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經濟思想
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
在鄧小平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思想體係中,經濟倫理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場經濟與倫理道德的關係愈顯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倫理基礎等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在此背景下對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作些整理和挖掘,對於開啟中國當代的道德轉型、道德變革運動,確保中國社會主義倫理建設方向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有其重大意義。
一、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經濟倫理的根本問題是經濟和道德的關係問題。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是建立在經濟與道德統一的基礎之上的。以此為基礎,鄧小平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與道德的關係,形成了較係統的經濟倫理思想。
1.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三者兼顧的社會主義利益原則。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3個觀點:
一是充分肯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利益原則,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曆史時期,國家要講物質利益,追求國強;人民群眾要講物質利益,追求民富。
二是要求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既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同時又反對任何形式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主張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三者的有機統一。
三是提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方麵的原則,即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不僅要講服從,還要講兼顧,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使出讓利益的一方損失最少,確保個人利益隨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增長而增長,切不可把服從當做一種無限製的盲目行為。
2.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個本質區別就是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為此,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的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
這裏,鄧小平將消滅貧窮看作是社會主義的使命和歸宿。鄧小平關於“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述,鮮明地闡述了貧窮與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 。現今世界上的社會主義盡管都誕生在落後,貧窮,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等於貧窮,社會主義一直貧窮。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是貧窮,而是共同富裕。
因此,社會主義必須要想方設法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快擺脫貧窮。在鄧小平那裏,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先進的社會製度,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運行機製,是人得到全麵發展,物質利益不斷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過程。
3.反對平均主義,先富帶動後富,允許適度差別,走向共同富裕。
鄧小平認為,改革就是要破除平均主義的束縛,不打破平均主義,就不能解放生產力,就不能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鄧小平指出:“要讓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來,搞平均主義不行。”“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
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
4.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合理分配思想。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鄧小平針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而提出的科學的分配原則。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這一思想本質上就是效率原則。
同時,鄧小平也指出,僅僅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不足以充分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也不能說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怎樣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真正統一。所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另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所揭示的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規定了它必須以消滅剝削,消除社會不公,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為歸宿。
5.“三個有利於”的價值評判標準。
鄧小平認為,判斷行為是非得失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鄧小平的倫理思想中,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了最高的價值目標,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道德空談、抽象爭論,注重實際,強調效果,將倫理道德與人們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意誌和願望,是一種真正的科學的利國利民的經濟倫理觀。它使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成了評價標準,評價社會的價值尺度,它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評價標準也是完全一致的。“三個有利於“的價值評判標準的提出,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有其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6.職、責、權、利四位一體的經濟倫理觀。
鄧小平認為,改革就是要變過去的職、責、權、利的分離為四者的有機結合。有什麼樣的職務,就享有什麼樣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享受相應的待遇、利益、報酬。
要根據人們的工作績效有賞有罰、有升有降。鄧小平的這些思想蘊涵著社會主義倫理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社會主義道德應該是一種權力和義務、道義和功利、知和行相統一的道德。職、責、權、利四位一體的倫理觀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其支撐作用。
7.反對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
針對改革開放以來,資產階級腐朽思想道德沉渣泛起,損人利己、“一切向錢看”在社會上有所抬頭,鄧小平提出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對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
他還指出: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主張在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
二、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1.創新性。
鄧小平從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和無產階級道德的具體表現出發,認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需要改革,並隨改革實踐一同發展,而改革本身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政治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思想觀念問題,不衝破舊觀念、舊體製,改革就難以進行。
中國改革20餘年的曆史表明,不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實事求是,改革就不可能順利進行,觀念的更新理所當然的包含著道德觀念,而在經濟倫理方麵,鄧小平的思想無不閃爍著獨具特色的創新視角,例如,第一次明確提出過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社會主義分配中要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等等。
2.發展性。
鄧小平以偉大的首創精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理論,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經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曆史條件下,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倫理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道德建設的理論。
如鄧小平從注重革命熱情,依靠英勇精神,依靠政治倫理原則到注重物質利益原則,做到政治與經濟的統一,思想教育與物質利益的統一,發展了毛澤東經濟倫理思想中的科學因素。
毛澤東雖然也主張按勞分配,但過度注重公平,其結果偏向了平均主義、“大鍋飯”,而鄧小平認為,“要各項工作都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我們各項工作對不對的標準。”從世界觀上和道德上肯定了物質利益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主張、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允許貧富差別,協調各種利益關係,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3.實踐性。
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都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實踐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用意在於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存在的一係列道德問題,確保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故而是有的放矢的,是具有其現實指導意義的。
如鄧小平從世界觀高度論證物質利益與道德的統一關係就是針對我國解放以來忽視群眾利益關係的“左”的傾向,特別是針對“四人幫”鼓吹唯心主義的精神萬能論,根本抹殺群眾物質利益的錯誤思潮而提出的,並在實踐中付諸於實施(如恢複獎金製度等),極大的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再如關於共同富裕的途徑問題,鄧小平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經驗,提出先富幫後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鄧小平指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瑠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及具體實施,有效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又有效地防止了貧富懸殊差別,為達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指出了一條正確可行的途徑。
4.時代性。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探索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其鮮明的時代性。例如在盡快建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早日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麵貌的問題上,怎樣才能持續不斷地調動人民搞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鄧小平認為要達此目的就必須了解當今時代的特點和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需要兩種動力(精神動力、物質動力)。“我們實行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方針。頒發獎牌、獎狀是精神鼓勵,是一種政治上的榮譽。這是必要的。但物質鼓勵也不能缺少。”
5.辯證性。
從思維方法上考察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可清楚地看到其辯證思維的脈絡。主張社會主義建設中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統一,倡導用“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教育我們的人民和青年,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以他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的道德觀,勇於犧牲,樂於奉獻。
同時又指出“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瑢在分配上主張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的分配製度,既要打破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分配不公,對合法收入予以保護,對過高收入通過稅收進行必要的調節,對非法收入堅決取締。主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的地區和人帶動沒有富裕的人和地區盡快富裕起來,走向共同富裕的強國富民之路;職、責、權、利四位一體,辯證統一,激發勞動者的積極向上精神、競爭意識、責任意識,以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
6.係統性。
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並不是支離破碎的,盡管鄧小平沒有明確提出經濟倫理的概念,也沒有以經濟倫理為題的專門論述,但是通讀鄧小平文選,尤其是第三卷,我們不難發現,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倫理道德建設是十分重視的,尤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與道德建設問題作了係統的論述。
鄧小平從研究道德與物質利益關係這一最基本的理論入手,係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質利益原則,科學地解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行為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從中可看到,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相對獨立的理論體係。
三、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地位
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涉及麵廣,其倫理思想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國家和人民倫理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當代改革開放的道德實踐有機結合並獲得新的發展的產物。
它為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寶庫充實、豐富了許多被曆史證明為理性,正當的內容。而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則是其倫理思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中國社會的道德實際發生著巨大的作用,並對人們的道德麵貌和道德品格的變化必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而且成為繼毛澤東經濟倫理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豐碑,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倫理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麵:
1.第一次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證了物質利益對市場經濟的巨大作用,從理論上澄清了物質利益與道德的關係。鄧小平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人的物質利益,使廣大人民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鄧小平也清醒地看到了市場經濟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產生的負麵影響,看到了在實踐中出現片麵誇大物質獎勵、忽視精神作用的不良傾向,主張人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在實踐中,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他說:“隻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可以搞上去。”瑣這就為社會主義經濟倫理建設確立了基本原則和實踐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