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的理論研究
舊時代,流行於民間的各種少數民族說唱多處於分散狀態,談不到研究、總結它的藝術規律以使之發展,僅見少數幾個文人寫下的旨在“搜奇攬勝”的有關文字留在筆記小說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這一情況有了本質的轉變,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黨和政府在大力扶植、發展各民族說唱藝術的同時,開始抓緊了理論研究工作,在中央、各民族自治區和有關省份的藝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協助、參預下,舉辦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發表了一批有一定價值和較高水平的理論文章及專著,初步建立了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理論隊伍,使得這項既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重要工作提到了一定的地位。
目前,少數民族說唱理論建設基本上尚處於起步階段,因之,其研究工作的內容,多集中在各民族說唱藝術或具體品種的科學界定,及其對曆史源流、文學形式、創作手法、音樂特征等藝術史、藝術形態的探求上。
中國曲協雲南分會、雲南省群眾藝術館、雲南省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等單位,於一九八四年八月、一九八五年十月、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分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召開了三次少數民族曲藝討論會,出席會議的文藝理論工作者、民族說唱家總計170餘人,宣讀論文55篇,約有53萬字,集中就白族大本曲、本子曲,哈尼族哈巴,彝族甲蘇,傣族讚哈調等說唱品種的曆史淵源、藝術特征、社會作用以及如何繼承傳統、革新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在交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深了人們對本省少數民族說唱藝術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促進了藝術改革工作的開展。在新時期,已有《雲南戲曲曲藝概況》、《探索神奇土地上的說唱藝術之花》、《白族大本曲音樂》等著作陸續出版,顯示了雲南省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績。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三縣在榕江聯合召開了侗族曲藝交流研究會,並邀請廣西三江、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部分人士參加,計有省、州文化部門的領導、侗族說唱藝術的研究者、演唱家100多人到會,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貴州省召開的首次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研討會。通過藝術交流與專題討論,與會者一致認定:侗族有曲藝。廣泛流行於三省侗寨的剛君、多君、剛君多君、剛款,即是以帶有表情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由此,有充分根據可以毫不猶豫地確定,它們屬於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曲藝藝術。大家還就侗族曲藝的曆史沿革、曲目、音樂、表演以及如何繼承、創新等方麵進行了探討。會間,貴州三縣與廣西、湖南二縣聯合成立了侗族曲藝研究組,為侗族曲藝的發展和理論工作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一九八八年七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於台江縣召開了全州首屆苗族曲藝理論研討會,與會人員圍繞苗族古老藝術嘎百福的由來、音樂特色、藝術屬性等問題,宣讀了10篇調查報告與論文,經過論證、辨析,大家認為嘎百福實為苗族的一種說唱形式,它憑借所傳播的故事的敘事性,傳統民歌的歌唱性,寓言的含蓄性,議榔詞、理詞的說理性和哲理性,千百年來深深植根於苗鄉的民族土壤,表現著族人的生活風貌,教化著後代,增強著民族的凝聚力。它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證明確是中華民族曲藝藝苑中的一株奇葩。會議不僅為挖掘、整理傳統和繁榮新創作打開了通道,而且為有關誌書的編寫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一九八九年初,該州又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召開了水族曲藝研討會,通過所宣讀的14篇調查報告和論文,確認了旭早(雙歌)即是水族的一種曲藝形式,它不但源遠流長,且曲目十分豐富,僅著名歌手潘靜流一人即提供傳統作品103部。貴州省這三個少數民族曲藝研討會的理論成果,已分別輯印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