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連鎖零售業(2 / 3)

建國初期的工商改造,公私合營使一些老字號藥店或關停,或合並,醫藥零售業相對萎縮;再加上由於城鎮機關企業單位均有了醫療保障製度,醫藥商品流通又基本上處於醫、藥合業的模式,95%以上的藥品是通過醫生處方流轉到患者手中。因此,零售藥店的社會需求很小,醫藥零售業也難以發展。文革期間由於“左傾”思潮的影響,又使一些老字號藥店在“破四舊”的浪潮中,或關掉,或改掉招牌。在這種局麵下,零售藥店的發展更是步履艱難。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流動人口的增多,零售藥店的社會需求量增長,使一批老字號藥店開始重放異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再加上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健康意識加強,進一步促進了醫藥零售業的發展。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市場機製的引入,國內國際市場的接軌融合,流通領域必然發生變革,連鎖經營這種先進的經營模式應運而生,90年代中期醫藥行業一些有誌之士率先實行連鎖經營。我國醫藥連鎖經營盡管起步晚,還有很多不完善,但通過幾年的摸索,有了長足的發展。

近年來,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迅速發展。現全國已有零售網點12萬個,其中連鎖經營的企業200餘家,連鎖分店約5000家,年銷售額近80億元,醫藥連鎖經營呈成倍增長之勢。

2000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其中有3家藥房名列其中,這3家藥房分別是:排名第45位的沈陽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天益堂連鎖店(2000年銷售額為5.5億元,門店數為36家);排名第52位的重慶和平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銷售總額為4.6億元,門店數為300家);排名第64位的深圳市一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2000年銷售總額3.5億元,門店數為150家)。

2000年,國家藥監局先後公布兩批藥品零售跨省連鎖試點企業名單,第一批為41家企業,第二批為9家企業。醫藥連鎖企業開始跨區域拓展市場,走上了規模化發展的金光大道,將來必然成為醫藥零售業不可阻擋的主力軍。

由於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連鎖經營,全國各地不少醫藥同行也都粉墨登場,進軍連鎖舞台。下麵,分別從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湖南等地舉例說明我國連鎖藥店發展的現狀。

(1) 北京

北京市醫藥公司是北京醫藥市場上占有龍頭地位的主渠道企業,自1997年公司開始大力發展醫藥零售連鎖經營以來,開辦了“北京保益康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有20家連鎖藥店。之後,公司又將所屬各分公司、於公司的藥店連鎖進來,形成了50家藥店的經營規模。

有著66年曆史的北京西四懷仁堂藥店,換上了“金象”連鎖藥店統一的綠色新裝。西城區醫藥總公司現有近40家年過半百的老藥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打破獨立核算、計劃經濟的舊模式,逐步建立起統一形象、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的規範化、統一化連鎖經營新機製。與此同時,他們還嚐試了跨地區、跨省市的連鎖經營,先後在海澱、豐台、石景山開辦了連鎖店,並把“金象”連鎖品牌打進四川、山東、湖南、河南四省的部分地區,積極為今後企業跨地區發展探索新路。

北京同仁堂除了通過經銷網絡將其產品銷往各地外,其垂直的自建零售店銷售體係也已跨越黃河,於2000年3月和6月,分別在上海和深圳開設了零售藥店。7月28日,它在廣州的第一家零售藥店正式開張。對於廣州兩家很有實力的“健民”與“采芝林”來說,北京同仁堂名牌藥店的進入,無疑是一個挑戰。

(2)上海

成立於1999年5月的上海“第一醫藥”連鎖經營公司,到2000年8月連鎖藥店就發展到108家,可見發展速度之快。現在己擁有包括知名的冠心藥房、老德記藥房在內的18家直營連鎖店,加盟連鎖店90家,網點已遍及江蘇、雲南、廣東、湖北等省市,最遠的在蘭州。連鎖店均由“第一醫藥”統一管理、統一進貨、統一核算、統一定價,從而確保經銷商品的質量,使消費者在全市以及全國各省市區均能獲得和在南京路上海第一醫藥商店購物一樣的質量保證、售後服務,讓老百姓用上放心藥。

上海最大的民營企業複星集團與上海聯華超市有限公司聯手,合作成立上海聯華複星藥品經營有限公司。幾個月功夫,就借助於聯華超市的門店網絡,開設近30家店中櫃、店中店,以及龍虎大藥房等直營店。複星實業還將開通e9191網站,實現網上醫藥銷售和連鎖零售店相結合的醫藥連鎖經營戰略。

(3)廣東

目前,廣東有醫藥連鎖企業28家,連鎖門店800家。1999年,醫藥連鎖企業銷售額達13.8億元,其中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有3家;50%以上的連鎖企業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總體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

廣東的醫藥連鎖企業在全國發展較早,而且發展勢頭良好。允許跨省區經營,對於廣東醫藥界來講,是個大好消息。旗下擁有采芝林和健民的廣藥集團提出了70-100多家的三年擴張計劃。

“廣藥”準備投入l億多元,進行銷售網絡的擴張。其中,廣州采芝林藥業連鎖公司走的第一步是跨市經營,而廣州健民藥店正在珠江三角洲尋找合作夥伴。通過合作、兼並、收購等方式在國內的中心城市和農村開辦連鎖藥店,建立配送中心,此舉已經成為醫藥連鎖企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深圳零售藥品店發展的速度居全國領先水平,僅2000年8月到年底,新增藥店就達100多家,平均每月新開25家。這樣的速度在全國絕無僅有。這些藥店,90%以上屬於連鎖經營性質,隻有不到10%屬於個體獨立藥店。

深圳藥品零售企業由於起步早,在本地的競爭十分激烈,這就迫使連鎖藥店把目光瞄向外地市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76的全國41家第一批藥品跨省連鎖試點企業中,廣東省有7家,深圳就占4家,是全國試點企業最多的城市,中聯、一致、海王、三九也因為首批獲得跨地區經營資格,被業內人士稱為深圳四虎。他們打算3年之內將分別在全國各地建千家以上連鎖藥店。深圳一致連鎖公司從1997年3月創辦時的25家店,現在己發展到了150多家店。他們還與中山大學聯合成立了“中山大學/一致醫藥發展研究院”。一致在長春、沈陽,中聯在湖北,海王在昆明、常州等地都建立了連鎖店。深圳海王星辰醫藥有限公司認準沿海大中城市,目前與中國醫藥集團聯手,搶占廣州市場,並考慮與遼寧“成大”集團等聯合辦藥店,開拓北疆。海王星辰的目標是5年內力爭進入國內醫藥連鎖行業中的前10位。

深圳“四虎”經過這幾年快速發展,己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業內人士對此總結出四句話:中聯的管理、一致的規模、海王的係統和三九的旗幟。這些特點和優勢,為深圳“四虎”走出深圳、爭奪全國藥品零售市場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除了“四虎”之外,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目前深圳共有10多家,全市每年近10億元的藥品零售額中,連鎖藥店的銷售額已占總額的一半以上,深圳本地零售藥店共有上千家,屬於連鎖經營的占近一半。

(4)重慶

重慶的和平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1992年開始通過產權製度改革,以兼並、控股、轉讓產權等多種形式對重慶近郊13個區縣醫藥公司的零售藥店進行重組、改造,以產權為紐帶,以資產關係為基礎發展連鎖藥店。到目前為止發展了270家連鎖藥店,其年銷售額也由1997年的5000萬元上升到4億元,已成為中國西部地區規模最大,連鎖網點最多的醫藥零售連鎖公司。該公司計劃於2005年發展連鎖藥店到800家,銷售額達10億元。

重慶桐君閣大藥房的前身為“桐君閣熟藥房”,創建於1908年,自創建之日起,即以“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為經營宗旨,選料講究,加工精細,贏得“北有同仁堂,南有桐君閣”之盛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己發展直營連鎖店160家,他們正朝著3-5年內在全國各地建立500-1000家連鎖店,實現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目標穩步前進。

2、中國醫藥連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連鎖經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要看到,在起步過程中,由於受經濟體製、市場環境、經濟實力及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麵因素的製約,仍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經濟體製的製約

我國發展連鎖經營是自上而下,政府行政行為強於企業行為,多年的計劃經濟體製習慣一時難以改變;靠行政撮合、行政命令組建的連鎖店比例較大,連鎖店先天不足,身連心不連,形連神不連,隻是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原有的弊端並未得到根本解決,難以達到頸想效果。

(2) 總部管理落後

有的連鎖店雖然組建,但連鎖企業經營者管理水平沒有隨著連鎖經營規模擴大而同步提高,規範化程度低,管理手段和模式不能適應發展連鎖的需要,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沒有明顯改變。有的由於缺乏必要的監控體係(製度監控、會計監控、實物監控、指標監控),總部難以及時掌握銷售、價格、存貨、納稅、資金等方麵的信息,難以及時調整調控措施。