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少數民族曲藝作品的挖掘整理
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說唱本的挖掘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極其重視少數民族說唱傳統作品的挖掘、整理工作,明確指出,各少數民族的傳統說唱作品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大力抓緊挖掘、整理這一優秀曆史遺產,是一項非常緊迫、艱巨而又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的工作。新中國建立四十餘年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與之相關的各級領導部門,積極組織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在各方專家、學者及說唱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並稱中國三大說唱史詩的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其挖掘、整理工作被列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績,向人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藏族說唱史詩《格薩爾》(蒙古族本稱《格斯爾汗》),以其浩瀚的篇幅、絢麗多彩的內容在世界享有盛名。巨著以公元八世紀印度僧人蓮華生大師被遷請吐蕃傳播佛教的真實故事為依據,以吐蕃王朝二百年間佛、本二教互相鬥爭為背景,以讚普廝羅、林蔥等曆史人物為模特兒,塑造了大神白梵天王之子格薩爾的英雄形象,描述了他為拯救百姓、弘揚佛法,而四處拚殺,降妖伏怪,在征服了周圍的十八大國和諸多的小國之後,終於結束了民族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麵,統一了青藏高原。整部書以一係列驚心動魄的故事組成,涉及曆史、哲學、經濟、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天文、地理等諸多學科,被譽為“東方的《伊裏亞特》”和藏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一九五六年,《格薩爾》的普查工作率先在青海省開始。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批轉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的“各省(區)建國十周年文學獻禮計劃”,確定由青海省擔負起挖掘、整理《格薩爾》的任務。青海省委、省政府對此工作十分重視,遂組織了200多人的“民族民間文學調查團”,趕赴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深入到民間說唱藝人之中,開始了大規模的普查,在藏族學者桑熱嘉措、才旦夏茸,藏族說唱藝人華甲、蒙古族說唱藝人琶傑等一批人的齊心協力的努力之下,獲得《格薩爾》木刻本、手抄本100多種。五十年代末琶傑記錄、整理了他說唱的全套《英雄的格斯爾可汗》唱詞,以蒙文、漢文兩種版本出版。
十年動亂期間,《格薩爾》被打成了“企圖複辟建立農奴製度的大毒草”,挖掘工作一度中斷。浩劫過後,中共青海省委迅速為這一傳世之作平了反,此舉很快影響到全國各地,促使《格薩爾》的搶救工作陸續得以恢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先後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格薩爾》工作會議,研究、製定新的工作計劃與安排。一九八三年,《格薩爾》的挖掘、整理工作,作為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納入了“六五”計劃。一九八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下達了《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資料搜集工作的通知》,轉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關於加強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格薩爾〉工作的報告》。與此同時,批準成立了由中央部門和有關省、區聯合組成的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格薩爾》的搶救工作進入了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新階段。
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廣泛開展了多種活動,並編輯《〈格薩爾〉工作通訊》,對各地工作給予指導。一九八四年八月,他們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在拉薩聯合舉辦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內蒙古、雲南、新疆七省、區《格薩爾》藝人演唱會,來自各地的34名演唱家登台獻藝,舉世矚目,盛況空前。工作中,他們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格薩爾》說唱藝人,僅西藏自治區,就有紮巴、玉梅、阿旺加措、桑珠、玉珠等40多名造詣頗深的藝人活躍在民間。各級黨和政府對《格薩爾》工作給以了許多具體支持和協助,盡一切力量關心照顧說唱藝人的生活,同時,注重了他們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拉薩“仲肯”紮巴,自幼四處流浪賣藝為生,能演唱《格薩爾》大宗36部,小宗7部,多達800餘萬字。他現在已成為自治區政協委員、文聯委員。通過幾年腳踏實地的奮鬥,全國《格薩爾》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僅“六五”期間,已出版藏文(包括異文)《格薩爾》52部,蒙古文《格斯爾汗》9本,各種漢譯本17本。同時,各地均錄製了大量的說唱磁帶,以待整理成文字。
一九八六年五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格薩爾》工作總結、表彰及落實大會”,有關領導及各地《格薩爾》演唱家、研究者90餘人出席了會議。大會評選出《格薩爾》工作先進集體14個,先進個人54名,另有12個單位203人受到表揚。同時,對曾為《格薩爾》工作做出貢獻現已去世的19名人員授予了榮譽獎。黨和國家領導人烏蘭夫、習仲勳、阿沛·阿旺晉美、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等接見了與會人員,並向獲獎者頒發了獎狀。會議通過了“七五”期間《格薩爾》工作計劃:基本完成搜集、整理工作,為進一步開展《格薩爾》的學術研究,建設《格薩爾》學的科學體係奠定堅實的基礎。會議期間,舉辦了《格薩爾》工作成果展覽。
蒙古族說唱史詩《江格爾》,依靠眾多的說唱藝人——“江格爾奇”廣泛傳唱於新疆、甘肅、青海及內蒙古西部蒙古族聚居地區。說唱家用珠玉般琳琅璀璨的語言,鏗鏘激越而又從容裕如的優美韻律,向族人講述著一個古老、誘人的故事:蒙古族衛拉特先民為保衛自己的北方天堂——蚌巴家園,以部落聯盟祖先烏瓊·阿拉德爾汗的兒子江格爾為首,開始了一場反侵略、反掠奪的激烈戰鬥。他率領12名“雄獅”英雄、35名“寶通”(即野豬)武將及8000多勇士,數百萬大眾,與嚴酷的大自然和凶悍的掠奪者的代表——惡魔蟒古斯,進行了正氣浩然的拚殺。作品通過一係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塑造了英雄江格爾、赤膽忠心的洪古爾、足智多謀的阿拉坦策基、雄辯家哈日·吉裏賓、神箭手哈布圖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強烈地表現了衛拉特人民正義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與願望。正如歌中所唱:“他的國土上人們長生不老,永遠保持25歲的容顏。這裏沒有冬天,陽春常駐,這裏沒有酷暑,金秋綿延……蚌巴國賽如天堂一般。”一輩又一輩的藝人對《江格爾》進行著不斷的加工創造,精細的描繪,刻意的修飾,運用的大量頌詞、讚句、警言、諺語,采取的比喻、誇張、擬人手法,處處體現著濃鬱的民族風格,顯示出民間說唱藝人的才智與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