。1958年,由於毛澤東和中央不少領導同誌在勝利麵前滋生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片麵誇大了主觀能動性,加上對經濟規律認識不足,毛澤東曾一度將時間的估計提前了許多,並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國民經濟遇到了嚴重困難,,在經過這次重大挫折以後,毛澤東不僅回到了原來的估計,而且更加謹慎,1961年9月,他在會見蒙哥馬利時說,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又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們看是不行的。在經濟困難時期渡過以後,1963年9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在製定國民經濟長遠規劃時,根據毛澤東等人的意見,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使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們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麵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隨後,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第一步,大約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第二步,力爭在本世紀末實現,規劃了我們國經濟建設的宏偉藍圖。如何才能實現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呢?1964年12月,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麵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把我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他還提出,在我們國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主張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以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提出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其根本意義是要使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按比例發展,形成一個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消費需要為目標的產業結構。使我們國的工業化,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發展的基礎更加鞏固。這條道路不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也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本質。這是使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工人和農民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思想與實踐,反映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開拓和探索,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筆寶貴的遺產。黨的十二大關於在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規劃,以及後來鄧小平提出的,到下世紀中葉趕上和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設想,正是根據建國後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同時考慮到毛澤東等人的上述估計和規劃而提出的,這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

毛澤東從我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情況出發,向全黨發出的一個重要號召。我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農民的情況如何,對我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係極大。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和黨中央十分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基本方針。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用多發展一些農業和輕工業的辦法發展重工業的思想。1957年2月,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他指出我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采取工農業並舉的方針。1962年,毛澤東總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規律,提出發展國民經濟要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並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基本方針。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一個普遍規律。馬克思曾經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我們國家經濟落後,農業對工業發展的製約作用就更為明顯。正因為如此,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毛澤東全麵論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首先,農業關係到五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這個農民自給的部分,數量極大。所以,農業搞好了,農民能自給,農村人口就穩定了。第二,農業也關係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商品性的農產品發展了,才能供應工業人口的需要,才能發展工業。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商品率。有了飯吃,學校、工廠少數人鬧事也不怕。第三,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隻有農業發展了,輕工業生產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第四,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比如,化學肥料,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部分的電力、煤炭、石油,是供應農村的,鐵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為農業服務的。現在,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的農業經濟,無論是發展輕工業還是發展重工業,農村都是極大的市場。第五,現在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農產品變成外彙,就可以進口各種工業設備。第六,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農業發展起來了,就可以為發展工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麵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毛澤東關於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的號召,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繼承、應用和發展,是他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所得出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基本結論。這一號召,對於農業現代化建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