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說唱
少數民族說唱概述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同漢族一樣,居住在全國各個地區的諸多少數民族,大多有本民族的說唱藝術或稱曲藝藝術。它們大都屬於以口頭語言為基礎,以說唱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幾與漢族曲藝相同,因此,有的習慣叫作“說唱”,有的則已沿用了“曲藝”的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獲得了新生。國家投入大量財力與人力,提高藝人生活、地位,挖掘傳統藝術,鼓勵、扶植新的創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繁榮少數民族說唱藝術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引起了有關方麵的普遍關注,各地在抓緊整舊、創新工作的同時,加強了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促使其遵循著自身特有的藝術規律和特點,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少數民族說唱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伴隨著本民族的生存、繁衍、遷徙,傳播著族源、宗教、生產、風俗等知識,陶冶著族人的情操,促進著民族的凝聚與團結,創造著光輝燦爛的古老民族文化。
它們品類繁多、形式各異,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即知有30幾個民族擁有80餘種說唱形式,而這些形式又大致可劃分為說的、唱的、半說半唱的、似說似唱的幾大類。它們具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能力,能說唱數萬唱句的鴻篇巨著,也能說唱寥寥數語的短章小令,可敘事,可抒情,可詼諧,可悲壯,既有史詩般的曆史故事、神奇傳說,也有為爭取幸福生活、美滿愛情而鬥爭的頌歌,展示著迷人的歌喉,在廣闊的生活中縱意馳騁。
它們擁有著與漢族曲藝殊異的藝術特色:獨立的音樂唱腔體係;特殊的唱詞押韻方法,不僅僅押尾韻,有的講究押頭韻,有的講究押腰韻,還有的擅押腰腳韻;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有的須裝扮著演唱,有的演員說唱、聽眾伴和,還有的說唱伴以舞蹈,穿插馬戲、雜技……
蒙古族曲藝
位居中國北部邊陲的260萬蒙古族人民,素來以好來寶(蒙古語,意為“聯韻”)、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蒙語說書”)視為本民族藝術的驕傲。好來寶講求合轍押韻,一般以四胡伴奏自拉自唱,似漢族蓮花落。後來又發展出雙口、群口(楚古拉嘎)的形式。雙口無伴奏,有問答式與論戰式兩類。演唱者多見景生情、即興表演。據考證,好來寶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與十三世紀初際即已形成,蒙古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蒙古秘史》中就收錄了大量民間即興詩作,其中很多是好來寶作品。與擅唱短篇的好來寶相比,烏力格爾則長於演唱長篇多卷之巨著,技藝高超的“胡爾齊”(歌手)可連唱數日,令觀者如醉如癡。表演形式有三種:全部散文體的敘述,與漢族評書相似;以唱為主的韻文體;說唱相間,近同漢族的說唱鼓書。一般一個人表演,自拉自唱,跳進跳出,敷演故事。古代操朝爾琴(現代馬頭琴的前身)說唱的稱“胡仁烏力格爾”,現在仍操馬頭琴說唱的已極少,普遍是操四胡說唱,稱“朝仁烏力格爾”。聽眾讚曰:“手拉四胡口唱曲,一人就是一台戲,說拉彈唱齊並舉,男女老幼皆歡喜。”音樂曲調十分豐富,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描述朝佛、征戰、賽馬、摔跤各種場麵均有專用曲調,常用者即有百種之多,如〔綱鑒調〕、〔離恨調〕、〔萬年歡〕等。已知烏力格爾擁有的常見傳統書目有178部,包括《江格爾》、《格斯爾汗》等名篇。
藏族曲藝
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說唱藝術形式即有七八種之多,其中,首屈一指的當推《格薩爾》說唱。頭戴四方八角、插有13種各色鳥毛帽子的“仲肯”(歌者),或手持彩箭,或凝視經卷,或搖動鞀鼓,說唱著一代英傑格薩爾東擋西殺統一青藏高原的古老故事。《格薩爾》篇幅浩繁,數代相傳,西藏自治區那曲縣女藝人玉梅,即能演唱70部,歌詞有百萬餘行,總字數可達1000萬字,超過號稱世界最長史詩的印度的《摩訶婆羅多》。說唱者為單檔,一般無樂器伴奏。說唱相間,散韻交替,說白用於講述故事情節,歌唱用於人物的對話。唱腔雄勁、優美,曲調豐富,計有百多種,書中各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基本曲調。
折嘎(藏語,意為“潔白的果實”。四川安多方言意為“驅除魔鬼”)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另一傳統說唱形式,演員手持名曰桑白頓珠(意為“使人想到什麼就能脫口而出的寶貝”)的木棍,懷揣木碗,肩披山羊皮製成的假麵,一邊手舞足蹈,一邊因人、因事、因時、因境即興說唱,內容以禳災祈福為主,也述說折嘎曆史、山川寺廟特色、各地風俗習慣,或對土財貪官諷刺挖苦。藝人多在藏族傳統節日、集市貿易盛會上出現,以吉祥的祝詞、伶俐清晰的口齒和風趣幽默的表情動作見長,人們稱讚折嘎藝人是“肚子裏有文章,舌頭上抹了酥油”。
意為“僧人念經”的喇嘛瑪尼,並非真的是喇嘛誦念經文,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說唱藝術。該形式起源甚早,一說為唐代高僧入藏,運用變相和變文的演唱形式敷演佛經故事發展而成,一說是十五世紀白教高僧唐東結布所創。藝人出演時,先要掛上用布帛或絲絹製成的,繪有佛本生或民間傳奇故事的連環圖像卷軸畫——“唐喀”,然後手持小鐵棍,邊指點畫麵,邊用固定而又多變的〔瑪尼調〕演唱,傳統曲目有藏曆史故事《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卓瓦桑姆》、《諾桑王子》和佛經故事《赤美滾登》等。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拉薩藝人次仁群宗,行藝數十載,造詣頗深,能演唱包括八大傳統藏戲在內的16個喇嘛瑪尼曲目。
此外,如:仲諧,一種采集各地民歌為主要曲調、以讚頌純真的愛情為主要內容的無伴奏故事歌;百,演員化裝成古代騎士,舞動刀槍高唱讚詞,以誇耀英雄,鼓舞人們鬥誌,是為古戰歌的遺存;流行於西藏工布林芝地區的男女對歌對舞的唵摩蘇紮木年彈唱;流行於四川安多草原的以諷刺、幽默為其特點的亞熱阿索……千百年來,一直活躍在廣大藏族人民中間。
維吾爾族曲藝
熾熱、活潑的維吾爾族民間說唱,為素以“歌舞之鄉”著稱於世的新疆增添著光彩。達斯坦(維語,意為“敘事長詩”)依靠半專業的民間藝人——達斯坦奇連唱帶說的表演得以流傳,由此,便成為了這種說唱形式的名稱。它起源甚早,據史學家考證,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公元三至七世紀,維吾爾族民間即已流傳著一部名為《阿裏甫·埃爾吐額阿》的達斯坦。自此,一部又一部說唱敘事長詩開始在民間廣為傳播。達斯坦一般由一至三人表演,主演者手持熱瓦甫或都它爾自彈自唱,說唱交替,散韻相間,輔助者或演奏樂器,或擊打手鼓、石片等伴奏幫唱。音樂以古老的“木卡姆”(大型套曲)的選段及各地民歌為主,曲調優美婉轉,既富敘事性又有抒情性。作品講求完整的內容和曲折的情節,注重人物塑造,唱詞格律嚴謹,為若幹首多段體分節式律詩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